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宁夏水利博物馆作文600字 宁夏水利博物馆怎么样?

作者&投稿:全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家好!大家知道在美丽的钱塘江南岸,矗立着一座美丽的水晶宝塔吗?没错,这就是著名中国水利博物馆。

一走进博物馆,就看到一块大屏幕,在宣传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我们在解说员阿姨的带队下,去大厅参加关于五水共治的讲座。大家知道五水共治是指哪五水吗?老师给我们讲解到:“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老师给我们做了个实验,测水中的含氧量。渐渐的水呈现黄色,说明含氧量丰富,适合鱼虾类生存。通过讲座我懂得了好多知识。接下来,就是如何区分甲鱼和乌龟。这个我最喜欢了,’“乌龟不会咬人,甲鱼会咬人。还有乌龟壳上没有裙边,甲鱼壳边上有裙边。”我连忙发言。老师点点头,后来让我们选,让乌龟和甲鱼赛跑。我选了小甲鱼,无奈是只懒甲鱼,我使劲敲它的背,还是不肯爬。最后懒甲鱼肯定输了。

接下来,就是参观水利博物馆了。大厅里悬挂着好几幅浮雕,都是关于治水的,好雄伟大气啊!通过大厅,我们进入了四个展厅,从远古时代开始到新中国,所有的关于水利建设的过程,都在这里呈现。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没见到过的水车,水桶,盛水的器皿。古代的人发明了很多实用的东西,建起了著名的都江堰。

最后登上了水晶塔,从塔上往下望,美丽的钱塘江尽收眼底。期待下次再来

双休日,爸爸带我去参观博物馆。
博物馆大门两边各有四座仿古代辟邪用的是狮子。博物馆分四层。第一层是中国古代青铜馆和中国古代雕塑馆。第二层是中国古代陶瓷馆。第三层是中国历史玺印馆,中国历代绘画馆和中国历代书法馆。第四层是中国玉器馆。第四层是中国玉器馆和中国清明家具。
我特地看了中国古代陶瓷馆。它给我们展现了烧制陶瓷的过程,烧制一件陶瓷制品要经过采矿.粉碎.制坯.烧制等无数道程序的劳动才能完成。
参观结束,当我走出博物馆时,再回头仰望那高大的建筑物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的历史是一段伟大而不平凡的历史,中国的明天更是一个辉煌而灿烂的明天。
望采纳谢谢

宁夏水利博物馆~



宁夏水利博物馆,一幅长河惠民历史长卷

进入9月,设在青铜峡镇的宁夏水利博物馆馆长鲍旺勤变得格外忙碌:随着9月14日的2013年全国科普日临近,不少当地学校纷纷来电,希望学生们能够前去博物馆里参观学习。9月17日,本报记者走进这座宁夏平原上最年轻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呈现在眼前的是那些古老、曾经散落在乡野却见证着宁夏水利史的物件——木独轮车、水车、架子车、手动提水井、老式水压表、民国测量仪器、扁担、箩筐、竹篓等,因为它们,宁夏水利博物馆的内容显得丰富而生动。
走进宁夏水利博物馆,其实就是沿着一条缓缓流淌的水迹,了解几千年来古老的宁夏引黄灌区的灿烂文化;和这些老物件零距离接触,其实就是在零距离地解读宁夏水利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感受辉煌的宁夏水利文化。

黄河岸边 宁夏水利的“源头”
在宁夏水利人的眼中,青铜峡镇就是宁夏水利的发源地,因为这里建有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汛、工业用水等的综合水利枢纽——青铜峡水利枢纽。站在博物馆边的河坝上,向西边望去,不到2公里就是青铜峡水利枢纽大坝;东边不到500米,就是1959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宁夏黄河第一桥——青铜峡黄河铁桥。尤其是从桥西而来,走到桥东就能看见青铜扭面屋顶相结合的博物馆外形,外形设计风格采用秦汉时高台式建筑与现代时尚元素,实现了古典风格、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周边临水的设计,让这座“秦汉建筑”有种被水而围的感觉。浮雕墙的颜色以土黄色为主色调,远望仿佛黄河在徐徐流动。

沿着博物馆外墙,从东往西一路走去,就能看见外墙腰部所运用的宁夏本土艺术家们的线刻艺术,形象地勾勒了秦汉移民屯垦开渠、西夏王朝雄风、塞上水利新貌等内容。博物馆馆长鲍旺勤向我们介绍,博物馆开工于2010年3月,2011年9月建成。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4085平米,总布展面积3000平米。走进大厅,记者发现,序厅、千秋流韵、盛世伟业、水利未来、水利文化、水利人物6大部分23个单元的布展内容,综合了展陈、研究、交流、教育等功能。537件展陈文物(实物),让每个游客生动地“阅读”到宁夏引黄灌区2000多年的水利历史和文化。从秦汉移民,到古代的城市水利,再到现在的扬黄工程。博物馆中少有形式单一的图文介绍,而是运用了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演绎和多媒体特效等多种方式演绎,使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参观者眼前。
和很多博物馆不同的是,在博物馆序厅,抬头望去是一幅精心制作的呈圆形天幕缩影,宁夏上空对应的星座布满其中,和脚下制成的方形宁夏灌溉区全貌上下辉映,印合了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理念。


秦至西夏 引黄古灌区的“成长史”
从第一展厅开始似乎拉开了一幕秦汉时期灌区建设的大剧,无言地告诉观看者,秦汉开辟了至今仍在流淌的秦渠、汉渠,使宁夏平原的引黄古灌区成为与都江堰齐名的古灌区之一,而这一水利成果,造就了誉满天下的“塞上江南”。这一成果的核心则是一条条横贯平原的渠系,因为它们的滋润,才使这片年降水量仅为300余毫米的地域,摆脱了沦为荒漠戈壁的命运,尤其是唐代形成的唐徕渠,至今仍是宁夏平原上最大的水渠。倘若将这些渠首尾相接,长度超过1800公里。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这个长度只略逊于大运河,其独特的渠系工程,是其它地区的水利设施无法比拟的。

进入北魏时期,宁夏灌溉渠区生产的粮食不但能自给自足,而且成为了当时朝廷军粮的依靠。在公元444年,薄骨律镇(治今灵武市西南古黄河沙洲上)守将刁雍在旧渠口新开渠道,共灌田4万余顷,史称艾山渠。从那时“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水利灌溉是15天就得灌溉1次,4次后粮食作物才能结果实。从干渠的形制与布局看,艾山渠的引水技术相当合理先进,而且规模很大,基本达到了黄河西岸能够自流灌溉的最大面积。充分显示出其输水技术的先进性。艾山渠修成后,灌溉面积约4285公顷左右,促使银川平原农业获得全面的恢复和发展,成为北魏西北边疆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艾山渠开渠后3年内向今内蒙古五原一带运送军粮60万斛。
在展厅内布置的历代水系建设中,西夏占了一个独立单元。原因何在,因为西夏时期的一条渠、一部法典成就了一个王朝的鼎盛。公元11世纪~12世纪时期,西夏王朝将国都定在了宁夏平原的腹地银川,摆脱游牧生活的党项族进入宁夏平原后,逐步完成了从游牧形态向农业形态的转变,加上帝国所需的粮食生产,使其对平原上的水利建设开始有了足够的重视。水利建设带来足够的农业用水,使宁夏平原在西夏时期出现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粮种——水稻。西夏开国皇帝元昊执政期间,曾下令修建长达150公里的昊王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以开国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古渠。
据记载,西夏时期,宁夏平原上的灌溉面积达160万亩。在展柜内,有一本翻印的《天盛年政新定律令》,在乳黄色的灯光下显得那样的厚重。《天盛年政新定律令》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第一部成文法典、详细地记载了西夏的灌溉制度,并严格规定了使用水利设施和水的方法,这是中国第一个将灌溉制度写进法律的王朝,在黄河流域也是第一次。
北方粮仓 明清时期的灌区辉煌
到元朝时,忽必烈将大批归顺蒙古政权的南宋移民迁徙到宁夏平原,为了兴修水利,元政府从各地征调了大批水利工匠,工程竣工后,随着灌溉面积增加,遍布平原的渠系开始在元帝国的经济舞台上亮出自己的角色,为元帝国完成从倚重牧业向农业和牧业并重的转变,发挥了粮食基地的作用。
元朝灭亡后,明朝军队在统一西北的过程中,出于军事需要,开始陆续在西北屯田,作为边地,银川周围是明代西北屯田的重点地区。明朝在宁夏境内设有银川和固原两个军事重镇,有20万左右的驻守军队。明朝政府利用军屯、民屯和商屯几种形式,充分利用黄河水利的便利条件,在宁夏平原上发展屯田生产,银川作为宁夏府的驻所在明太宗时期赢得“天下屯田积谷,以宁夏最多”的盛名,这也反映出了宁夏平原此时已经依靠黄河灌溉区成了全国的重要粮仓之一。
清朝疆域的开拓,宁夏平原开始成为全国的腹地,清朝对准噶尔部的叛乱平定,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朝代,近70年的用兵,使朝廷认识到宁夏平原在担负西北地区平叛中的作用,宁夏平原以自己的富庶向清帝国提供了足够的粮食、马匹、军士,让康熙再次看到一个富庶的宁夏平原对清朝的西北甚至整个帝国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的最终体现就是平原上的水利工程。
渠系添丁 步入新高峰
清末至解放前,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乱,宁夏灌区水系基本上处于维持状态,水田面积仅存192万亩。
1959年,随着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不少古老渠口所在地的水位上升,为海拔更高处的新渠开建提供了条件,结束了长期无坝引水的历史。在“盛世伟业”展区内的一些照片资料中,记者看到了一些新建水利的火热场面,宁夏引黄灌区开始整旧建新,国家对古老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更新改造,并相继开挖了跃进渠、西干渠、东干渠、第一农场渠和第二农场渠等新渠,完善了平原上的渠系建设。
目前,宁夏平原干支渠总数已达3000多条,总长度7000多公里;排水沟有40条,总长度1825公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灌排系统,灌溉面积增至600多万亩。
惟水能绘 千年灌区长卷
在博物馆里,各种已成为文物的水利器具,也是每个参观者值得去关注的。如汉代陶漏斗、汉渠碑首、宋代灰陶水管、水泵、埽等。这些实物证实了宁夏水利沿袭2000多年,除有黄河的方便引水条件外,主要还靠兴修水利的实践,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创造和发展了一套独特和完整的水利技术。

比如,在引水工程中采用无坝取水形式,在闸前渠道上设有堰顶略高于正常水位的滚水石堰,称为“跳”,渠水位过高则自动溢流,此下另设退水闸多座,再下则是引水正闸。闸座旧时多用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后,逐步改用石筑。正闸以下,渠两岸长堤也称坝。支斗渠口多为分水涵洞或闸门,称做陡口。不同高程的渠道相交多建木渡槽,称为飞槽。横穿渠道的泄洪和退水的涵洞,称作阴洞、暗洞或沟洞。渠道疏浚时常使用埽工封堵渠口,即今之草土围堰,也用以修筑护岸、桥、涵、闸等的护坡,以及临时性的拦水工程等。工程岁修时还采用埋人渠底的底石作为渠道清淤的标准。测水位则用木制的刻字水则。入冬后以埽塞渠口称“卷埽”,至清明征夫岁修清淤,立夏则撤埽“开水”。

博物馆收藏的是一部关于宁夏引黄灌区2000年来的记忆长卷,未曾间断开凿与完善的古渠水系,已融入宁夏平原,不仅作为一种实用工具,默默地与宁夏平原上的人们为伴,而且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风景,镶嵌在宁夏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哺育、丰富了宁夏平原的文化内涵。

简介:宁夏水利博物馆坐落于水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的青铜峡峡口地区,青铜峡水利枢纽下黄河右岸。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弘扬黄河文明及建设沿黄经济带战略部署,展示宁夏2000多年来源远流长的水利发展史,决定由水利厅兴建的一项重要工程。
注册资本:60.2万人民币

宁夏沙湖作文1500字
答:我们又来到了沙岛。我们看见有人玩儿水上摩托,转弯时溅起大片水花。我在岛上玩儿了一会儿了,就去一个博物馆里看表演了,里面有一只鸟会轮滑、算数、真有趣!后来,我们乘大船走了。沙湖的远山、近水、蓝天、白云、金沙、翠苇、鸟飞、鱼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印在我心里。沙湖,我爱你 ...

观博物馆作文
答: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我整理的观博物馆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博物馆作文1 星期五,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位于咸阳市中山街内的咸阳博物馆。 走到大门口,首先映...

博物馆参观心得精选5篇600字
答:博物馆参观心得600字相关 文章 : ★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600字作文 ★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优秀作文600字 ★ 参观博物馆心得感悟范文 ★ 参观博物馆作文600字作文 ★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600字优秀作文 ★ 博物馆游记作文600字 ★ 关于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范文精选 ★ 参观南京博物馆作文600字4篇 ★ 参观博物馆...

巴彦淖尔水力博物馆观后感作文300字
答:巴彦淖尔市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哪里有各种种类的博物馆,宏伟的金川大桥,漂亮可爱的湿地公园,和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地方--公园的大型娱乐场。我和众多孩子一样,最喜欢娱乐场。娱乐场的娱乐项目有很多,而且十分有趣。有激流勇进,飞天转椅,旋转木马,水上乐园,还有最让人喜爱的摩天轮……这里到处是...

参观博物馆作文500字5篇
答:在博物馆里,不同的 收藏 理念和展品来源会赋予博物馆完全不同的风貌。博物馆也能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国度、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 文化 厚度。?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参观博物馆 作文 500字,欢迎大家来阅读。 参观博物馆作文500字1 我的寒假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但是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去博物馆参...

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的,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奖50分...
答: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的,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奖50分 29个回答 #热议#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 宫鹤羽 2011-03-26 · TA获得超过30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我心中的黄河是有着汹涌澎湃的气魄,因为黄河拥有...

游三峡博物馆作文
答:游三峡博物馆作文 篇8 今天,田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三峡博物馆。冒着蒙蒙细雨,我们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展馆大门口,高高的玻璃墙上写着繁体字“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回头望去,壮观的人民大礼堂隔着宽广的人民广场与我们遥遥相望,在这雨雾弥漫之中如仙境一般美丽。 漂亮的讲解员姐姐带领我们依次参观了“壮丽的三峡”、“...

游都江堰的作文600字合集5篇
答:世闻名的浩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秦国李冰父子率成千上万的军民建成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游都江堰的 作文 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游都江堰的作文600字1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关键是如何让其为我所用,都江堰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初闻都江堰,寻思着便是个寻常水利工程罢了,远远没有美食对我的吸引力大,...

宁夏红寺堡区移民博物馆的作文500字
答: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通过安检,就来到了宽敞而又美丽的大厅,大厅的一旁陈列着精致而又漂亮的陶瓷碗和陶瓷盘。走上右边通向二楼的楼梯,向右转就看到潮州木雕馆,里面陈列着一些小巧玲珑的木雕,它有着各种各样的类型如:浮雕、沉雕、根雕等……放木雕的旁边有一张教你怎样雕木雕的方法,这个展厅里,最...

小学五年级游记作文600字
答:小学五年级游记作文600字 篇4 人们都说:“博物馆是陶冶情操的圣地”;“博物馆是培育贤人的‘第二学校’……”我以前参观过甘肃省博物馆,但白银市博物馆虽然近在咫尺,可以前我真的没去过。清明节放假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来到市博物馆,从而开始了一段难忘的“历史文化旅程”。 首先,我们走进了一楼的“民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