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生长繁殖 螳螂的身体结构和繁殖方式是什么?

作者&投稿:尉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据科学家推测,雌螳螂在交配时吃掉雄螳螂是为了补充能量。
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E.Liske)和戴维斯(W.J.Davis)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相反地,他们首次纪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两个小时。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的食物。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配。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的,那么,吃掉自己的丈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在1992年,劳伦斯(S.E.Lawrenc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普遍,使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雄螳螂很显然不是心甘情愿地被吃的。
因为观察到雌性吃夫现象的科学家均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实验的,所以,无法证明螳螂在野生条件下是否会做出同样举动。 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



螳螂是怎么繁殖后代?~


螳螂的身体结构: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有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发育呈变态发育。


螳螂的繁殖方式:
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上或灌木秸秆上,重点是一高出为主。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一层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然后再盖上一层泡沫状物质,至少要产七层,像千层饼一样,使卵透气变成若虫时容易钻出,卵鞘很快凝固,在没干前粘性很大如同面筋,风干后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

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型动物,在食物匮乏时也会靠植物充饥,但比较罕见。在荒草中比较多见,在田里和人工绿化带很难遇到,生性残暴好斗,在幼虫时就会有互食现象,雌吃雄的现象比较常见,螳螂密度较大时,会出现雌吃雌现象。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大型螳螂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会通过自身颜色本能保护,但不能像变色龙一样变色,比方说绿色的螳螂会躲在草丛中,棕褐色的螳螂有时会在树干上发现,有的有拟态,像花螳螂可以模仿花的模样,借以捕食多种昆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人工饲养时也可以混合饲料为主可杂食饲养。受惊时,振翅竖起,身子向后,腹部翘起,保持戒备姿态,具有相当强的条件反射,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灌木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螳螂的寿命一年一代,在赤道热带雨林附近可发生一年两代,一只螳螂从出生到寿终的寿命约有六至七个月左右。

《昆虫记》中螳螂喜欢将卵产在什么环境下
答:《昆虫记》中螳螂喜欢将卵产在阴暗干燥的环境下,植被覆盖多的地方产卵,这样可以躲避天敌,便于孵化。螳螂到雌螳螂产卵制前,它们都要在树枝或者树皮上,分泌出一种泡沫状的粘液,再把它们的卵产在里面,一般每只雌螳螂可以产4-5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卵鞘。

螳螂如何繁殖下一代
答:螳螂交配后,母螳螂会产出卵“螵蛸”,来年春季小螳螂将从卵中孵化,数量多达50~100只。产卵过程链接http://tieba.baidu.com/p/2618648750?pid=39501340612&cid=#39501340612

兰花螳螂的繁殖
答:7次之后就会成年,开始交配产卵,而成体在交配产卵之后2~3周内就会死亡。换句话说,兰花螳螂的寿命大都不超过一年:在春季出生,到冬季死亡,生命周期大约都在6~8个月,其实算是是很短暂的。所幸它们的繁殖难度并不算高,每年都可以产出一个新的世代,对希望繁殖的饲主来说或许也是另一种乐趣。

螳螂是怎样交配的?
答:螳螂交配后雌螳螂就会吃掉雄螳螂对此有多种说法:1.母螳螂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公螳螂射精,并确保精液持续注入其体内。原来,公螳螂神经系统的抑制中心在头部,一旦它丢掉脑袋,抑制机能也随之失去,精液就会流入母螳螂体内,确保卵子受精。母螳螂一边交配一边从公螳螂头部向尾部吃去,一直吃到腹部为...

兰花螳螂繁殖
答:兰花螳螂的繁殖行为与毛蜘蛛相似,但雄性在交配后若不迅速离开,就有被雌性吞噬的危险。雌雄区分在初次蜕皮后显现:未蜕皮时,雌雄腹部均为八节,蜕皮后,雄性腹部保持八节,而雌性则变为六节。体型上,成年雄性体型仅为雌性的半数,棕色斑点面积较大。雄性在交配时会将贮精囊投入雌性的储精囊,雌性产卵...

螳螂怎么养殖?
答:2、投喂饲料 螳螂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3龄前的幼小若虫,如无活虫,成活率很低,因此,在螳螂卵块孵化前,应准备活虫饲料,如蚜虫和家蝇等。3龄以后的螳螂随着个体的增大,有条件的还要加喂人工配合饲料。3、繁殖期养护 螳螂生长发育的速度都比较快,在繁殖...

无糖螳螂是怎么繁殖的
答:无糖螳螂是通过和异性螳螂进行交尾从而繁殖的。螳螂繁殖的时候,雄性螳螂会找到雌性螳螂开始交尾,交尾完毕之后,雄性螳螂会寻找新的配偶。这时候如果雌性螳螂饿了,会吃掉雄性螳螂,交配成功后,雌性螳螂会产卵在树枝或墙壁上,产卵后就会死去。等到第二年温度达到25度左右的时候,小螳螂就会孵化出来...

螳螂是单性繁殖吗??求解,还是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
答:1. 螳螂并非单性繁殖的昆虫。它们通常需要雌雄交配后,雌性螳螂才会产卵。2.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螳螂能够进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即未交配的雌性螳螂也能产卵。3. 尽管如此,孤雌生殖的螳螂产下的卵,其孵化率通常非常低。4. 对于大多数螳螂,尤其是常见品种来说,即使不进行交配,雌性螳螂...

如何饲养螳螂
答:这篇文章能帮助你 螳螂人工饲养与利用新技术 螳螂,为螳螂目昆虫的统称,属较大型昆虫,俗称刀螂等,已知种类1550余种,北方常见种为大刀螂、小刀螂、薄翅螳螂。形态特征 大刀螂后翅有不规则横脉,基部有黑色大斑纹,末端稍长于前翅。中华大刀螂前半部中纵沟两侧有许多小颗粒,侧缘齿明显,后半...

蜣螂怎么繁衍后代?
答: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蜣螂发现了一堆粪便后,便会用腿将部分粪便制成一个球状,将其滚开。它会先把粪球藏起来,然后再吃掉。蜣螂还以这种方式给它们的幼仔提供食物。一对正在繁殖的蜣螂会把一个粪球藏起来,但是这时雌蜣螂会用土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将自己的卵产在梨状球的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