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知识有哪些?

作者&投稿:宗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达到保护人民的健康,保证社会安定,促进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目的。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认真贯彻预防的方针。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传染源

1.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

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1978年国务院公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在1989年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同年9月1日开始施行。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称法定传染病。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与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流行性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我军1979年还规定,细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肠炎,应在疫情月报表中填报。

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迅速。甲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6小时之内上报卫生防疫机构,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12小时内;农村不得超过24小时。卫生防疫人员,医疗保健人员,对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与谎报疫情。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2.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北方,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一)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的管理
对病人应尽量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开展传染病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对传染病识别能力,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传染病有重要意义。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即隔离治疗。隔离期限由传染病的传染期或化验结果而定。有条件者,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做2——3次病原学检查(每次间隔2——3天),结果阴性时可解除隔离。
2.对接触者的管理
接触者是指曾经和传染源发生过接触的人,可能受到感染而处于疾病的潜伏期,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传染源。对接触者采取的措施叫检疫。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接触者分别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也可给予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 3.对病原携带者管理
应做到早期发现。凡是传染病接触者,曾患过传染病者,流行区居民和服务性行业、托幼机构、供水行业的工作人员,应定时普查,检出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须隔离治疗、随防观察,必要时应调整工作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应根据动物的病种和经济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杀灭。如属有经济价值而又非列性传染病的动物,应分群放牧或分开饲养,并予以治疗。无经济价值或危害性大的动物,如鼠类、狂犬应予以杀灭、焚毁等方法处理。在流行地区对家畜进行预防接种,可减少发病率。 (二)切断传播途径
应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措施。如消化道传染病,应着重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粪便管理,保护水源,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对呼吸道传染病,应着重进行空气消毒,提倡出外时戴口罩;对虫媒传染病,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用药物等措施进行防虫、杀虫、驱虫。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生要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免疫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是生物个体生来就有的、能遗传后代、不涉及免疫识别和免疫反应的增加。主要包括各种屏障作用、血液中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补体、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在病原体及毒素的作用下,非特异性免疫力又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基础。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体育锻炼、调节饮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改善居住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快心情等。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人体可通过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获得对该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其中以预防接种起关键作用。

流行性传染病个人预防措施有哪些?#星知计划#

预防传染病内容简短有哪些?
答:预防传染病内容简短有如下:1、建议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彻底清洗,然后用纸巾擦干手,在没有流动水的地方,基于酒精的凝胶可以满足洗手的要求,尽管它不如肥皂和水好用。2、不要共享个人物品,牙刷,毛巾,剃刀,手帕、浴巾、洗澡巾和指甲刀都可以是传染因子(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来源。3、记住不要把自己...

预防传染病内容有哪些?
答:预防传染病内容为: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答:1、多通风。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2、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

生物知识点:秋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答:秋季传染病预防小常识 1、要搞好室内卫生,搞好粪便管理,清除拉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四害;2、搞好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等叮爬过的食物,碗、筷等餐具要严格消毒,传染病人和带菌者要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岗位;3、养成...

春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答:1. 防寒保暖:冬春交替时,气候变化不定,应适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2. 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多饮水,确保充足的维生素摄入。多吃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果等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和微量元素的食物。3. 避免人群密集地:减少前往人口密集、环境混乱的地方,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室等。外出...

预防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答: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 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 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 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 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

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答: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打扫卫生时,应先洒水后扫地,免得尘土飞扬。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

小学生预防传染病的小知识
答: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三、常见预防措施 ①加强体育锻炼,保证休息,提高抗病能力。②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例如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③传染病患者要进行隔离直至病情痊愈为止。④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

预防传染病的小知识
答:1. 预防传染病小知识:三年级学生应了解的防护措施 三年级的学生应当学习如何预防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和腮腺炎等。这些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2. 小学生健康知识小常识 小学生应掌握的健康知识包括正确的读写姿势、...

幼儿园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内容有哪些
答: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各种致病菌生长、繁殖加快,加上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因此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加之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很容易被传染。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园幼儿春夏季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我们通过网络向家长做一些传染病防控知识交流。请各位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确保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