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投稿:上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一历史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和政权的结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 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 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 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考点40罗马法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③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考点4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权利法案》
①时间:1689年。
②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③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8世纪前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考点42、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A主要内容:
①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B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作用: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这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考点43、法国共和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考点4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
(1)内容: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2)评价: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不彻底、不完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45《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4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理论条件: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2)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考点47巴黎公社运动
(1)巴黎公社的成立
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举行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2)革命措施: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执行、军事、公安、司法、财政、教育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
(1)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②《四月提纲》列宁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④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表现:1955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
★考点54不结盟运动
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②正式形成: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③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
⑤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考点55东欧剧变
(1)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表现:
①波兰剧变:发生于1989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3)剧变原因
①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
②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
③外部原因: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政策的推行
★考点56苏联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②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②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③"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动,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④俄罗斯等在1991年底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考点57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
(2)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和发展:
①美国: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共体: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分为哪几个部分~

从你的标题上看,你是指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必修教材;必修1-必修5主要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从内容上说如下:
必修1是集合、函数概念、性质、初等函数中的指对幂、函数与方程,这里函数概念、性质、指对幂是重点,作为一个高中生必须掌握;
必修4是三角函数、向量,其中三角函数基础而重要,向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必要的向量方法需要掌握;
必修5是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其中解三角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继续并发展到解任意三角形,工具就是正余弦定理;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等差、等比透射出的方法,如倒序求和、累加求和、错位相减、累乘求和等一定要达到熟练程度;不等式,课本讲得不多,其实内容很丰富,要将小学、初中、高中所涉及到的不等式知识进行认真梳理,包括解各类不等式、简单证明不等式等,在选修中还有《推理与证明》一章,这里与不等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将不等式仅限于必修5上所讲,应该从高中数学全局的高度来领会不等式知识;
必修2是立几初步、解几初步,两个内容都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内容,基础而重要,特别是直线与圆知识更是全面反应出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此不多言;
必修3是算法、概率,两个内容都不难,但对于选修2系列的学生而言,概率学习还没结束,后面还有更难的知识等待着你,如排列组合、概率分布等;
以上概要地对必修1-必修5进行了剖析,不知是否是你所需要的,如果想有更多交流,请发信息给我,朋友就是财富!
祝好!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等级秩序为诸侯—卿大夫—士,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的长官不得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5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6、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打破了分封制,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