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 深圳卫视120604正午30分报道中物理老师说"理论上讲,铁块相对驾驶员的速度就可以达到两个速度之和"

作者&投稿:弘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那个物理老师说的很对。
  平时说物体的速度(没有特别说明参照物)是60公里时速,是相对地面的速度。
如果两车各以相对地面的速度大小是60公里时速和90公里时速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时,那么在一辆车的人就会觉得另一辆车的速度(一车相对另一车的速度)大小就是60+90=150公里时速。
  你所举的例子中,两辆车都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相向相撞,那么效果应是一辆车以50+50=100公里时速与静止的墙相撞的。

两辆车都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相向相撞,效果是和车以50公里速度撞墙效果相同还是和100公里速度撞墙效果相同?答案一定是前者。这不对,如果两辆车质量相同,那效果是和车以50公里速度撞墙效果相同,因为两车相撞点没动,两车相撞点相对于车而言是以50公里速度靠近车的,但如果两车质量不同,比如说一车质量远大于另一车,那么,效果是和以100公里速度撞墙效果相同。
问题的关键是车是会被撞动的,而墙不会,你举的两车相撞的例子,与铁块撞人的例子,其实都不是说明相对速度的好例子,铁块撞人的例子还稍微好一些,至少铁块打穿人后还有比较大的速度,而两车相撞后,两车都停下来了。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主要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即 F1=-F2"

驾驶员速度:60km/h,铁片速度:90km/h,
如果把驾驶员视作静止,则铁片相对驾驶员的运动速度:60+90km/h.

"答案一定是前者",你错了。如果我没理解错你的问题的话。

另外,从你的问题来看,建议你不要轻易怀疑老师。

跟选取的参考系有关 比如你说的50公里撞墙 相对余地是50公里 而要是两车要是以相对50公里相撞 一车为参考系 则为100公里

没错,因为速度是相对的,在讨论速度时要有一个参照量。参照量的不同,所得出的速度也不同。例如在讨论汽车速度时,我们通常把地面看做参照量,然而涉及到两车相撞时我们就要将相对路面速度改为相对汽车速度。例如两车以50公里的速度迎面而来,那么其中一车相对另一车速度就是100公里了。

我觉得没错,驾驶员是坐在汽车上的,铁片也是飞过来的,两者都有速度,都想向对方冲撞过去,速度就不可能只有60或90,而是60+90=150的速度

求张莉莉老师,和最美公交司机吴斌,的事迹,发到我的邮箱里,谢谢(要可以下载的)~

生死关头舍身救学生 无私大爱谱写生命赞歌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2012年5月8日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正当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追尾相撞,被撞客车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危险瞬间,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张丽莉的事迹迅速传遍佳木斯市,传遍全省、全国各地,她的伤情也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祈祷、祝福。


平民英雄 用生命履行职责
——最美司机吴斌

飞来横祸。2012年5月29日,吴斌驾驶的大巴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突然间不知从哪里飞出一块铁片,砸碎了大巴车的前挡风玻璃,砸中正在开车的司机吴斌。肝脏破损、肋骨骨折……在重伤后的短短几十秒钟里,吴斌先将大巴车缓缓停下,然后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艰难地站起来,告知车上乘客注意安全。危急时刻,强烈的职业责任让他保全了车上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6月1日凌晨,因伤势过重,48岁的吴斌不幸去世。
6月5日上午,吴斌烈士的追悼会在杭州市殡仪馆举行。钱江呜咽寄忠魂,哀泪悲思悼英雄!1分16秒,吴斌用生命履行了职责;1分16秒,吴斌用平凡凝聚了伟大;1分16秒,吴斌用行动诠释了人生大爱与生命价值。

炮弹到不至于,但是铁块的质量(7.5kg)加上两车的相对速度(150km/h ),足以穿透双层挡风玻璃并置吴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