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主要内容、特点 理学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作者&投稿:卫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研究内容 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即理也”。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 ;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陆九渊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王守仁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即是至善。③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

理学流派 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阴阳学等等。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三大派别 ,即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历史作用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展,理学也曾发生相当大的影响。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阐述人文地理学...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 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 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 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1、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2、阐述乡村聚落发展的基本特点。

3、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4、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有什么特点?

5、分析比较不同类型乡村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第八章

1、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影响国家权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为什么需要对国家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5、试说明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点。

第九章

1、 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4、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

5、 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简单介绍一下程朱理学的特点,主要内容,谢谢~

19世纪中叶,湖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文化现象是一支由书生统领的湘军从这里突兀崛起,并在与太平天国农民军的激烈对峙争斗中取得胜利,充当了清王朝的最后一排柱梁,从而几乎决定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命运。人们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往往对原先并不为天下注重的湖南会兴起坚韧强悍的湘军而感到疑惑不解。但如果从湖湘区域文化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就可以发现湘军的领导核心集团不单单是一个军事集团,实质上也是一个文化群体——理学经世派群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受千年湖湘传统学风的影响,把对程朱理学的坚定信仰和经世务实的作风融合一体。所以,既具有强烈的卫道精神,又对社会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往往能制订行之有效的策略方针,成为自己的取胜之道。

湖南士人自宋代湖湘学派创立起就奉程朱理学为正统,此风近千年不变。到清一代,湘省学术中心岳麓书院的历任山长都孜孜教诲士生“务以程朱为宗”。嘉道(1796-1850)年间深受士人敬重的陶澍、贺长龄、贺熙龄、唐鉴等也都一向强调“笃宗理学”。其中长沙人唐鉴,自少研读理学性道,后点翰林院庶吉士,任太常寺卿,撰成《清学案小识》、《朱子年谱考异》等著作,是当时全国声望最高的理学大家,学生遍天下。于是,在岳麓书院贺氏兄弟及唐鉴等人的激荡张扬下,19世纪初的湖南成为理学气氛最浓的省区之一;从而直接影响了以后湘军集团的领袖人物。曾国藩、刘蓉、江忠源、郭篙焘等都曾就读长沙岳麓书院,他们在湖湘文化的氛围中成为坚定的理学信徒。尤其是曾国藩,他在唐鉴的启示下,按理学要求进行严格的身心修养训练,常言“义理之学最大”,“义理之学为先”,在士林中名声日高,此后,即使在戎马倥偬之时,曾国藩也要取《理学家传》等书披览,俨然成一理学名家。他是湘系理学经世派的核心与灵魂。

“理”衍化成社会政治道德秩序就是“礼”,也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那一套封建纲常伦理。曾国藩说过:“三纲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同时,因为理学讲“礼”,所以它实际上又是一种道德之学,讲究个人道德节操的培养。湖南理学派受其薰陶,怀有一种对理想道德主义的强烈追求。刘蓉自言对钻营无耻之事非特不敢见之于事,并不敢存之于心,甚至不敢形之于梦寐,对自身的道德束缚达到了苛刻的地步。曾国藩特地提出了一个“诚”的概念,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唯立诚才有可居之地,诚便是忠信。”表现出对道德修养的关注。由此出发,湘系理学派还力图忘却“小我”,培养“大我”,即养成抱负高远,气魄宏大的道德节操。罗泽南在连丧三子,妻又失明的逆境中,“益自刻厉,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拨俗而入圣;不耻生事之艰,而耻无术以济天下。”罗泽南之学生王,年轻时也大言:“人生一息尚存,即当以天下万世为念。”这种极端重视个人道德节操的理念,对以后湘军的组建及最后取胜都起了很大作用。

湖湘传统学风的第二个特点是重经世致用。理学自宋至清,本已流于空疏,士人好玄谈性理而不顾及现实国事。但受湖湘经世务实学风的影响,湖南士人却向来不欣赏玄而又玄的纯理性思辨,总是将学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19世纪初,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刊印后,湖南士人诵习成风。左宗棠曾经说: “多读经书,博取义理之趣;多看经世致用之书,求诸事物之理。”前者是精神理论,后者是方法手段,理学、经世两翼齐备,互不偏废。曾国藩也是既笃信理学,又始终不忘经济之学,凡天文历法、农学舆地、数学兵法都一一涉猎,养成了讲求实效,因时变通的作风。他强调的“不说大话,不骛空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就是这种作风的写照。19世纪前期的湖南社会已颇不安定,所以湖南理学经世派都特别注意对军事和地理问题的研究。罗泽南“多论兵家形要”;左宗棠 “胸罗古今兵法”;江忠源在岳麓书院读书时就与学友谈论“练勇事,彻夜不倦”,反映出当时湖南士人研习兵事之盛。他们都是书生,又都喜谈兵,从而为此后书生领兵准备了条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经世人士大多生自农村,长自农村,都注重农事,富有农本思想。曾国藩一再表现出愿以耕读世家守业安生的心态,在家书中,告诫诸弟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刘蓉将这种农本思想表现得最为清楚,他说:“盖天下大利,必归稼穑。四民之中,必使农居其三,而工商居其一,然后民生厚而财用足。”后来的湘军领袖都曾目睹务家的艰辛,所以他们对广大农民的痛苦生活能有较清楚的认识,并寄于本阶级所允许范围内的同情。曾国藩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中痛切陈词:“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劬,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

正是基于这种经世重农者对农民状况、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湘军领袖能在以后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有效地争夺农民群众。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指责太平天国“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皆天王之田;商贾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皆天王之货”,就是抓住了小农最希望保住私人经济的习惯心理;而“所过郡县,先毁寺庙,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禳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斯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又抓住了农民平时信鬼神的文化心理,都颇能切中要害,煽动起相当部分的农民对太平天国的不满。中国的历史早就证明,谁争取了农民,谁就赢得了胜利。湘军领袖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太平天国领袖们更了解农民,更能有效地掌握农民,这是地们最终能战胜太平天国的原因之一,而根源还在于他们重经世的文化意识。

总之,曾国藩、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等一批湖南理学经世人士在道咸年间笃信程朱理学,砥砺道德气节,倡言经世致用,关注和参与各种社会实际事务,互相激荡张扬,蔚然形成了一股特有的湖南士林风气,正是这股风气造就了湘军领袖集团。对理学的坚定信仰,首先造就了这一集团强烈的卫道意识,他们视传统的纲常名教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之道,谁对此有所悖叛,谁就是大逆不道,他们就要起而护卫圣道。因而在湘军人士看来,他们对叛道者的讨伐,已超越了仅仅为一个大清王朝而战的意义,而是为千年的礼义纲常而战。正是这种使命感,使这批性理儒生投笔从戎,聚而组织湘军;正是这种使命感,使他们屡遭挫折而不馁,表现出与叛道者不共存的殉道精神。又因为有护卫名教这一共同信念和理学重道德节操的传统,湘军较其他军队更为团结一致,某些将领们尽管平日积怨构嫌,临阵依然彼此相救。所以,当时的中国,也许只有程朱理学之风极盛的湖南才能产生出这样一支湘军来。

由于湘军是以书生作将帅,因而领导、治兵的方法也很有特点。他们不仅以军纪营规约束部众,还用讲学的方法来教化士兵。王在军中亲自讲论经史义理,以至听者“潸然泪下”。曾国藩平时每逢操练都聚集将士“训作人之道”,反复讲述千百语,内容无非是向部下灌输封建的伦理纲常,核心是忠君事长。他自称 “练者其名,训者其实”,把军前讲演看得比教练技击更重要。曾国藩等人还把理学中的“仁”、“诚”、“礼”等道德原则引入治军之中。“仁”是要官长用仁爱之心来调节与士兵的关系,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出力;“诚”是把忠君诚心的政治品质作为选将的要义;“礼”是规定军队内部上下尊卑的关系不可颠倒逾越。这样,在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下;湘军成为一支弥漫着理学文化精神的特殊军队,它以理学作为精神支柱和指导原则,使全军上下达到了思想行动的绝对统一,提高了战斗力。它的将领较他人也确实少几分官气贪气,多几分信念节操。《湘军记》的作者王定安这样叙述湘军以理治军所带来的成效:“原湘军创立之始,由二三儒生被服论道,以忠诚为天下倡,生徒子弟,日观月摩,渐而化之。于是,耕氓市井,皆知重廉耻,急王事,以畏难苟活为羞,克敌战死为荣。是岂有所劫而为之耶?贤人君子倡率于上,风气之所趋,不责而自赴也。”这确实道出了湘军能最终战胜太平天国的重要文化原因。说湘军是在传统湖湘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带有强烈文化特色的政治军事集团应该是恰当的。

湘军给近代中国,尤其是近代湖南造成的影响是巨大而多方面的,仅从文化方面而言,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湘乡派”文学派别在近代文坛地位显要。湘军护卫圣道的宗旨强化了湖南的文化保守意识;但湘军的兴起,却使无数湖南籍人得以走出湖南,走向沿海,甚至越过大洋走向世界,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加军领袖以“理”治的方法,也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军事,蔡锷特地编辑了《曾胡治兵语录》,一度风行数十年。在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以书生领兵的曾国藩曾预言将来:“湘中子弟忠义之气,雄毅不可遏抑之风,郁而发之为文,道德之宏,文章之富,必将震耀于寰区。”意思是作为湘军的故乡,湖南将以其宏毅雄斗的道德文章而卓立于世,震耀中华。话虽有踌躇夸大之处,但以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证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理学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1、视封建三纲五常为天理,作为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信条。国家和法都是理的体现,法者,天下之理,违背三纲五常的名教就是违背天理,就要受到惩罚。阻碍了法律变革。
2、主张德礼政刑相为始终。德礼和政刑都是天理的产物,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政刑必须以德礼为指导,德礼的贯彻必须以政刑为保证。冲击德主刑辅法律思想。
3、主张人治优于法治。为政必有规矩,君主自律重于法律,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人治思想。
  4、以严为本,而以宽寄之。强调王道与霸道交替使用,肯定刑罚的作用,在刑罚的执行上,一改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以严为本,严格限制赎刑,重罪决不可赦,精选治狱之官。
一理学
(1)、理学的概念及产生
  又称“道学”,是对形成于宋代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学术思想的总称。
  宋明时期的部分儒家认为“天即是理”,“理”为万物之本、宇宙之本,世上万物皆由“理”所派生。由于宋明理学融合了佛教哲学和道家学说,又以阐发义理、兼谈性命为其主要内容,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理学”。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已衰败的封建制度寻求一条生路。
  程颢、程颐兄弟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是朱熹。
(2)、理学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其评价
(一)基本内容
1.视封建“三纲五常”为“天理”
2.主张德礼政刑“相为始终”
3.主张人治优于法治
4.“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执法思想
(二)特点
1.使传统儒家思想在理论上更缜密和思辩,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2.使宋明时期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及其立法、司法实践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三)评价
1.标志着儒家思想体现的进一步完善,理学成了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导致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2.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大学衍义补》中的法律思想
  《大学衍义补》是明代政治家、思想家丘浚根据宋人真德秀《大学衍义》、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所作。《大学衍义补》是对汉以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一次系统、全面总结。他开创了中国古代比较法学研究的先例。丘浚及其《大学衍义补》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关于法律起源、法律目的、“礼乐刑政”四者辨证关系、立法原则、司法原则、犯罪的根源、慎刑恤狱、原情定罪的刑罚理论等。

什么叫学习?学习有什么特点?
答:学习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5、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分为...

课程内容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内容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需要,对于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3、社会发展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考...

大学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答:大学学习的特点有:特殊性,自主选择性,专业性,形式多样性,研究探索与创新性。1、特殊性: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记忆力、观察力、思考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性都有很大的发展。大学生学习既不同于儿童的学习,也不同于成人的学习。大学生学习既有一定的专业性、目...

西周时期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答:西周美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首先西周美学是以礼乐为中心、以德性为内在基础、以礼乐形态为显现形式的审美政治。其次西周诗礼乐作为审美活动,使周人的政治生活、日常往还、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也被赋予特定的审美意义。最次西周器物既是礼乐体制的见证者,又是礼乐审美的呈现者。西周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奠基期,...

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答:答:(一)学生有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二)想象、思维的特点。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

大学生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大学生学习特点:1、学习过程的独立性与自主性;2、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与选择性;3、学习途径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大学学习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4、学习成果的研究性与创造性。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大学教育的开放包容不同于中学阶段,大学生的学习也相应具备学习过程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学习内容...

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核心
答: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核心是自主性和独立性、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等。1、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比于中学阶段,大学生需要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能力寻找学习资源和解决问题。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培养...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
答:管理对象: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

简述学习的三个特点
答:大学学习的特点 (一)自主性 在大学阶段,学习虽然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较中小学要少的多。首先,大多数大学生的所学专业是自愿选择的,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其次,大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各种专门知识,成为某学科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善于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同时,大学生根据...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
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实践性、创新性。一、自主性 大学的学习不再是高中时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而是需要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大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积极寻找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学习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