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的内容不包括 宝宝辅食十大误区,你有没有像我一样中招

作者&投稿:钊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贯彻落实《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卫妇社发〔2009〕235号),进一步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2012年4月20日,卫生部办公厅以卫办妇社发〔2012〕49号印发《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分目的、服务对象、内容与方法、工作要求、考核指标5部分。

中文名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发布机构
卫生部办公厅
服务对象
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文件批号
卫办妇社发〔2012〕49号
发布日期
2012年4月20日
目的
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1办公厅通知 2儿童喂养规范 目的 服务对象
内容与方法 工作要求 考核指标
1办公厅通知
编辑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生儿访视等儿童保健技术规范的通知
卫办妇社发〔2012〕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卫妇社发〔2009〕235号),进一步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我们组织制定了新生儿访视、儿童健康检查、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和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4个方面的儿童保健技术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略)
2.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略)
3.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4.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略)
卫生部办公厅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2儿童喂养规范
编辑
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内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
婴儿6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14公斤),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1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
①按需哺乳:3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 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500 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
①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

②哺乳方法:每次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正确的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用何种姿势,都应该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下颏贴在乳房上,嘴张得很大,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婴儿下唇向外翻,婴儿嘴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婴儿慢而深地吸吮,能听到吞咽声,表明含接乳房姿势正确,吸吮有效。哺乳过程注意母婴互动交流。

③哺乳次数:3月龄内婴儿应按需哺乳。4~6月龄逐渐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每日约6次,可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助婴儿形成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但有个体差异,需区别对待。

(2)常见的母乳喂养问题
1)乳量不足:正常乳母产后6个月内每天泌乳量随婴儿月龄增长逐渐增加,成熟乳量平均可达每日700~1000毫升。婴儿母乳摄入不足可出现下列表现:

①体重增长不足,生长曲线平缓甚至下降,尤其新生儿期体重增长低于600克;

②尿量每天少于6次;
③吸吮时不能闻及吞咽声;
④每次哺乳后常哭闹不能安静入睡,或睡眠时间小于1小时(新生儿除外)。

若确因乳量不足影响婴儿生长,应劝告母亲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可在每次哺乳后用配方奶补充母乳不足。

2)乳头内陷或皲裂:乳头内陷需要产前或产后做简单的乳头护理,每日用清水(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洗、挤、捏乳头,母亲亦可用乳头矫正器矫正乳头内陷。母亲应学会“乳房喂养”而不是“乳头喂养”,大部分婴儿仍可从扁平或内陷乳头吸吮乳汁。每次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乳汁中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可防止乳头皲裂及感染。

3)溢奶
①发生原因:小婴儿胃容量较小,呈水平位置,且具有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等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使6月龄内的小婴儿常常出现溢奶。喂养方法不当导致吞入气体过多或过度喂养亦可发生溢奶。

②缓解方法:喂奶后宜将婴儿头靠在母亲肩上竖直抱起,轻拍背部,可帮助排出吞入空气而预防溢奶。婴儿睡眠时宜右侧卧位,可预防睡眠时溢奶而致窒息。若经指导后婴儿溢奶症状无改善,或体重增长不良,应及时转诊。

4)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纯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或近足月儿生后2周后发生的黄疸。母乳性黄疸婴儿一般体格生长良好,无任何临床症状,无需治疗,黄疸可自然消退,应继续母乳喂养。若黄疸明显,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应及时就医。如果血清胆红素水平大于15-20mg/ml,且无其它病理情况,建议停喂母乳3天,待黄疸减轻后,可恢复母乳喂养。停喂母乳期间,母亲应定时挤奶,维持泌乳,婴儿可暂时用配方奶替代喂养。再次喂母乳时,黄疸可有反复,但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5)母亲外出时的母乳喂养:母亲外出或上班后,应鼓励母亲坚持母乳喂养。每天哺乳不少于3次,外出或上班时挤出母乳,以保持母乳的分泌量。

(3)母乳保存方法
母亲外出或母乳过多时,可将母乳挤出存放至干净的容器或特备的“乳袋”,妥善保存在冰箱或冰包中,不同温度下母乳储存时间可参考下表,母乳食用前用温水加热至40℃左右即可喂哺。

儿童保健的八大技术规范是什么~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儿童口腔保健指导技术规范》、《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

误区——就是理解有误,从而导致误区!也是不能够全面的去观察事物,甚至在没有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就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宝宝辅食十大误区:
1.母乳喂养的宝宝无需定时喂水
世界卫生组织在《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中,建议6个月以内的宝宝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就是除母乳之外,不喂给其他任何食物或饮料,甚至不喂水。母乳含有丰富的水分,可以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无需定时喂水。
中国卫生部《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亦指出,“婴儿6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
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也可以通过合理稀释的配方奶获得所需水分,一般也无需定时喂水。
当然,如果宝宝出汗较多,比如天气炎热、发烧或其他原因,喂给适量的水也是必要的。
2.母乳喂养的宝宝无需补充维生素D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的定义中指出,“允许婴儿服用滴剂和糖浆(维生素、矿物质和药物)”。可见,补充维生素D与纯母乳喂养并不矛盾,因坚持纯母乳喂养而拒绝维生素D补充是错误的。
母乳含维生素D极少,所以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母乳喂养婴儿自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800IU(北方)或400-600IU(南方)。为何北方与南方有所不同呢?因为维生素D主要是在阳光照射下由皮肤合成,南方的光照普遍多于北方。
配方奶粉中添加一些维生素D,但其剂量不能完全满足婴儿需要,所以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也需要补充维生素D。补充多少呢?理论上,应先计算并扣除每日配方奶粉提供的维生素D,不足的部分再口服补充。但这未免过于繁琐,故卫生部《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建议,婴儿(尤其是纯母乳喂养儿)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与之类似,美国儿科学会《佝偻餐维生素D缺乏防治指南2008》,建议所有的婴幼儿(包括母乳喂养)自出生后不久起每日至少补充400IU维生素D。
最常见的维生素D是鱼肝油制剂,不但含有维生素D,还含有维生素A,故也称为维生素AD。维生素A也是婴儿所需重要维生素,与维生素D一起补充是较好的选择。
3.婴儿开始添加辅食 适宜时间是满6个月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也就是说,婴儿开始添加辅食适宜时间是满6个月。过去国内建议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是误区,应该纠正。
除月龄外,宝宝体重达到出生时2倍,24小时奶量达到800-1000毫升,也可以作为添加辅食的参考。考虑到宝宝发育的具体情况,少数宝宝添加辅食时间略有提前也是允许的,但是有些家庭从3个月开始就给宝宝吃果汁、米汤等,更有甚者,在宝宝出生后不久喂黄连水、黄芩水等,这都非常错误。果汁、米汤、水等营养价值远不及母乳,过早添加会降低宝宝的营养摄入;黄连、黄芩等药物还可能有副作用。
4.第1次辅食不应包括蛋黄
过去蛋黄多作为首选的辅食推荐,但蛋黄中铁很难吸收,吸收率仅3%,远低于瘦肉和动物肝脏(铁吸收率20%),而且蛋黄是最容易导致宝宝食物过敏的食材之一。因此,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不应包括蛋黄,蛋黄应在7-9个月开始添加,每日自1/4个逐渐增加至1个(卫生部《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第1次正规的辅食应该是婴儿米粉。婴儿米粉强化了铁、锌、维生素等,又不容易引起过敏,是宝宝首选的辅食。果汁、菜汁等也可以早期添加,但一般不作为正规的最初辅食。肉泥、肝泥也可以在早期尝试添加(卫生部《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5.米粥不能代替婴儿米粉
家庭自制米粥是一种不错的食品,但不应作为最初的辅食,也不能代替婴儿米粉。添加辅食的早期,应选用婴儿米粉,不用米粥;后期也应以婴儿米粉为主,仅辅以少量米粥。
婴儿米粉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配方食品,专门为婴儿设计,在大米的基础上,根据婴儿需要添加了铁、锌、钙、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B族、DHA等多种营养素,故营养价值更高,与自家熬制的米粥完全不是一回事!
购买婴儿米粉时要注意选择强化铁的米粉,大部分米粉都是强化铁的,但偶尔也有例外。婴儿米粉既可以用水调配,也可以用奶调配(卫生部《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6.婴儿辅食市场鱼龙混杂
宝宝店、育婴店出售各种各样做成奶豆形状、小动物形状,或带有儿童图案的小食品,但很多并不是婴儿辅食。
婴儿辅食类产品有专门的国家标准,主要有GB 10769—2010(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和GB 10770—2010(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两大类。购买时,一定要认准产品标准号,只有标有GB 10769—2010或GB 10770—2010的才是正宗辅助食品,否则不应用于婴儿辅食。
购买婴儿辅食时,不要购买加香精、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的食品。有些婴儿食品加了食盐或白砂糖,要注意该食品的产品标准号,如果符合GB 10769—2010或GB 10769—2010就可以选购,如果不是这两个标准,就不行。
此外,婴儿不要食用蜂蜜水或糖水,尽量不喝果汁(卫生部《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7.婴儿辅食不能一味追求软、烂、糊、汁状
早期添加辅食时,必须是汁状或糊状,以适应宝宝的胃肠道。但随着月龄的增长,应该逐渐过渡到较软的固体(如煮蔬菜)、硬固体食物(如水果、饼干等),这样有助于锻炼宝宝咀嚼能力、胃肠消化能力等。倘若一味坚持软、烂、糊、汁,孩子吃起来固然省力,但却会使宝宝咀嚼、消化能力发育落后,迟迟不能接受固体食物,并进而影响营养素摄龋我在咨询中遇到不少这样的情况,宝宝都2岁了,还只能吃米粥、果泥,而不能吃米饭、苹果块等纯固体食物。
辅食添加不仅为了补充宝宝所需营养,还要训练宝宝咀嚼、口手动作、消化吸收,促进其神经协调活动。这是很多家长容易忽视的。应根据月龄主动锻炼宝宝吃更大块(菜泥→碎菜,果泥→小果块→大果块,肉末→肉丸肉丝)、更硬(米糊→软米饭→米饭)、更固体(蛋羹→煮鸡蛋)的食物。
8.婴儿进食不要全部由大人代劳
添加辅食不但要能补充营养,还应有助于婴儿神经心理发育,所以在添加过程中应注意食物质地和培养儿童进食技能,如用勺、杯进食可促进口腔动作协调,学习吞咽;从泥糊状食物过渡到碎末状食物可帮助学习咀嚼,并可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用手抓食物,既可增加婴儿进食兴趣,又有利于促进手眼协调和培养儿童独立进食能力(卫生部《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因此,10个月-12个月婴儿可以培养自己用勺进食。(卫生部《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为了促进婴儿神经心理发育,辅食还应注重让宝宝尝各种味道,闻各种气味,看各种颜色,听不同声音,手眼协调使用工具,精细动作训练本体感觉等。进食带来的喜怒哀乐、满足感、反抗等对宝宝都是难得的体验。
9.烹制辅食不要加盐、加糖但可适当放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烹制婴儿辅食时不要加盐,不加调味品,少放糖。这是因为盐、调味品和糖几乎不能为宝宝提供营养成分,还破坏宝宝稚嫩的味觉。但植物油例外,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亚麻油、核桃油等植物油能为宝宝提供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因此,烹制辅食时应使用植物油,每天大约5-10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12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
10.婴儿吃水果应该限量
很多家长误以为水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加之宝宝爱吃酸甜可口的水果,所以每天给宝宝吃很多水果,又吃香蕉又吃苹果。其实,宝宝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水果,而且宝宝胃容量十分有限,吃较多水果势必影响其他食物摄入,得不偿失。我咨询过多例因水果吃太多而影响体重增长的孩子。
满1周岁时,每天蔬菜、水果各25-50克即可,不到周岁宜更少一些。50克(1两)是啥概念?大约是一根香蕉的1/3,一个大苹果的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内容
答:第二十四条 医疗保健机构为产妇提供科学育儿、合理营养和母乳喂养的指导。医疗保健机构对婴儿进行体格检查和预防接种,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婴儿多发病和常见病防治等医疗保健服务。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医学技术鉴定组织,负责对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和产前诊断结果有异议的进行医学技术鉴定。第...

母乳60和奶粉60一样吗 母乳与奶粉的毫升换算
答:由于奶粉的密度为0.5~0.6克/毫升,因此冲调时应按奶粉与水一比四的比例,即一平匙奶粉加4平匙水冲调,一般对于奶粉冲调的浓度和用量等相关信息都可以在奶粉的包装上查找到详细的说明操作方法。3 0——12个月宝宝奶量参考 以下数据参考来自中国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中国营养学会,混...

强化铁米粉可以预防宝宝缺铁吗?
答:缺铁会导致宝宝贫血、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免疫力低下、活动量减少、生长发育缓慢。特别是婴儿期,长期缺铁不予纠正会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导致宝宝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智力低下。宝宝满6月龄,需要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来补充营养,满6月龄也是首次辅食添加的最佳时机。因为过早添加辅食会给宝宝消化...

宝宝吃用大米磨的米粉可以吗?为什么呢?
答:特别是在要指出的是铁,奶水中几乎不含铁,宝宝出生前存储的铁到满6个月的过程中就几乎耗费完后,满6个月最开始加上的宝宝辅食一定要包含高铁动车的宝宝辅食,市面上高铁动车的宝宝秘方米粉是首选。卫生计生委在2010版的《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中也强调,逐渐辅食添加的环节,应优选能符合生长...

育婴师深入了解
答:1.能够进行母乳喂养指导 2.能够正确冲调奶粉 3.能够正确准备用具和喂哺婴儿 4.能够制作泥糊状食品并正确喂食 5.能够正确选择、搭配、制作固体食物 相关知识 1.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 2.奶具使用和消毒的知识 3.喂哺的方法 4.制作泥糊状食物和固体食物的知识 5.营养素的基本知识 (二)饮水 技能要求 能够...

什么是儿童保健
答:问题四:儿童保健的八大技术规范是什么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儿童口腔保健指导技术规范》、《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

婴幼儿配方食品新国标发布:加强了对果糖不耐受婴儿的保护
答:婴幼儿配方食品是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婴幼儿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营养物质来源。 据了解,此次是为保障婴幼儿特殊人群 健康 而修订。制定修订并实施婴幼儿配方食品系列标准,是保障婴幼儿配方食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的重要手段,是指导和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科学生产的技术要求,也是监管部门开展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 此次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