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狐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伽利略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扩展资料

人物背景: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

在大学里,伽利略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宫庭数学家里奇的悉心辅导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获得了精密的测量方法,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年仅25岁。伽利略给学生们讲宇宙,并告诉他们,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正好相反。他还告诉学生,所有东西、所有原子、所有星球都在运动。

1609年,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他通过别人的一点描述,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这架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内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

月球表面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木星旁边有四颗运转着的卫星;地球并不是各个天体旋转的唯一中心;所有这些结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1623年,伽利略冒险开始他最有名的著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的写作。同时他6次请求教皇乌尔班接见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绍哥白尼学说的书籍,教皇同意他把对“日心说”赞成和反对的论点一起写出来,但不允许他得出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结论。

内容简介:

作为将实验引人科学研究的先驱,伽利略也从未忽视实验的验证作用。他在各种著作中,提到过落体实验30多次,其中一些实验地点恰恰是在“塔上”,相信伽利略做过“比萨斜塔实验”的人,大都引此为依据。事实上,并无法肯定那指的是不是比萨斜塔。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史学者基本证实,当初伽利略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这一观点时,使用的是“思想实验”,即通过计算和推演,证明结论。

在晚年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伽利略描述了“实验”的推演过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大石头下落速度大于小石头,那假设“如果一块大石头具有速度,而一块较小的石头具有速度,那么当它们合在一起时,系统将以比为低的速度运动。

而当把他们绑在一起时,就变成一块比以前以8的速度运动的石头还要大的石头。所以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以较低速度运动”。意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将大小两块石头绑在一起时,会产生两种自相矛盾的结论,表明该理论不能成立。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告诉我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要相信自己。不要以为别人帮助了你就要一直要相信他。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权威,我们应该尊重,但不能盲目遵从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请回答:~

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的先落地

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答: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主要是运用了两个写作手法:一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众多人的嘲讽下,他上了斜塔顶做了铁球自由落体试验,用实验证实了真理,表达了伽利略伽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二是通过环境或...

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中心思想
答:重力加速度是一个恒定值,不会因为两个铁球重量不一样就不同时着地。 说明我们要有探索精神,不应该只是遵循现在的理论依据,要用事实去验证一些理论。

读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写作方面收获
答:相信大家都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耳熟能详吧。但令我不满的是,文中并没有解释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在同样高度同时落地的原因。我突发奇想,于是就做了这个实验。首先,我把一个空瓶子和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在同样高度,同时抛下,结果是同时着地,我又把一张纸和空瓶子向下抛,结果是瓶子先...

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300~400字(注:爱国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_百 ...
答:爱开玩笑的吉思瞒怨的说:“您可是大出风头了,怎么以前试验时不叫上我们?真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耶”.他用责备赞叹的目光看了看伽利略,赞许的点了点头。这时伽利略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大声说:“各位先生女士们,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对哲学家的定论要尊重,但不能盲从,...

读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有什么收获
答:读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有什么收获?伟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一个人不能总信任一个人说的话,一个人总会犯些错误。每人都应该去探索,去研究,敢于挑战权威,并提出不一样的意见。

学习完《两个地球同时着地》一文后,我想对伽利略说什么?
答: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吧。。你可以对伽利略说,一、我们要向您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因为在伽利略之前,先贤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但是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权威,有创新精神。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们议论的话语,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态度
答:人们对伽利略挑战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真理”的行为的一种否定、嘲笑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不敢对权威提出质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怎么样的一个典故?
答:这个故事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用一大一小两个铁球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五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答:二是以人物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亚里士多德,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说的话被人们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曾经说过两个铁球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成正比;伽利略,年轻的教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由怀疑到反复验证再到公开试验;从受到人们的嘲笑与讥讽,最终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使人们转变了观念。 在对人物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