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上的皇宫在建筑布局方面有一个沿袭不变的定例是什么? 建筑学考研方向选择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历史及其理论?

作者&投稿:姓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宫城的基本模式是《周礼·考工记》中提出的关于王城规划的基本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中规划思想的特点是:城市呈方形,虽然不一定都是“方九里”,但一般都是“旁三门”,即每边城墙开三个城门。城内纵、横街道各有九条,或略有变化,街道的宽度可以同时走九辆马车。在宫城左边建太庙,在宫城右边建社稷坛。宫城的正前方是朝贺的广场和朝廷办公之地,宫城的后面是市场。

这种密封式的王城规划格局,是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理想模式,其精神实质是尊崇至高无上的王权,希望以宫城建筑的布局形式来弘扬帝王的绝对权威,并以“左祖右社”来宣告尊祖、重农的政治主张。以后历代国都的营建都或多或少受《周礼·考工记》的影响。

建都定鼎,是历代封建王朝开国时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表示皇权至高无上,历代营建都城时都不惜人力物力,极尽奢华壮美之能事。宫城建筑和整体环境的营造,除满足帝王的物质享受外,还是象征帝王最高统治、绝对权威的工具。

西汉初期,当楚汉相争尚未结束之时,留守关中的丞相萧何动用大量民工修建了未央宫前殿,气势十分雄伟壮观。刘邦见后很生气,质问他为何自作主张、如此挥霍。萧何回答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一番话说得刘邦转怒为喜,而萧何的这一建都原则也得到了历代帝王的认可,并成为效法的榜样。

元朝时,忽必烈对元大都的修建也明确提出:“宫室城邑,非巨丽宏深,无以雄八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建设也是根据这一原则进行的。



中华历史上的皇宫无一例外的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例如故宫就是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帝都营建原则建造。
故宫宫殿正是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线上,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皇宫,还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严整,气魄宏伟。



首先是龙椅的颜色,然后就是皇宫的位置,龙椅必须要是金黄色的,皇宫的位置必须要是这座城市的最高点。

对称样式。这样的形制更能显得庄重,也能体现出帝王的威严。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宫殿,基本都遵循了这一原则。

宫殿建筑遵循以下三种布局原 则
1:宫殿的布局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3、三朝五门。 4、中庭配置5、前朝后寝。6、前宫后苑
2:宫殿外的陈设1、华表。2、石狮。3、日晷4、嘉量5、鼎式香炉6、铜龟铜鹤。
3:宫殿内陈设1、金”砖墁地2、藻井3、屏风4、太平有象5、仙鹤6、盘龙香亭 7、如意

建筑学 和建筑设计 什么区别 什么关系啊?~

  建筑设计 只是 建筑学的一个分支, 建筑学分为建筑设计以其理论 建筑历史 建筑技术 三个方向。
建筑学(Architectonic),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 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它更多的是指与建筑物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因此,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从而包括的实用、功能的一面和艺术、美学的一面,它们之间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份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在某一建筑物中可能某些方面很强而其余方面很弱,但在其它建筑物中情况则可能迥异。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不会的。其实楼主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学建筑历史就不能做设计了。不是这样的。
学建筑历史也是可以做设计的。你读研的话要看你老师手上的项目了,很多历史的老师手上都有现代项目,而且把传统空间和现代建筑结合是个不错的选择啊。我老师就是乡土建筑这方面的专家,他也一样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而且他已毕业的学生都去的大院。
我是学建筑设计的,以后也打算研究这个方向,我认为我们在感知到西方建筑带给我们的华丽的同时一定要结合传统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老师经常跟我说你拿项目出去一定要有特色的人家才会觉得眼前一亮。楼主加油,我挺你!
不过有必要提醒楼主,建筑历史专业发的文凭是工学文凭,不是建筑学文凭,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考注册的话就必须比别人多几年工作经验,如果你不在乎这个的话就无所谓了。

故宫有着怎样的结构布局?
答:紫禁城内现有宫宇9000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基本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故宫建筑布局严谨规则,主次有序,空间丰富多变,从天安门开始至景山结束,形成一条贯通紫禁城南北的中轴线,这刚好与北京古城的中轴线相重合。登上景山,远眺...

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及建筑特色是什么
答: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环以城墙,外围有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9.9米厚8.26米。建筑特色中国古代房屋的榫卯结构,颜色采用黄、紫等,结构庄严肃穆,体现皇家气派。

北京故宫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
答: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

故宫属于哪种建筑风格
答:故宫属于中式古建筑。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

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答:北京故宫,全称北京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之一。在外观结构方面,故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1. 城墙。北京故宫是一座围墙城堡,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围墙高10米,厚3.5米。围墙的四角建有玲珑塔,每一角上都坐着一条降龙神兽。2. 角楼...

古代"三宫六院"是指哪三宫哪六院呢?
答:“三宫”东、西两路各有六宫,“东路六宫”即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和延禧宫;“西路六宫 ”为:永寿宫、翊坤宫、 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 。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东六院”和“西六院”。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皇宫。从建筑布局来看...

唐朝宫殿建筑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为传统建筑之精华。古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

有关故宫的建筑及布局
答:因为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但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年近古稀的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

华阳宫的建筑布局
答:华阳宫是古建筑群中的一座庙,因其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所以,在口语上概称为华阳宫。其实还有道观棉花殿、龙王庙、三皇宫、三元宫、关帝庙、泰山行宫及佛教的净土庵等寺观,殿宇众多,神像各异,被古人称为“济南巨观”。二宫门台基高大,单檐硬山顶,后接卷棚,构成勾连搭,其创建年代不详,现存...

北京故宫的布局是怎样的?
答:三、北京故宫的历史变化 北京故宫是明朝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时(1406年),开始动工修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为明清两朝皇宫所在地,先后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是清宣统皇帝溥仪。四、北京故宫的相关故事 清代后期,国运多舛,北京故宫原内府藏书画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