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中有哪些特技表演? 婺剧的表演特色

作者&投稿:步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婺剧中特技表演很多,这些特技多来自于古老的傩舞傩戏、百戏、木偶戏和目连戏等。

婺剧有变脸、耍牙、甩发、踢宝剑、甩佛珠、桃花霸、纸人功、穿桌扑虎、原座穿凳、飞锣打叉、蛇步蛇行、大眼小眼、蜻蜓点水、踢鞋穿鞋等20多种特技。

最突出的武功有台劲、姜维霸、红拳、穿刀、穿火圈、18吊、后僵尸跌、前僵尸跌、两头跳等十五六种。

婺剧特技中的变脸是婺剧绝技之一,它比川剧的变脸更加丰富多彩,婺剧变脸分为自然变脸、油彩变脸、吹粉变脸、扯纱变脸等几种。

自然变脸又名“一把捋”,即用手往脸上一捋,运用气功就能改变脸色,这种变脸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如婺剧《断桥》中的许仙,当小青愤怒拔剑追杀时,许仙倏然用手在脸上一捋,急速运气,立即面如死灰,鼻孔凹陷,恐惧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自然变脸艺伶要化淡妆,巧妙运用憋气技法,使面色一刹那呈红、变紫、胀青、转灰等。

油彩变脸又叫“彩色变脸”、“抹脸”,是以油彩颜色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根据剧情发展,角色心态的变化,演员将手掌上的油彩快速地往脸上均匀一抹,整个脸立马变色。失态时抹白色,激奋时抹红色,诧异时抹绿色,惊恐时抹黑色。

如婺剧徽戏《火烧子都》中的子都,因此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为抢头功暗杀大将颖考叔,得胜凯旋后,皇上为其大摆筵席。子都在宴会上内心复杂,几杯酒后,产生幻觉遇见颍考叔的冤魂,惊惶失色。

为表演烘托子都内心的极度恐惧,在一瞬间用猛火和油彩出现另一副面目,脸部由原来的武小生粉脸变白脸、再转红脸,继成绿脸,又显紫脸,旋即现出灰脸等6个不同的色彩,最后以口吹法变为金脸,一共需要变出7张脸。

演员变脸时,后台武戏调度手拿火把、口含白酒,站在饰颍考叔的演员背后。颖考叔大喝一声:“子都,拿命来!”武管事用力朝火把喷酒,火焰猛然射出。

此时,饰子都的演员随锣鼓声“急急风”,一个后滚翻、面朝后台单跪颤抖,继而转身亮相,此时他的脸已变得面目全非。

吹粉变脸是将粉状颜料,预先放在道具中,口吹使其黏在脸上的变脸方法。吹粉变脸的演员脸上必须先有油彩,方能黏住,故往往在抹脸后使用。

如婺剧《火烧子都》中最后一次变脸,子都在庆功宴上举杯欲饮时,杯中先放好金粉,当子都一手端杯,一手遮掩,正待饮酒时,颍考叔冤魂再现,并又一次喷火,饰子都的演员“啊呀”一声,猛对杯中吹气,金粉飘起沾上黑脸,变成金脸,演员一个从桌后翻出的“窜毛”,再挺躯仰倒呈僵尸状,全剧告终。

扯纱变脸是利用带色织物,事先缩藏于额上,变脸时转身迅速拉下即成。婺剧中的变脸有一种是利用绉纱变黑脸。

如在婺剧乱弹《玉蜻蜓》中,与女尼厮混的书生申贵升,在他死的时候,他的头向桌下一低,将绉纱扯下,蒙住整个脸,因绉纱半透明,五官似见而不见,呈死灰色。

婺剧变脸是婺剧表演中的精粹,它在演出时,虽有喷火及马童跟斗小翻动作来转移观众视线,但又不能露出破绽,时间之紧、手法之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为此,婺剧演员必须做到快、匀、净三个字,即速度快、脸抹匀、手干净,非千锤百炼不可,所以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观众也对戏中的火烧之猛、翻跌之险、变脸之奇而惊叹不已。

在婺剧中,凡是有鬼魂地府的剧情内容或剧中人心情变化反差很大的剧目,都会用以上婺剧的传统变脸技巧。婺剧除了传统的变脸技巧以外,还同时掌握了四川的扯脸手法,更加丰富了婺剧变脸技巧和表现形式。

婺剧特技中还有一种耍牙,在其他剧种中同样非常罕见。所谓耍牙,就是将两颗或4颗猪牙放在嘴里,利用舌头的滚翻和两腮肌肉的控制,让獠牙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翻动,显示出人物威武的姿态和勇猛的性格。

婺剧界耍牙的佼佼者要数义乌的老名伶鲍济富了。他能耍6颗獠牙,且滚动自如。他在《水擒庞德》中扮演周仓,配以他那绝伦的脸谱,把周仓演得绝无仅有,被我国戏剧界誉为“活周仓”。婺剧耍牙源于古代傩戏、目连戏的表演,从耍牙可以推知浙江特技表演之源远流长。

婺剧特技中的桃花霸又名“翎子功”,也是非常突出的。翎子功就是利用帽上两根翎子的千变万化来刻画人物的情绪、性格,同时增强舞蹈动作的美感。

桃花霸名目繁多,如双轮翎、亮翅翎、双龙出水、燕子衔泥、凤毛麟角、水中照影、蝴蝶穿花等。婺剧翎子功共有85套,数百个动作,是我国戏曲艺术中又一种独特的传奇功夫。

婺剧特技中的台劲,指在一张桌上叠两张方凳。表演者背朝观众立在凳上,然后倒翻而下。

这是早期婺剧各班社在开演前表演的打台戏,一方面为了显示自己演员们的武功,另一方面也为了借此特技吸引更多的观众,为戏台造成热闹的气氛。

婺剧特技中的武功两头跳又叫鼓鼎小翻,指演员能在大鼓上翻62个小翻。

婺剧特技中的飘若纸人又名“纸人功”,是轻功一类的特技。演员犹如悬在半空,低头直臂,左右晃动,前后打转如纸人一般。演员的两只脚尖踮地,利用轻柔的身段功夫,忽而摇摆,忽而左右移动,忽而360度打转,均要显示出如纸在空中飘浮的形态。

飘若纸人要领是演员两脚踮起时,双臂尽量下垂,然后用小碎步移动身子,并要把戏装遮住双脚,这样才不致使观众看出演员们是在用脚尖功夫。飘若纸人特技在我国其他各剧种中均有使用,久演不衰。

蛇步蛇行特技是婺剧滩簧《断桥》中白素贞和小青的表演。白素贞和小青不是人间妇女,而是亦人亦蛇,因此她们在表演中就要兼有两者的风格。

婺剧《断桥》的表演几乎尽善尽美,白蛇和青蛇的台步轻捷细碎,S形地前行,犹如蛇行水面,飘飘欲仙,加上优美的舞姿,使人感到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小青在追赶许仙时,杀气腾腾,一旦停住,就来个三窜头,即把头突然窜抖三下,好似水蛇觅食时凶悍而敏捷的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婺剧表演《断桥》白素贞和小青的演员已有好几代,最早的要数陈美娟和陈娟弟,其后有徐汝英和金凤茶、刘玉莲和江淑英、倪志萱和朱珠凤、方磊和龚健、方晓蓉和金国娟等。她们表演的蛇步蛇形保持着浓郁的婺剧特色。

大眼小眼特技是婺剧徽戏《火中练》中韩湘子的表演。八仙之一韩湘子到深山拜师学法,三年未归。一天,湘子下山,为试探他的妻子林氏是否变心,就变为丑僧,偷偷潜入花园,当时林氏正在花园焚香祝告,祈求丈夫早回。

韩湘子上前用花言巧语挑逗调戏,林氏让婢女把他赶出,湘子放下了心,变回原身,嘱咐妻子说:“若要夫妻相会,再待三年。”说完隐身而去。

湘子在乔装丑僧向林氏挑逗时,右眼睁得很大,左眼缩得很小,甚至连乌珠也看不到。这种神情将丑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动表露无遗。婺剧名丑应阿尧、徐东福都会表演。

蜻蜓点水特技是婺剧徽戏《探五阳》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阳城时,寻找水源,将右手直立撑地,全身平直,时而表演吃水,时而身子后翘。这一特技显示王英的高超武艺和侦察时的神秘姿态。

婺剧的另一绝活还有踢鞋穿鞋,这是婺剧滩簧《断桥》中许仙的表演。婺剧徽班著名小生范寿棋,能将脚上的平靴踢到头顶,然后又从头顶落到脚尖上,自动穿进。

范寿棋将这特技用于许仙身上。当许仙被白娘娘和小青追赶时,落荒而逃,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坐地一跌,将鞋踢到头顶上,四处寻找,一无所获。

到处抓摸,原来落在头上。然后将头一耸,鞋子准确无误套入脚尖。这一踢鞋穿鞋的特技,把许仙胆怯惊慌的心情表演得出神入化。

婺剧之所以能深受群众的喜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出神入化的表演特色,而这些惊人的特技和非凡的武功,有很高的难度。正是它的这些独具特色的演出风格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婺剧的表演有什么特点?~

婺剧由于早期长时间在广场上演出,没有进入真正的舞台,所以形成了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表演风格。
在表演中,它还非常注重吸收傩戏等古老剧种的表演动作和程式,拥有变脸、耍牙等大量特技表演。此外,婺剧演员手指和手腕的表演功夫也格外吸引观众的眼球。
婺剧的表演风格粗犷有力,动作夸张生动、线条分明、讲究造型。特别是婺剧高腔、乱弹、徽戏的武打动作,往往吸收民间武术南拳北腿的架势,运用在舞台上就能显示出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如在婺剧徽戏《月龙头》中,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表演的那一套红拳和滚叉,就是从江湖拳师那里吸收过来的。这套拳术通过演员的演绎,更加显示出了赵匡胤的勇猛和威武。
另外,婺剧徽戏《水擒庞德》中的周仓,其威风凛凛的身段架势和呲牙咧嘴的面部表情,则是通过模仿寺庙里的四大金刚和十八罗汉的动作,经加工提炼而成的。
很多剧种的一招一式都讲究一个圆字,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婺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以此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也就是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的表演特点,用他们的行话说就是:
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
如婺剧剧目《断桥》是一出文戏,但白素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许仙的吊毛、飞跪、抢背、飞扑虎等跌扑功夫,其动作难度均不下于武戏;反之,婺剧剧目《水擒庞德》是一出武戏,剧中人物却慢招缓式,在乐曲中开打,以舞蹈动作取胜。
过去婺剧服饰没有水袖,因而演员们的手腕和手指功夫就显得非常突出,如旦角的开门、整装、整容等动作,无不注重这手指的颤动功夫;净、生等角色的各种运手动作,也十分注重转腕、翻掌加上亮相时屈腿亮靴底等动作,这与傩舞和佛教舞蹈颇有相同之处。
另外,角色上场时两臂平曲,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并拢;起霸时用身子旋转动作;扬鞭催马时鞭梢总是向上等;又与傀儡戏的动作相似。这些手势动作,既表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也显示了这一剧种强烈粗犷的风格。

婺剧 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变脸到底是什么原理
答:变脸到底是什么原理1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变脸的原理是将化妆油彩涂抹在脸的某一部位上,等到需要时表演者只需用手在脸上一抹,即可完成变脸。变脸是为了塑造艺术中人物形象的一种特殊技能,它是用来揭示剧中人物内心及思想感情变化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的基本手法有三种分别是:抹脸、吹...

变脸是我国哪个戏剧的绝活 变脸是我国哪个表演戏剧的绝活打一戏剧流派...
答:1、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2、它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

变脸是川剧还是京剧
答:京剧。京剧变脸是京剧表演中的特技之一,通过不同的脸部特征来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京剧变脸是运用在京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1、抹脸,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部位上,用手往脸上一抹,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可表达一种人物。2、吹脸,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

川剧中的变脸是怎么做到的?
答:2、吹脸 仅适用于粉末状化妆品,例如金粉,碳粉,银粉等。有些化妆品在舞台的地板上放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放有粉末。 当演员到达时,他将进行突出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吹向盒子附近,然后将粉末倒在他的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气时,请闭上眼睛,嘴巴和呼吸。 《捉子》...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有哪些?
答:二人演多角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可使观众有一种在固定角色的大戏里感受不到的新鲜感;可使台上台下互动,使观众有一种参与创造的乐趣,使时空变换、人物变换、技艺发挥有更大的自由。这种演艺方式,在现代表演艺术中仍有很强的生活活力。二、开放性 二人转生命力强的另一个原因,是敢于吐纳古今中外一些...

古今中外的“吞剑绝技”是真的吗,是怎么做到的?
答:2.当时,观众们目睹了表演者如何缓慢地将一把长铁剑吞入口中,直至剑身进入腹部。在这过程中,观众们屏息凝视,舞台上的表演者则全情投入。3.表演结束后,表演者先喝了一口水,观众们才敢开始交谈,并纷纷鼓掌。4.吞剑特技在古代就已存在,并常见于古装剧中。主角落难时,常通过口腹吞剑和胸口碎大石...

变脸是哪个剧种的绝活?变脸是怎么变的?
答:变脸是川剧的绝活,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要说变脸是怎么变的,首先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川剧的起源。在清朝时期,很多的庙堂里面都会有表演者搭戏台,来给观众表演川剧。人们以前在表演川剧的时候都是在街头小巷里表演,在很多的酒肆街坊里也有川剧的身影。再加上当时发生的一些趣事,以及各种的史料和风月,...

川剧的变脸是怎么做到?
答:情绪化妆:中国戏曲的情绪化妆。变脸最先用于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中就有“变化青脸”的记载。当时的变脸是演员进入后台改扮。后世则衍变为当场变脸,成为一项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变脸有大变脸、小变脸之分。大变脸系全脸都变,有3变、5变乃至9变...

川剧中的变脸是国家二级机密吗?
答: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对于川剧,就像喷火对于秦腔,都是招牌路数、看家...

换脸京剧表演是什么剧
答:变脸是川剧,不是京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最先用于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中就有“变化青脸”的记载。当时的变脸是演员进入后台改扮。后世则衍变为当场变脸,成为一项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剧种都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