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内战是怎样爆发的 南斯拉夫内战的起因是?什么原因导致捷克斯洛伐克解体?

作者&投稿:曲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前南斯拉夫常常被人们以「一个国家、二种文字、三种语言、四种宗教、五个民族、六个共和国、七个邻国、八个政治区」来形容。
经过数百年矛盾积累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前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积怨激化,内战爆发几乎难以避免。这时只需要一个火星,「巴尔干火药桶」就会爆炸。
谁擦出了这个火星?克罗地亚足球运动员兹沃尼米尔.博班。
民族仇恨弥漫在绿茵场
巴尔干地区民族结构非常复杂,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是前南斯拉夫三大民族。三大民族本来同源,却由于曾经被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统治,导致宗教、文字分化。

南斯拉夫民族分布
「第一南斯拉夫王国」成立后,在塞尔维亚族主导的国家政体下,各民族间的仇恨愈演愈烈。这种仇恨和对立,也影响着南斯拉夫国家队的各族球员。
1976年欧洲杯,东道主南斯拉夫队一路杀进半决赛。本来足协承诺只要打进半决赛,比赛将由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移师到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举行。
结果足协没有兑现承诺,半决赛仍然在贝尔格莱德踢。球队中的克族球员非常不爽,他们消极比赛,南斯拉夫队被联邦德国队逆转,只能去争夺季军。

萨格勒布
季军比赛到是移师萨格勒布,这回轮到队中的塞族球员为了抗议克族球迷的嘘声,以消极比赛作为报复。结果南斯拉夫队又输给了荷兰队,杯赛期间高开低走的东道主南斯拉夫队仅获得第四名。
这时,球场上的仇恨都是以消极对抗来表达,那是因为在铁托的铁腕统治下,联邦内各共和国表面上能和平共处,包括民族矛盾在内的各种问题一直被压制下来。
80年代初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一度陷入失去领袖的短暂迷茫状态。塞族和克族的对抗也压不住了,足球成为了克罗地亚人表达民族情绪的重要手段。

铁托
对于许多球迷来说,体育场就是他们宣泄政治诉求和社会挫折的舞台,而一些政客在绿茵场上发现了机会,开始利用自带火药味的足球运动煽动情绪。
祸起国家德比
1990年,民族主义者图季曼领导的克罗地亚民主联盟在选举中获胜,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也不遗余力地鼓动塞族的民族情绪。

米洛舍维奇
这种背景下,贝尔格莱德红星队与萨格勒布迪纳摩队的国家德比,定于5月13日在萨格勒布马克西米尔体育场举行。
双方的极端民族主义对抗情绪移情到了两支球队身上,多年来两队的球迷对抗,是欧洲公认的足球流氓案例。
「蓝色坏小子」是迪纳摩队最激进的球迷组织,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加入了内战中的克罗地亚军队。红星队的球迷组织「勇士」也不是省油的灯,其行为更像是准军事化部队和职业犯罪集团。
这次,3千名「勇士」成员从贝尔格莱德赶赴萨格勒布,比赛前一天就在大街上惹是生非。比赛开场前,「勇士」们对着克罗地亚球迷高喊「萨格勒布是塞尔维亚的」,还破坏座椅,向上层观众扔石块。
奇怪的是,现场的南斯拉夫警方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激怒了现场上万名克罗地亚球迷,也大大刺激了迪纳摩球员们。
21岁的兹沃尼米尔.博班,是当时迪纳摩队中最有天分的年轻队员,出生于克罗地亚南部民族情绪浓厚的小镇伊莫茨基。

萨格勒布迪纳摩队
博班自己提到过,他是读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长大的。博班从小就不是一个喜欢回避事情的人,当然也不是一个能隐藏感情的人。
飞起一脚,历史在此定格
国家德比在短短10分钟后便陷入暴力和混乱中,看台上一些早已血脉偾张的克罗地亚球迷看到红星队不断粗野犯规,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率先从看台上冲入场内殴打红星队员。
训练有素的塞尔维亚球迷也抄起各种凶器,冲向克罗地亚球迷看台袭击球场内的每一个克罗地亚人。

萨格勒布马克西米尔体育场
「所有地方都失控了,有一段时间看不到球场上的草,因为全都被砖块和座椅碎片覆盖着」,迪纳摩后卫弗拉多卡普利奇说。
混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塞族和克族青年相互间用座椅、石块甚至刀具袭击对方,有些球员也卷入其中。一直袖手旁观的南斯拉夫警方这时终于出手了,他们抡起警棍暴打冲入场地的克罗地亚球迷。
当博班看到一名警察正在对倒在地上的球迷大打出手,他跑过去,以空手道的姿态腾起身体,抬起右腿踢向这名警察。

一名记者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飞踹之后,博班灵活地逃脱了警察的追赶,没有受伤。被他袭击的警察并不是塞尔维亚人,而是一名波斯尼亚穆斯林。这名警察事后说:「我完全理解博班为什么会这么做」。
确实,这一脚本来只是这个大火药桶里的一个瞬间,却因为登上各大媒体头条,成了这场骚乱的代表性一刻,这也和南斯拉夫警察扮演的角色有关。
当塞尔维亚球迷在球场内肆虐时,南斯拉夫警察不为所动。当克罗地亚球迷冲入场地,马上遭到警察们的棍棒痛击。
随后警方还调来了军车、高压水枪和催泪瓦斯对付迪纳摩球迷,又护送红星队球员回更衣室,随后红星队迅速乘坐直升机逃离了球场。

如今的贝尔格莱德红星队
官方的说法是冲突导致61人受伤,其中警察27人,超过100名球迷被捕。但人们普遍相信,在警察各种武器的攻击下,有上千名克罗地亚人受伤。
对于克罗地亚人来说,这一个个场景似乎都是塞尔维亚人享有特权的象征,因此这幅照片极具冲击力。
博班后来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那著名的一踹:「我是一个公众人物,我随时准备承受生命和名声可能带来的风险,这全都是因为一个理想——克罗地亚的事业」。
因为这脚飞踹,博班被南斯拉夫足协禁赛6个月,错过了1990年世界杯。这一脚也使他声名鹊起,第二年博班加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球队AC米兰。

博班在AC米兰
几个国家的诞生
前南爆发内战的锅,博班一个人背不起,但也不能否认个人事件对历史进程影响重大。许多人认为博班的这脚飞踹,是克罗地亚独战争之路上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几百万克罗地亚人通过电视转播和报纸看到了博班踢向警察的这一脚,他们意识到博班当天所冒的风险和姿态,民族情绪被迅速点燃了。
时至今日,在克罗地亚人看来,这一踢是「反抗塞族七十年统治的象征」,他们的国家在「这一踢」下诞生了。

1998年世界杯上,博班和苏克手举克罗地亚国旗
「这一踢」的第二年,无数与博班同龄的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交战,大批球迷包括足球流氓加入了各自的军队。
当时在萨格勒布指挥「勇士」攻击克罗地亚人的阿尔坎,还成为了残忍的塞族军队领导人之一。阿尔坎后来回忆说:那场比赛之后,我们立即开始武装自己。
经过十年内战,南斯拉夫解体为多个独立国家。

南斯拉夫内战
历史学者认为,当年在萨格勒布的这场国家德比是内战的征兆,塞族和克族同时意识到一个事实:冲突随时爆发,积怨不可调和。而平民百姓想的是,必须马上武装起来准备战斗。
「比赛结束后,每个人都清楚什么会跟着到来」,前红星和南斯拉夫边锋德拉甘.扎扎克回忆说,「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很明显,一个时代已经结束,另一个残酷而血腥的时代即将开始」。

南斯拉夫内战
足球可以是战争,也可以是和平
有句话说足球就是和平年代的战争,人们可能同意这样的说法,也可能反对。
至少人们看到,足球场是连接各种宗教、种族、意识形态和地域群体的一个空间。人们可以将球场当成表达仇恨的虚拟战场,而各种规则又保证比赛必须公平而且文明。
更重要的是,足球不仅可以宣泄仇恨,还可以创造和平。

如今的马克西米尔体育场
1914年一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期间,英国和德国士兵踢了一场比赛,双方为此短暂停战。贝利在职业生涯的黄金年代,勇敢地前往正在血腥内战的尼日利亚参赛。交战双方为了看到球王在他们的草地上奔跑,宣布暂时休战。
象牙海岸队曾在世界杯赛事前发表声明,要求结束他们家乡的血腥冲突,否则他们不会出赛。这都是足球光明的一面,足球绝不是动员人们拿起武器。

塞尔维亚前球星米哈伊洛维奇
当硝烟散去,塞尔维亚前著名球星米哈伊洛维奇的话很能反映人们的心境:
「人都是会变的,我总是喜欢把我们跟他们分得很清楚,所以需要有敌人来刺激自己。但是时间过去这么久,我学到了很多,明白了很多事情」。

南斯拉夫内战(Yugoslav wars)指的是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而引发的民族对立和内战。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00年米洛舍维奇下台为止主要的纷争。前南斯拉夫内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物质损失,迫使大批难民背井离乡,给南斯拉夫人民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内战也直接导致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瓦解。



铁托死后就爆发了

历史背景:
南斯拉夫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列强必争之地。南斯拉夫国内情况和周边情况极为复杂,长期以来人们常用1至8来表达这种复杂性,即1个党(南斯拉夫共产党)和1个领袖(铁托);2种文字或使用2种字母(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3种官方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4种宗教;5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和黑山族);6个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黑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7个邻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奥地利和匈牙利);8个“联邦单位”(6个共和国加上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的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自治省)。
1945年二战胜利后的世界主要由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国家和苏联为首的东方共产势力国家两大集团对立而开始冷战。南斯拉夫因为铁托是共产主义者所以属于东侧的阵营,但是和波兰、匈牙利或是罗马尼亚等东欧诸国相比不同的是,南斯拉夫并非成为苏联的附庸国或是卫星国家,而是发展成为具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1980年铁托在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死去,苏联国内也在戈尔巴乔夫的指导下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罗马尼亚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也在巨变和动乱中被处死,南斯拉夫社会体制也因此由社会主义成为了资本主义,组成南斯拉夫的各国已经开此酝酿脱离南斯拉夫这个架构。此时,前南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掌权。
冲突事件:
二战结束以后,铁托领导的南共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致力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承认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自主权。应该说,铁托时代的铁腕政策和铁托本人的崇高威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维持了南斯拉夫国家的稳定和民族关系的相对缓和。但另一方面,铁托和南共(后改名为南共联盟)在民族理论和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起初过早地认为国内民族问题已经解决,后来当矛盾逐步凸现时却又简单化地采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或高压政策来处理。对占国内人口比重最大的塞尔维亚族实行长期箝制、多方制约的政策,势必伤害其民族感情及对党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导致民族关系的紧张。南共联盟的这些政策失误,事实上多少也为日后南斯拉夫的民族分裂、国家解体埋下了伏笔。
1991年初,克当局突然收缴塞族聚居区警察(大多为塞族人)的武器,3月双方正式发生武装冲突,而且冲突愈演愈烈。
1991年6月25日,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共和国单方面宣布独立,引起斯洛文尼亚武装力量与南人民军发生武装冲突。经欧共体调停,冲突双方于7月7日达成停火协议,南人民军撤出斯领土,斯境内武装冲突暂告平息。事隔不久,克罗地亚当局同克境内的塞族流血冲突再起,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塞尔维亚共和国派“志愿军”去克境内为塞族人“助战”,致使冲突越来越大。南人民军随后又去干预克境内冲突,使战火愈燃愈烈。战斗主要集中在克境内的塞族聚居区,后来逐渐向克同波黑和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边境地区蔓延。
斯、克两共和国宣布独立后,在南斯拉夫引起连锁反应,另有一些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战后重建的南斯拉夫联邦制国家已逐渐解体。1991年7月7日,斯、克两共和国虽然同意推迟3个月执行其“独立”决定,但实际上并未放慢独立步伐。10月8日,两共和国正式宣告独立,并表示与南斯拉夫联邦“断绝一切联系”。1991年10月15日,波黑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波黑主权国家问题备忘录》,强调波黑是“主权国家”。11月20日,马其顿颁布新宪法,宣布马其顿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这样,南斯拉夫6个共和国就有4个宣布独立了。
波黑共和国位于南斯拉夫中部,同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相邻。在436万人口中,穆斯林族占43.7%,塞尔维亚族占31.4%,克罗地亚族占17.3%。波黑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领导人为满足欧共体承认其独立提出的条件,于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就是否赞成波黑为独立主权国家进行全民公决。这一公决得到穆斯林和克罗地亚族的赞成,而遭到波黑境内占人口31.4%的塞族人的坚决抵制。正当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全民公决进入尾声时,在萨拉热窝教堂举行婚礼的塞族人被暴徒枪杀,激起了塞族人的公愤。
1992年3月1日,投票结果公布,有过半数的波黑公民赞成波黑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夜间,武装的塞尔维亚平民在萨拉热窝以北120公里的图兹拉,以及波斯尼亚北部布尔奇科至比耶利纳的公路、特尔诺沃至福查的公路上设置路障,武装冲突由此开始。
正当战火在波黑境内蔓延之际,欧共体国家和美国分别于1992年4月6日和7日宣布承认波黑为独立主权国家,这无疑是火上浇油,使波黑内战骤然升级。随即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宣布为独立国家。穆斯林、克罗地亚族同塞尔维亚族为争夺地盘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波黑内战的爆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国际社会为寻求内战的和平解决,一招接一招:经济制裁、人道主义援助、美国的空投、北约禁飞区、5国安全区、北约最后通牒和空袭等。和平计划也是接连不断:万斯—欧文和平计划、美国6点计划、5国方案、“三分波黑”方案、欧—斯和平计划、“联邦加邦联”方案等。
因为本身过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引发的问题无法完全解决,但是经由北约和联合国的介入,战火最后慢慢平息。

南斯拉夫内战是怎么回事~

1945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直到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从而分为五个独立的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克罗地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1991年,分裂前夕的南斯拉夫国内围绕领土和宗教等问题开始爆发武装冲突,这就是南斯拉夫内战,持续到2000年。

南斯拉夫的灭亡可以说有多个原因。直接的起因是德国人报克罗西亚的恩而支持克独立。当初德国支持克独立的时候,法国意大利和欧洲大多指出南要发生内战。但德意志极其坚定,事实内战很快就发生了。
南在之前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经济,是欧洲的另类,但声望很高。让欧洲嫉妒和看不顺眼的很多。比如南的贝尔戈来德
红星队的足球在内战前是欧洲老大,不知带来多少嫉妒和仇恨,南的旅游是欧洲一亮点,西欧女人夏天到南旅游出墙是公开的秘密。
南内战爆发后,欧洲面临的选择是支持信传统基督天主教的克人还是东正教的斯拉夫人,还是穆斯林。欧洲自然选择克人,从而所有内战的罪恶都是克和穆斯林了。欧洲派兵,直接帮助克人消灭斯拉夫人。比如,欧洲支持克的独立,但同时支持克镇压克自己划分的国境线里面斯拉夫人的独立。赤裸裸的双重标准,还美名是民主!
几年的洗牌,南的国土逐级减小。所有想独立的都独立了,只有一个是罪恶的:就是塞尔维亚斯拉夫人要组建他们自己的国家,斯拉夫人被分散到几个国家成为少数民族,而原南成为一个内陆国,面积只有原来的1/3。
另一个倒霉鬼是少数的穆斯林,阿尔巴尼亚族人。既然大家都能够独立为什么他们不行呢?欧洲人的狡诈就在这里了。几百年来虽然南信东正教但依然算是欧洲人。事实上,穆斯林对欧洲的入侵历史上最终是止于南斯拉夫。欧洲希望阿尔巴尼亚人呆在南成为互相斗争的牺牲品而同时防止穆斯林人组成强大的联线---注意,克内部也有阿尔巴尼亚人。而一旦阿尔巴尼亚人传透了克罗地亚,那么就直接达到了欧洲的心脏直到科索夫,美国才开始动作。当时美政坛的犹太人对欧洲这种把戏看得很清楚。按照欧洲人的心眼,南镇压阿尔巴尼亚人欧洲将乐观其成,只要不消灭干净就可以。但美国不干,这点你不得不承认美国或多或少还是干着点正义的事情。
当美国真正开始动手的时候,欧洲一片鬼哭狼嚎,而穆斯林世界欢欣鼓舞。美国既然去剿匪,一下就狠狠修理了欧洲人一顿。特别是德国人,整个从心底里面感到犹太人可不是健忘和两句好话能够打发的。
事实是从科索夫开始,德法感到非建立欧盟不可,否则总有一天会被人报复而亡种。科索夫战争标准着欧洲和美国犹太势力正式撕破脸皮而走向对抗。也是当今世界强权新的平衡的开始。

乌克兰曾经是俄罗斯领土吗?
答:乌克兰和俄罗斯本是同宗同源的为东斯拉夫人,都从基辅罗斯发展起来,后来因自身的内部矛盾和蒙古入侵,以及立陶宛波兰大公国对乌克兰地区的统治,逐渐才开始形成现在独立的乌克兰民族。东乌克兰自然归了沙俄,而西乌克兰在1764年才被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吞并,期间东西乌克兰的内战一直持续到17世纪末,沙俄一直...

乌克兰为什么内战
答:是外国势力介入的结果。当然,外部势力的介入只是乌克兰爆发内乱的外在因素。在“脱俄入欧”名义下上演的政治闹剧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自从1991 年独立后,未来到底是向西融入欧盟还是向东加强和俄罗斯的联系一直是令乌克兰头疼的问题。从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对俄罗斯采取“激烈对抗”政策到库奇马的“东西平衡...

乌克兰内战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军人选择了放下武器
答:直接导致了俄罗斯的反制,致使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乌东顿巴斯地区内战爆发。乌克兰的历史沿革和乌东地区的民族、语言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构成其实是很复杂的,这也是导致他们价值观取向严重对立的根本原因。从历史沿革来说,乌东和乌西是1939年才合并在一起的。从历史上乌西就有老欧洲的思维观念。而乌东的构成就更...

维京人入侵英格兰是日耳曼人的内战么
答:追根溯源的话,都是北欧来的黄毛。区别就是日耳曼人南下的时间早一点,斯拉夫人更原滋原味一点。这都是很早很早以前时候的情况了。到了罗马的帝制时期,斯拉夫人因为匈人西进连带的民族迁徙而倒了比霉,西边被日耳曼人打,东边被匈人打。当时日耳曼人和罗马接触了以后,开始进化到奴隶社会,和罗马交易就...

维京时代著名人物,揭秘挪威国王哈罗德的传奇一生
答:因为在这一年里接连爆发的两场战役彻底改变了英国人的历史命运,而且其中一场大战终结了持续300多年的维京时代,战役中的主角就是最具传奇色彩、被后世誉为最后的维京人的哈罗德·哈德拉达(Harald· Hardrada)。 一、 先祖的荣耀 维京时代是英雄们的时代。撑起整个时代的主角就是那些颇具传奇色彩的维京英雄们,他们...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国名是什么含义?
答:12世纪末叶斯拉夫人建立了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14世纪末,波斯尼亚曾是南部斯拉夫人最强盛的国家。1463年后成为土耳其属地,1908年被奥匈帝国占领。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兹·裴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当地青年暗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的从政经历是怎样的?
答:1909、1915年两度遭逮捕和流。1911~1912年,在彼得堡工学院学习。1912年,参加创办《真理报》。1915年再次被流放,次年逃脱。1917年为党中央俄罗斯局的领导人之一,参加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期间,任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内战爆发后,被派往下诺夫哥罗德、顿涅茨、乌克兰工作。1921年,当选为党...

一战和二战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时间:1914年8月 直接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根本原因:第一...

准确、翔实的俄罗斯历史大事记(1243年~1293年)
答:斯摩棱斯克与雅罗斯拉夫尔的王公们加入了这场纷争,他们的反叛和内战使得局势愈发紧张。尽管费奥多尔在对抗中退守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但在蒙古汗的支持下,他最终击败了德米特里,这场胜利不仅改变了区域的势力格局,也预示了莫斯科和特维尔的崛起。尽管胜利者德米特里并未对安德烈三世痛下杀手,但其统治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背后鲜有人知的故事
答:但是胜利者之间对瓜分领土收益充满嫉妒,因为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因此在 1913 年春天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这次的主要问题是在定居点中授予保加利亚的领土。得到俄罗斯支持的塞尔维亚从第二次战争中获得了领土,这让奥匈帝国和德国感到焦虑,尤其是因为哈布斯堡王朝担心奥匈帝国的斯拉夫人口可能想成为塞尔维亚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