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周恩来的事[简洁] 周恩来的故事 要短 概括的!!

作者&投稿:宰父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周恩来的故事-冒险去找蒋介石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
国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当会议一开始,特务们便大吵大嚷地冲上主席台,大打出手,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
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他气愤地说:特务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他的愤怒指斥,把特务们吓慌了,一个个悄悄溜走了。接着,他又到医院里探望受伤的民主人士。
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周恩来为代表,当面去质问蒋介石。
这件事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第二天,周恩来收到一封恐吓信,信里还装了一颗子弹。信中威胁说:“你若要向蒋主席报告这次事变,便请你先尝尝这颗子弹的味道!”
显然,敌人准备对周恩来下毒手了。是去找蒋介石还是不去呢?不少人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面对敌人的恐吓,面临生命的危险,周恩来以革命为重,置生死于度外。他掂了掂那颗子弹,哈哈一笑,说:“好啊!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吧!”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在重庆虽然是公开地以合法的身份出现,但敌人经常跟踪盯梢,一切行动处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之下。敌人是什么残忍的手段都可能使出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深知这一切,但他不能听任反动派嚣张下去,不能辜负政协代表的委托,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找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他说话算数,保证人民的自由与民主。
周恩来的故事-周总理照相
中国照相馆座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这是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这家照相馆技术高,服务好,所以生意特别兴隆,南来北往的人们都愿意在这儿拍照。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国照相馆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忽然,一个人走了进来,啊!是周总理大家纷纷向他问好。周总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进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战士,正摆好姿势准备照相。他一眼看到周总理,马上向总理敬礼,一定要让总理先照。
周总理说:“你先照,我等一下没关系。”
那战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在总理亲切的目光下照了相。总理同他握手、攀谈,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战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别。
给总理照相,这家照相馆还是第一次,摄影师有些紧张。
总理说:“不要紧张嘛,一切听你们的。”他坐在那里,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移动着脸和身体的位置。
照了半身相,又照全身相。摄影师想多拍几张以便选取最好的作品。
“总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来?”摄影师说。
总理笑了:“我的右手受过伤,放不下来呀!”
“啊,真对不起!”
“没什么!”
照完相,总理同摄影师和助手握手,连连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照相馆的全体职工,精心冲洗拍好的照片,还特意挑选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张,代表全店职工赠送给周总理。周总理接到这照片非常满意,他派人送来四张照片的钱款,还特意送给摄影师和职工每人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张照片,在周总理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挂在他的追悼会会场上。如今,几乎全世界都熟悉这张照片了。看,周总理多么亲切地微笑着望着每一个人。
周恩来的故事-总理的午餐
“周总理来了!”
这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天津南开大学。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来参观了。
午饭已经开过了。食堂里,炊事员正在议论这个消息,想不到周总理突然出现在食堂门口,微笑地向大家点头致意。
“你们的工作很忙吧?又在做下顿饭了。”说着,总理走进了厨房。 总理走到菜桶边,俯身望着:“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说:“这是萝卜,五分钱。”
总理走到另一个菜桶旁边,问:“这个呢?”
“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
总理看到笼屉里还有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干粮),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
“两分。”
“我买两个。”总理说着拿了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食堂中找了一个座位,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他招呼着随行人员和新闻记者们:“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饭吧!”炊事员急坏了。周总理这么忙,这么累,回到母校来参观,让他吃凉窝窝头、剩菜?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呀!
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买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
炊事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总理吃。周总理说:“哈哈,我就是喜欢吃萝卜。”说着大口地吃起来。食堂里一片愉快的笑声。
吃完饭,总理走进厨房,和炊事员一一握手道谢,亲切地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哇!”
他走了,炊事员们还反复地吟味着他这句话。
周恩来的故事-机上让伞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却可以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什么品质?
1946年1月30日上午,周恩来从延安飞往重庆。同机的有其随行人员,还有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叶扬眉。她是去重庆接爸爸出狱的,所以特别高兴。
飞机经过秦岭上空时,突然遇到一股强冷气团,飞机被迫下坠,情况万分危急。机长命令:全体乘客背上降落伞,准备跳伞。大家都在背降落伞,突然听到小扬眉的哭声。原来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周恩来在摇摆的机舱中,几步走到小扬眉身边,迅速解下自己的降落伞给小扬眉背上,并鼓励她,要像爸爸那样坚强。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
由于机组人员的努力,飞机终于冲出了冷气团,脱险了。机舱里一片欢腾。
一一九、中秋还梨
一九四八年在西柏坡周恩来住的院子里有一棵梨树。中秋节前后,鸭梨熟了。有时风刮掉一两个梨,他让警卫人员拾起来,送给房东。房东阎中云为了让首长吃鲜梨,故意不摘。周恩来就和警卫人员一起动手把梨摘下包好,给房东送去。房东逢人便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领导人。”
(高生)
一二○、当泥瓦匠
在西柏坡,周恩来了解到村里有几户贫下中农的房屋破漏,下雨时,水能流到炕上,他就组织二十多个工作人员成立“维修组”,深入到户,帮助群众修理房子。在一次修理房屋时,周恩来来了,他先看了看房子情况,然后卷起袖子,当上了泥瓦匠。他和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谈家常;问人们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睡好。中午开饭时,老乡给周恩来端来了香喷喷的烙饼炒鸡蛋,可周恩来没吃,却随手从旁边的筐子里拿起个玉米饼子吃起来。
(高生)
一二一、夏收背麦
一九四八年,在西柏坡,周恩来和干部们参加夏收,他穿着一身褪了色的军衣,握着镰刀,干得浑身是汗。休息时,他还给大家宣传革命道理,讲革命故事。只要他来了,麦田里就欢声阵阵,笑声一片。麦子割完后,要往场里运,从小滩地到麦场有一里多路,周恩来见大家用肩挑,他也扛起一大捆,大家看到周恩来汗流满面、湿透的衣衫贴到了身上,怕累着他,再三劝他不要再扛了。他笑着说:“干点活好哇!你们不是天天在干吗?”
(高生)
一二二、小事关情
那是在一九五○年,有个小服务员比较顽皮,周恩来外出开会时,他便在总理办公室闹腾起来,把茶几上的玻璃板也给打碎了。值班人员发现后严厉批评了他,并打算把他调离工作岗位。周恩来回来后知道了,为那个小服务员打圆场说:“小孩子嘛,不懂事,何必计较”。还有一次,周恩来乘车回西花厅,正巧一位年轻服务员骑自行车从树荫下急驶而来,在拐弯处险些与他的车相撞。服务员急了,双手捏死了闸,结果连人带车翻倒在地。周恩来见状急忙下车,上前把摔倒的服务员扶起来,关切地问他摔伤了没有?左看右看没有问题,才回到车内。直到几天以后,他还记挂着这件事,向人询问这位服务员的情况。
(李华民)
一二三、何必留须
一九五一年春,周恩来因病要到大连去休养。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让周恩来行动方便,真正能得到休息,就建议他暂时把胡子留起来,好让人们认不出他。他听罢,哈哈大笑,说:“我是总理,是人民的勤务员,怎么能把我和群众隔开呢?!”来到大连后,周恩来利用这次机会到旅大各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到附近参观,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养病期间,大连、旅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李华民)
一二四、十个儿女
有些人不能够理解,周恩来夫妇无儿无女,何至生活得这样清苦?留下钱做什么?一九五二年,周恩来在上海接见童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表姐龚志如的时候,曾和她作过一次长时间的谈话。龚志如曾提到:“可惜你们没有儿女。”周恩来马上回答说:“谁说没有?我们有十个!”说着,伸出五个指头,翻了一翻,并用目光征求邓颖超的支持。邓颖超含笑点了点头。周恩来接着说:“十个!全是烈士的后代!全部由我们抚养和负担。”其实,就人们所知道的,由周恩来夫妇抚养大的烈士子女,又何止十个呢?!他们夫妇从来都把这些烈士遗孤看成是自己家庭的成员。
(李华民)
一二五、挤车体验
一九五四年的一天下午五点多,周恩来对秘书说:“群众反映现在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厉害,上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告诉保卫部门。”在北京图书馆汽车站,周恩来等群众都上去了,才最后上了车。果然车上很挤,没有空座,他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站在了中间。人们在拥挤中顾不上东张西望,汽车行驶了两、三分钟后,站在他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里立即活跃起来。人们纷纷让座,周恩来坚决不坐。他挥动双臂一个劲地劝大家坐。一个乘客握住他的手问:“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恩来笑着回答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接着,就和乘客们攀谈起来,问他们的姓名,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下了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回来后,周恩来立即将有关领导同志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如何解决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他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大车接送职工上下班。
(李华民)
一二六、夜送雨衣
一九五五年七月的一天深夜,周恩来还在紧张地工作着,突然下起了大雨。不一会儿,邓颖超来到警卫战士站岗的地方,手捧雨衣亲切地对战士说:“总理让我给你送雨衣来了,快穿上吧!”接着,邓颖超又说:“总理让我转告你,打雷下雨,不要在树底下站岗,那样有危险。”警卫战士接过雨衣,望着周恩来窗前的灯光,望着邓颖超雨中离去的背影,热泪滚滚而下。
(李华民)
一二七、息息相关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间,广西省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一些干部对救灾未采取有力措施,饿死五百多人。周恩来听了这一事件的报告后,心情极为沉痛,他说:“我们的国家制度所以优越,就是因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与人民息息相关。不关心人民疾苦或者关心不够,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听到这种事是使我们气愤的,不管它是局部、一省、一县,就是一件事,都应引起注意,都必须严肃处理。”
(李华民)
一二八、细话家常
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来观察了鞍钢几个大厂后,特意到鞍钢模范家属王秀兰家访问。傍晚时分,周恩来一进门,见王秀兰的爱人老杨夜班后还在睡觉,立即压低声音并回头示意后面的同志不要高声说话。王秀兰认出是周恩来,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赶紧要叫醒老杨,周恩来轻声制止了她。周恩来坐在炕沿上,喝着白开水,和这个工人家属象一家人一样亲切交谈着。他发现这个街道很偏僻,就问离商店有多远、针头线脑上哪儿买,吃水方便不方便;王秀兰说都方便,周恩来才放心。这时外面不少小孩扒窗看,周恩来就问王秀兰有小孩没有,王回答没有,周恩来说:“你知道,我也没有小孩,外面这些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好好培养革命后代。”并说:“你们街道干部做千家万户的工作,很辛苦,我要向你们学习。”他们亲切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一年后,省委负责同志到京开会,周恩来还问:“听说鞍钢王秀兰有病,请替我问候她有啥困难没有?”
(李华民)
一二九、访问工人
一九五六年五月的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周恩来来到了石景山钢铁厂工人宿舍,当时仅是山坡上的四排平房。周恩来首先来到动力厂一个钳工家里,小两口高兴地把周恩来迎进屋里。周恩来坐在床边,和他们叙家常。当他听说这个小伙子正在业余学校学习,就拿过课本,问他学到哪一课?“正学詹天佑这一课。”小伙子回答。“喔,这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工程师。”周恩来笑着说。又查看了小伙子的作业,夸他学得不错,鼓励他要努力学习。接着,周恩来又访问了一个业余教员的家。当他要到一个老工人家访问时,听说这个老工人上夜班,正在睡觉,他连忙摆手,并轻声说:“不打扰,不打扰,让他好好休息。”“周总理来到了铸造村!”消息很快飞遍了小小的工人村,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飞跑出来,看望周恩来。他们多么希望他多呆一会儿。
可是,太阳偏西,他就要离开了。工人们依依不舍地送行,周恩来俯下身子,把靠他最近的一个孩子举起来,慈祥地笑着。
(李华民)
一三○、试热降温
一九五六年七月,周恩来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上海进行调查研究。当他深入到一家钢铁厂的转炉车间观察生产情况时,看到炉前工人操作时汗流满面,炽热难当,就非常关切地询问车间负责人:“车间的温度有多高?”回答:“有四十多度。”周恩来马上提出疑问说:“我在夏天到过热带地区,那里的温度就是四十几度,但远没有你们这里这么炽热。”他随即指示:要关心工人的疾苦,改善工人的生产条件,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周恩来回到北京不久,国务院就向全国发出了《工业企业必须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督促各地迅速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工厂企业的防暑降温工作,很快得到改善和加强。

“鲜花留下领心意,屏风退回留自用”——周恩来与溥杰一家
末代皇帝溥仪特赦一年以后,他的弟弟溥杰也获得特赦。不久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接见他们。溥杰显得紧张了,溥杰笑着说:“我在头一次去见周总理的时候,心情也是这样紧张。总理无论对谁,都是平易近人的,使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家人间的轻松幸福之感。你见了后就会知道。”总理见了溥仪兄弟,讲话朴树真诚。他直截了当地问溥杰“将来你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溥杰回答说:“我愿意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工厂、农村我读希望去。”总理笑道:“这我知道,可你要说心里话。”溥杰听了这话觉得心里热呼呼的,于是紧张的心情松弛了一大半,他回答道:“我平生最喜欢文艺工艺方面的人和工作。”总理听后点了点头说:“你还是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好。”之后,溥杰被安排到景山公园劳动了一段时间,根溥仪样到全政协文史资料研究文员会当了专员。
溥杰特赦以后遇到了家庭团聚问题。溥杰的妻子嵯峨浩是日本华族,公、侯、伯、子、男在日本叫做华族,嵯峨浩是嵯峨实胜后觉得长女。他们在日本关东军的操纵下,于1937年在日本结婚,他们的结婚是一种“政略婚姻”是鼓吹“日满亲善”的一个阴谋。溥仪从自身地位和安全出发,当时就极力反对这一婚姻并由此形成一种偏见,知道抚顺战犯管理所时,还曾动员的的离婚。但是溥杰与妻子的感情并没又因为各处天涯海角而淡薄,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中断过。18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颓废的溥杰想到自己和兄长充当傀儡,遭侮辱,受愚弄落到这般田地,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枪准备自杀。爱新觉罗.浩见状吓得赶紧抱住他的胳膊,声嘶力竭地喊道:“你不能死!”溥杰想起妻子和两个女儿,不禁潸然泪下,胳膊垂了下来。溥杰被俘以后,爱新觉罗.浩经过一年多的流浪颠沛到了1947年以其日本原籍的身份被送往上海遣返回国,后来嵯峨浩对这段亡命生涯曾写了一部题为《流浪王妃》的书。回到娘家的嵯峨浩一心抚育两个女儿,苦心等待着团聚的那一天,谁知几年过去了溥杰竟毫无音讯。好心的老同学劝她不要傻挨时光,趁着刚三十几岁赶紧另找婆家。嵯峨浩承认当时溥杰没有自杀说明夫妻感情至深,再说还有两个孩子......此时,唯有他念,以谢多年恩爱之情。1960年溥杰特赦返回北京以后,向周总理提出要嵯峨浩来北京的请求,极力反对认为二弟的婚事是日本关东军玩弄的阴谋,现在应该断然决裂。周总理在接见溥仪在京家族时,用商量的口吻说:“人是可以转变的嘛!我们把嵯峨浩接回来有两种可能:一、她和溥杰生活的很和谐,这就是好事。一是可能彼此失望,那就让她再回去。让我们大家来试试看吧!”遵照总理的吩咐溥杰给嵯峨浩写了封信,她很快回信表示欣然同意。1961年5月,嵯峨浩带着二女儿【 】生去到香港来北京,同行的还有嵯峨浩的母亲嵯峨尚子,妹妹町田干子等。
嵯峨浩回北京不久,1961年6月10日总理在北京西花厅再次接见并宴请了溥仪家族。被接见的有:溥仪、溥杰和嵯峨浩、町田干子、【 】生、郑广元和金欣如、郭布罗润旗和金蕊秀、金韫欢等。总理对嵯峨浩说:“王宝钏在寒窑等薛平贵等了18年,你在日本等了14年,现在总算见了面。不过溥杰不是当皇帝,而是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了。”一席话说的嵯峨浩悲喜交加,夫妻二人不禁热泪盈眶。嵯峨尚子见了中央首长有点紧张,说话声音很小。总理对她说:“你是团长”,特意安排她到自己身边就座,然后又给溥仪、溥杰等人一一安排了座位。等都坐定后总理才向嵯峨尚子讲:“听说你们要去各地参观,所以提前请你们来了。”总理说:“慧生给我来过信,她敢讲话,我喜欢这样有勇气的青年。”又对溥杰夫妇说:“把慧生的照片给我一张吧!”溥杰和嵯峨浩回家把慧生的照片放大及时呈送给总理。总理讲的慧生是溥杰和嵯峨浩的长女。在仆街备转移到抚顺站管理所不久,惠生这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女骇,瞒着自己的母亲嵯峨浩及全家人用中文给总理写了一封信,请求允许她和在押的父亲通信。总理受到了这封信马上答应了她的要求,它和父亲通了信。正是这封信,开了在押发育家属联系的先例,小姑娘受到了中日两国很多人的尊敬。后来因婚姻问题,在日本自杀了。
嵯峨浩自从和丈夫见面后就决定留在中国,夫妻俩并希望唯一的女儿【 】生也留在身边。但因【 】生从一懂事就生活在日本姥姥家中仍然想回日本去,因此父母和女儿之间发生了矛盾。总理知道了这件事,一天剪刀溥杰一家,对溥杰夫妇说:“要考虑孩子自己的意愿。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的友谊必将万古长青。孩子在中国有个家,在日本有个家,常来又常往部照样是亲如一家嘛。”接着总理又问【 】生:“是不是想回日本去呢?如果你想回去可以,几时想来中国看你的父母,也可以来。即使你来中国不想再回日本了,就在中国住下。你想和日本人结婚,也没什关系,你的母亲同中国人结婚,你和日本人结婚那有什么不可呢?我是同情你的。”总理对嵯峨浩说:“浩子想回日本看父母也可以回去。浩子这次到中国正赶上两年连续天灾物资供多少有些困难,但也没什么问题,可以照顾一些,等日后慢慢和大家一样吧。”最后总理又风趣地对【 】生说:“来中国前大概想总理是多么不近人情吧!现在你该知道了。"这些话使浩子、【 】生都非常感动。【 】生的眼泪早已像断了线的珠子簌簌地落了下来,临走时海神情敌对总理说:“我从心里尊敬您!”后来【 】生回到了日本并在日本结了婚,多年来他和丈夫、孩子几次来北京看望父母。
但是从1961年到1975年溥杰本人并没有去过日本,也是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溥杰夫妇才于1975年得以同行首次去日本探亲访友。在这次探亲回国时仆街夫人一定要点礼品给周总理表表心意,尽管溥杰再三劝说告诉夫人周总理是从来不收礼品的,还是不能说服在这个问题上近乎执拗的爱新觉罗.浩;最后商定礼品减少到最少程度:一扇日本日本小屏风、一束新鲜的玉兰花。夫妻俩都担心鲜花枯了,一下飞机立即赶到全国政协机关委托人连同小屏风直接送到周总理处。几天后,周总理办公室派人退回小屏风,并转达了正在重病中的周总理的嘱咐:鲜花留下领心意,屏风退回自用。谢谢!
溥杰夫妇手摸着小屏风热泪顺颊流下,他们又能料到转年的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竟离开了人世。噩耗传来,溥杰夫妇抱头痛哭许多日子饮食不思神情恍惚。痛定思痛,夫妇俩在家里设了小灵堂,寄托他们无限的哀思。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总理抱病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杜修贤摄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夫人邓颖超。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夫人邓颖超。

周恩来的故事,简单点~

一二二、小事关情
那是在一九五○年,有个小服务员比较顽皮,周恩来外出开会时,他便在总理办公室闹腾起来,把茶几上的玻璃板也给打碎了。值班人员发现后严厉批评了他,并打算把他调离工作岗位。周恩来回来后知道了,为那个小服务员打圆场说:“小孩子嘛,不懂事,何必计较”。还有一次,周恩来乘车回西花厅,正巧一位年轻服务员骑自行车从树荫下急驶而来,在拐弯处险些与他的车相撞。服务员急了,双手捏死了闸,结果连人带车翻倒在地。周恩来见状急忙下车,上前把摔倒的服务员扶起来,关切地问他摔伤了没有?左看右看没有问题,才回到车内。直到几天以后,他还记挂着这件事,向人询问这位服务员的情况。
(李华民)
一二三、何必留须
一九五一年春,周恩来因病要到大连去休养。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让周恩来行动方便,真正能得到休息,就建议他暂时把胡子留起来,好让人们认不出他。他听罢,哈哈大笑,说:“我是总理,是人民的勤务员,怎么能把我和群众隔开呢?!”来到大连后,周恩来利用这次机会到旅大各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到附近参观,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养病期间,大连、旅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李华民)
一二四、十个儿女
有些人不能够理解,周恩来夫妇无儿无女,何至生活得这样清苦?留下钱做什么?一九五二年,周恩来在上海接见童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表姐龚志如的时候,曾和她作过一次长时间的谈话。龚志如曾提到:“可惜你们没有儿女。”周恩来马上回答说:“谁说没有?我们有十个!”说着,伸出五个指头,翻了一翻,并用目光征求邓颖超的支持。邓颖超含笑点了点头。周恩来接着说:“十个!全是烈士的后代!全部由我们抚养和负担。”其实,就人们所知道的,由周恩来夫妇抚养大的烈士子女,又何止十个呢?!他们夫妇从来都把这些烈士遗孤看成是自己家庭的成员。
(李华民)
一二五、挤车体验
一九五四年的一天下午五点多,周恩来对秘书说:“群众反映现在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厉害,上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告诉保卫部门。”在北京图书馆汽车站,周恩来等群众都上去了,才最后上了车。果然车上很挤,没有空座,他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站在了中间。人们在拥挤中顾不上东张西望,汽车行驶了两、三分钟后,站在他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里立即活跃起来。人们纷纷让座,周恩来坚决不坐。他挥动双臂一个劲地劝大家坐。一个乘客握住他的手问:“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恩来笑着回答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接着,就和乘客们攀谈起来,问他们的姓名,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下了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回来后,周恩来立即将有关领导同志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如何解决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他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大车接送职工上下班。
(李华民)
一二六、夜送雨衣
一九五五年七月的一天深夜,周恩来还在紧张地工作着,突然下起了大雨。不一会儿,邓颖超来到警卫战士站岗的地方,手捧雨衣亲切地对战士说:“总理让我给你送雨衣来了,快穿上吧!”接着,邓颖超又说:“总理让我转告你,打雷下雨,不要在树底下站岗,那样有危险。”警卫战士接过雨衣,望着周恩来窗前的灯光,望着邓颖超雨中离去的背影,热泪滚滚而下。
(李华民)
一二七、息息相关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间,广西省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一些干部对救灾未采取有力措施,饿死五百多人。周恩来听了这一事件的报告后,心情极为沉痛,他说:“我们的国家制度所以优越,就是因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与人民息息相关。不关心人民疾苦或者关心不够,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听到这种事是使我们气愤的,不管它是局部、一省、一县,就是一件事,都应引起注意,都必须严肃处理。”
(李华民)
一二八、细话家常
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来观察了鞍钢几个大厂后,特意到鞍钢模范家属王秀兰家访问。傍晚时分,周恩来一进门,见王秀兰的爱人老杨夜班后还在睡觉,立即压低声音并回头示意后面的同志不要高声说话。王秀兰认出是周恩来,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赶紧要叫醒老杨,周恩来轻声制止了她。周恩来坐在炕沿上,喝着白开水,和这个工人家属象一家人一样亲切交谈着。他发现这个街道很偏僻,就问离商店有多远、针头线脑上哪儿买,吃水方便不方便;王秀兰说都方便,周恩来才放心。这时外面不少小孩扒窗看,周恩来就问王秀兰有小孩没有,王回答没有,周恩来说:“你知道,我也没有小孩,外面这些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好好培养革命后代。”并说:“你们街道干部做千家万户的工作,很辛苦,我要向你们学习。”他们亲切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一年后,省委负责同志到京开会,周恩来还问:“听说鞍钢王秀兰有病,请替我问候她有啥困难没有?”
(李华民)
一二九、访问工人
一九五六年五月的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周恩来来到了石景山钢铁厂工人宿舍,当时仅是山坡上的四排平房。周恩来首先来到动力厂一个钳工家里,小两口高兴地把周恩来迎进屋里。周恩来坐在床边,和他们叙家常。当他听说这个小伙子正在业余学校学习,就拿过课本,问他学到哪一课?“正学詹天佑这一课。”小伙子回答。“喔,这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工程师。”周恩来笑着说。又查看了小伙子的作业,夸他学得不错,鼓励他要努力学习。接着,周恩来又访问了一个业余教员的家。当他要到一个老工人家访问时,听说这个老工人上夜班,正在睡觉,他连忙摆手,并轻声说:“不打扰,不打扰,让他好好休息。”“周总理来到了铸造村!”消息很快飞遍了小小的工人村,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飞跑出来,看望周恩来。他们多么希望他多呆一会儿。
可是,太阳偏西,他就要离开了。工人们依依不舍地送行,周恩来俯下身子,把靠他最近的一个孩子举起来,慈祥地笑着。
(李华民)
一三○、试热降温
一九五六年七月,周恩来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上海进行调查研究。当他深入到一家钢铁厂的转炉车间观察生产情况时,看到炉前工人操作时汗流满面,炽热难当,就非常关切地询问车间负责人:“车间的温度有多高?”回答:“有四十多度。”周恩来马上提出疑问说:“我在夏天到过热带地区,那里的温度就是四十几度,但远没有你们这里这么炽热。”他随即指示:要关心工人的疾苦,改善工人的生产条件,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周恩来回到北京不久,国务院就向全国发出了《工业企业必须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督促各地迅速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工厂企业的防暑降温工作,很快得到改善和加强。

周恩来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不过,今天的青少年没有见过周恩来,对他了解的并不多。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他从小就热爱祖国,追求真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周恩来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一代伟人,开国元勋,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是,他的光辉形象、他的伟大精神、他的高尚品德,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周恩来是我们的楷模,我们永远学习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亲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使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却宁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连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去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特别时行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越来越大,越来越精致,到现在我也还保存着“两毛巾”毛主席像章。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

敬爱的周总理胸前也戴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但是他戴的不是当流行的圆形毛主席像章,而是一种长条形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上,1/3的地方是毛主席头像,2/3的地方是毛主席书写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有一回,周总理去广州,宾馆里的女服务员胆子挺大,要跟周总理换像章。那时候,如果能得一枚好像章,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收获。周总理笑着说:“你喜欢我戴的这枚,好啊,那就送给你。”一听这话,姑娘赶紧自己动手摘下了周总理戴的像章,又把自己戴的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给周总理别在胸前。到了晚上,周总理又把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摘下来,仍然换了一枚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戴在胸前,这枚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一直戴到他去世。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是,充分体现了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是敬爱的周总理伟大一生的光辉写照。这里,讲几个周总理生前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把全部的爱献给人民群众的故事。

和老百姓一起坐公共汽车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情况搞清楚了,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同志负责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他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都是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