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简洁一点的翻译

作者&投稿:拔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编辑本段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体形和容貌很美丽。有(一)天清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恍然大悟)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以我为美是偏爱我,我的妾以我为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以我为美是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   齐威王说:“好(想法)!”就下了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向齐国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编辑本段加点字解释
  (1)选自 《战国策 齐策一》《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邹忌,战国齐国人,善于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约等于现在的1.84米。战国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0.23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衣服、戴帽子。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孰:谁。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17)弗如:不如。   (18)私:动词,偏爱   (19)畏:害怕   (20)欲:想要   (21)暮寝而思之:晚上躺在床上并且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在床上。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22)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认为……美。   (23)朝:朝廷。见:拜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4)诚:确实。知:知道。   (25)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6)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方:方圆。   (2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中的姬妾和近臣。 左右: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8)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29)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很、非常。   (3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31)受:同“授”。给予,付予。   (32)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讥讽(君王的过失)。谤讥,指责、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3)闻寡人之耳者:让我听到的人,闻,让……听到。   (34)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5)时时而间进:偶尔有人进谏。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时时,不时,有时候。   (36)期(jī)年:满一年。   (37)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事情了。   (38)朝于齐:到齐国来朝拜。   (3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动兵,就战胜了敌国。   (40)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41)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42)美我:认为我美。
编辑本段古汉语现象
词性
  朝   zhāo 早晨(名词)   cháo 朝廷(名词)   cháo 朝见(动词)   私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脩   通“修”,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孰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方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   名词作状语 (暮) 寝而思之:在晚上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修   1.修八尺有余:身高。   2.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时   1.时时而谏进:有时。   2.时而献焉:到时候。   旦   1.旦日:第二天。   2.旦辞爷娘去:早晨。   3.旦旦有是哉:天天。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 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什么。孰与:连用表示比较。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0)诚:确实。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2)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第二年,明年。
(32)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词性  朝
zhāo 早晨(名词)
cháo 朝廷(名词)
cháo 朝见(动词)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一词多义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a.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 《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a.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将要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长八尺多高,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了一下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朋友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朋友:“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镜子自己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傍晚,他躺着休息的时候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赞美我漂亮,是害怕我;朋友赞美我漂亮,是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朋友有事想要求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上百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要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严重!”   齐威王说:“ 说的好!”于是就下令:“群臣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朝拜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zōu jì fěng qí wáng nà jiàn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①由西汉刘向编订战国时期诸侯国史料汇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简称《国策》。内容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测谋和言论的汇编,分为十二国,共三十三篇。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③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⑦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⑧,而复⑨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本文选自西汉《战国策.齐策一》,由刘向编撰。邹忌:《史记》作邹忌,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通“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②、形貌昳丽:容貌光艳美丽。昳:美丽。 ③、朝:早晨。服:动词,穿戴。 ④、窥镜:照镜子。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用于比较。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徐公,人名。 ⑥、君美甚:你美极了。 ⑦、及:赶上,比得上。 ⑧、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宾语前置用法。 ⑨、复:又。 ⑩、旦日:明日。 ⑾、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⑿、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同“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⒀、弗如远甚:远不如徐公美。 ⒁、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5)之:助词。美我:以我为美。美,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16)私:动词,偏爱。 (17)诚:确实,实在。 (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19)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 (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莫:没有谁。 (2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2)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甚:厉害。 (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4)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指责;讥,讽刺。谤讥,指责别人的过错。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市朝:公共场合) (25)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闻,使……听到。 (26)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里人挤得象集市一样。 (27)时时:有时,不时地。间(jiàn):间或,偶然。进:进谏。 (28)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29)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31)题目: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谏,接受规劝。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侍妾:“我与徐公谁更漂亮?”侍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在床上想这件事,心里想:“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侍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侍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土地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被我听到的, 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那段时间,百姓、群臣都来进谏,皇宫内部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谓不用动兵,在朝廷上就战胜了敌国。
课文研讨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知识点总结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字多义
1,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课外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人物形象
邹忌:
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威王:
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但是据说在邹忌进谏之前曾经非常昏庸,但是周围大大小小的官吏都非常怕他,不但不敢给他提什么意见或建议,而且都用玩乐拉拢齐威王的喜爱,但是齐威王喜欢善于用婉转的语气与他谈论国家大事的人,邹忌掌握了这一方面,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结尾之所以在朝廷上战胜别国略有夸大。但最终还是拥有了自己应有的土地,其他国家派人来向齐王学习的是有史料记载是事实。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侍妾:“我与徐公谁更漂亮?”侍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在床上想这件事,心里想:“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侍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侍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被我听到的, 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那段时间,百姓、群臣都来进谏,皇宫内部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谓不用动兵,在朝廷上就战胜了敌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简写~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简写如下: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齐国的最美的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
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地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原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战国策》 【朝代】先秦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
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此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

一、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二、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二、作品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
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及翻译
答:”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三、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
答: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两汉〕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

邹忌讽秦王纳谏翻译
答: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答:白话文:齐威王说:“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白话...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答: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以及翻译!!
答: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被我听到的, 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那段时间,百姓、群臣都来进谏,皇宫内部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句一译
答: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句一译如下: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翻译: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3、其妻曰:“君美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答: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2、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及翻译
答: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答:《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