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时候藩王和王爷是不是一个意思? 同样开府有封地,郡王亲王藩王的区别是什么?

作者&投稿:有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是的,所谓藩王是官位,指的有封地,而且在封地有独立行政管理权的官员,比如吴三桂,他们可能名义上是王爷,也可能不是,比如同样三藩中的尚可喜就不是王爷,但是是藩王,而王爷是爵位,说白了是皇帝给的荣誉称号,指的是官位,一个是爵位,差很多的

亲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个级别,而藩王则是指有封地的亲王或郡王。
亲王在传统封建社会里,处于第一等王爵,地位仅次于皇帝。亲王通常只有会在皇族的近支血脉里传承。

秦汉以后,“王爷”是对享有“王爵”封号的人的尊称,包括亲王、郡王。“藩王”是藩国之王的简称,属于国中之国的“领主”。因此,它们不是一个意思。

通俗讲,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收租享福,没有其它特殊权利。受封者,能得到一块“食邑”,获取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的地方,也叫封地。他们不能参与国政大事,除非皇帝召唤,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更不能随意进京。
藩王有自己的“国”,类似于周朝的诸侯,在自己的地盘上与中央政府一样,享有一方的军政大权,同样有自己的的议事“朝廷”。这些藩国如同藩篱,维护国家的安全。

“藩王”和王爷不是一个意思。
清朝初期,藩王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他们隶属于清政府,接受皇帝的分封,还有福利。每年纳贡,并报告一年的收成,税收,兵力等等。实际上藩王有独立的政务,也有文臣武将。
王爷,是皇帝的亲属,可能亲王爵位,贝勒爵位,皇帝可以直接管理,在朝廷辅佐皇帝。

王爷只是对有身份地位高贵的官员的敬称
藩王是未宣称独立的地方势力

这两个词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就像领导这个词,只是个称呼,并不限定是主任、经理、院长等等哪一个

藩王和王爷有什么区别?~

之,亲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仅次于亲王的爵位。如果亲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国封地,则可以称藩王,就算是名义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没有封地,则只能叫亲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中国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谓的,王就是最高的称呼。但是在秦朝之后,随着秦始皇首创皇帝一词,王就降了一等,成为了一个顶级爵位,不再是最高称谓。
汉朝建立后,刘邦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宗室力量太弱,无法保护皇帝而导致的。于是刘邦广封刘氏宗亲到全国各地当王,这些王爷有自己的封地,在封地内有任免官员和征税的权限。
刘邦分封宗室的目的是为“屏藩中央”,“藩”这个字就是指篱笆意思,寓意在中央周围建立一圈藩篱,保护中央的大宅子,因此这些有封地的王爷就叫藩王,他们的封国就叫藩国。
汉朝时期的藩王没有级别之分,不存在亲王和郡王之说,藩王的封号有地名,也有古国名,如济南王、中山王、淮南王是地名。楚王、梁王、齐王是古国名。
不过无论是地名封号还是古国名封号,其地位都是一样的,都是王,也都叫藩王。
到了西晋之后,王爵开始演变为两个等级,首次出现郡王爵,亲王和郡王开始分家,但当时亲王和郡王的区别不大。
之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亲王和郡王的区别越来越明显,通常情况下亲王就是以古国名为封号,郡王则是以地名为封号。
唐朝时郡王曾是太子之子的封号,也可以用来加封功臣,例如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加封为汾阳郡王。但是功臣所获得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后来必须降为国公袭爵。
到了宋朝时,郡王成为皇子的封爵,功臣也可封郡王,但与唐朝一样,功臣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
元朝时对于王爵分封泛滥,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含金量都大幅下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承接宋朝的礼制,规定除太子以外,其他皇子皆封亲王,以古国名为封号,例如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以前的封爵就是燕王,正式封号是“燕国国王”。
至于郡王,明代的郡王爵位是封给亲王的儿子。除了世子以外,亲王其他诸子皆封郡王,以亲王封国内的郡县地名为封。
当然,明朝的郡王也可以赐给功臣,但还是那句话,异姓王不能世袭,子孙要降爵一等,以公爵传世。
截止到明朝,历朝历代的亲王都是有封地的,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天下,只不过自从西晋之后,地方上的亲王、郡王都没有了实权。

1、郡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二等,次于亲王。
2、王爵分为亲王与郡王,始见于西晋时期。一般封号为一个字的王为亲王,例如秦王李世民,封号为两个字的王为郡王,例如庐陵王李显。亲王地位比郡王高。
3、藩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有封国的亲王、郡王都可以称作藩王,如吴三桂。但是只有封地,没有封国,没有地方兵权的,大多不叫做藩王。

扩展资料一、藩王又称蕃王:是在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相当于古代欧洲的贵族阶级。他们可能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势力首领,或者由天子册封统治某地区的统治者(这统治者将土地献上,然后天子再将土地册封给他)。
藩王通常都有独特的名衔,这些名衔通常为地名或地域名,由天子决定。但当中央王朝崩溃后,部分藩王的藩国(又称藩王国、列国)仍会存在(通常会不再承认藩属)。比如中国明朝时期的燕国,朝鲜国,缅甸国等。
二、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陈封爵有亲王。隋炀帝定制,以皇帝之伯、叔、兄、弟、子为亲王,唐以皇帝兄弟、皇子为亲王。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
自晋朝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金印称“某王之宝”。
三、郡王,中国古代爵位等级。名称西晋开始出现。唐宋以后,郡王是亲王低一等的爵号,多封给宗室,也有臣下得封郡王。唐代以后,郡王通常是亲王无法继承爵位的其他儿子的封号,继承爵位的嫡子封是世子,别的封为郡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藩王
百度百科 亲王
百度百科 郡王

有王爷的地方是叫什么朝代
答: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封建各个朝代,都有王爷。清朝的王爷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宗室封爵定为十四等级即和硕亲王、贝勒、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和硕意为:一方,和硕...

清朝以前的藩王是不是都要就藩?
答:基本上都要就藩,只有在特别时期、某个皇帝在位时情况会有所不同,但未形成制度。在清朝正式形成王爷不就藩,只领俸禄。

古代王爵封号
答: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某王(如秦王、晋王),其封地称国(秦国、晋国等),王玺称“某国之宝”。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亲王。南明时亦有外姓亲王。 唯清朝一代,爵号直接冠以亲王字样为名的,其全称为和硕亲王。清朝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

古代王爷每个朝代职位都是一样的吗 他们平时时间都在做什么
答:这次造成了大王朝唯一的藩王谋朝篡位成功。朱棣登基后,了解藩王的危害,因此王爷还是分封,但这次他们完全没有了政治军事权力,基本就是一群被养在王府里的猪,被各级官吏死死的看守。除了资深宅男,别人是享受不了这种待遇的。这里面禁止喝酒,一切行动都有章程,连出城都必须到官府备案,甚至读书都受到...

古代称亲王为“王爷”是不是满人的习惯,从清朝才开始的?
答:“爷”这个称呼是从清朝开始的,之前只是没有“爷”子 如唐代吉王 秦王 后面加殿下 大王则战国时期比较多 主要是属下对王的统一尊称

藩王和诸侯王的区别
答:没太大区别,藩镇即是诸侯,但诸侯不一定是藩王。藩王可以是亲王、郡王,即亲子或重臣,属于最高的王爵。但周代以前王爵即是皇帝,秦始皇称帝后王爵便多为皇帝儿子们的爵位,等于说都降了一级。诸侯包括了藩王,王爵、公爵、侯爵或是没爵位都可称之为诸侯,如某些太守们。

明朝王爷和清朝王爷的区别!一个不准入京一个不准出京!
答:新朝初建,往往会吸取前朝灭亡教训,推行新的制度,以加强皇帝的权力。但在推行新制度的同时,王朝新的弊端又产生了,于是成为一个死循环。就以明朝举例,明朝时期皇帝担心藩王造反,于是对藩王进京进行了限制,却发生了靖难之役。时至清朝,吸取明朝教训,推崇王爷不准出京制度,结果导致内部腐朽,最终...

为了怕藩王搞事,明朝王爷不准进京,清朝王爷不准出京,哪个做法更好呢...
答:五是藩王无权任命官员,官员都是中央任命,并且藩王有错,藩地的官员要受到同样的处罚,这样就把藩王和部下隔离开来。再讲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清朝的藩王,和明朝截然不同,有哪些不同呢?一是准确地说,清朝没有藩王,只有亲王和郡王。因为王爷们没有藩地,不到地方上就藩,全部...

郡王,王爷,亲王 的区别 还有郡主是什么?
答:王爷包括郡王和亲王,所以就是郡王和亲王的区别。一、等级不同。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而郡王是亲王低一等的爵号。二、受封人等级不同。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汉唐明作为中国古代最强的三个王朝,它们的藩王制度有何不同?
答:但是历史上藩王作乱的例子比比皆是,前有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后有明朝靖难之役、清朝三藩之乱,可见藩王势力坐大会严重威胁皇权,所以在隋唐和宋元时期,封的王爷都没有多大的权力,可到了明朝朱元璋又大肆分封藩王,让这一制度死灰复燃。那么明朝的藩王与汉唐时期的藩王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