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原则都有哪些 简述阅读文学作品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作者&投稿:度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首先要明确类型,比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不同的种类,分析的方法可能会很不一样。

一般来讲,通用的方法是结合时代背景,从作品主题和手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如果时代不同甚至比较久远,个人不太赞同将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等强加到当时的时代去,而应该以作者或者作者所处的时代为立场进行分析。主题要根据作品的类型确定大致的范围,譬如现实主义偏重于描绘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腐败等之类的东东。浪漫主义则侧重于宣扬某种价值和观念。唯美主义则什么也不管就是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
现代的作品会更复杂一些,很难通过分类的方式解决,这就要求对读者对社会背景和作者本人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更高。
总之,结合背景,这是解析主题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可以的话将手中的作品分类,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误解的可能性。
至于手法就更是千差万别,几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特征,关键还是在于对基本手法(比喻、象征、隐喻)和其他各种罕见的写作方式(超现实、魔幻现实等)知识的积累,对每种手法的特征有所了解,才能最快地在文中发现这些手法,并明确它们的作用和意义。但是了解大致的派别对手法的赏析还是有帮助的,比如白居易的直白朴素,乔伊斯的意识流,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等。

文学作品结构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文学作品的形成是指作品的内容结构和具体表现形态。它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语言、情节、结构、体裁等。
1.结构:结构是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之一。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了一定的题材,在酝酿、形成作品主题的同时,必然要考虑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用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构成为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作品的结构问题。它是表现作品内容,显示作品主题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都包含着作家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抒情议论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等,而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还有众多的人物、事件和展开人物、事件的社会环境等等,这些纷纭复杂的内容,必须经过作家的精心组织,才能成为一幅统一、完美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图画。所以,结构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结构,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无法组织起来,也无法表现出来。文艺创作中剪裁和布局等等是作品结构的具体表现环节,作家在进行剪裁和布局时,要考虑许多问题:哪些生活素材要写、哪些不要写、哪些要详细地写、哪些要简略地写、哪些人物、事件是主要的,要突出地写;哪些是次要的,可以放在不太显著的位置;整个作品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何者安排在先、何者安排在后……总之,如何使作品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都需要在动笔之前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安排。文学作品的结构工作,并不是一种纯粹技术性的工作,它与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艺术思想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它既要符合作家塑造形象、显示主题的整个艺术构思的需要,又要符合客观生活的规律。一般说来,作品的结构往往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a).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作品的每一结构工作都必须为更充分、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主题服务。在叙事性作品中,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显示出来的,因此,作家在安排材料时,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根据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实质来安排人物、事件和环境,才会有利于作品主题的表现。譬如,矛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就是根据主要人物吴荪甫的思想、性格的发展逻辑,并以他为中心来安排小说里的各种人物、事件、环境等各类矛盾冲突,集中地刻划出他思想性格的发展过程和悲剧道路,从而揭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可避免的历史结局,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文学欣赏的基本原则
文学作品是一种微妙的精神产品,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需要遵循某些必要的基本原则。文学欣赏的总原则,大致可以说是——用艺术眼光欣赏艺术,或者说是把文学当作艺术看。如果嫌总原则过于抽象,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痴迷的读者(观众)
一般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面对逼真的艺术描绘,往往不由自主地猜想:这是真的吗?世界上真有此人此事吗?这事可能吗?这人后来如何等等。有的人则干脆直接把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当作真实的生活存在。如清人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二记载一则他侄子亲眼所见之“故实”:兖州阳谷县西北有西门、潘、吴诸姓,自认是《水浒传》、《金瓶梅》中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的后人。某一日公众聚会演戏,吴姓使演《水浒记》,潘族谓辱其姑,聚众大哄,互控于县令。时至今日还有人对此执迷不悟。报载,有人在山东某地调查证明,西门庆和潘金莲都实有其人,他们的后代在收看春节晚会节目时,看到武大郎一出场,便家家关闭电视机,全员出动大放鞭炮,借以冲散除夕夜祖宗被诬蔑的晦气。(见1987年10月18日《新民晚报》) 以上是小民百姓的“痴迷”。遗憾的是,某些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学者有时也照样痴迷。索隐派和考证派的某些学者不也曾指《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生活中的某某,薛宝钗又是生活中的某某吗?有些学者看小说不是看其美不美,而是先问人和事真不真,于是,考证本事一直是小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上以文艺作品中的故事为真实的例子,古今中外文艺欣赏史上比比皆是。这是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心理冲动,这是人们的认识需求在起作用,——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以习惯的眼光,要确认面前的欣赏内容是不是真的,实的。
(二)艺术≠生活
问题的出现可以理解。因为文学作品是以类生活、拟生活的形态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所以极易引发欣赏者进入艺术幻境,产生与实际生活相比照、相联系的冲动。但是,提问题的思路却是不对的。因为艺术就是艺术,而不是生活本身,艺术自有艺术的规律,艺术自有艺术的特性,因而不能按常规的思路而只能按艺术的思路来理解艺术。也就是说,必须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必须把艺术当作艺术看。
艺术是什么?这是个极复杂的理论问题,这里不打算介入纷争,而只取普遍流行的共识。艺术不是生活的拷贝,不是实在生活的照搬、照抄和影印。艺术是艺术家的创造物,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精神需要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审美趣味的物态化。就其表现形态而言,可能是类现实、类生活的,但其实质却完全是精神性的、虚幻的。
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主体性,即在艺术品中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世界,而不再是纯客观的、与现实经验世界等同的世界。二是假定性。艺术创造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象和虚构,无论哪种类型、哪种样式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想象和虚构。而想象和虚构就决定着文艺作品意象体系只能构成一种非现实的、假定性的世界。在艺术世界里,一切都是以虚构的假定的条件、环境、氛围、关系以及这些假定性因素所交织成的假定性逻辑为转移的。正是以上两个特征,决定了艺术的所谓真实,只能是一种具有主体性和假定性的真实,而不是纯客观的实存实有的真实。既然如此,把艺术等同于生活,把精神性、虚幻性的存在当成现实的客观的存在当然是错的啦!
(三)不可当真
当然,也不可当真。就说《三国演义》吧,小说中的刘备、曹操、诸葛亮确实是历史上的真人,里面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也确实是历史上发生过的真事,但这里所谓的“真人”“真事”只是小说创作的原型和素材。作家在创作时,通过想象和虚构,对此进行了全面的艺术加工和改造——选择、剪裁、集中、概括、连缀、整合、夸张、移植等,这些所谓的“真人”“真事”已经艺术化了,已不可与生活原型同日而语了,所以称为“演义”。“演义”者,历史小说也。
不要说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中的情节、人物不能当真,就是典型的历史著作,只要运用了文学的(即艺术的)手法,也不能用考证的方法将其具体的情节、细节一一坐实当真。如《史记》,史书的代表作,其中所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最“真实”的了,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其中也渗透着想象虚构的成分。试看鸿门宴,刘、项双方勾心斗角剑拔弩张,形势险恶,气氛峻急,写得何等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读之能令人感觉到在场人员屏息的呼吸,捏紧的手心,咚咚的心跳。但读后一想,司马迁其实并没有参加过鸿门宴,宴会上项庄的舞剑,樊哙的 瞋目,司马迁并没有亲眼看见。而且我们绝对敢肯定司马迁也没有看过鸿门宴的录像,没有读过记者们详尽的现场报道,没有听樊哙等人亲口向他讲述过自己在宴会上的诸种表现。所有这一切细节均不过是太史公的想象和虚构而已。既是想象和虚构,就不能坐实当真也。 四、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
关于文学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句很简单,但很朴实、很中肯的话,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说:“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转引自《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是的,艺术就是艺术,艺术不等于生活,不等于现实,艺术是艺术家受到现实的启发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因此,欣赏者就应当从精神意向的角度而不是从直接现实的角度来认识艺术品,应当从艺术的角度而不是从生活本事的角度来确认艺术的真实性。

如何理解文学欣赏中的主观性原则?
答: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作为文学欣赏主体的欣赏者,自始至终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思想、文化方面的修养以及生活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储备,并借助于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并非被动依赖于文学作品的既有现实...

语文课外阅读技巧
答: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有:1、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2、选择正确的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

文学鉴赏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怎样写好文学鉴赏?
答:而文学美学研究的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也揭开了笼罩在鉴赏和批评的审美过程中的神秘面纱。从局部意义上说,文学美学对文学鉴赏和批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文学美学所研究的鉴赏和批评的一般美学方法、美学原则和美学标准,不仅是不断发展的鉴赏和批评方法的基础,也是构筑鉴赏和批评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当然,文学美学...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技巧,方法
答: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 审准题眼 规范作答 0.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

诗词赏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答: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当然,写文章有文章的构成方法和规律,那么,书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所以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也像读一篇文学作品一样,大部分读者不可能有作家的水平,欣赏书法当然也不仅仅是书法家的事。书法...

求不同文体的现代文阅读方法
答:如果是科技说明文,则问说明对象是什么,特征是什么,不同对象则问相同点是什么,相异点是什么;如果是社科文,则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证明一个什么观点;如果是文学作品,则问叙述主体、抒情对象是什么,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等等。设问法作为一种准确概括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要点齐全,语言简练。 3、重视结构与对应。

提高艺术鉴赏力有哪些方法呢?
答:方法如下:1、接触广泛的大量的各类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来自亲身体验的具体的丰富的艺术鉴赏活动。多看优秀的绘画、雕塑、摄影等美术作品,就能训练和发展自己的眼力;多听经典的各类音乐作品,就能培育欣赏音乐的耳朵。多读精辟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就能有比较和鉴别的能力。大量地...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六种)?
答:古代文论中是否存在文学批评学?对这一问题,茅盾曾作过否定性的回答,他说:“中国自来只有文学作品而没有文学批评论;文学的定义,文学的技术,在中国都不曾有过系统的说明。收在子部杂家里的一些论文的书,如《文心雕龙》之类,其实不是论文学,或文学技术的东西。”(1)茅盾的这种以“西”绳“中”的“西方中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则与方法
答:并关注其中的创新元素。总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阶级立场和政治性为基础,通过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关注人民大众口味和审美教育、揭示作品与意识形态关联、追求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群众性与个性统一、传统与创新统一等原则和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分析,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