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批评东坡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这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李清照会这么说? 李清照倡导什么说

作者&投稿:夔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句读不葺之诗”意思是“以诗为词”。苏轼常把散文议论写进诗,被称作“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又常把他诗的这种特点写进词,又被称作“以诗为词”。

“句读不葺之诗”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词论》。

节选原文: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译文:到了殊、欧阳修、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全都是不可再会雕饰的诗罢了,而作为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

扩展资料

《词论》创作的年代推断为南渡之前所作,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

李清照在《词论》一文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的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

“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继承了苏门论词“自是一家”说的菁华,在其所著《词论》提出新的词学观点。就是要求词形式上严守律,内容上主情致,风格上尚文雅,以达到严守诗词之别,维护词的本色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论



“句读不葺之诗”,指的是“以诗为词”。苏轼常把散文议论写进诗,被称作“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又常把他诗的这种特点写进词,又被称作“以诗为词”。
  李清照的批评,错的一面是:从正统的“尊体派”看苏词,认为在词里发议论,不协音律,混淆了词和诗、文区别,忽视了词“别是一家”的特点,表现出观点的片面,狭隘和保守。实际上苏轼许多词发议论、讲道理,同时也能抒发开阔的胸怀,并冲破严守音律的陈规,扩大题材范围,开创豪放风格,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正是苏词的特色和成就。笼统地讥为“句读不葺之诗”,显然不对。
  李清照的批评,对的一面是:指出了苏词“以诗为词”的消极作用。苏轼也确实有些词过分地讲道理、发议论。他的《满庭芳》上片:“蜗牛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亿六千场……”。不仅“以诗为词”,而且非文、非诗、非词。李清照讥评为“旬读不葺之诗”,强调词的抒情特点,要求协音律,坚持“别是一家”,是正确的。

李清照与苏东坡没交集,为什么讨厌苏东坡呢?~

因为她的家族受到了苏轼等反法派的牵累,她个人的生活也被打乱,最后不得不与丈夫异地分隔、与原有幸福说再见。
1、讨厌不分交集,更何况李清照和苏轼还有间接交集。谁说讨厌一个人需要交集的,就拿现在社会来说,根据一个人的言行、长相、作品甚至家人等原因,就可以不待见甚至抨击他,讨厌不需要成本,也没有门槛。不了解苏轼和李清照家族“渊源”的人可能以为,李清照是因为苏轼作品风格等原因而讨厌他,但真相其实是,因为讨厌他这个人所以在评议作品时会带上个人情绪,从而认为苏试词作“不协音律”。那么,李清照和苏轼有何交集呢?答案与李清照的家族密切相关。

2、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曾被卷入与苏轼有关的“反法”风波。李格非是一位清廉正直的人,即便是苏轼的门生,在苏轼司马光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时,依然选择了中立。他无心朝堂变法斗争,却因为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中,而被卷入了政治漩涡,被归为“反法派”一类。在苏轼去世后元祐党人案爆发,李格非等人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惩罚,李清照因为是“党人子孙”所以不允许留在京师,这在李清照人生中是非常愁苦的一笔。
3、通俗点说,苏轼是李清照公公——赵挺之的“仇人”。赵挺之在担任德州通判时,曾推行过王安石新法,当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在德州,并且是反对派中的一员,于是赵黄之间出现了矛盾,矛盾自然也传到了典型反对派苏轼耳中。苏轼随后便在赵挺之参加“召试馆职”考试(类似高阶公考)时批评他是小人,并且取消了他的参考资格,两人结下梁子的同时赵挺之也彻底成了变法支持派。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让家族成为整体,整体与变法争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体中的个体同苏轼又有数不清的恩怨……风云变幻,李清照幸福无忧的人生,最终一落千丈变得一地鸡毛,所以李清照对苏轼等“影响因子”心怀怨气。

李清照的词学观,在她的《词论》中表现得比较透彻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可视为其《词论》的核心和总纲。不少论者对此说发表过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如孙崇恩等联系易安词创作实际探讨此论的内涵与外延,论证详赡,切入肌理,深得要领。历考词坛和批评界对易安此说的评价,有褒有贬。肯定者只是从声韵律度方面强调词与诗果然有别;否定者多认为此说宥于传统词学观点,束缚了词体的发展。笔者认为,词“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观点,她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强调了词之作为一新韵文体裁的独特个性。此论是向千百年来儒学道统、文统的第一次挑战,是宣告“词”作为文学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区别于政论、区别于传统诗歌、区别于传统诗教的旗帜鲜明的宣言,是在积垢深厚、禁锢苛严的中国正统文坛,发出的第一声离经叛道的呐喊。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与她以此说作为旗帜创作的《漱玉词》,打破了中国古代文坛沉闷的儒学酸腐气和道学气,虽如孤雁鸣秋,风多响沉,历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被种种误解掩盖了真谛。但随着“文学是人学”这一观念的逐渐觉醒,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必然会重现它的历史价值和理论光泽。本文试图以词之发展脉络为经,以易安及同时代论者对词之体认为纬,联系历来有关词与诗之关系的研究论断,谈谈一己对易安词“别是一家”说的理解。





词“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在考查了数百年词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词之文体和题材及主题之规定性的一个鲜明判断。

曲子词从产生、到发展、直至繁盛,绝非偶然或孤立的文学现象,它是顺应文学自身发展内部规律及作家与读者艺术审美情趣中心的转换、演绎和审美趣味的提高与普及诸规律而产生、发展、繁盛的。李清照之前的词坛,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隋至中唐。这是曲子词由民间创作转而由文人染指、进而变成文人专营的韵文体裁的时期。是婴儿到少年的成长期。从现存敦煌曲子词和中唐张志和、白居易等的词观之,词在早期阶段,除音乐与语言特征与诗有较明显差异外,其他如题材内容等方面倒几乎是与诗一致的。特别是作为艺术文学而言,它似乎仅于长短句式和音乐曲调方面与诗有别,尚未作为一种文体形成自己的独立气质和品格。这个时期,没有谁、也无必要提出词“别是一家”说。

第二阶段,晚唐到五代。这是词在文人作家群中得到钟爱,被文人注以浓挚的情韵,敷以艳冶的色彩,饰以华赡的藻佩,协于繁促的管弦之时代,譬如少女的青春期。作为民族的审美情趣,从中唐开始,中心已开始转移。作家已开始由关注外部世界、关注社稷朝廷,热衷功名事业转向关注内部世界,关心人类普遍命运,热衷于人的个人心灵生活的探讨及人之自我人格价值的实现。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的诗歌,明显地表现出创作情绪向这方面的倾斜。

稍后的温庭筠和韦庄,顺应社会审美情趣中心的转移,接过能曲折尽情的长短句,一个以浓密典丽见长,一个以疏宕情至取胜,在词的特殊的诗美天国里,尽兴遨游,风流倜傥,完成了词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的过渡,为词异于诗的特殊审美内质的创造和完备,作出了卓越贡献。从斯时起,词,便以“别是一家”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的诗坛。

第三阶段,宋初到柳永时期。这是词体发展到“而立”之年的阶段。柳永在北宋文人已普遍喜爱制作“小歌词”的社会习尚下,专注于词的写作、更新和创造。他在艺术的氛围中成熟,他在词曲的创作群体和欣赏群体中汲取营养,他将仕途不遇的牢骚,颠簸漂泊的身世,爱情的追求和失落,人生的欢欣与眼泪等等无关社稷经国大业的题材和感觉统统融铸进声色优美的篇章。他在慢声促节中吞吐自己的情愫,他在急管繁弦中挣扎自己的灵魂,他在铺叙展衍中申说自己的命运,他在浅斟低唱里慰藉自己的人生……无论主题、题材还是艺术个性,词,到了柳永时代,已经以其成熟的独立丰神,出现在中国文坛。与此同时,喜欢在月色朦胧中欣赏夜景的张先,用其潇洒的诗笔,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晏小山则以贵介公子桀骜不羁的才华,用诗意缠绵的丝绦,编织着深隐的丽情……这种种生活的诗意,这种种诗意的生活,在“词”这一独特的文学艺术样式的载体上,发扬光大,异彩纷呈,摇人心旌,动人魂魄。词,在这一时期已入成年,她以其绰约的丰姿,升起在“皇权神圣”的中国文坛,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障风映袖,盈盈笑语。与历来颂扬圣德大业的诗文,抒发君臣际遇的歌咏及忧时丧乱的辞章相较,词委实“别是一家”。

第四阶段,柳永到周邦彦的时期。这是词体发展到“不惑”之年的阶段。词,以其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崛起在汉代以来独尊儒术的古中国,以其背离传统诗教的无畏姿态,与处在社会下层的歌妓舞女,朝夕为伴,持手凝睇,倚风自笑。中国文坛多能文学艺术家苏东坡,接过“词”这种独特的诗歌形式,或大笔挥洒,横放杰出;或工笔素描,轻倩秀艳。他以缚不住的才情,倚声填词,随物赋形,壮歌慷慨,声情激越。从整体审美形态观之,东坡词旨主要倾向仍是内宇宙的心奥开拓。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其多数作品,打上了传统诗教的烙印,弥漫着较浓的功名事业的气息,载负着沉重的历史与现实的政治重荷,跋涉在儒家正统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异于柳永、晏小山、秦少游甚至黄山谷诸作手的鲜明的士大夫品格。换言之,他改变了词从产生以来便具备的平民性和特殊的艺术美学个性(温庭筠作为文人词的开山鼻祖,其作品内美的个性及闺阁题材,仍属市民文学系统)。李清照《词论》指出东坡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论者常常只

注意后半句,讨论东坡是否懂音乐,其词是否“协律”,而忽略了前半句。其实,“句读不葺之诗”,正道出东坡乐府的艺术气质本性。只有在词体发展的“不惑”之年,才可能对东坡词作出这一评判。因为纵观李清照以前的词史,委实只有拈出很受人推崇的东坡词,才能说清楚词“别是一家”的道理,才能判断词与诗的疆域。李清照的看清,并不是孤立的一己之见。晁无咎评黄庭坚词,说他是“著腔子唱好诗”(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4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校勘本,1982。)。亦以其词似诗,作为黄词“不是当家语”的衡绳。不管其对黄鲁直词评价是否允当,他已经看出诗词有别。比清照早出、与晁无咎同时的陈师道也认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师道:《后山诗话》。《历代诗话》,30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他在同部诗话中,又引“世语云:‘苏子瞻词如诗’”。可见,苏轼词如诗并非李清照与陈师道两人的意见,而是“世人”的共同看法。肯定东坡词“指出向上一路”的宋人王灼,亦是以苏词似诗而备加赞赏的。他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83页,版本同前。)其咒柳永为“野狐涎”,肯定“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是“指出向上一路”,渊源于其“诗与乐府同出”的观点。可证历来论者肯定东坡词“品格高”,正是以正统的诗学观点作为评价标准的。柳永新词的特异风格、新鲜面貌和绰约风姿,代表了新文学潮流的新方向,当然为正统文人所不容,而遭到“野狐涎”之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李清照清楚地看到词区别于诗的独特个性气质,肯定了“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李清照:《词论》。《李清照集校注》,19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所以她对苏轼词的不满,也是自然的了。

...作者说“他只把词当作一种句读不葺的新诗体来写”的含
答: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

词论李清照原文赏析在线翻译解释
答:她就词区别于诗的种种特点,进行了认真的考索,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高雅,不满柳永“词语尘下”;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协乐,要分别五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铺叙,不满晏几道的...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调
答:酒精太浓,不能饮用,而白开水,也淡而无味,李清照的语言却浓淡相宜,将清新与朴素,自然与淡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李清照词语言艺术的可贵之处和魅力所在。 2,追求韵律美,富于节奏感 在李清照的《论词》六条标准中,批评前人苏轼等作词为:“皆句读不葺之诗而,又往往不谐音律者。”[3]即她自己认为协律是...

绮筵公子是什么意思?
答:他没有明言,不过他对苏词的评价倒是交代得清楚,大体的意思是认为苏词是词中的别格、另类,而非当行本色,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以诗为词”就会“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原因只能是“诗词有别”。 一、 以诗为词的原因 :诗词有别 (一)外在形式之别:句读不葺之诗 诗词有别,就词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少字
答:正文:100字,诗名7字,均不包含标点符号。《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原文节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

李清照的身世经历
答:她写过一篇《词论》,对唐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分别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追求。譬如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表明她反对那种过于俚俗化和带有市民情趣的倾向;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表明她反对词的风格与诗相接近,和音律上的不严格;...

求《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诗
答: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

苏轼1071-1084年间的诗词作品!急!
答: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以见到的。即此我们也可估量到苏轼这一类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

苏东坡评价李清照的词是“以诗为词”。()
答: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别是一家”观点的提出首先是对苏轼词学观点的回击,称之“句读不葺”,“音律不协”。也由于“元佑党争”的缘故,李清照对苏门弟子逐一批过。相反李清照对苏轼颇有微词,她认为诗需要刻意“剪裁”以适合相应的词牌,而东坡他不在乎,字数对的上就够了,所以李有点儿抓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