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上的“业”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息业、增业、怀业、诛业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爨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业】
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本为印度自古以来所流行之思想,佛教即采用此一观念,作为人类朝向未来努力之根据;其于佛学中之含意与界说分述如下:
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小乘说一切有部更进一步解释为:内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称为意业;以身体之行动与言语表现其意志者,即是身业、语业(口业)。此外,业又可分为二种,思业指意志之活动,思已业指思业中已付诸行动者;于此,思业同于意业,思已业同于身、语二业。对三业作用之本体(业体、业性),一切有部等诸部派认为意业属于心法(意志),而身、语业属于色法(物质);大乘佛教与经量部则主张所有诸业尽属于心之活动。若论佛教之基本立场,理应采取后者无疑。

通俗的讲:“业”是组成因果关系的原素。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境遇,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境遇以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宿世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可能性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业的分类】  
身业----由身体行为所做的业;

口业----由语言行为所做的业;

意业----念头;身、口之所造业都是随着念头而造是业,念善则造善业,念恶则造恶业。

【十恶业】恶业有所谓十恶业,分别是三身恶业、四口恶业和三意恶业。身三恶业:是杀生、偷盗、淫欲,此三业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四口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四业不但是生死轮回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本;意三恶业:是贪嗔痴三毒,此三毒是无量无边之烦恼根源和三恶道的直接业源,是致人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灾、火灾、风灾的直接原因,如水灾的业因是贪欲,火灾的业因是嗔恚,风灾的业因是愚痴。另有大恶业,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善业、恶业、无记业】业又根据动机或道德意志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 善业有“有漏善”和“无漏善”。无记业则是不善不恶,但又分二种:“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不善不恶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无记”;分不出善恶,但不会遮盖本性的,则叫“无覆无记”。

达摩祖师云: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佛教使用的“业”是梵文कर्मन्(karman,羯磨)的意译,今译为“行为”(英译act, action, performance, business)。“造业”也就是做一定的行为。
“业”按伦理属性分,可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非善非恶)。所以说“业”就是“坏事”,那是不对的。坏事应该叫“恶业”。
业按作用方式分,还可分为身业、口业与意业等。
——————————————————
〔业〕
指有情之行为。梵语karman,音译羯磨,为‘造作’、‘行为’之义。此‘业’之思想,原是印度独特的思想,在印度人中相当普及,并以之为招致轮回转生之一种动力。佛教沿用此语,谓以此‘业’为因,能招感苦乐染净之果。而得众生与器界之报;若于迷界而言,由烦恼起业,由业招感苦果,现出迷界之依正二报。佛教认为一切万法无不基于因果之法,不仅众生之种种苦乐果报,其依报——世界之净秽等,亦悉由业所感。
业之种别甚多,大别之,不出身业、语业、意业三种。此身语等业又可依表、无表之标准加以区分。能表示自心之善等以令他人知晓之业,称为表业;不能表示自心之业,称为无表业。依《俱舍论》卷十三所载,表业、无表业俱以色性为体,故身语二业各有之。意业非色,不能表示,故不称为表;无表故亦无无表。依此说,业总有五门,即身表业、语表业、身无表业、语无表业、意业。然若依《成实论》卷七所说,意业亦有无表。另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载,大乘亦有人谓意有表、无表二种。又,《成实论》卷八分别作业、无作业、非作非无作业,谓业有此三种,其中非作非无作即是意业。
此外,诸经论中将业分别为思业、思已业二种。‘思业’是所谓心所之思,即意业;‘思已业’又称思所起业,谓思之所作,即身语二业。此中,说一切有部说身语二业系以色声为体,故思已业即为色业,然而经量部及大乘谓三业皆以思为体,故思惟思(即‘审虑思’、‘决定思’二思)为思业,作事思(即动发胜思)为思已业。
此外,又可约三性,而将业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或约界之上下及感果之可爱、非可爱,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动业。或约苦、乐、舍三受,分为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业三种;又,此三受业各有定、不定之异,故可再分为决定业、不定业二种;又,决定业中由于受报之时限不同,故可分为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三种,此三种与不定业合并为四业;又有将不定业分为时分不定异熟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二种,合并前三种决定业而称五业;又可将三种决定业各分‘时分异熟定’与‘时分异熟不定’二种,加上前述二种不定业,总计为八业。此外,又有多种分类法,文繁不具。
关于业之感果,亦有多说。综言之,断道之有漏业具有五果,即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断道之无漏业唯有四果,即除去异熟果。其余非断道之有漏善及不善业亦有四果,即除去离系果。其余非断道之无漏及无记业唯有三果,即除去异熟与离系二果。一一诸业准之可分别其果。
此外,业为感果之因,故称业因;牵引业之力,称为业力;业之作用,称为业用;系缚有情,令不自在,称为业缚、业系或业绳;其所感之果报,称为业果或业报。

佛教术语。音译羯磨,意指造作、作、行动。这一概念是佛陀从传统印度宗教中继续下来的,但佛陀更强调作业者的动机及其修持行为对业的支配作用。从分类上说,有身业(行动)、语业(语言)和意业(动机、意志)三业;从是否以现象表现于外,可以分表业(可见者)与无表业(不可见者);从生果的性质言,可以分黑黑业(引恶报者)、白白业(引善报者)、黑白业(所报善恶相杂)、不黑不白业(摆脱善恶黑白之无漏业,宗教修习行为)四业。业的理论是佛教宗教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联系到佛教对人生,对社会现象,以至对宇宙发生的基本解说。佛教主张无我,如何说明没有自我主体情况下,造业者与受报者的关系是由来已久,并争执不下的问题。

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我们呼吸没有停,我们脉搏跳动没有停,睡着了它还不停,还在造作;我们每一个器官,内脏器官,它在那里运作也没有停止,甚至于每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都没有休止,这些作为统统都是业、身业,不只是这个经上常常讲的,那是讲大的、严重的,杀盗淫妄。
业就是你的累世所作所为存储于阿赖耶识,然后形成一股力量推动你轮回。

涨知识:佛教常说的“业”是什么意思~

1、简单的理解,“业”是存在于思想(意)和行为(身、口)中的一切活动,包括善行、恶行、不善不恶的行(无记业);善念、恶念、不善不恶的念。
2、专业的理解: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本为印度自古以来所流行之思想,佛教即采用此一观念,作为人类朝向未来努力之根据;其于佛学中之含意与界说分述如下:
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小乘说一切有部更进一步解释为:内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称为意业;以身体之行动与言语表现其意志者,即是身业、语业(口业)。此外,业又可分为二种,思业指意志之活动,思已业指思业中已付诸行动者;于此,思业同于意业,思已业同于身、语二业。对三业作用之本体(业体、业性),一切有部等诸部派认为意业属于心法(意志),而身、语业属于色法(物质);大乘佛教与经量部则主张所有诸业尽属于心之活动。若论佛教之基本立场,理应采取后者无疑。

1、息业,即息灭自己或者他人的疾病、魔障、罪业等违缘。
2、增业,即增上名声、财富、地位、智慧等。
3、怀业,即首先令自心获得自在,之后怀柔一切人和非人。
4、诛业,即大悲妙力已究竟圆满、无有任何自私自利心时,依靠马头明王、金刚橛等忿怒本尊修法,将野蛮众生的心识强行超度到净土。

扩展资料:“四业”指藏传佛教“息、增、怀、诛”四事业。“火供”即梵文homa(护摩)的汉译,直译为“烧”。佛教中指以燃烧供品的方式供养本尊。
其目的主要为:一、求取悉地;二、成办息、增、怀、诛事业法。在火供时,将火供炉观想为佛、菩萨、护法等本尊所住宫殿及坛城。炉中燃烧之火,外在为火的形象,内在为佛等本尊、护法及其眷属。所有供品(五谷、油、金银等),分别象征贪、瞋、痴等不同业力,藉由燃烧供品,令本尊、护法等皆欢喜纳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业

佛教中的"业"是指什么呀
答:简单点讲,佛教所说的“业”,就是一个人的所做所为,而“业力”就是由反复所做所为而形成的“习惯”,比如一个人常骂人,最后张嘴即来,形成了“口头语”,这个“口头语”就是由“业力”(习惯)所致。修行所说的“消业”,指的是“消除业力”,业是事实不能消除,而业力(习惯)是可以消...

佛教语言中的“业”是什么意思?如“消业”、“业力”、“功业...
答:”业为造作之义。是有二种:一如身之取舍屈伸等造作,名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为语业,是直指身之造作,语之造作为业也。二与第六意识相应而起,心所中思之心所也,思之心所以造作为性,故以之为业性。即动作身之思为身业。动起语之思为语业。作动意之思为意业。依此义而俱舍论...

百度佛学知识:什么是业?
答: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

佛教里面的三业指的是哪三业啊??
答:一不安定就有动作,就叫做‘业’。如上学叫修业,修业完成叫毕业,农工商法医等职业,叫做行业,你只要一动作,不论做什么,都叫‘业’。不动作,什么‘业’也没有。一动作就有因果,现在人不懂佛说的因果,就连孔圣人说的因果也不懂。现在且就打官司为例:判决书上就有原因、理由、结果,开始造作...

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业是什么意思
答:一、传道授业解惑中“业”含义:能够使学习者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种技术、理论知识.二、“业”字的文言文含义:①<名>事业;功业。《出师表》:“先帝创~未半,而中道崩殂。”②<名>职业;职守。《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③<名>学业。《送东阳马生序》:“其~有不精,德有不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道”,“业”各指的是什么
答:道,指儒家之道;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出自:唐 韩愈《师说》原文选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释义: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业的意思是什么?
答:6、名词 佛教用语。梵语 karma的意译。佛教上指有意志的行为,包括身体、言语和心识等三业。 【组词】:「善业」、「恶业」、「三业」。《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公堂造业真容易,要积阴功亦不难。」7、动词 从事某种工作。 【组词】:「业农」、「业儒」、「业商」。唐....

“业”是什么
答:什么是业?什么是报呢?业是事业,是动作。我们的内心、身体与语言的动作,凡由于思力——意志力所推动的,都是业。但现在所要说的,指从我们身口意业的活动、或善或恶的活动,而引起的一种动力;这是道德与不道德的价值。行善作恶等事业,如农工的工作劳动。业力,如劳动所得的工价——货币。凭工作所得的货币—...

业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答:“业”是一个汉字,在中文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它的解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业”的含义。一、行业、职业 “业”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行业、职业,如“工业”、“商业”、“医业”、“教育业”等。这些都是指某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属于一种专业性...

佛道儒三教,那个“业位”是什么
答:是否有上下文,没有听说过“业位”这个词,更不要说把它与佛道儒联系起来了。你问的如果是佛教术语“业”和“业力”的话,那肯定有许多人会回答你的问题的。“业”就是“作业”的“作”的意思,指一个人的思想(内心的动作)、语言(口的动作)和行为(身体的动作),佛教里称它为“身口意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