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明仁宗朱高炽的远见和谋略?

作者&投稿:止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高炽作为明朝第四位皇帝 ,在青年时代为燕王世子时,已经在 “靖难之役”中防守北平,稳定后方,辅佐其父朱棣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劳。为太子时期,朱高炽 “六次监国”,保障朱棣远征蒙古后,明廷内部的稳定,在朱棣的政治平衡大局中尽显政治才能 。

即位为明帝时期,朱高炽实施仁政,开创了仁宣之治的大好开端,对此后明廷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影响极大。虽然,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高炽是一个憨厚老实之人,肥胖的身躯,让人觉得很是无能,但他有着深厚的远见和处事的谋略。在历史红尘中,他往往被忽略的但又是对明王朝发展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代帝王。他的足智与远见让大明走上了繁荣盛世。

一、少年时期显锋芒

性格文静,爱好读书

人们对明仁宗朱高炽及其子明宣宗朱瞻基历来不吝赞美之词,誉之 “仁宣之治”。《明史纪事本末》载:“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 将“ 仁宣”与周的 “ 成康”、 汉的 “ 文景” 相比,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

洪武十一年(1378年)7月20日 ,朱高炽于其祖父朱元璋兴盛之地凤阳出生,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孙子。燕王朱棣的长子。关于其出生,史料有这样一段记载,“仁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史料中关于古代帝王出生往往有记载吉兆的习惯,以此昭不平之命。然相较于玄鸟蛋、巨人脚话传说,朱高炽这样的出生记录倒不算十分离奇。

童年时期朱高炽表现颇为出众,《明史》载之“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具体而言,朱高炽幼时便对读书情有独钟,四五岁读书辄喜,自是书册不离手。而且好学问,跟从儒臣讲文论理。除了喜爱读书,朱高炽也爱射箭,惊人的是数日练习,发无不中,史载,左右人问朱高炽射箭为何能如此精准,对曰“心志既正,无难者。然绝口不自矜。”由此可见,朱高炽从小便较为文静、谦逊,不像其他孩童顽皮,能够长期听儒臣教导。

略显恤民之心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年满18岁,被册封为了燕世子。史载,朱元璋考虑到宗藩的重要性,便特召秦世子朱尚炳、晋世子朱济嬉、燕世子朱高炽、周世子朱有墩等世子以及其他王的次子到他身边朝夕训练他们,更常常考察这几位世子,朱元璋派这几位世子分别检阅皇城四门卫士,朱高炽常常是最后一位回来,朱元璋好奇问之,对曰:“旦寒甚,卫士方食,俟其既食,乃阅之,故后。”朱元璋喜曰:“能体饱下人,是吾心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朱高炽作为高高在上的王公贵胄,年纪轻轻便能体察士兵的疾苦,体现出了其不平凡的一面,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

二、太子时期有极强政治谋之能

得太子之位,竞争者有二

明永乐时期,太子朱高炽长期监国,前后长达13年之久。为了有效地完成朱棣交给他的纷繁复杂的监国任务,处理好来自汉、赵二王的太子权位之争,不使自己的太子地位旁落,朱高炽采取了谨慎小心、克制忍耐、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出色地完成了监国任务。

明建文四年(1403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成为明代第位统治者,是为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朝中军国重臣数次奏请应早册立太子,朱棣本人也认识到拥立太子之事刻不容缓,因为在封建社会这是关系到朱氏王朝统治能否平稳过渡的头等大事。按专制社会“立嫡以长”的礼法传统,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理所当然。然而,在永乐皇帝的三个儿子中,朱棣最为赏识的却是次子朱高煦,最为宠爱的是三子朱高燧,而最不喜欢的恰恰是长子朱高炽。

尤其是偏爱在“靖难之役”中战功卓著的朱高煦,朱棣曾亲口许诺于他,立他为太子,《明史》载:“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但朱高炽除是长子外,还具备了其他二人无法具备的条件:

一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亲自册封他为燕世子,即是燕王藩位的合法继承人,如今朱棣登基皇位,自然他也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二是朱高炽宽厚,做事沉稳。这一点深得高祖朱元璋的喜爱。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曾率万余守军成功地抵御了李景隆50万南军的进攻,保住了“老根据地”北京。朱棣登基之后,朱棣本人也对此赏识有加。另外,朱棣极为钟爱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明宣宗),这也是朱棣最后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原因之一。

册立太子后的清醒认知,明哲保身的斗争策略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后,朱高煦不免失落沮丧,并欲伺机夺取太子之位。朱棣也因许诺未能兑现而有意偏向朱高煦,大有补偿安慰之意,他对朱高煦厚待有加,朱高煦受到的礼遇甚至超过太子。与此相反。朱棣对太子则采取了诸多的限制与防范。这无疑助长了朱高煦嚣张气焰,使二人的关系更趋复杂,朱高煦也因此加紧了伺机夺位的准备。

面对这种局面,朱高炽既不能禀明圣上圣裁,也不能给予有力的回击,因为朱棣是偏向朱高煦的,他处在不利的一面,这样做会使矛盾明显化,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变局,对于已拥有太子之位的朱高炽来讲,这样的结果是他不愿看到的。因此,朱高炽一方面专心于监国事业,似乎并不曾知晓来自其弟的挑战与压力,有人问他是否知道别人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他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力做好儿子的职责而已。”

另一方面经常与文人学士谈论诗文,表露出对权利和政治的漠视,刻意回避与朱高煦的冲突表面化。他清醒地认识到,只要自己没有重大的过失,没有去超越朱棣为他划定的监国权利范围,不致对朱棣的专制统治产生威胁,他的太子之位就是稳固的。另外,雄才大略的朱棣对他们兄弟之间的争斗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他只是借朱高煦、朱高燧之眼监视太子,借朱高煦、朱高燧之力打击太子,借此搞政治平衡术,以防太子权力坐大、权欲膨胀以至危及其统治地位。一旦朱棣苦心经营的原有平衡被打破,他就会采取措施予以重新平衡。

在皇帝政治平衡中体现极强的政治谋略能力

永乐十五年(1417),朱高煦武装夺位的活动引起朱棣的警觉与震怒,朱棣采取了坚决果断的行动,囚禁了朱高煦,并准备将其废为庶人,然而正是在太子的“涕泣力救”下朱高煦才保住了亲王爵位。可以看出,朱棣虽对朱高煦恩宠深厚,但也决不允许他出现越轨举动,不许触碰他为诸位皇子设定的政治红线,不允许打破他苦心经营的平衡。至此,朱高煦完全丧失了朱棣的宠爱与支持,太子朱高炽少了一个有力的皇位竞争者。 

朱高煦被遣送乐安之后,朱高炽的政治环境并未有所改观。朱棣进一步加强了对朱高炽的监视、限制和打击。朱棣对太子监国一直不放心,在他北征时曾传令六科将太子裁决庶务的情况详加记录向他上报。有时甚至对太子处理过的政事蛮横地加以更改,可见太子的一举一动都在朱棣的严密监视之下。现在。朱高炽少了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要填补这一空缺,除朱棣本人之外别无他选,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监视、限制和打击太子及其周围文臣。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对监国的“留守事宜”在法律条文上做了更改和补充,这次调整使太子在用人、司法、祭祀等方面的权限大为缩小。同时,朱棣继续打击太子朱高炽及其东宫官属。使得侍从监国之臣皆朝夕惴惴,人不自保。侍从监国之臣稍有不慎抑或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下狱之事屡见不鲜。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做何反应。他表现出少有的克制忍耐,虽然他对其中的缘由了然于胸,却在公开场面从不表露声色,也没有去设法营救这些官员。这种做法与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要将朱高煦废为庶人时高炽“涕泣力救”,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高燧谋反之事败露之后太子求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高炽高明的政治谋略能力在这些事件的对比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朱高炽之所以不去营救东宫官属和侍从监国之臣,固然是因为朱棣不会买他的账,更重要的是:一方面他认识到,这仍是朱棣时时提醒他以及他身边的人,朱棣他才是惟一的大权在握的统治者,才是惟一的天下人主他们的权利是朱棣赋予的。

不可有非分之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与朱棣的矛盾表面化以至发生冲突,不让人抓住把柄作文章。相比之下,替两位使他颇为头疼的弟弟求情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政治回馈:有利于明成祖对三兄弟之间的争斗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改变明成祖对他的既有成见。

朱高炽在当太子期间始终没有去触碰朱棣为他设定的职权边缘线,他严格把自己的政治活动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既调整了与朱棣的关系,使监国事业有条不紊的进行。也日益赢得了朝野的支持 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权势得到提高。

随着汉、赵二王夺位活动的相继败绩,加之永乐后期朱棣长期重病缠身,常常不能临朝视政,在长期与太子分工合作之后,朱棣慢慢地解除了对太子的戒备,将许多军国大事交于太子朱高炽处理。加上朝中重臣与太子朱高炽长期形成的特殊关系,朱高炽的地位和势力日益巩固。

可以说,朱高炽看似被动应付、实则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非常成功。足以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谋略才能。

三、登上帝位时期有仁政治国之远见

拨乱反正,平反冤狱

朱高炽在位虽只有10个月,但做太子却有整整20年的时间。由于明成祖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政务都是交他这个太子在京城南京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的。所以,他在当太子时就已开始部分推行他仁政治国的政策了。

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时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累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他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得以平反。当初因反对成祖北征而被捕入狱的夏原吉官复原职;

系狱多年的黄淮、杨溥被释放出狱,分别被授予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和翰林学士,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崇尚儒学,褒奖忠孝。朱高炽考虑到当时南方读书人比北方读书人勤奋,所以他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满清。

重用贤臣,君臣共治

朱高炽在作为太子监国期间,因弟弟朱高煦与他开展夺嫡之争,曾多次被谗陷,朝廷文臣对他多方回护甚至做出牺牲,其地位才得以保全。这种不平常的经历,培养了他与文臣之间不平常的关系和感情。所以,他即位之后,不仅迅速任命了一批贤臣,为他和他儿子朱瞻基搭起了文官治国的稳定领导集团,而且还一改君王独裁为君臣共治。

父子二人不仅十分重视贤能,而且还能放手重用,对于大臣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间的关系相当融洽。所以,在仁、宣两帝周围,聚集了一批被后世史家称颂的著名大臣,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重臣都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大事为重,且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

惩贪纳谏,广开言路

从做太子起,朱高炽就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一旦发现官吏贪赃害民,他都严厉惩办。在他即位的第4个月他便派遣御史14人分巡各地,考察官吏。并要求出巡人不要被小人所迷惑,不要屈服于权势。也不要徇私于亲朋故友,而要查明事实 秉公办理。

朱高炽还善于纳谏,他曾对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人说:“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不愿听真话。即使是自己亲信的大臣。也往往由于畏惧皇威而不敢直言谏劝。因此。朕与诸位都要以此为戒。”随后还赐予他们每人一枚银章,上面刻着“绳愆纠缪"四个字。为了广开言路。朱高炽在即位后不久,再次下令征召直言。

体恤百姓 与民休息

朱高炽当上皇帝之后,就实行了一系列恤民政策。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而是妥善加以安置。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并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他停止了宝船下西洋,和皇家的珠宝采办,并要求朝廷大臣,超过百姓负担能力的项目,不急之务,一切停罢,让人民充分休养生息。

也就在朱高炽仁政治国之下,大明开创了繁荣的局面,其子朱瞻基亦从父治国之法,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景。

浮人语

朱高炽算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虽憨厚宽仁,却有着常人所能拥有的远见与谋略。从小师从儒家习爱民之道,与父征战从政有着极强的政治谋略能力,为帝有着以国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于历史,他开创了“仁宣之治”,为中华历史写下不朽的一笔;于皇帝,他是一个有远见、有能力、有宽仁的好皇帝。



明朝也就朱棣算个人物,其他的都是混吃等死的

明仁宗算不上多优秀,只能说是合格的守成之君。而且他一当上皇帝就开始疯狂奢侈享受,还好继位时间很短就死了,才没导致大错。总的来说,明仁宗当太子时的优秀人设,更多是表演给明成祖看的。而他真正的样子,看来并没有那么完美。

很烦这种翻案洗白的文章,唐宗宋祖这种一代雄主不世出,很多人没有创业雄才大略,只有循规蹈矩的本分,就不要强行洗白成远见卓识,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没必要神话。

明仁宗朱高炽很有远见,他实行仁政,对内宽柔待人,而且积极发展经济,也很有谋略,长远打算。

~

朱棣对朱高炽的看法是怎样的?朱高炽继位后是个怎样的人?
答:明代十六位皇帝中,明仁宗朱高炽不太有名。他在位只有九个月,但他的业绩很突出。他和儿子明宣宗执政的时期,被历史学界称为“仁宣之治”。清代史学家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评价这一时期为“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数三代之风”。将“仁宣之治”的...

明仁宗朱高炽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答: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4位皇帝,这位皇帝性格非常的仁慈,对人非常的友爱,而且还是一位勤于政事,心系百姓的皇帝。但是明仁宗朱高炽的一生却非常的坎坷和曲折,登上皇位也非常的不易,在登上皇位之后,没过多久也就去世了,年仅47岁。那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明仁宗朱高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只有一年,为何历史评价那么高?
答:最近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朱高炽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吧,但是在位的时间却只有一年,其实别看朱高炽在位时间只有一年,反而他的历史评价却不低,算很高了,那么这个是为什么呀,是不是明仁宗朱高炽做了很多好事啊?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朱棣的嫡长子朱...

当帝王不足一年的朱高炽,为何在历史上还有着极高的评价?
答:特别重视儒家道德和个人品德。他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这也是非常不容易得,要知道历史上很难有皇帝能够和他们静下心来,聊聊天。虽然朱高炽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很多政策,并没有消失,反而留了下来。甚至他提拔的内阁三杨,对明宣宗以及明英宗早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仁宗为什么评价高
答:从小就喜欢他。公元1424年九月明仁宗朱高炽继承皇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嫡长子朱瞻基继位。大家请看从公元1424年九月,到第二年的五月朱高炽病重,一共不到300天,而在这短短的...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吗?
答:但是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却很喜欢朱高炽,一次,朱元璋让他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朱高炽有条不紊的先把文武两类分开,然后给每一份做了解答。后来朱元璋立朱高炽为燕世子,也就是朱元璋认定的继承人。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以后,将老子朱棣曾颁布的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策全部废除随后又颁布了许多诸如救济灾民...

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为何历史评价却很高呢?
答: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虽然他在位不到一年,但是朱棣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儒家理想主义的影响在以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仍能感觉得到。在中国的皇帝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有为的君主。由于封建皇权...

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为何便获得历史极高评价?
答:朱高炽他当皇帝不到一年,但是他得到历史极高的评价,其实不仅仅是在他登基以后受到的评价,在他没有登基前朱高炽的事情,还有对于当时登基以后对于他频频找茬的兄弟处以宽厚的态度,还有为一些大臣平反等等事情,这些事情都让他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朱高炽他的封号是仁宗,所以他是一个非常宽厚而仁慈的...

为什么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历史评价却很高?
答:”朱元璋又问他如果受灾百姓靠什么生存,朱高炽说依靠圣人抚恤百姓的政策。朱元璋大喜:“我这孙子有做圣人的潜质。”历史上对于朱高炽评价非常高,在位期间做的事情也大为赞颂。上面一些典故就足以看出朱高炽为何评价如此高!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什么历史评价却很高?第一、非常的有仁心。要知道明仁...

朱高炽为何能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他的真是能力怎么样?
答:他想着,同样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朱高炽也应该像朱高煦一样得到自己应得得父爱,于是最终他决定把太子之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能让当时的三才子之一解缙对他朱高炽死心塌地,可见他的人格魅力十分的强大。朱高炽除了人格魅力强大外,他还很有政治头脑和远见。朱高炽继位以后,第一要解决的就是当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