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和倒装句式是什么? 语文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作者&投稿:淳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些都分了很多类的,简洁的话就是定义了,但没有实际运用功能。
词类活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420.htm
判断句式 倒装句式 都是古文中一种句式。
例如:判断句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倒装句式——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都是初中的。(我才初中,高中就不知道了,具体的“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什么的都听老师讲一遍就过。)
在学习初中文言文时会初步涉及,高中就是判断具体的分类了。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C

《醉翁亭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一、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7、鸣声上下
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
8、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9、醉能同其乐
形容词作动词,欢乐
二、一词多义
1、乐
(1)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玩乐。
2、名
(1)名之者谁:命名。
(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3、得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2)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
(3)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 。
4、意
(1)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2)每有会意:意旨 。
(3)此中有真意:心思。
5、高
(1)而年又最高:大 。
(2)风霜高洁:高爽 。
6、宴
(1)太守宴也:宴请 。
(2)宴酣之乐:宴会 。
7、出
(1)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8、归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2)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 。
9、谓
(1)太守自谓也:命名。
(2)太守谓谁:为,是。
10、也
(1)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
(2)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
(3)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补充之后应是“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2、倒装句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3、判断句
(1)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者,…也”,表示判断。译:有个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译: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扩展资料
醉翁亭记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1.梁父即楚将项燕——判断句
2.天帝使我长百兽——被动句
3.天又雨,公将焉之——倒装句
4.太祖甚异之——倒装句
5.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判断句
6.桓公归,以语管仲——省略句
7.乐羊以有功见疑——被动句

1.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名作动
2.爱猴如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名作动
3.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名作动
4.(安)国家——使动
5.唯(命)是从——名作状
6.子之居(近)市——形作动
7.以(小)易(大)——形作名

文言文有哪些语法现象
答: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与语法相关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大类。1、词类活用。因为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所以词的类别发生了临时变化也属于语法现象。主要有以下四种现象:(1)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一般做主语、宾语,如果作了谓语,特别是带上了宾语,就用作了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是...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
答:2、“其此之谓乎!”是固定句式“此...之谓也”的运用形式,通常翻译为:“说的就是...啊。”“其”表推测,译为“大概”。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中“反”为通假字,通假“返”。4、“又从而庸之”中的“庸”为形容词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平庸”。5、“叩之以小者则小鸣”中...

总结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答:1、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

归纳文言文中字词句式活用规律
答: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

在文言文中怎么学词类活用……
答: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当某个词在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具备了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时,就产生了词类活用现象。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作一简单的整理。一、 名词的活用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答: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
答: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例如: ⑴“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

文言文的句式有几种?分别有哪些特征?
答: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求高一上半学期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一词多意,虚词以和而的用法 这些的整...
答:词类活用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一)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 策蹇驴,囊图书。(《中山狼传》)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③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文学记的词类活用
答:5、“叩之以小者则小鸣”中,“叩之以小”为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为“以小叩之”,翻译为“用小的力气去敲击(钟)”。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中考涉及的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①名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