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历史起源? 青铜器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作者&投稿:邵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夏朝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万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炼青铜器的出土,一期青铜铸造遗迹里也有冶炼痕迹。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等。青铜器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扩展资料

中国奴隶社会时代大量制作的青铜器,不仅为奴隶主阶级所占有,而且是他们统治势力的象征。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往往由于各种政治特权,如祭祀,战功、册命、赏赐等,驱使奴隶工匠雕铸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另外还有乐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等,其名称和造型样式,远较原始社会的陶器为繁复多样。

这类青铜器,性质上虽属于工艺品制作,但从设计塑型、雕模,尤其是器身的花纹装饰,都属于雕塑艺术的创作范围。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

不论器形整体或纹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

商、周青铜器与原始时代的陶器塑作相比,在雕铸技术上远为进步。而有关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也远为复杂。从器形花纹设计到雕模铸造,特别是花纹和雕模的工作,要按照不同的器物形象、用途,来决定花纹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施以不同的阳线、阴线和浮雕等手法。

如此,制作一件青铜器,就需要多方面才能的工奴雕塑家来集体完成。它的制作目的和要求,虽然是受着奴隶主阶级思想的支配,但在多种多样的器形和花纹的设计制作中,也体现了身受压迫的工奴们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器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青铜时代(Bronze 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在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年至2200年)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中国4大著名的青铜器:

1、司母戊鼎

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重的青铜器,是由郭沫若根据上面的铭文命名,后来改成后母戊鼎。

护鼎英雄吴培文的故事:鼎于1937年由河南村民吴培文发现,文物出土走漏了风声,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闻讯赶来参观,大赞“宝贝”。

但是没有明抢,这引起了吴培文的警觉。他觉得留住这鼎可能自己性命难保,遂联系了古董商肖寅卿来了收购,肖出价20万大洋。但是由于鼎比较大,肖决定分割后运走。

看着鼎被人们用锯子锯,吴培文觉得作孽,遂横下一条心。将鼎保护起来。果然,不久后,日军进村搜宝,但真鼎早被吴培文埋于自家马棚下。

并且他还花20元大洋制作了一个假鼎,自己远离家乡避难,并托自家亲戚留意。直到抗战胜利吴培文才回来,并将鼎捐给国家。

2、四羊方尊

出土于湖南,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属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四羊方尊可谓命途多舛,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三人挖地时发现了它,以400大洋卖掉,并留有一个残片。

四羊方尊出土曾轰动一时,当时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均在长沙,一向关心文物的周总理下令找寻国宝下落。

后来国宝找到了,却在运送过程中遭日机轰炸,碎成20多片,后来拼接好后发现差一片,而这一片正是姜氏兄弟保留的那片,姜氏兄弟将残片于1976年捐给国家。

3、越王勾践剑

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的剑,代表青铜锻造的巅峰。这把剑号称天下第一剑,千年不腐,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

当时一名考古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可见剑之锋利。1993年越王勾践剑被运往新加坡参加该国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作为压轴文物。在展出结束后的拆展过程中。

工作人员不慎使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践剑的剑刃上。剑拆下后,我方发现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新伤痕,这件无价之宝因工作人员的疏忽受到了损坏。

4、毛公鼎

中国铭文最多的国宝。早在清朝道光年间,毛公鼎就被出土了,落入古董商苏亿年之手,之后又是几手颠沛流离,到民国时落入叶公超之手,并于1941年夏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

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返回上海。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就在此列。现在,毛公鼎珍藏于台北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器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青铜器文化

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

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还出现了契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来。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铜器



形成时期: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鼎盛时期: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转变时期: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

扩展资料

中国的青铜器作为盛酒或食物的容器而发展成熟。其用途非日常餐饮之用,而主要是作为祭神和祖先供奉饮食的容器而制。这一点是继承了作为祭祀用具而发展成熟的陶器的传统。但从青铜器表面装饰的神兽,或是寓意神兽的纹饰来看又是陶器所没有的特征。

这些纹饰表现在公元前六世纪逐渐消失,青铜器的用途也从祭器逐渐转型成奢侈的生活用品。从青铜器的形状、纹饰等的变化中可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的转变。

从已发现的各类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自夏始,中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到秦汉,每一时期既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色,相互间又有沿袭、演变和发展,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青铜文化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处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末期,是文明社会的开端。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开始时期不一。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3000年以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800年。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中国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等。容器中,又分食器、酒器、水器,等。按照不同的功用,食器中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酒器中有:爵、角、斝、觚、觯、兕觥、尊、卣、盉、方彝、勺,等;水器中有:罍、壶、盘、匜、瓿、盂,等。其余,乐器、兵器等,也可分出许多不同门类。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鼎在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鼎”在汉语中,还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形容正当,正在:鼎盛。等。

鼎,早期甲骨文像有足、有提耳的青铜容器,是煮具,最早用于王宫祭祀时熬制美食。造字本义:王室祭祀熬制美食时用的三足青铜器皿。晚期甲骨文将早期甲骨文的立足写成“兆”,在容器中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内容物。

酒器中的爵,因为为古代贵族阶层使用,于是“爵”又成为了古代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尊,原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后来也成为一种礼器。后来,“尊”在汉字中又延伸出专门的含义。表示地位或辈分高:尊长、尊卑、尊贵、尊严;表示 敬重:尊敬、自尊、尊重;作敬辞,称呼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尊府、令尊、尊姓、尊驾。

可见青铜时代对于人类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增长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文化又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和财富的提高而提高。上述,青铜时代的历史年代几乎与人类踏入文明历史的年代相同。

青铜器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附图,汉字“鼎”的演变



青铜器在古代被称为“金”或者“吉金”,它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一、起源:
青铜器,在中国上古的时候就有了。最著名的是:大禹治水以后,禹用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用来注写天下大法。
中国的历史,在5200年前的三皇时代,就被称为"青铜时代"。
至今为止,最早发现的青铜期,是5000~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
而且,在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中国是使用青铜器最早的国家.古巴比伦没有留下有价值的文献,只有出土文物。
所以,青铜的起源,只能给出这样一个大概的时间,具体过程并不可考。
二、历史由来:
青铜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具,在中国的历史已相当悠久。然而在岁月长河中,青铜器不光是一种器物,时代更赋予了它独特的社会地位,是森严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1、形成期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及一并发现铸造遗址,显示出青铜礼器已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陶质块范铸造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具有兽面特征的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也以形成。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显示出中国业已步入文明社会。
2、鼎盛期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已达到辉煌灿烂的程度,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礼器的重要特点。
3、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一、起源:
青铜器,在中国上古的时候就有了。最著名的是:大禹治水以后,禹用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用来注写天下大法。
中国的历史,在5200年前的三皇时代,就被称为"青铜时代"。
至今为止,最早发现的青铜期,是5000~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
而且,在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中国是使用青铜器最早的国家.古巴比伦没有留下有价值的文献,只有出土文物。
所以,青铜的起源,只能给出这样一个大概的时间,具体过程并不可考。
二、历史由来:
青铜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具,在中国的历史已相当悠久。然而在岁月长河中,青铜器不光是一种器物,时代更赋予了它独特的社会地位,是森严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1、形成期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及一并发现铸造遗址,显示出青铜礼器已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陶质块范铸造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具有兽面特征的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也以形成。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显示出中国业已步入文明社会。
2、鼎盛期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已达到辉煌灿烂的程度,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礼器的重要特点。
3、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什么朝代的?
答:青铜器,是人类第一次成熟使用金属合金,摆脱了只能使用天然材料的历史。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明高峰期-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器,起源于夏代,兴盛繁荣于商周时期,唐末以后逐渐衰落。夏代二里头遗址(夏中后期)出土了青铜铜爵,素面无纹饰,浑铸法制造,器型狭长现藏于河南洛阳博物馆(号称中华第一爵...

青铜起源于何市时何地?
答:青铜为铅铜或锡铜合金,采用单范或双范合铸的方法制造。这一时期红铜还在使用。在火烧沟墓葬中发现有人殉和以人为牺牲的现象。上述遗存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正好在历史记载上夏王朝的纪年范围之内。这些遗存应是夏王朝时期的奴隶制文化类型,它们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②中期。商代至西周前期,这一时期可...

青铜器,代表秦汉之繁华,是否能代表世界先进工业水平?
答:人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先进的一些生产工具,所以只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来制造出自己所需要的器皿,青铜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代表。青铜器的历史起源是非常悠久的,而且我觉得它是能够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造水平的。一、历史起源青铜器的历史起源是非常早的,而且它也应该算得上是最早被人类制造出来...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答:与此同时,土耳其中部地区发现了融化或熔炼坩埚的证据,这可能标志着真正的冶铜技术的诞生,尽管这一点仍有待争议。最新的研究显示,塞尔维亚在距今7000年前就开始冶炼青铜,这一发现提出了东欧可能存在独立的铜冶炼起源中心的可能性,这挑战了传统上认为铜冶炼技术起源于欧亚大陆单一地点的观点。在塞尔维亚...

青铜技术起源于哪里
答:青铜器的起源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脚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正等工艺制成。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

最早出现铜器是什么时候
答:铜器,在找国古代多指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 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 青铜...

古代青铜器发展过程简介
答: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

中国古代最早的铜镜起源于什么时候
答:夏、商、周。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什么时期
答: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土了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虽然相对于西亚、南亚及北非大约在距今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的青铜时代较晚,但这并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

历史上的周代礼器青铜匜,是怎样兴起发展又衰落的?
答:一、西周青铜匜的起源及特点 任何一种器物皆有源起的初期阶段,青铜匜也不例外。在商代晚期已经发现有青铜匜,但形制与觥相似,一直被学者称为觥,《博古图》、《宁寿古鉴》中多存在觥、匜相混的情况。直至西周早期青铜器觥、匜仍存在定名定性的争议,如衡阳出土的牛形铜匜也被称为觥,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