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是训诂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什么清代是训诂学的黄金时代

作者&投稿:唐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末年,章太炎与黄季刚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仅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这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基本介绍: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研究对象:

  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著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后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等。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代表人物:

  郭璞
  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 《穆天子传》 、《山海经》 、《楚辞》 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顾野王
  (519—581),南朝陈人,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 《玉篇》 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段玉裁
  (1735—1815)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其中以《说文解字注》影响最大,被列为“《说文》四大家”之首。

汉语训诂学,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训诂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后来用作解释词语的泛称。
  训诂的萌芽 训诂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百余年间的事,但作为训诂事实——解释词义的材料——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了。有依据字形说解字(词)义的,有依据字音推求字(词)义的,有用同义字(词)来做注释的。当一个字(词)赋予特定的某种学说或思想时,就用语句加以说明,如《孟子·离娄上》:“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孟子讲解恭、敬、贼三个字词),完全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以上可以看成是训诂的萌芽。
  汉代的训诂学 训诂发展于汉代。秦末社会的大动荡,引起了语言的大变化。先秦典籍多凭口耳传授,汉代用隶书写出,称为今文经。从汉武帝时起,用“古籀”、“大篆”等书写的古文经陆续出现,其中多有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 ,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 。训诂最先从经书注释开始 。《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本,四种不同注释,其他经书也有各种传本和注释。同时,在汉代产生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训诂专著这一切为训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播迁流转,语言起了很大变化。而古书词义深奥,不易理解,于是注释之风日盛。在这一时期里,不仅儒家经典反复注释 ,而且还注释了《史记》 、《汉书》、《老子》、《庄子》、《楚辞》等书,其中精义颇多。南朝宋齐以后,出现既注释经义,又注释注文的“义疏”体注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这时的字书有《字林》、《纂文》、《字统》、《文字集略》、《玉篇》等书,但大多亡佚。
  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义疏”体注释,儒家主要经典都有义疏,其中孔颖达《五经正义》最著名。孔颖达的义疏不仅有关于词义的注释,而且有对文法的说解,此外,这时期还大量注释子部书籍和史部书籍,如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义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等。这时期还有解释双音词的《兼名苑》、解释日常口语的《字宝碎金》、《俗务要名林》等。此外,继承发展了音义书。音义书产生于魏晋,唐代陆德明编撰的《经典释文》是音义书的集大成者,还有唐代高宗时玄应的《大唐众经音义》,唐宪宗时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上述注释书代表了隋唐时期的训诂学水平。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不墨守前人成说,常常另创新义。如王安石的《字说》,王圣美倡导的右文说等;②对古韵(两汉以前的韵部)开始有所认识,吴棫的《韵补》,郑庠的《古音辨》是研究古韵的先导;③明代朱谋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是发展雅学的著作,在双音词和方言俗语研究方面有很多创见。
  清代训诂学 清代是训诂学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前人已经注释过的经典著作进行再注释,而且还提出训诂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训诂大家,如:顾炎武、江永、桂馥、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阮元、朱骏声等。清代学者从事训诂研究的主要方法是:①依据对文字形体的分析确定本义,说明引申义。②依据音同音近的道理识别假借字,用本字去阐释文义。③用比证文句的方法考释词义。④因声求义,从同源词角度研究词义的系统性。
  以章太炎、沈兼士、黄侃等人代表的近现代学者,宣告传统训诂方法的结束,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引进训诂学之中,最主要表现在推求字源和语根、研究同源字。从训诂学的发展历史看,两汉是第一个高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训诂一直附属于经学,直到清末才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语言科学。

因为当时的文化高压政策(如八股文、文字狱等)。 文字狱! 不想被明初和某些其他时期的文字狱不比清朝逊色,为什么没有使学者“一头钻进故纸堆

为什么清朝是训诂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什么是训…学?

1、清朝相对某些朝代还算宽容,顾、黄、王这样的反清人士可以逍遥地活着,他们的亲属可以考清朝的科举,可以做清朝的大官,就是明证。
2、实事求是的学风。
3、士大夫阶层的存在,他们既有考据圣学的精神追求,又有足够的财力和闲情勤奋一生,不必为菜米油盐操心。
4、没有象现在这样的出版制度的束缚。
5、把考据学的发达说成是文字狱造成的,这是胡说。若如此,明初和某些其他时期的文字狱不比清朝逊色,为什么没有使学者“一头钻进故纸堆”?把考据学的繁荣说成是钻进故纸堆和逃避政治迫害,这是浅人的胡说,孜孜追求圣学之真是不关政治?清人治经治史的成果是不关政治?正经正史都是故纸堆?都不关政治?

什么是训诂学家?历史上训诂学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

大清对中国有哪些贡献,会被说成第三个黄金时代?
答:柏杨为什么认为清朝前期是中国的三大“黄金时代”之一呢?我们来看看清朝前期达成的一系列成就。 一,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明清时期,也是国际法和国家主权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代,西方国家正在全世界疯狂地进行“跑马圈地”,如果这个时代没有抢占先机,那么未来就不会有更多的主权疆域。清朝之前,元朝有广阔的...

郭沫若为什么认为 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上的黄金时代? 根据所学知识 分析...
答: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原因: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阶级——阶级结构.阶级关系...

新训诂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清代,现代和当代九1,时期,分别就不同时期的训诂的原因,成就,特点,I{J现的重要学者予 以简明扼要的叙述,就很容易让初学者把握训诂发展的历史.同时, 《纲要》对现代和当代的训诂学的发展情况做了较多的补充,不但使 训诂学的发展历史更加完整,也向读者表明训诂学不仪是古代的, 浅议如何在创建和谐企业中更好地...

为何清朝能成为中国三大黄金时代之一,清朝有什么呢?
答:在康乾盛世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也达到了巅峰。在康熙统治时期,大大的减少了人民的税务,为清朝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让清朝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这也使清朝初期的人口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也十分的繁盛,大大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清朝有康乾盛世这样的黄金时期,...

什么是训诂学家?历史上训诂学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

宋代是训诂学的什么时期
答:要非给他加个名字,就叫嬗变期吧 汉代训诂学追求经文原义,称为“汉学”宋代训诂学有“我注六经”的精神,既学者对经文附会上自己的解释,注重对经义的创新,如王安石《诗经新义》,被称作“宋学”清代最盛,乾嘉学派考古学追求汉学的治学精神,少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基本的实用精神,清人也自称“汉学”...

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故事 如何评价段玉裁?
答:段玉裁是清代训诂学大家,一生清贫度日,潜心著学,为后人留下《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经韵楼集》等著作,对中国的音韵学、训诂学和校勘学具有深刻影响。段玉裁生在江苏一个非常普通的耕读之家,因为家中世代读书,父亲为塾师,所以段玉裁自幼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虽然家庭清贫,但是段家自古...

清朝四大创作体系。
答:中国古典诗学至清代而登峰造极,形成了著述层出不穷、诗说五彩纷呈的繁盛局面。 其间康熙至嘉庆时期更是诗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王士禛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这著名的四大诗说。它们皆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并构成了各自的诗派。 当然,以美学价值而论,推神韵说、性灵说为高,但格调说、肌理...

训诂学是什么
答:训诂学是什么:是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