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保护森林的朝代有哪些? 并说出其朝代保护森林做的措施!请快速回答! 保护森林的方法有哪些?

作者&投稿:革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古代利用森林保持水土的实践

中国古代人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清楚地认识到森林的破坏是引起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懂得治土必治水、治水必治山、治山必治林。最根本有效的办法是保护森林资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2.1 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水土流失直接来源于森林的砍伐,因此保持水土的首选方案是植树造林。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注重种植草木,发展林业,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远在上古时代就有轩辕黄帝提倡“时播百谷草木”。西周初提倡植树造林,并把植树造林与解决国计民生联系于一起。[15] 秦汉以后历代朝廷都重视植树造林。具体而言,古代人植树造林除注重材用和经果林木获取的目的之外,还通过在以下方面发挥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对防止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2.1.1 重视江河水道护堤林的营造。《周礼·夏官司马》有“掌固”之职,负责“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凡国都之竟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这是指护城河的河堤植树。春秋时政治家管仲在《管子·度地》中曾提出在沿河等地,应“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管子是提出以植树造林来固堤保土的第一人。隋炀帝开凿汴扬大运河,在河堤两岸种植柳树,唐·白居易的“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 诗句[16] 就是其写照。宋代重视护堤林的营造。《宋会要辑稿》载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十月,即诏“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壮堤防”;还要求“每岁首令地方兵种榆柳以壮堤防”。南宋·魏岘在《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中提出种植护堤林应选择根系发达的树种榆树和柳树。明·嘉靖年间的治黄专家刘天和发明了固护堤岸的植柳六法,即卧柳、低柳、编柳、深柳、漫柳、高柳等六种植柳方法,他在其著作《问水集》述嘉靖十四年(1535年)治理黄河在河堤“植柳二百八十万株”。[17]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为广植护堤林,制定了捐资种树的政策,劝令文武属官,自道判、守备以上各出己资,栽柳树五千株;州同千总以下各出己资,栽柳一千株,方可称职,若超出此数议叙记功晋级。[18] 古代种植的护堤林对防洪护堤保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2 提倡种植行道树。行道树有遮荫护路、防尘固土、涵养水分、绿化环境的作用,还可以满足材用之需。行道树的种植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在周代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国语·周语中》称:“列树以表道”。大规模的种植行道树则推秦朝驰道两侧的行道树。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驰道,《汉书·贾山传》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原筑其外,树以青松。” 宋代朝廷多次下诏令种植行道树,地方官多依令而行。《宋史·辛仲甫传》载,太祖时辛仲甫知彭州(今四川彭县),当时“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明为‘补阙柳’。” 《宋会要辑稿·方域》载福州知州多次“劝谕乡保遍于驿道及通州县官路两畔栽种松杉冬青杨柳等木”,到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仅福州“共栽植杉松等木三十三万八千六百株,渐次长茂,已置籍拘管”。[19]《宋史·蔡襄传》载蔡襄知泉州曾领泉州人“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清代督办新疆军务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在修筑东起潼关西迄乌鲁木齐的新疆大道,沿途种植柳树数百万株,时人有“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称颂,甘肃人还把这些柳树称之为“左公柳”。
2.1.3 重视边防林的营造。我国古代王朝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多重视营造边防林。边防造林由来已久,它是起源于历史上的边境林。《周礼·地官司徒》有“遂人”、“封人”之载,“遂人”是边境林营造的执行者,“封人”也具有营造和管理边境林的职责。《荀子·疆国》记载战国时秦国和赵国之间的边境林有“松柏之塞”。秦朝时边境林就演变为边防林。秦始皇为了北方边境的安全,在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修筑了万里长城。在长城广种榆树,成为一条绿色长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边防林。《汉书·韩安国传》称:“蒙恬为秦侵胡,辟地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汉代又多次进行复修,史称“榆溪塞”。这条边防林对当时的西北、华北地区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北宋为了防止辽、西夏的骑战,重视边防林的营造。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三载自太祖诏令“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始,历朝坚持营造,雄州李允则治雄州十年,“下令安抚司,所治境有隙地悉种榆。久之榆满塞下。”该书卷二百六十七还载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奏报“定州北境先种榆柳以为塞,榆柳植者以亿计”[20],说明当时边防林营造的面积之大。明朝为防止蒙古族人的侵扰,在修筑长城的同时营造边防林,所植树木多为柳树。
2.1.4 注重营造风水林。风水林是古代人们深受风水思想的支配,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林木。营造风水林是古代人的自觉行为,它对防止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风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21] 皇家陵园种植风水林最为兴盛。位于河北遵化县境内的清东陵,共有帝、后、妃陵十四座。从石牌坊至陵院十多里长的“神道”,两侧各种植着十行紫柏,共计43660株,称为“仪树”;在各座陵寝的宝山(后靠山)、砂山(两翼砂山)、平原、路旁遍植松柏,谓之曰“海树”。景陵(康熙陵)植仪树29500株,裕陵(乾隆陵)植11007株,定陵(咸丰陵)植11848株;从皇帝陵通向皇后陵的神路,也都植满仪树。慈禧定东陵就植有松树10234株,其他妃陵也各植仪树。整个清东陵植有仪树20万株,海树近千万株,数字之大,实在惊人,清东陵“前圈”四十八平方公里处,遍植翠柏苍松。[22] 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历代王朝均植柏树,仅宋嘉祐元年就植柏树1415株。1938年普查时共达61186株,时隔50年,至1988年已增至8万多株。[23] 四川通江县中林走马坪伏氏宗族对保护宗族先人种植的古柏立有禁碑, [24] 是种植村落风水林。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营造寺院风水林,有碑刻称:“所有松杉皆由常住工植,五十余载,已成丛林风水之树。”[25] 因而使得鼎湖山成为景观优美的风景胜地。
2.2 注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在我国起源很早,相传黄帝时代就提出了保护森林的要求,《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之语,《正义》解释说:“言黄帝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湿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开创了我国保护森林资源的萌芽。西周时期出现了管理森林的职官“山虞”和“林衡”。《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山虞职责主要是掌管林木砍伐的日期和数量;林衡是“掌巡林麓之禁令,……若斩木材,则受法于山虞。”唐孔颖达疏说山虞主管山上之林,林衡主管山麓之林。历代都设有专官来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我国古代对森林资源保护的主要举措有以下方面,对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2.2.1 实行“以时禁发”的措施。 “以时禁发”就是规定允许在一定的时间内砍伐林木。它是我国古代人长期形成的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之一。《逸周书·文传》有“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之载。但明确提出“以时禁发”的则是春秋时期的管仲,《管子·八观》载:“山林虽美,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认为封禁与开发须有一段的间隔时间,反对过度利用森林资源,使之达到持续利用。战国时荀子则有了新发展,《荀子·王制》提出按照林木的生长规律掌握禁发的时间,使得林木资源就不会枯竭。孟子也主张对山林实行“时禁”,《孟子·梁惠王上》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古代对森林实行禁发的时间是春季、夏季,《礼记·月令》中多次提及“时禁”,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季春之月“毋伐桑柘”、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毋有斩伐”。由上可见,“以时禁发”成为我国保护森林的重要林业传统。以后历代王朝都对森林实行“以时禁发”的措施。如《秦律·田律》规定春天二月不准到山上伐取树木,不准都塞水道。……到了夏季七月才解除禁令。《汉书·元帝纪》载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诏诫要求百官遵循“四时之禁”,根据利用和保护林木的需要,在季节上规定保护山林的禁令。“以时禁发”对现代林业的经营管理、林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仍具现实意义。
2.2.2 实行森林防火的制度和措施。我国古代人很注重防止森林的火灾发生,形成了较为完整地森林防火制度和措施。周代时就把森林防火作为国家制度之一,制定了防火法令“火宪”。《管子·王制》载:“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管子·立政》则指出:“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把“修火宪,敬山泽”,于山林田野的禁火视为国策。周代专门设立“掌行火之政令”的“司烜”,《周礼·秋官司寇·司烜》规定:“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军旅,修火禁”,说明“司烜”是一个主管防火的官职。以后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森林防火。如秦朝把防火写进《秦律》,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援引“先王之法”,提出了“不焚林而猎”的措施。宋朝对防止森林火灾有明确规定,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诏令:“火田之禁,著在《礼经》,山林之间,合顺时令。其或昆虫未蛰,草木犹蕃,辄纵燎原,则伤生类。诸州县人畲田,并如乡土旧例,自余焚烧野草,须十月后方得纵火。其行路野宿人,所在检察,毋使延燔。”[26] 规定除开荒垦田外在冬季可焚烧野草外,其他地方不得焚烧。明朝对造成山林火灾、烧毁山林的行为均施以严厉的制裁措施。律令规定:“若于山林地域失火,杖八十,徒二年。延烧林者,杖一百,流二千里。”[27] 上述防止森林火灾的各项措施,对历代森林的保护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2.2.3 严禁砍伐和毁坏森林的措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注重对森林的保护,严禁毁坏森林。《通志·三王纪》载周文王在伐崇国时,曾下令:“无杀人,无坏室,无塞井,无伐木,无掠六畜,不如令者不赦。”这是最早反对战争毁林的军令。《周礼·山虞》有“凡窃木者有刑罚”的记载,禁止偷砍林木,当是以法律保护林木的开端。春秋时对破坏森林者制定了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管子·地数》载:“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然则其与犯之远矣。” 《汉律·贼律》规定对盗砍林木者处以偷盗罪。宋朝制定有关法令禁止乱砍滥伐林木,宋太祖诏令:“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不满三工者减死配役,从者徒三年。”[26] 毁坏桑、枣树罪至于死,说明宋代对毁坏林木者处罚手段之严厉。明清王朝对盗砍林木者也制定了惩罚严厉的制度。
在我国历史上,民间还制定了许多乡规民约来保护森林。护林碑刻是乡规民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最早出现于北魏时期。今山东莱州大基山道士谷有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进山告示》石刻:“其松林草木有能□奉者,世贵昌吉,慎勿侵犯,铭告令知者。”[28] 距今约近1500年。明清时期护林碑刻最为普遍。[29] 如陕西平利县迎太乡铁厂沟有清道光末年的禁山碑课严禁滥砍盗伐森林的规定“此地不许砍伐盗窃、放火烧山。倘不遵依,故违犯者,罚戏一台、酒三席,其树木柴草,依然赔价。”[30] 宗谱家法是约束宗族成员行为规范的乡规民约,其中就有保护森林的内容。如明安徽祁门六都程氏宗族的管理法规严禁滥砍滥伐林木。[31] 清江西乐安流坑董氏宗族为保护宗族山林制订了“樟木坑禁约”, [32] 这种赏罚严明、制度严格、措施得力的族规家法制度,对森林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2.2.4 建立森林“保护禁区”的措施。我国古代为了保护森林资源,还建立过森林“保护区”。《周礼·地官司徒·山虞》载:“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郑玄注:“物为之厉,每物有蕃界也。为之守禁,为守者设禁令也。”李根蟠先生认为“厉”与“列”字在古代同音通假,是遮列的意思。对山林中的各种资源(“物”)设立“蕃(藩)界”而“遮列”之,实际上就是建立山林资源保护区。[33] 以后历代都建立有保护森林的山林“保护区”。汉代的上林苑周围三百里,就是一处保护森林的保护区。唐代将郊祠神坛、五岳名山、陵地等划定为 “禁地”,严禁毁坏林木。宋代划定边防林来确保边境安全。宋王朝为保障边郡安宁,禁伐“禁山箐竹”。明代设立“九边”以御塞外蒙古骑兵侵扰,边防林是其天然屏障。明朝多次发布禁令,视为禁地,严禁砍伐,还制定了严厉的制裁条例。皇陵风水林也是朝廷划定的禁地(即“保护区”),“不得入斧斤”,“禁樵牧”。清代除了帝王陵寝的清东陵、清西陵风水林是划定的保护禁区外,东北的长白山林区因系满清发祥之地,被划为保护禁地,禁止砍伐;河北承德的木兰围场是清朝皇帝的狩猎之所,也被划为保护禁区。以上历代所划定的森林保护禁区,客观上对森林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知道。楼兰王朝。。是保护的。

唐,明,清

唐朝,明朝,清朝。

有哪些保护森林的举措~

林业政策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2、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3、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林业的意见
4、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办林业的通知
5、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林业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7、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8、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9、 国务院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1、国务院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
12、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15、退耕还林条例
16、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
17、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
18、安徽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9、林业部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20、安徽省国有林场商品林采伐销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
21、安徽省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森林健康:中国的绿色选择
——访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魏殿生

森林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林业局已从2001年开始,与美国林务局合作开展了中美森林健康合作试验示范项目,并在理念、技术等层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仍有许多人在森林健康对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有什么意义、我国在森林健康领域开展了哪些工作、今后有什么打算等一系列问题还存在着疑惑。为解答这些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魏殿生。
森林健康:中国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记者:森林健康对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在哪里?
魏殿生:森林健康对于指导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林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等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进入新世纪,我国林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六大工程,推进五大转变,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此时,在我国引入和推行森林健康正逢其时。贯彻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用系统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来指导林业实践,注重各个环节的相互关联。贯彻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能够提高我国的森林经营水平,使森林经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贯彻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有利于形成最优的林分、最美的林相、最佳的服务功能。贯彻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必然会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分的抗逆性,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国土生态安全要求我们在本世纪中叶要达到26%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小康社会建设对森林的生态功能需求强烈,要求全社会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方式,经济的发展要求林业产业有更强的互动作用。这些目标和要求,将使林业在较长的时期内,处于木材林业、多功能林业和可持续林业三个阶段任务叠加所形成的极具挑战性的形势之下。应对特定历史环境所带来的挑战,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森林健康战略,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长期健康稳定,应该是我国林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我国在林业21世纪议程中已经明确地将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我国林业半个多世纪发展的经验,也是发达国家几个世纪林业发展最终采取的路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的结构调整任务十分繁重而紧迫。我国有4600万公顷的人工林,而且近几年来还以每年600万~1000万公顷以上的速度增加。这些人工林中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林分结构简单,中幼龄林分比例较大,抵抗森林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能力较弱,发生森林火灾的风险较大等问题。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来看,必须进一步调整林种布局和树种结构,从“绿起来”转向全面发挥主导功能。从可持续地提供木材产品来看,需要对大面积的中幼龄林采取抚育间伐措施,调整径级结构,积极培育珍贵树种;从系统稳定和控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角度来看,需要发掘和培育我国优良的乡土树种资源;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方面看,林业不仅要“占山”、“还乡”,还要“进城”,要大力发展城市林业。森林健康,不仅对传统林业建设的目标起到更为强劲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开辟森林资源经营和培育市场,创造社会职业需求,提高林业经营科技含量,增强农民专业技能和促进农民工就地转化,促进农民增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重要的是,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但实际上全国至少有3亿以上的人口达到了4000美元以上。按照国际旅游协会的标准,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不亚于美国的生态旅游潜在消费市场需求。生态旅游的主体是森林,在目前比较贫困落后的山区农村,开发生态旅游市场,将社会的投资和消费引向农村,引向森林,从而为城市财富向乡村转移创造了有效的途径,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创造社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开发生态旅游市场潜力的前提是健康的森林,而那些衰败的森林、存在较大火灾和病虫害隐患的森林是没有开发潜力的。
森林健康:中国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记者:请问国家林业局在森林健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魏殿生:在过去的造林绿化工作中,我们从国情、林情出发,紧紧把握宏观形势,狠抓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经营,质、量并重,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是符合森林健康理念的。在量的扩张上,近几年来,每年造林都在亿亩以上;在质的提高上,坚持“质为先”的方针,造林质量与林分质量一起抓,森林覆盖率与林地生产力一起抓。为迈开我国森林健康的实质性步伐,2001年,中美林业联合工作组确定将森林健康列为中美两国的优先合作领域,共同开展了中美森林健康合作项目,在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江西信丰、贵州麻江、云南丽江、陕西佛坪选择重点区域,分别进行了试点探索。这几年,双方互访不断,交流频繁。我们已经3次组团赴美考察森林健康并培训项目管理人员,已接待4批美国林务局专家来访。2002年10月国家林业局与美国林务局在贵阳联合召开了中美森林健康研讨会。最近,我们组织知名专家对试点项目区建设进行了评估,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当然,工作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森林健康:采取措施深入推进
记者:我国对进一步推进森林健康工作有什么打算?
魏殿生:森林健康理念纵贯森林资源培育的全过程,在经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中都要贯彻森林健康思想。推进森林健康是一项综合的、涵盖面很宽的工作,需要法规、政策、管理、技术、科研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中美森林健康合作,加强技术和人员交流,借鉴美国森林健康的经验,提升我国森林健康战略。二是继续开展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成功经验。三是将森林健康的理念写入正在组织编制的我国“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之中。四是与各司局联合开展攻关,以现有试区为基础,解剖“麻雀”,调整政策,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森林健康打下基础。五是举办不同层次的研讨班,加大森林健康的宣传力度。


保护天然林:重新认识林业经济

韩琳

新春又快到了,正是万木开始复苏的时候。对1998年夏天的特大洪灾,人们还记忆犹新;限伐森林、保护天然林的国家政策如何实行,对林业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也仍然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保护天然林工程全面启动

制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早就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但直到去年的特大洪灾发生后,各级政府才下定决心全面实施保护森林的措施。去年8月20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天然林禁伐布告。10月1日,四川全省禁伐天然林。自那时以来,全国重点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已全面启动。

所谓天然林,是天然更新的森林,在形成方式上不同于人工繁育而成的人工林。天然林又分为原始林、次生林、残次林等几种类型。目前我国的天然林面积约为8726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5.3%,大部分是次生林,原始林仅占2%,主要分布在内蒙、川、藏一带。天然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荒漠化、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人工林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建国以来,国有林区计划内采伐的木材绝大部分出自天然林,致使天然林资源急剧下降。这次由国家林业局主持推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针对归属于135个重点国有林区、集中连片分布的天然林,面积约为2900万公顷,占全国天然林面积的33%。

保护工程将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为1998-2000年,在此期间内完全停止禁伐区内的森林砍伐,调减木材产量1500万立方米,将禁伐区内的森工企业转变为营林事业管理单位。第二期是2001-2010年,要使天然林得到进一步恢复,实现木材生产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经营利用人工林方向的初步过渡,使人工林木材产量占木材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工程实施范围涉及云南、四川、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17个省(区、市)的重点国有森工企业,以及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业。

保护天然林工程还要求加快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大力加强商品林建设。工程带来100万林区职工下岗分流,国家已投入30亿元资金安排富余职工转产,并计划在3年内投资195亿元。

重新认识林业价值

保护天然林工程给林业及整个国民经济所带来的,决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影响。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的张佩昌主任说,通过保护天然林工程的实施,林业部门将推动林业体制的改革和经营思想的转变,首先就是对林业价值的重新认识。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人们对森林价值的认识局限在经济价值上,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遭到忽视;而在经济价值方面,人们的认识又局限在木材及木材加工上。因此,伐木及木材加工就成了我国林业经济的主体。

但实际上,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经济价值的6—7倍。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减少污染、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据中国林科院侯元兆研究员在90年代中期主持的“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报告”中的说法,我国森林的经济价值达17414.51亿元,环境资源部分的价值为75218亿元。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字,也可以说明问题:只讲木材,粗略地算,林业所创的GDP在50年代占全国整个GDP的6-7%,到70年代就降为2-3%,现在还不到1%。可见“木头经济”份量越来越轻。

即使在经济效益方面,提供木材也决不是唯一的。从广义的方面理解,林业应该是以森林为依托的庞大产业,包括木材及木材加工、林业化工产品、药材、森林旅游等等。

保护天然林工程就是要将过去以利用木材、经济效益为主的传统林业经营思想,改变为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变林区单一的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目前我国松香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天然林得到保护后,有些林业化工产品、森林食品及各类动植物将大量增加,质量也将有所提高。森林旅游也在各地方兴未艾,全国已经建设了574处以森林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3000多处各类森林公园。有关部门研究认为,林业可向社会提供1100多种林副产品,这些都将使林区的多种经营具有更多资源。

林业管理体制改革亟待加快

改革开放20年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林业管理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特性,林业一直存在着企、事不分和政、企不分的问题。一方面,林业的管理、养护应该是政府的事,属事业性质。据悉,日本、芬兰等西方国家就将整个林业作为事业单位来管理,由国家出钱养着,卖木材的钱也上交国库。但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一直由国有林场负责。全国有生态型国有林场1459个,经营有林地872万公顷。这类林场培育的森林资源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受益的是全社会,但是对他们自身来说,并不能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伐木、加工等创造经济效益的事,才是企业行为。国有林场、森工企业为了生存,必须创造经济效益,也就是只能砍树。但是,森林资源是由国有林场管的,没有制约,有制约也制约不了。这就好比国有林场既扮警察,又当小偷,结果可想而知。

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和体制改革司陈根长司长说,人们常说国有企业负担重,主要指企业要承担职工退休养老、办学等方面的责任。而对于森工企业来说,这些还只是小头,大头在于管理、养护森林,为国家创造生态、社会效益上。所以,要使保护天然林的工程得到长期、彻底的落实,就必须进行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企业管资源向国家管资源的转变,把资源管理的行政职能从企业中分离出去,把一部分森林工人转变为管护工人,成为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部分纯采伐和加工工人作为企业完全分开。这就是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张佩昌主任说,保护天然林工程实施后,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从天然林保护区开始搞起,逐渐向全国推广。

林区经济出路何在

木材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原材料,而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一定的份量。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我国的林业经济是否会大幅度地缩水?陈司长说,保护天然林不等于一棵树也不砍,只不过将来要砍的树会更多地取自人工林。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3300多万公顷,居世界第一,有的已到成熟间伐期,仍然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木材,只不过大件木材将要有所减少。因此,禁伐措施对林业经济的影响只是结构性的,而非全局性的。

陈司长进一步指出,林业部门应在实施天然林保护以外的地区,对现有森林实施分类经营,将其中大约占30%左右的森林作为重点保护生态林,严加保护。将其余占30-40%的作为一般保护生态林保护起来,剩下的30-40%作为商品林,生产社会需要的木材和林产品。新增森林也要实施分类经营。

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的国有林业,尤其是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从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经济滑坡,企业负担重,职工生活贫困。一些林业专家指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林区经济要走出困境,除了加快营造速生丰产林及林果等商品林以外,还必须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同时发展木材精深加工,走工业化的道路。

举例来说,江苏省虞山林场过去长期搞单一的林业经济,结果年年亏损,只好伸手向国家要钱过日子。改革开放以来,林场走向以林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多种经营、多产业开发的道路,一方面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林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林业,特别是竹笋两用丰产林,使每亩林地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47.5倍,茶叶亩产增加了近1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业加工及森林旅游。结果工业销售收入和旅游收入逐年上升,到1996年工业利润已达570多万元,占全林场总收入的2/3,旅游业也获利365万元;林场的森林覆盖率为95.8%,职工人均年收入达6719元。

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1982年在原国营张家界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宣传,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1992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6年接待旅游人数为60万人次,经济收入达到3875万元。

据张佩昌主任介绍,从大林业的角度说,全国靠木材和林产品为生的县有400—500个,位于天然林保护区内的就有100多个,已有相当一批县,通过发展林产品的多种经营及深加工,走上了致富之路。我们相信,禁伐森林,并没有改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反而给林业部门带来了改变传统思想的契机,只要调整思路,坚持改革,尽管任务艰巨,林业经济一定能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森林是我们的宝贵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去保护和合理利用它,而不是盲目的砍伐,有计划的实行措施。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去保护森林,森林需要我们去保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森林呢?一起来看看吧!

工具/原料


森林
保护
方法/步骤


1.向一些环境部门提建议,以保护森林为主的提议。一些专门的机构负责环境以及森林的问题,可以向他们提供合理的建议,供他们参考,并且能够合理的保护森林,这些都是为了保护森林,多提建议,令森林处于安全的状态。

2.自身做到不乱砍伐,合理利用并保护森林。个人应该做到不乱砍伐,能够做到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并且能够合理的保护,使得森林能够在以后让子孙们利用,合理利用,自身要引导。

3.发动人民的力量,来成立专门的协会来搞好保护森林的重任。可以成立一个专门保护森林的协会,在社会上寻找和你一起想保护森林的好友,让他们加入其中,来为保护森林做出一分贡献。

4.大力宣传保护森林的重担,以条幅的方式。可以在一些比较显眼的地方,挂上一些宣传保护森林的条幅,来为森林做后盾,为子孙留后路。多去宣传,多去保护,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森林是我们的财富资源。

5.在有森林的地方,弄一些警示牌提醒人们保护森林。在森林的旁边,可以弄一些警示牌,提醒人们保护森林,并且提出警醒,也可以在警示牌上,提前写好一些关于保护森林的话语,使得人们注意森林的发展。

6.多植树,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将保护森林的意识记在心间。在小事上体现出保护森林的意识,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多去植树造林,保障森林的合理利用,将保护森林的意识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

7.加大控制环境污染的力度,保障森林的安全。近些年来,环境的污染影响了森林的发展,导致一些树木遭受病虫害。希望有关机构或部分能够加大治污力度,保障森林的安全,保护森林不能再等待,让我们一起去保护吧!

END
注意事项


注意小事,保护环境。
保护森林 人人有责。

中国历史朝代明细有哪些?
答: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

中国古代的朝代有哪些?
答: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起止时间为前770~前476年;战国的起止时间为前475~前221年。秦朝,前221~前206年,秦始皇嬴政建立。汉朝,前206~220年,汉高祖刘邦建立。其中,前206~8年为西汉,都城在长安(今陕西...

历史上有多少个朝代?
答:历史上我国有哪些封建政权是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拓跋珪于太初元年(386)称王,初称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结束十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朝代?每个朝代多少年?多少个皇帝?
答: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数目不太确定,因为有些历史学家对朝代的定义略有不同。但通常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大约20-23个朝代。以下是每个朝代的大致历时和皇帝数量: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传说中有17位君主。2. ...

中国古代史上的朝代顺序
答:11、东晋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12、南北朝之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著名暴君高洋;北朝民歌。13、南北朝之南朝:刘裕建立宋;宋废帝刘子业;陈叔宝亡国。14、隋:杨坚统一中国;...

述古至今,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
答: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开始一共有23个朝代。分别如下: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

中国五千年历史,有记载的有多少个朝代呀,多少个黄上,都叫什么名子,当...
答: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

中国历代王朝有哪些?
答:传十六帝,共计276年。5、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历史中都有哪些朝代?
答:只有在当时能够代表中国的君主制政府才能被成为“朝”严格来讲有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宋、元、明、顺、清、中华帝国

除了元朝还有它们!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王朝的领土内能抓北极熊?
答:中国历史上其实除了元朝还有唐朝、明朝、蒙古可以在自己的领土内抓北极熊。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包括文化和经济都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唐朝时期领土面积也不小。北极圈附近有甚至有几个小国家都与唐朝来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