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任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什么是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它兴起于北宋,尤其注重研究儒家的义理。与汉代董仲舒的儒学相比,理学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范畴,强调理欲、义利之辨,注重心性修养和道德境界,以维护纲常名教、等级制度为目标,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道统说 道统说是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它来源于唐代的韩愈。韩愈为了与佛教传法系统相抗衡,提出儒家也有一个传授“先王之道”的系统。他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从而提出恢复先王之道,重建儒学的统治地位,以与佛教、道教抗衡。 理学家一般承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关(张载)闽(朱熹)为儒学传道的正统。 3、理学体系的构建 儒学在孔子创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但这些价值观念的合理性,孔子并没有进行论证。此后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儒学进行了论证,但在宋明理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骨干,同时借鉴佛教和道教有关理论成果,如接受佛教、禅宗的“观心”、“顿悟”,道家的“太极”、阴阳。利用这些外来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伦理原则终于变成了由形上学作基础的理论体系。 4、理学的概念 “理”是理学的基本概念。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他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 “气”,指充满空间,构成万物的细微物质。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心”,指人的思维能力、思想、意识。理学把“心”分为“道心”和“人心”,“道心”指人的道德意识,“人心”指人的各种情欲。 “性”,主要指人性。理学把“性”看作人的道德意识的本源。程颐认为,“性即是理”,朱熹认为,“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知行”,“知”指道德认识,“行”指道德践履。“知行”主要探讨伦理的致知与力行,强调人要知所当然,又要行所已知。强调“知行合一”。 5、“格物致知”与“伦理纲常” 格物致知:语出秦汉之际儒家著作《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明理学家把“格物”和“致知”作为重要的为学方法和修养方法。朱熹认为,“格物”即在事事物物之上考察其理。但认为“格物”穷理的终极目的不是求得具体事物的知识,而是要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积久用力,达到“一旦豁然贯通”,即对天理的全面体认。 伦理纲常:孔子所创儒学,已着重于伦理及为人处事之道。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道三纲”之说,宣扬“君臣父子夫妇之意,皆取诸阴阳之道。”宋承唐以后的五代之乱,国家重归一统,重建伦理纲常成为巩固统治的实际需要,因而也成为理学的主要内容。朱熹着重阐发了理学的纲常说。他从“理在事先”的命题出发,论证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都和季节有春夏秋冬一样,是“天理使之如此”。天理“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亘古亘今不可易”。他依据“理一分殊”的理论,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各有其道,但又同是一理,即如何统治和接受统治之理,强调“事亲须是孝” “事君须是忠”,尊卑大小,截然不可犯”。如果不合或违反其道,便是由于“人欲”的蒙蔽,须要“克欲”“穷理”,只有“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纲目,企图在“理”的名义下,劝诱人们通过“灭人欲”的自我修养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周密的伦理化社会秩序。 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把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当作整个民族发展的知识源泉,全部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传统社会秩序的合理性。这种学术研究,不是以实践为本位,不是以现实为本位,不是以民众为本位,而是以典籍为本位,以传统为本位,以君主为本位,这种研究,不仅仅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反而阻碍了社会发展。 (资料) 理学起于北宋,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达到了当时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北宋中期,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同时而出,吸纳了道家和佛学的一些思想资料而归本于孔孟,建立了理学,到南宋初期,理学独盛,朱熹综合了周涨、二程之说,到南宋后期,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延续时间长,经历了七八百年的漫长历程,其理论形态十分系统完善。它吸收了唐宋以前各种主流思想文化的精华,代表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同时其历史影响大,对整个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中古以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它既是先秦、汉唐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外来异质思想文化选择、淘汰、吸收、整合的结果。理学不仅是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主流思想,而且影响力延续至近现代,成为当代新儒学的直接的前身。 理学的诞生及其衍变,使中国本土哲学及先秦之后发展的又一高峰,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股时代思潮,也是对我们现代中国人影响最巨大的那部分传统思想文化。 理学体现了历史的脉搏,时代的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成功地回应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并化解了各方面的冲突。具体表现为: 其一,价值理想的挑战。唐末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的长期混战,造成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二程朱熹所建构的“饮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切实化解了这一挑战。 其二,外来文明的挑战。自汉以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受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的挑战。理学是儒、释、道三教的文化整合更加完善起来,此后三教冲突就不如唐和宋初激烈了。 其三,理论形态转型的挑战。宋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三大发明的完善,酝酿着理论形态的转型,使这个转变受到传统经学的挑战。理学扫除《五经》为至人之言的种种光环和权威,实现了思想解放。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罕见的各家异说,学派众多的繁荣格局。 理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体现,如求理精神、主体精神、忧患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道德精神、开放精神等。 理学的社会实践作用: (1)为历代封建帝之所吹捧,成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 (2)其客观唯心主义天理观,形成了从“理”出发和以“理”剪裁客观事物的理学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 (4)“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政治专制和文化专制制造根据。 从明中叶开始,我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要有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要有民主政治。理学在思想上鼓吹蒙昧主义,政治上鼓吹专制,所以封建社会末期,理学实质上成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直到近代仍然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

1、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纲五常、重男轻女等)
2、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凸显人性尊严、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有利于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4、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5、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6、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太深奥不解释

程朱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程朱理学是儒家学说的发展,既继承了儒家的精髓也发展了儒学。
1,二程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

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2,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而朱熹则创建了一套“客观唯物主义思想”,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程朱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套很好的“行为标准”,使人们能够依其而“生活”,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遵守“三纲五常”,愚孝与孝,迷信,坚忍,愚忠,百折不挠,以及辩证的看待这个世界等等一系列的性格影响。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消极: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顾炎武曾痛责明末以来的清谈理学“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孔孟”。



扩展资料:
相关特点
着严重的不足。原始儒家大部分典籍失传,直到近代才出土大量竹简,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先秦孟子从“四 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 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答:还影响了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认知和态度。综上所述,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消极的局限性,但无论如何,宋明理学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其影响力和历史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朱熹哲学当代争鸣朱熹汲取了《易传》和中医学的营养,对生命有着心身一体的理解。在朱熹生命哲学中,魂魄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把朱熹理论说成是客观唯心主义是值得商榷的。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指出:佛学,通过佛教的教义,给人以不生不灭的希望。而理学之前的儒学,特别是汉儒...

两宋理学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第一,丰富了民族文化。第二,有利于维护统治。第三,对明朝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理学发展到后来形成心学。明朝八股文的部分考试内容即来源于此。第四,对于思辨哲学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宋代理学对中国文化史的影响?
答:正面影响:开启了忠君的高潮,从此封建王朝没有再从内部瓦解过,权力之争从外戚、权臣那里转化为对外族侵略的矛盾。很好的维护了内部的统一,社会相对稳定,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提高,发展了中华文化,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明。负面影响:文人开始变得迂腐,重视繁文缛节,拖慢行政...

宋代理学产生的影响
答: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2、宋代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宋...

简述物理学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答: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科学的进步上,只有先进的科学,达到另一个层次,就意味着社会进步.科学!物理是基础,可以说物理学就是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了,推动科学发展~也就社会发展!

关于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答: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我们...

唐宋元明清理学的发展
答: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教、道教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宋明六百年儒学之发展,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之“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理、理论...

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答: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如下:1、首先,宋明理学强调学术研究的实证性与实用性,追求“知行合一”,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前,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以诗词、书画等纯艺术形式表现,而宋明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仅在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有所发展,...

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答:学 习时注意从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个 方面分析。①消极方面:理学用“三 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②积极方面:理学重 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 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 性格起到了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