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乐器的箫 吹的乐器叫萧还是箫

作者&投稿:邱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也称洞箫。古代时,将若干个竹管编成的排箫称之为“箫”,后来把竹制单管直吹的乐器也称为“箫”。箫的上端开有一个吹孔,管身开有六个音孔(前面有五个,后面有一个)。
这种乐器大约在汉武帝时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最初它只有四个音孔,经改造,才成了五孔.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多了一个音孔,便是如今箫的样子。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不言而喻,箫则是竖着吹的.它的音色圆润、柔和、悠扬、穿透力强.也就是说能传送的比较远,特别是夜深人静时,远处传来箫音,使人另有一番感受。
构造 
箫,竹制、竖吹管乐器。长度约60--80公分,吹口开在顶端竹节处,管身开有六个音孔(亦称指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顺序由下往上排列,前面为一至五孔,后面每六孔。第一孔下面有底孔,两个至五个不等,为高速筒音音准而设,数量以筒音调准来定。
早期的箫只有四个音孔,加上筒音可吹奏五声音阶。现代箫以六孔居多,作为普及型和专业演奏用箫。能吹七声音阶,有技术水平高的经过专门刻苦练习的职业演奏者,能用叉孔或按半孔指法,吹出十二平均律全部半音阶,这是难度相当大的,所以有的专业演奏员为了扩大箫的乐器性能,设计了八孔、九孔、甚至十孔箫,以图音准及转调方便,但是音孔开得越多,民间传统的指法、技法、韵味也将失去的越多,对于演奏民间乐曲、古典音乐极为不利。八孔箫基本上保持了箫的原有各方面的特点,在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增加了降7、降3两个音孔,转调十分便捷、音准。各调具体指法将在指法训练中作详细的介绍。
吹孔是利用竹管天然竹节开一小口,初学者用这样的吹口比较容易吹响。有此程度较深,吹箫时间较长的演奏者将竹节打通,利用下唇及下巴将箫顶端抵住。其特点是能够自由控制吹口的大小,能略微增加一些间坦,并加大强弱变化的幅度。 排箫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按长短顺序排成一列,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到堵腊(深浅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
古代,排箫同编钟、编磬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一九七八年八月,考古工作者从湖北随县曾候乙墓--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首次出土了两支排箫。它们的形状独特,好象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色彩绚丽的漆绘。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别,是一对“雌雄箫”,雄的稍长,雌的略短,古时的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过去人们只能从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壁画、石刻中,间接地看到我国古代的排箫,而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24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排箫实物,这不仅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赞叹,而且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和乐器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盛唐时期,我国的排箫东传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我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但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1736-1795)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艺十分精致,造型美观,本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富有民族风格。排箫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1956年8月,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我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 产于黔东玉屏县,属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乐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并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的工艺精品乐器。“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民间流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诗句。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在1896年和1973年的伦敦和巴拿马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邻近镇无、耀山等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这种竹子生长于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溪水与岩石交错之处,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是制箫的良好材料。
玉屏箫的选材十分考究,制作工艺极度为精细。所用竹材都是在冬季采伐,经过选料、烤竹、刮皮、通节、开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长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圆形(系人工夹扁),所开孔为椭圆形,孔壁向内呈25度斜面,使发出的声音非常优美动听。
玉屏箫素以雕刻精美而著称,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铜色彩或浅黄颜色,然后雕刻出细腻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鸟兽等各种纹饰,有的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诗词和典故,如有名的“龙凤图”,即是选自《东周列国志》中的“龙凤呈祥”神话故事。在雕饰艺术的布局上,更妙于诗与画的谐和,色调与纹样的统一,自然色彩(竹的斑纹)与诗词的协调,使之工艺纤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尺八,因箫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 早在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初,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
盛唐时期,尺八在当时的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以致在我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代的乐器了。它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 尺八的形状和箫相近,但管身较箫短而粗,取其竹子的根部制成,全长60厘米左右,吹呐径2厘米。选材和制作都十分考究。选材多采用石竹、观音竹和茉莉花竹,从齐土的地方切下,将竹节挖通无底,管体长一尺八寸,上端内径六分。
吹口最为重要,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有5个按音孔,背面有1个按音孔。有的尺八设一膜孔,位置在吹口与正面音孔之间。 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大。发声原理也是通过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由于嘴唇在吹口的角度和吹气的力度不同,以及手指按孔的变化,而使发出的音响和音高有别。尺八的音色圆润、柔美、深沉而含蓄,并略带凄凉之感。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东传日本。从隋高祖开皇20年(600年)起,正值日本圣德太子之时,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往中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尺八和许多中国乐器,随日本归国使流传东瀛。日本使用的尺八,已不限长短了,一般多为3节(竹节)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可用于独奏、重奏或参加乐队合奏,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琴等合作。 古代笛多为竹制,但也有铁笛、钢笛、瓷笛、玉笛,玉笛常见于唐宋以来诗文之中。故宫博物院和中 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藏有清代龙头笛,笛身涂红漆,上面描绘金龙。现代常用的笛多用紫竹、凤眼竹(斑竹)、湘妇竹、黄枯竹、长茎竹、梅鹿竹等制作,长度依调高而定,内膛去节中空,管身上开吹孔 、膜孔各一个,按音孔六个,音色清脆,音域较宽,常被作为旋律主奏乐器,表现力很丰富。能吹出两组 多一点的音。前出音孔一个和后出音孔二个。吹孔七端管内堵有软木制的笛寒,笛寒至吹孔一段的管身内 膛称海底或笛脑。前出音孔可用以调音,后出音孔距笛尾最近,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也可系飘穗之用。有的笛通体雕刻龙凤鸟兽花纹,绘尾两端镶牛骨或象牙。明清以来,笛被用于多种戏曲音乐伴奏,渐渐 分出梆笛(过去用于伴奏梆子戏)与曲笛(过去用于伴奏昆曲或用于合奏)两种。梆笛短于曲笛,音高一般相差四度。 邦第一主要伴奏梆子腔而得名,音域稍高,音色明亮,常用舌上的技巧,富于节奏、装饰音 型的变化,善于表现活波轻快、刚健豪爽的情绪,具有北方音乐的特点;曲笛以主要伴奏昆强(昆曲)而 得名,音域较低,音色醇厚丰满,讲究用气的技巧,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善于表现内在含蓄、柔润婉约的气质,具有南方的特色。解放后,对笛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制出了成套的十二调的笛,并在曲笛的基础上改制了加键笛,保留原有的六个音孔,用键子控制新增的半音,便于临时升降半音及转调。品种和规格 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梆笛: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称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子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
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风。这种龙风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
低音笛:随着乐器的改进,加之音乐多样的发展。笛子种类也就越来越丰富。例如:低音长管、弯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如:大A调、大G调、大F调、大调、大C调等。 唢呐的发音震动好,与乐器的木料和哨片都有直接的关系。制作唢呐的木料,选材必须是很讲究的。用一个哨片,放在各种木料唢呐吹出来的声音都不一样。适和制作唢呐的木料有以下几种:大红木,花梨木,枣木,酸枝木,乌木,红木,老红木,黑檀木,大叶紫檀木,小叶紫檀木,这些木料都生长在热带雨林,生长缓慢。木料坚硬结。但是用太硬的木料制作唢呐音色不震动。
唢呐发音好一些的要属老红木和紫檀木。紫檀木有两种,一种是大叶紫檀木,一种是小叶紫檀木。在视觉怎么分辨大叶紫檀和小叶紫檀唢呐呢?大叶紫檀—— 首先看大叶紫檀的木纹图案,线条宽,棕眼长,表面光滑。新做出来的大叶紫檀唢呐颜色为紫红色,2,3个月后唢呐木料颜色根据接触空气,氧化明显变深紫黑色,或黑褐色,无檀香味。 大叶紫檀的木沫为紫红色,如途在衣服上或手巾上不容易掉,像血状。也有人称之为鸡血檀。大叶紫檀唢呐的木料震动声音,明亮,干脆,浑厚,比较适用于吹合奏曲的唢呐。再说说小叶紫檀,外观看,木料颜色为棕红色,木纹细腻,棕眼细小,光滑。木料里散发着淡淡的檀香味。小叶紫檀的声音震动也为比较脆亮,但缺少点柔和的音色。比较适用于吹合奏曲。
老红木,一般的清朝的古家具有一些是真正的老红木,的老红木已经很稀有了,很难买的到。在木料厂找老红木,很难找到,上万根木料里也就能找出1 到2根是本色纯黑的老红木。有的木料厂没有这种纯黑老红木,一般都是用普通的浅颜色红木,用一些化工原料加以处理后,使木料颜变深,充当老红木卖。如果经常吹这把唢呐,手指和木料经常摩擦,两个月左右,在唢呐音孔上或唢呐杆的内堂颜色就会变浅,或变白。这就是假木料!有些厂家用一些烂杂木做的唢呐。一个办法辨认,用小刀或者是用砂纸在你的乐器不明显的地方稍微的弄一点木削下来,马上就会水落石出。也有一些厂家用乌木和黑檀木充当老红木乐器卖。
老红木和普通的红木在声音上有什么区别呢?一般年久的老唢呐吹出来的音色,要比新买的唢呐音色要好很多,音色熟,不刺耳。木管乐器要比铜管乐器体现更明显些,这说明新乐器新木料是需要一段期间磨合的,要演奏者把乐器的声音吹开。一般厂家做木管乐器也是这样,先买完木料,先存放1到2年在制作。这样木料里一些水分和物质自然的氧化后,做出的乐器才好用,而且做出的乐器还不容易裂。老红木也是这样,我们买到的时候,原木是很早就被砍伐的了,也许是在热带雨林里枯死的老红木树,或者是砍伐后,当时没人运走,经受常年的风吹雨打,木料自然氧化变黑。只有这种红木才能称之为老红木。小叶紫檀名贵但好买,这种老红木实在难买。这种老木料做出的唢呐,音色钢种有柔,不管是吹歌或吹曲,都含有水亮的优美音色。普通的老红木则音色稍软,缺少刚亮的音色。



乐器—箫 怎么吹~

你的是几孔的?我拣常用的七孔说了
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用大拇按箫后面的孔,食指,中指,无名指依次按正面从上边数的前3个孔,小指自然搭在箫身上,右手大拇指托着箫的下半部,食指,中指,无名指仍是依次按正面从上到下数的456孔,小指仍是自然搭在箫身上
嘴型要小,留一点口,吐出气,轻点吹,不然不容易发音
现在说音的指法,我说的是1=C的手型,这个是最基本的:
1
左手按的孔全堵住,右手不堵住,自然手型
2
在1的手型上松开无名指,其他不变
3
在2的手型上再松开中指,其他不变
4
左手除了大拇指以外全堵上,右手仍是自然手型
5
左手全堵上,右手全堵上
6
在5的手型上松开右手的无名指
7
在6的手型上再松开中指
想吹高低音就要通过吹起的力度来控制,还是要自己慢慢摸索
建议你最好买本书

汉字中有象形字。因为原始的箫是用竹子加工的,所以是竹字头的:箫。这样就很易记住。
现在也有用有机玻璃制作的称为水晶箫,声音也好听,但与竹子的声音不一样。

箫笛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箫,平时应该如何保养呢...
答:,即笛箫中间最基本区别。箫有悠久的历史,音质圆滑柔和,清幽雅致,适合演奏和重奏。箫笛同来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河姆渡文化逐渐以竹制做。在秦汉至唐,箫就是指编管排箫。早就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音乐乐器以箫(那时候为排箫)为主导然而有此称。

关于乐器萧和笛子的区别?
答: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箫亦称"篴","箎","龠"等等。有的音乐词曲是这样说明的:古代乐器,竹子制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没有说明是横吹还是竖吹。现在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那么, 在远古时代, 不贴膜的横吹乐器与竖吹乐器各方面区别不大,音色更...

求有关“箫”“竹笛”的知识
答:箫 箫又名洞箫,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由竹子制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按音孔为前五后一。 编辑本段箫的历史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

乐器萧怎么吹?
答:1、先用下嘴唇压住吹口处的后面,在用气流对准对面的边棱吹,使一半气在外一半气在箫腔内,箫就能唱响。2、也可以吹洞箫的口型,就是念“呜”字时候的口型,同时口腔里的感觉像含着半口水,注意状态的自然,不要刻意想舌头或者嘴唇。3、新手学吹箫可以找吹孔的位置不是用手摸或者眼睛看,而是用...

萧和箫有何区别?
答:3.长度不同。笛长度一般不超过2尺,萧则多在2尺之上。萧明显比笛子要长很多。4.演奏方式不同。“横吹笛子,竖吹箫”。5.构造不同。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上端留...

乐器箫好学吗?
答:好学,但需要坚持练习。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吹法为:1、先用下嘴唇压住吹口处的后面,在用气流对准...

同属吹奏类乐器_箫和笛子的区别
答:但篴为竖吹,并非横吹之笛。另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汉代称“篴”。最初为四个指孔。西汉京房加1孔,成为5孔,晋代的篴已有6个指孔,与现代的箫相似。随着考古专家的发掘,湖北随州出土两支春秋战国时期的横吹。开6孔,形制与竹笛极为类似,只是一端封闭。魏晋时,已做为乐队中的主奏乐器。

笛子和箫有什么区别?
答:笛子与萧的区别?1、外形不同 笛子多是6孔,而箫有6,7,8孔,比笛子要长,比笛子重。2、音色不同 笛子音调较高,发音非常明亮,有种阳刚之美 萧的发音较低沉,基本上所的萧发音都是一个调,萧低沉的声音。3、发音介质不同 笛子的发音是竹腔和笛膜共同发音,笛子横吹,有膜孔,有A—G调,...

这是什么乐器?
答:把两支箫分别刻上龙凤来配对的称"龙凤箫"。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 。折叠箫的来历 箫 形声。字从竹从肃,肃亦声。"肃"本义为"千针万孔",转义为"风声尖锐地漫天呼啸"。"竹"与"肃"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模拟风声漫天尖锐呼啸的竹制吹奏乐器...

箫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答:箫也叫做洞箫,是竹子制作的吹奏乐器,低音区深沉而有共鸣,中音区圆润、优美,高音区音发虚。关于箫的演奏技巧也是非常多的,有呼吸、连奏、舌奏、叠音、滑音、厉音、颤音、打音等。箫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边棱气鸣乐器。民族乐器萧分为洞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