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松风亭》怎么翻译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的文章和翻译

作者&投稿:机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记游松风亭》
苏轼
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我曾经在惠州的嘉佑寺住过,大步到了松风亭下,脚下觉得有点疲乏,想要在亭子下歇息一下。只是远望有亭子的地方还在树林之末,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好久,忽然自言自语说:“这个地方有什么不能歇息呢!”这个想法一出来,马上有一种自己就像一个挂在钩上之鱼忽然得到解脱的感觉。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阵,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记游松风亭》 苏轼 翻译及赏析~

释义:
我曾经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在这里的松风亭下面散步。走得腿脚感到疲惫了,就想到亭子里休息。可是眺望着山上的亭子还掩映在高高的树捎上面,心想这可怎么能够到上面体息呢?思索很久很久,一下子茅塞顿开,忽然说:“这里的山间有什么地方不能歇息呢?”于是就像挂上钩的鱼。忽然间得以解脱。
如果人能够感悟这种境界,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战鼓声犹如雷霆震响,前进就会死在敌人手中,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制裁,在这个时候也就不妨足足地歇息一下。
鉴赏:
作者说他一次本欲纵步松风亭顶,因足力疲乏,不由产生畏难情绪。正在踌躇之际,突然悟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如电光,如火花,这个妙悟令他豁然开朗,顿时获得了“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般的轻松。
并由此及彼,进而觉悟到,即使在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的战场,人当“进则死敌,退则死法”的生死关头,亦不妨好好歇息一番!此间之顿悟,是禅宗“当下即是”、“看穿忧患”思想的发明,是他在严重的政治打击之下,依旧能处处坦然、无往而不乐的精神支柱,在这里,佛家思想给了他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种思想的表述,作者在文中并未空对空、由抽象到抽象地加以诠释,而是于娓娓叙来、随笔点染中,寓理于象,又夹以解颐的妙语,精彩的比喻,在轻松怡然的情调中,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赏会及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且文章着墨不繁,却既富理趣,又饶情趣,令人玩味不尽。
原文:
《记游松风亭》 宋代: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释:
1、尝:曾经。
2、寓居:暂居。
3、纵步:放开脚步走。
4、就:靠近。
5、木末:树梢 。
6、死敌:死于敌手。
7、死法:死于军法。
8、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9、由是:因此。
10、死敌:死于敌手。
11、虽:即使。
12、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13、恁么:如此,这样。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扩展资料:
绍圣元年(1094),章惇为相,复行新法,苏轼因再次遭贬,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宋代,节度使是无权的虚衔),惠州安置。贬惠两年半期间,他曾两次寓居又两次迁出嘉祐寺。待四年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成,又自嘉祐寺迁出入新居。文当写于前次或后次离嘉祐寺后。
松风亭在惠州东。文写游松风亭,却既未着意描写“游”,也未对亭景作模山范水的铺陈,而只是表达了作者在遥望亭宇时所产生的一种“顿悟”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原文如下: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白话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记游松风亭》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
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
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记游松风亭字词翻译记游松风亭节奏划分
答:关于记游松风亭字词翻译,记游松风亭节奏划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折处辄为潭         &#...

记游松风亭翻译
答:3.了解松风亭的文化内涵。我认真地阅读了松风亭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4.品尝松风亭的特色小吃。在松风亭的周围,有很多特色小吃,我品尝了一些当地的美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尾 记游松风亭翻译,是我一次难忘的文化交流之旅。通过这次参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

苏轼为什么被发配到惠州
答:苏东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间,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对考百姓有干扰,建议建兵营三百座。他对西湖的建设颇为热心,为了修筑“苏堤”和“六如亭”,连身上的犀带也捐献了,还捐出大内赏赐的钱和黄金,资助道士邓守安建筑东新桥,资助和尚希固建筑西新桥和大堤。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

记游松风亭的原文
答: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承天寺夜游与记游松风亭
答:记游松风亭。政治打击接踵而来,然而仍怀着极高的兴致游览了松风亭。文章记录了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显示了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读来理趣盎然。记承天寺夜游。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记游松风亭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
答:据《舆地纪胜》,松风亭上植松二十余种,清风徐来,松声如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苏轼游松风亭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间事。时章敦为相,东坡知定州,谪知英州,未到任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政治打击接踵而来,然而仍怀着极高的兴致游览了松风亭。文章记录了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记游松风亭的介绍
答:本文作者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据《舆地纪胜》,松风亭上植松二十余种,清风徐来,松声如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苏轼游松风亭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间事。时章惇为相,东坡知定州,谪知英州,未到任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政治打击接踵...

如何理解止息妄动?
答:《文选·嵇康》:“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鵾鸡》《游弦》。引证详解 1、住宿 ①《楚辞·离骚》:“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②《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③宋·苏轼《记游松风亭》:“余尝...

赤壁赋文言文
答:当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心中十分苦闷。他在《记游松风亭》中说:予昔年十九,时侍先少量吴兴,将游南岳。不敢以须臾不乐者也,为之记游松风亭。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十分苦闷的。而《赤壁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赋中,苏轼对赤壁的历史和风景进行了描绘,并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

苏轼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史论,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