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作者&投稿:甘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城关镇西地小学 吴胜鹏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工作做得更好,必须切实把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摆在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品格的陶冶,做人态度的培养,人格道德的养成和完善的教育是首要的,必须优先于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哲人们说得更透彻:“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广泛,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则是主要内容。
在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应坚持正面教育,经常性教育,预防性教育为主的常抓不懈的原则。具体做法:
一、摸班情
自己每带一个新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全班每一名学生的家庭状况,心理状况,完成任务及个性发展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二、定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的,最终是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把一个个班级成员依靠班级这个基本组织成一个整体;因为班集体是一个为特定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一种正式的教育集体。每一名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个人自身的个性人格道德和各方面素质及能力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着一个班集体的素质,因为一个班集体是由每一名学生组成。为了培养全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把班级建设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我们班主任工作就得有一个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可分为:
1、根本目标。通过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也是一个班集体建设工作的灵魂。
2、远期目标。按照前边“根本目标”,培养全班学生整体的良好习惯:(1)用《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每一条规严格要求对照每一名学生;(2)运用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这个班集体为教育工具,发挥它巨大的教育力量,保证高质量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3)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
养成教育的远期目标时间根据自己任班主任的情况而定:从一年级起做大循环教学的时间为6年,其它若分高、中、低段循环则分别为两年。
3、中期目标。养成教育的中期目标,具体指通过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达到:(1)使全体学生组成的这个班级形成一个凝聚力强的集体;(2)能保证完成本年度的教育、教学任务;(3)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养成教育的中期目标时间为一年。
4、近期目标。养成教育的近期目标具体指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作的短期计划:(1)组织全班学生反复学习《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记每一条。(2)每名学生都用各条认真对照检查自己,找出自己做到的和没有做到的,一周一次自我小结(同桌或分小组形式);一月进行一次自评及互评,总结每个同学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的进步及不足,养成教育的短期目标时间为1月。
三、拟措施
1、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学生在日常生活活动(衣、食、住、行、学习活动)上课、作业、课内外各类文体活动,劳动等方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卫生,交通、社交,公物爱护等。
2、班主任保持和任本班课的每一位任课老师每周交流一次全班学生各学科课上的表现情况,每月召开一次班级教师联席会,沟通本班教育、教学信息,发现不良现象及时教育处理。
3、保持和家长的密切配合,重视家庭教育环节。两周或一月把对每位学生在校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情况和家长进行一次交流,达到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信息的沟通。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一切健康有益的活动及义务劳动,激励学生在劳动中勇挑重担,团结互助。
5、注意社区教育。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为住家附近的公路及孤寡残疾、有困难的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义务服务—打扫卫生,保持花草树木及公共设施,料理日常家务等。
6、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正面指出,热情而适当地进行批评。在批评时,注意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恰当而切合实际的方法,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指出错误在哪里,会带来什么后果,应怎样改正,使他们能在明白道理在哪里后自觉地克服并杜绝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7、建立全班个人档案。每学期从开学到结束,班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及时记入学生个人档案并表彰;对自控力差的个别特殊学生的违纪违规现象进行及时记载,重点教育。建立学生个人档案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随时掌握和及时总结。
8、运用正面典型材料,充分 发挥榜样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也是分类的,因为榜样并不片面单指做好人好事,它应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突出的。榜样大致分类:品德类、学习类、体育类、纪律类、活动类。
(1)品德类:它包括学生平时在校内和家庭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及所做的好人好事情况所反映的思想品德。
(2)学习类:这一类主要指学生所取得的各种学习成绩。
(3)体育类:具有指学生在本学科所要求达到的各项标准的成绩及平时参加校内外有关体育方面的各类活动的情况。
(4)纪律类:指遵纪守法及遵守校内外一切规章制度和各种纪律的情况。
(5)活动类:活动类指结合当地政府的各项活动或学校围绕教育教学需要所开展的各类不同的活动。
根据以上分类,每月最末一周评选一次先进并及时表彰。通过学生掌握的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的典型材料,在全班学生中公开大家进行充分讨论,最后评出当月最优秀的学生。
由当周值周班干部将评选出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再逐一进行宣布,达到树典型、树正气、全班学生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争创先进班集体,从而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道德,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第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第六,加强个别辅导。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困生没能掌握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在课外再不能给以重点的关注,假以时日,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课改不排斥必要的辅导,课改呼唤具有现代色彩的课外辅导。当然这样的辅导不是一味的加班加点,不是强行灌输,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爱心感召下,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的勇气得以激励,拉下的知识也得以重温。这样的辅导也不应再是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小组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特别是心中时时装着学困生,时时关爱学困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岗位平凡,任务艰巨,是一门富有学问的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贵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成败。由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班主任责无旁贷。中学时期是少年儿童养成习惯形成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抓好中学生养成教育才能使小学生成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促进学生终生的发展。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具体有一下的做法:
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如课前学具的准备、课桌上学具的摆放、衣着穿戴得整齐、校徽的佩戴?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学校的校规校纪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上课时随意喧哗,等等。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确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教师安排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一放假教师布置的任务就不能完成呢?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学生不会做?是学生的良好养成习惯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的是教师、家长和社会三方面力量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教育学生不仅在校园内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公共场所、在家也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不仅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其它地方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长辈也要问好?这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养成习惯之上。我们不仅教育学生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更重要的是养成不乱扔乱丢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从关键做起。抓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在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七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小,如同一张最漂亮的白纸,可以画成各式各样的图画。但等画完以后再想改变就是难上加难。如果中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用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班主任要在关键时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如七年级的孩子刚一入学的时候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一切都感到好奇。对学校的一切要求都要学,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到了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培养,学习的方式等等发生了极大地改变,这是一个关键时期。到了九年级学生课程增多,教学内容加大这是一个关键时期。每一个学期的开学初是关键期,因为每一个学生在开学初时都是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期待,特别是对班主任充满信任感,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班主任要把握好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对症下药。班主任要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一次次活动中养成的。教师要立足现实,注重过程,既要抓住关键时期的强化培养,又要时时注重平时点点滴的小事。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习惯的重要性。如七年级刚开学我校组织学生进行拉链,让学生进行意志的锻炼,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作为班主任应该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班主任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如刚开学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要求学生不要乱扔垃圾,见到地面上的垃圾要主动捡起,老师首先做到,并能做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有制定约束。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建立一整套评比制度,开展文明小组、爱学小组、卫生小组的评比活动,组织班干部互相督促检查,每月做好总评一次。那个小组做得最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也十分注意。对一些差生,班主任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别是后进生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有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教育还必须有社会、家庭的配合。如果学生回到家里照旧睡懒觉、不吃正餐、多吃零食、乱扔垃圾、不自觉完成家庭作业,而父母不加以监督,那么在学校做得再好,也将无济于事。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理论学习
答: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生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一、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答:三、要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的积极作用,树立良好的班风 学生到了初中,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有了要独立的意识,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有希望别人尊重的愿望,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

在学校里,老师要怎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答:如果我们每一位孩子的听觉记忆习惯很好,就会做到听一次就记住了,并且记得牢。如果视觉记忆习惯很好呢,就会过目不忘。所以从小开始锻炼孩子们的记忆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老师都知道学生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是一个好的班主任需要培养学生的重点。怎么样...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答:班主任要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一次次活动中养成的。教师要立足现实,注重过程,既要抓住关键时期的强化培养,又要时时注重平时点点滴的小事。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
答:而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中学阶段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如何整体优化班风班貌?如何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重视养成教育,并把它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要做到三个方面。一、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所教...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工作交流
答: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答: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各种教学活动,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自然成习惯。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给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培养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对于班主任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地习惯呢?下面我谈谈自己...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答:我从抓好班风建设开始,依靠良好的班集体习惯,给学生创造逐渐克服不良习惯,使不良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的氛围,使全班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有良好的班风。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而良好的开端,则是成功的一半。每周初乃至每一天的开始,我都把它看成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极好机会。新学期的...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答:”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教育无处不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各种教学活动,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自然成习惯。一、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答: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