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的金蝉脱壳白话文的全文 三十六计中的金蝉脱壳故事喻义

作者&投稿:良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
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
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
顺事。
古人按语说: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将势。则金蝉脱壳
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
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
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墓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击
鸣肢,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三国志》三五《诸葛亮》小注)。檀
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南
史》十五《广名将传》卷七.《擅道济》)
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摆脱敌人,转移部队,决不是消极逃胞,一走
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要巧妙地暗中调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但这
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转
移时,依然要旗帜招展,战鼓隆隆,好象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阵势,这样可以使敌军
不敢动,友军不怀疑。檀道济在被敌人围困时,竟然能带着武装士兵,自己穿着显
眼的白色服装,坐在车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围进发。敌军见此,以为檀道济设有伏
兵,不敢逼近,让檀道济安然脱离围困。檀道济此计,险中有奇,使敌人被假象迷
惑,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
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
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
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
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
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
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
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
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摸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
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
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
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
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对,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
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里知道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
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
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
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
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
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
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
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
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上蛊。

译文: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击破另一支敌军。

正文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译文  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还在原地防守的气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在敌人迷惑不解时,隐蔽地转移主力。
赏析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事。古人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将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

历史故事
孙坚脱帻惑追兵
戴赤帻的孙坚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
  灵帝(汉灵帝刘宏)崩,卓(董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孙坚)亦举兵。……术(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读chìjìzé),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闲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余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术踧踖,即调发军粮。坚还屯。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却说孙坚引四将直至关前……华雄副将胡轸引兵五千出关迎战。程普飞马挺矛,直取胡轸。斗不数合,程普刺中胡轸咽喉,死于马下。坚挥军直杀至关前,关上矢石如雨。孙坚引兵回至梁东屯住,使人于袁绍处报捷,就于袁术处催粮。或说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术听之,不发粮草。孙坚军缺食,军中自乱,细作报上关来。李肃为华雄谋曰:“今夜我引一军从小路下关,袭孙坚寨后,将军击其前寨,坚可擒矣。”雄从之,传令军士饱餐,乘夜下关。是夜月白风清。到坚寨时,已是半夜,鼓噪直进。坚慌忙披挂上马,正遇华雄。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后面李肃军到,竟天价放起火来。坚军乱窜。众将各自混战,止有祖茂跟定孙坚,突围而走。背后华雄追来。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再放第三箭时,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只得弃弓纵马而奔。祖茂曰:“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识认。可脱帻与某戴之。”坚就脱帻换茂盔,分两路而走。雄军只望赤帻者追赶,坚乃从小路得脱。祖茂被华雄追急,将赤帻挂于人家烧不尽的庭柱上,却入树林潜躲。华雄军于月下遥见赤帻,四面围定,不敢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了赤帻。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诸葛亮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
  十二年(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建兴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春,亮(诸葛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司马懿,字仲达)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南朝·宋·裴松之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诸葛亮)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杨仪一一领诺。
  ……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孔明奄然归天。姜维、杨仪遵孔明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随传密令,使魏延断后,各处营寨一一退去。……
  却说夏侯霸引军至五丈原看时,不见一人,急回报司马懿曰:“蜀兵已尽退矣。”懿跌足曰:“孔明真死矣!可速追之。”……遂领兵同二子一齐杀奔五丈原来;呐喊摇旗,杀入蜀寨时,果无一人。懿顾二子曰:“汝急催兵赶来,吾先引军前进。”于是司马师、司马昭在后催军;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睁目视之,乃夏侯霸、夏侯惠也;乃徐徐按辔,与二将寻小路奔归本寨,使众将引兵四散哨探。
  过了两日,乡民奔告曰:“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孔明果然死了,止留姜维引一千兵断后。前日车上之孔明,乃木人也。”懿叹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后人有诗叹曰:“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
  司马懿知孔明死信已确,乃复引兵追赶。行到赤岸坡,见蜀兵已去远,乃引还,顾谓众将曰:“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遂班师回。一路上见孔明安营下寨之处,前后左右,整整有法,懿叹曰:“此天下奇才也!”于是引兵回长安,分调众将,各守隘口,懿自回洛阳面君去了。
檀道济白服出围
檀道济  《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 
  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到彦之侵魏(北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寿阳。
  解释:……檀道济那时与魏军进行了三十多场战斗,大都是胜仗。军队进发到历城,因为军需物资用尽了才回还。此前有投降魏军的人向魏军将领报告宋军的情况,说:宋军粮食已经吃光了,于是士兵们既忧愁又害怕,都没有坚持的意愿。檀道济趁夜命人将沙子当做米来计量,并高呼所量的数字,把剩余的少量的米散在沙子上。等到天亮,魏军以为宋军粮食物资很充足,所以不再追赶宋军;认为那个投降的人所说的是谎话,便将他斩首示众。当时檀道济的兵力弱小,军心十分恐慌。但檀道济竟命令士兵全都穿戴好盔甲,自己穿着显眼的白色服装,坐在车上,率领士兵们不慌不忙地向外围进发。敌军见此,以为檀道济设有伏兵,不敢逼近,于是檀道济得以安然回归。檀道济虽然没有平定河南,但能全军而返,从此檀道济的威名被大大地传扬开了。魏国人非常害怕他,画他的像,用来禳鬼。檀道济回来后,升职为司空,镇守寿阳。
毕再遇悬羊击鼓
毕再遇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之三: 
  开禧( 南宋皇帝宋宁宗赵扩的年号)用兵,诸将皆败,唯 毕再遇数有功。……又尝与虏(对敌人的蔑称)对垒,度虏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虑虏来相追,乃留旗帜於营,并缚生羊,置其前二足於鼓上,击鼓有声。虏不觉其为空营,复相持竟日。及觉欲追,则已远矣。
  解释:宋朝开禧年间,宋朝与金国进行战争,宋朝许多将领都吃了败仗,只有毕再遇不止一次打胜了。……曾经有一次与敌人交战时,毕再遇考虑敌兵来的一天比一天多,自己的兵少,很难与敌人较劲。为了保存实力,便在一天夜里率领军队撤退了。毕再遇担心敌人知道宋军撤退,会来追杀,于是命令兵士将旗帜留在营寨,并将数十只活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让倒挂着的羊的前腿放在鼓上,羊腿拼命蹬踢鼓面,鼓声隆隆不断。敌军并没有感觉到宋营是空营。又再相持了一整天。等到敌人发觉,再要追击时,毕再遇的军队已经跑远了。
董事长妙计巧分红
  有一家公司自从多年前成立以来,一直就骏业宏发、蒸蒸日上,然而近年的好景却不再,盈余竟大幅滑落。这绝不能怪员工,因为大家为公司拼命的情况,丝毫不比往年差,甚至可以说,由于人人意识到经济的不景气,干得比以前更卖力。
  这也就愈发加重了董事长心头的负担,因为马上就要过年,照往例,年终奖金最少加发两个月,多的时候,甚至再加倍。今年可惨了,算来算去,顶多只能给一个月奖金。“让多年已经惯坏了的员工知道,士气真不知要怎么滑落!”
  董事长没办法,找来总经理商量:“许多员工都以为最少得加两个月,恐怕机票、新家具都订好了,只等拿奖金出去度假或付账单呢!”
  总经理也愁眉苦脸了。
  “好像给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现在突然改成两颗,小孩一定会吵。”
  “对了!”
  董事长突然触动灵机。
  “你倒使我想起小时候店里买糖,总是喜欢的同一个店员,因为别的店员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称再一颗颗往回扣。那个比较可爱的店员,则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后一颗颗往上加。说实在话,最后拿到的糖没什么差异,但我就是喜欢后者。”
  没过两天,公司突然传出小道消息——“由于营业不佳,年底要裁员……”
  顿时人心惶惶了。每个人都在猜,会不会是自己。最基层的员工想:“一定由下面杀起。”上面的主管则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从我开刀!”但是,跟着总经理就做了宣布:“公司虽然艰苦,但大家同一条船,再怎么危险,也不愿牺牲共患难的同事,只是年终奖金,绝不可能发了。”
  听说不裁员,人人都放下心上的一块大石头。那不至于卷铺盖的窃喜,早压过了没有年终奖金的失落。
  眼看除夕将至,人人都作了过个穷年的打算,彼此约好拜年不送礼,以共度时艰。突然,董事长召集各单位主管紧急会议。看主管们匆匆上楼,员工们面面相觑,心里都有点七上八下:“难道又变了卦?”
  是变了卦!没几分钟,主管纷纷冲进自己的单位,兴奋地高喊:“有了!有了!还是有年终奖金,整整一个月,马上发下来,让大家过个好年!”整个公司大楼,爆发出一片欢呼,连正在顶楼的董事长,都感觉到了地板的震动……
  与其因最好的企盼,造成最大的失望,不如用最坏的打算,引来意外的欣喜。公司领导用最坏的结果引发意外的惊喜的办法,很好地解决公司目前的困难,用金蝉脱壳来形容最好不过了。
晋明帝掷鞭甩追兵
  东晋明帝时,大将军王敦起兵造反,顺江东下,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谋图篡夺君位,自己当皇上。消息早传到明帝司马绍那里,为了平灭叛乱,司马绍亲率大军迎敌。
  两军相遇在鄱阳湖畔,扎下营寨。司马绍自恃勇力,换了一身便装,策马到王敦大营来观看虚实。守营将士见有一气宇轩昂之士在营外转悠,觉得蹊跷,忙报告主帅王敦。王敦听军士们描述了一番长相,觉得那人很可能就是明帝司马绍,忙令人备马前去捉拿。王敦看见五名军士正在骑马巡营,忙令他们先出去拦截追击那营外之人。司马绍正在观察敌营情况,见营门大开,五名军土策马向自己扑来,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马往回奔。那五名军士见所追之人逃跑,更加来了劲头,催马急追过来。
  司马绍在前面跑,五名军士在后面追,虽说还有一段距离,但司马绍怕万一马失前蹄,非被他们擒拿不可,便想法拖住他们。跑着跑着,来到一柳林边,有一老太婆在茶馆前卖水,茶馆前有几条岔路。司马绍心想,机会来了。他忙把手中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后催马拐到林子后跑了。老太婆看见一条耀眼的东西落在眼前,忙弯腰捡起,却是一条马鞭子。这马鞭子不同寻常,上面嵌满了宝石、金银、翡翠。正在细细端详,追赶的五名军士冲到老太婆面前,发现不见了目标,忙下马询问,却见老太婆在看一条名贵的马鞭子,一把夺过来观看起来。那些普通士兵哪里见过如此名贵的马鞭子,个个争相观看,早把追人这一事丢在脑后,直到王敦带人追来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务。但再打马追赶时,司马绍早已跑得临近自己的大营,追不上了。气得王敦夺过马鞭,一人“赏”了他们几鞭。
  司马绍急中生智,用常人难以见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终于赢得了一点宝贵时间,脱离了险境。
邓艾识破姜维计
  三国时,姜维带兵攻打魏国。魏国大将邓艾奉命迎敌。姜维看到魏军安营扎寨,严阵以待,便对副将说:“魏军既然早有准备,直攻不宜,偷袭可胜,我拨给你一路人马,打着我的旗号,在谷口安下大寨,每天派100人放哨,每放哨一次,更换一回服装和旗帜。我暗中带大军偷袭南安。”
  邓艾不见蜀军出战,便凭高远望,入帐对陈泰说:“据我观察,姜维不在此营中,一定是偷袭南安去了。”陈泰问,“何以见得?”
  邓艾说:“你看每天蜀营中的哨马只是这几匹,往来的哨探只是这几人,只不过更换衣旗罢了。你带一队人马去攻蜀营,肯定会获胜。然后你再领兵去董亭,先切断姜维的后路。我带兵去救南安,直取武城山。我们先占了此山,姜维必然去取上邦。上邦有一谷,叫段谷,地狭山隘,正好埋伏。姜维来夺武城山,我军先埋伏在段谷中,一定能破姜维。”
  不说陈泰去攻蜀营,单提邓艾带兵急行军赶到武城山,安营下寨,此时蜀军还未到,邓艾又命邓忠领兵先去段谷埋伏。随后,魏军偃旗息鼓,等待蜀军。
  姜维果然带领蜀军大队人马来到武城山,遭到邓艾大军的重创,蜀军死伤无数。姜维下令收兵,转取上邦。姜维大军途经段谷时,正中邓忠的埋伏。前有邓忠伏兵,后有邓艾追兵,姜维处于绝境。在此危急关头,荡寇将军张嶷估计姜维受困,率兵杀入重围,救了姜维。姜维的金蝉脱壳之计本来是很好的,但不想被邓艾识破,险些丢了性命。[2]

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易懂)~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上蛊。

译文: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击破另一支敌军。


金蝉脱壳
jīn chán tuō qiào
〖解释〗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处〗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示例〗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的法子。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
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
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
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
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答: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

求三十六计谋的原文和译文
答: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a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

三十六计指的是哪三十六计?
答:三十六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

三十六计
答:其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假道伐虢”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语,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等;还有出自其它方面的。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

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
答: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

三十六计具体指?
答: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在《西游记》一书里有描写了真假孙悟空的情节。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也有一出真假皇帝的剧情。至于海外战争中,萨达姆更是使用了此计。显然,这几例,都是很不成功的金蝉脱壳。 转自club.china.com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此计从表面上看与第十六计“欲擒故纵”刚好相反,但两计最后的目的...

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简要一点的,大概意思就行。
答:2、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3、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先擒王。4、第四套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5、第五套并战计:偷梁换柱、...

三十六计译文高质完美版
答:第四套 攻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直接面对敌人的锋芒,而是间接地瓦解敌人的气势,也就是说用以柔克刚的办法转弱为强。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趁敌人内部混乱之际,利用其虚弱而无主见的条件,迫使敌人随从我方的意志,就像人到了夜晚一定要入室休息一样。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保留阵地原有外形,...

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计 每一条计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依次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