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位大神写过或读过关于中国近代史教育问题?

作者&投稿:蒸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教育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教育史成为独立学科,却显得非常年轻,至今尚不足百年。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教育史学科从无到有,从初创到发展,曾走过近四十年的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创立和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新式课程开始进入课堂,中国教育史学科被列为大学堂和师范学堂的正式科目。起初多引进外国的教材或讲义,主要是翻译、编译、译述日本学者的《内外教育史》、《东西洋教育史》、《支那教育史》之类的著述。同时也在开始筹划、着手自编教材。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黄绍箕于1902年至1904年着手准备,1906年拟就大纲,而后由柳诒徵于1910年5月撰成的中国人自编的第一部《中国教育史》。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颁布了第二个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中国新教育向前推进了一步,新式学堂的数量、规模、类型有了进一步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教材需求大增,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著述和教材编写再度活跃。除继续编译日本学者的著述外,中国学者的著述也有所增加,如杨游的《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李步青的《新制教育史》(中华书局1915年版)、佚名的《中国教育史讲义》(未署明出版单位及时间)等。最值得注意的是1914年留美学者郭秉文于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由周槃译述,以《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之名由商务印书馆于1916年出版。该书原由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出版,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作序,中文版又有黄炎培作序,影响颇大。郭秉文自称其撰著目的在寻求历史借鉴,“正言之,为模范,为指南;反言之,则亦前车之覆辙也”。该书虽为教育制度通史,重点却在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一次将中国近代教育纳入教育史研究范围之内,可谓开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之先河。

在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掀起新的高潮,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教育思潮波澜壮阔,各种教育思潮、各类教育实验纷纷亮相和开展,特别是以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民本主义教育思潮为代表的美国教育对中国教育影响的加深,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教育理论的传播,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内容。随着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行,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空前繁盛的阶段,在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内,中国教育史的著述数量大增,种类繁多,研究领域扩大,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研究方法也有新的进展和突破,整体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王凤喈《中国教育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一说1928年版)、陈青之《中国教育史》(1926年出版上卷,1934年完成中、下卷,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陈东原《中国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此外,还有周谷城《中国教育小史》(上海泰东书局1929年版)、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余家菊《中国教育史要》(中华书局1934年版)。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李浩吾(杨贤江)著《教育史ABC》,是一部史论性的教育史著作,独具特色,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著的教育史论著。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引起了更多关注,形成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并且使中国近代教育史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研究领域。除一般中国教育史普遍涉及近代部分外,还大量涌现出一批专门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著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舒新城的《近代中国教育史料》(1928年版)、《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1929年版)、《中华民国教育史料》(1931年版)、《近代中国留学史》(1927年版)、《中华民国之教育》(1931年版),以及周予同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及其书中所附之“中国现代教育纪事年表”。此外,还有陈翊林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庄俞、贺圣鼎的《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版)、丁致聘的《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纪事》(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年版),还有大量有关近代学制、教育思潮、教育行政、女子教育、地方教育等专题研究和论著。

1937年之后,日伪的破坏和时局的混乱,使中国教育遭受严重损失,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也几乎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前的四十年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教育史学科曾经取得可贵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学科建设的丰富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中国教育史学科尚不甚成熟。更由于十多年的战争破坏,研究工作几尽停顿,不少专业人员流失或专业荒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史学科面临重建的历史使命。由于近代教育的发展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更为直接而紧密的联系,重新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显得更为迫切。

(一)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的重建(1950—1966)

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就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徐特立指出:“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时代的任务,首先要有步骤地整理、继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发扬先人创造文化的伟大精神……就是我们祖宗遗留下来的知识遗产也须加以彻底的清算而吸收之。”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士听到这些声音,倍受鼓舞,心情无比激动和兴奋,并决心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建设,为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尽心竭力,奉献自己的

楼主问问题的方向就不对,什么近代教育问题
应该是我国现代社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教育不足的问题
三千字的论文,我没耐心写,也没现成的,你自己写吧
上中国论文网查查关键字,搜到了,看看。每个大学图书馆的电脑联网里都有论文库的吧,自己去那搜索去,比来这里等要快。

那要找一些教育学方面的书箱。然后自己写一点

看过一些视频,没准你能用的上,

1万

怎么写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白晃晃的窗外,依稀地望见那不变的蓝靛色的苍穹。曾经的奋勉,昨日的敷衍,如同往事在目,犹在眼前。情爱阑珊,淡了的感觉,也是畏葸不前。如果说勇往直前的心,带着至诚悃愊的情,才是爱的勇士。那么给予对方幸福而放弃自己幸福的抉择,更是让人却步的美丽。————题记
《放弃是一种种美丽》
泠泠的清风吹过蓂荚的祥瑞,初开欲绽的蓓蕾有着羞赧的邂逅,相拥着款洽的阳光,静静地感受幸福的时光。河水汩汩地淌过,滋润着的爱情漫溢着心扉,桀骜不屈逐渐婉娩,伶俜的倩影已牵手静憩在湖畔的烟雨间。视为禁脔的左手,不容分享的幸福,爱与被爱谨饬着进行着竭蹶的遥途。心越加惶惑,喟叹昨日的时光,顾眄右手边的梦想,像囹圄般囚束着自由的天地,在岁月后的蚕食鲸吞,寂寥空旷的心,泾渭分明的情,因了解而渐渐清晰走向尽头的日子,衔恨着黯然的心境。须臾之间,自私而又需所无厌充斥着灵台,茫然自失,彷徨歧途,还余留多少爱情的真谛,人生就此孤寂。明月稀星,暗淡地照着黯然的步伐,岁月的时轮还未殆尽,而晦涩的心灵之中还剩下多少相信爱的抉择。暌违数载,圹埌原野上的荆棘栽途,即使狂飙的风也撼动不了曾经蓓蕾的紫丁香,不经历受伤又怎么能望见成熟的阳光,淡了的爱只剩下思慕的情,廊落的心却劳顿而坚毅,身与心已忣切而桀骜不屈地成长。生活一如既往般的艰辛,梦想淡淡冷却,昨日倨傲而鄙俚的心,曾几何时变地睿智稳重,现实的磨折早已习以为常,在有过展翅翱翔的岁月里探寻着栖息的那方莽莽天地,向往真情地依好,等待着深承眷注的心意,从此虔诚祷告,从此渴望心扉等待叩问的振奋。不经意的十年,消逝殆尽的勉励与爱,又邂逅在澈明的湖畔旁,蘧然相遇,短暂而刻骨地交往,如欢心畅言,缘来相识争如梦一场。惶惑的痴心踌躇而未敢表白,相思已种。愁绪悠悠,奈何执着,真心谁识,漫笔涕泣,愁绪万千,梨雨阑干,恍如梦里。惯看路沿的野白菊,犹如相让的幸福,远远地相望,懊悔犹豫的心,如今无法洄游,悱恻难安。是放弃还是继续,左与右的选择,缠绕着每天的思绪。人生就此低调,无法逾越的坎沟,沉沦于酒精的麻木中,酩酊大醉,醉梦不醒,讥诮冷眼与谰言蜚语飘然而至。溟溕的景色如同看不见终点的长途般的迷茫,等待无法逃避茫然的现实,信念无法实现心中的夙愿。叹息钱与势的爱情,纯真的年代已不在,繁华的城郭,还余留多少眷眷地期待。秋风晚来,韶华将失,此中十年,落魄的心感慨无数,只因从开始到现在,珍惜着一份幸福的回忆。愧怍曾经的自私,后悔当初的昏沉,今世今日今时,既然放弃才能给予幸福,何必苦苦牵强。海誓山盟,烟消云散,世间有多少个需要用一辈子守候的诺言,如今也是诓骗情感的誓言。只要明日过得比往昔好,放弃也是一条向左的路,苍颜的脸和坚定的心,彼此祝福带着深深的回忆,在若干年的街隅,轻轻的寒暄未尝不是一种美丽,也未尝不是一条无奈的选择。眼泪如崩溃的心情,宣泄后明澈的双眸,注视地不再是泯灭的感觉,一个人的勤勉,一个人的精彩,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一定有为丁香花的沁人芳香而却步停留的路人。泪水漫漶着依依稀稀地笔迹,忧伤着放弃在那十年前小巷的相遇,以此永存于记载着昨天的日记,以题记,放弃未曾不是一种美丽。


早晨窗外的景色被那刺眼的强光照射地白而明亮,我模模糊糊地远远望着那深蓝色的天空,不禁想起了从前的好多好多。曾经所奋斗努力的工作,还有那昨天勉强维持的感情,清晰地就像刚刚还发生在眼前一样,每天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爱情将尽,感觉在两个人之间也渐渐淡漠,因而以后的路也会彼此畏惧而停下脚步,不再一同前行。在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了,如果心中带着真诚的情感,有着敢于表白的爱意,那才是真正体会过爱情的人。那么放弃自己幸福而成全对方幸福的选择,更是让人确信,无法做到的另一种境界。——题记

凉爽的微风吹过传说能带来幸运的小草,与你羞涩相遇后的我就像朵初放欲开的花朵儿,一起拥抱着享受那温柔亲切的阳光,静静地享受这彼此在一起的时光。河水在身前哗哗地淌着,而我的心中,此时满是恬美的爱情,倔强的性格也因此渐渐柔顺,曾经孤单的身影如今和你一起静静地休息在小湖的细雨间。你的爱如同我左手,不容许别人的分享,爱着与被爱着谨慎而又小心的进行在艰难地路途上。渐渐地渐渐地,彼此的迷茫使得心中越加害怕对未来的遥想,感慨昨天那幸福的时光而不禁叹气,回头远望那曾经天天向往的梦想,却只是象牢笼般束缚着自己自由的天地,经历岁月的沧桑,心还是寂寞无助,情还是彼此分明,因为互相了解彼此的梦想,彼此不可能走到一起的梦想,分手的结果越来越清晰可见,黯淡的心情不断怨悔自己。片刻之间,才发现心中充满着对爱情自私和贪婪,而如今却发现对感情越来越迷茫,犹豫不决地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如今我们之间还有多少真正的爱情,感觉人生就此孤单。稀疏的星群陪伴着明月,也只是暗淡地照着我没有前途的方向,青春岁月还未过尽,不懂爱情的我还剩下多少相信被选择的爱情。彼此分开数年,生活的路途就像空旷原野上种着的荆棘,而愈渐坚定的信念,如今狂撼的风也无法动摇曾经是花朵儿的丁香,不经历挫折又怎能变得成熟,爱情的感觉渐渐淡然而心中只剩下过去余留的回忆,如同被遗弃在角落的心劳累而又坚毅,急切而又倔强的成长。生活象往常一样艰辛,我的梦想也被现实慢慢遗忘,昨日骄傲而又平庸的思想,如今没过多久却变得睿智稳重,现实生活的挫折早以习惯,在有过梦想的岁月里寻找着能成功的那方天地,我盼望真情地依好,等待着一份深深关怀的心意,从此真诚祈祷,从此渴望久闭的心扉再次被打开。平淡的十年过后,原来忘却的爱情,我们又相遇在清澈的湖边小岸,突然地相遇,短暂而又刻骨地交往,欢心畅谈,缘分相识地到来如同梦境一样。却又害怕彼此不了的心,犹豫不定,我不敢表白,因为心中已经刻下了阴影。这么多心烦的事,怎奈何那份执着的心意,我得心意又有谁知道,写着书信而眼泪忍不住低落,写着写着,心中感慨万千,嚎啕大哭。我习惯性地看着路边的白色的野菊花,才发现,它们将自己幸福让给对方,互相远望观赏,我后悔犹豫的心,如今我们无法再次从来,杂乱的心情无法让我安心睡眠。是放弃还是继续,这两条难以选择的路,每天在脑海里呈现。我的人生从此进入低谷,心中对爱情还是有一道无法逾越的坎,在酒精的麻木中,渐渐醉去,在醉梦中寻找一丝安宁,然而现实的冷眼嘲讽和中伤的话却到处流传。模糊的景色就像看不见终点的迷途,我的等待也无法逃避的现实,信念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叹气惋惜现在的爱情只有钱和权利,纯真的年代早已经不在,在这繁华错路的城市,还有多少人在期念念不忘地期待着纯真地爱情。晚来的秋分如同已经逝去的青春,在这十年,落魄失意的心感慨万千,只因为从懂事到现在,我的心里珍惜这一份幸福的回忆。我后悔而又惭愧以前的自私和当初的昏沉,直到现在才发现,既然放弃才能给予对方幸福,我又何必苦苦牵强维系你。山盟海誓,如同过往云烟,人世间有多少要用一辈子才能守候等待的诺言,现在才明白,这都是欺骗感情的誓言。只要明天过得比昨天好,放弃这份感情也是不错的选择,我渐渐苍老的脸和愈加坚定的心,心中彼此祝福彼此回忆曾经的快乐,在几年后的街脚,我们再次遇到时,互相寒暄问暖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彼此无奈的结果。眼泪就像绝望的心情,哭泣后的双眼看清着现实的世界,从此寻找的爱情不再是至死不渝的永远。一个人的努力,一个人的成功,在夕阳即将成为黄昏前,一定会有欣赏我这小小丁香花而停下脚步的陌路人。依稀可见的笔记早已被泪水覆盖,忧伤放弃那十年前小巷的相遇,把这段心情永远存放在记载着昨天所有的日记里,把放弃也是一种幸福的美丽,用做题记,


1:、帝王居住的都城
2、春秋战国

3、车同轨、书同文

4、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5、举孝廉
6、史通
7、乡试、会试、殿试

1、c
2、d
3、a
4、a
5、d
6、d
7、a
8、d
9、d
10、a

D

宋代勾栏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

1、答: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以诸子散文、汉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及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北方世族南迁,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接着,南方文化又向北方回流,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阶段。
2、答: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对待孔子态度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学习经典顺序  今古文经学视经典的学习顺序的不同,源于两派对于孔子的定位不同。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将五经顺序定为《诗》、《书》、《礼》、《易》、《春秋》,由浅入深;古文经学视孔子为史学家,将五经顺序定为《易》、《书》、《诗》、《礼》、《春秋》,按时间顺序排列。钱穆先生认为今古文经学之争始于利益之争,当是定论之言。兴盛与衰落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3、答:
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
白朴《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马致远《汉宫秋》《任风子》《青衫泪》
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

答:科举制度产生的条件:
1、全国性的统一局面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政治环境。自东汉以来,中国曾长期处于军阀混战、豪强割据的分裂状态之中。这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频繁,权力不断转移,王朝不断更替,社会经济凋弊,人人朝不虑夕,加之人口不断迁徙流亡,因此,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无论从分裂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还是从衰败的经济条件以及人人自危的社会心理来看,都不可能为象科举制度这样广揽人才的制度创造机会和条件。而隋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之间虽然也有王朝间的更替,也有较大的动乱,但每一王朝都有较长的较稳定的统治时期,这为科举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环境,因而才使得科举选官自隋之后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结构的变化为其产生及确立奠定了必要的阶级基础,均田制在隋唐得以推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混乱和动荡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大大地削弱了世族大地主的实力,中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与世族大地主在政治上并驾齐驱,并逐渐占据了优势。这一优势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就是以推荐为主的选举官吏制度逐渐被以考试获取官职的科举选官制度所代替。因为后者与前者相比,更多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其出身、门第。
3、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发展完善使得科举制度应运而生。自春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摆脱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种种影响,至隋唐时期进入成熟时期。其标志是:统治阶级的队伍日渐扩大;政治机构不断扩充,分工越来越细;赋税制度逐渐整齐划一;各项必要的政治制度相继建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建统治体系。科举选官制度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为满足封建统治对各种官吏的需要,为适应中小地主阶级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4、物质上的原因的条件。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道路交通的的完善使得许多的举人能够及时的赶赴考场。
5、隋唐时期的经学大统一为应考士人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比如说规定考试的范围,举个例子说明,明清时期规定的考试范围就是八股文。
--------------------------------------------------------------
科举制度作为一项特定的制度范型,在其长期的历史运行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以下几点进行客观论述:
(一)、科举制度对经典文化的影响
1、科举制度对经典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影响“经典化”意味着某些文学形式和作品,被一种文化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并且其引人瞩目的作品,被此共同体保存为历史传统的一部分。儒学在自汉代以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两千余年间,之所以能够一直作为文化主流,独占鳌头,其原因就在于儒学的“经典化”过程。而儒学的经典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支持。
2、儒学历来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唐代将儒家九部“正经”按篇幅份量分为大、中、小三类,作为不同级别考试的内容;宋元明清各代虽然在考试形式上各有改变,但都承袭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传统。
3、儒家经学随着科举制度而不断演变发展。唐代为了统一全国的经学注疏,唐太宗命孔颖达等编撰科举考试的规范读本《五经正义》。宋代,随着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策论地位上升,逐渐提倡发挥经典中的精神义理,从而形成了新儒学—宋代理学。王安石推行变法,科举基本上统一成进士一科,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其自撰《三经新义》,并废除以前各家传注,作为士子唯一“经术”及科举取士的教科书。朱熹的《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是宋廷将儒家思想通过科举
和教育社会化在民族成员心灵中内化的新成果。
4、科举制度造就了庞大的自觉承担传承与传播儒家经典任务的士人群体。广大的儒生阶层通过讲学、办私塾等各种方式,使得儒家经学下移至平民百姓,“四书”“五经”成为家传户诵之学。例如,晚明的泰州学派,运用如“诗歌”、“口诀”、“救心”、“七日闭关”等贴近百姓习惯的方式手段来宣传儒学,将儒学由“士学”真正变成了“民学”。
(二)、科举制度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300 年间,不仅多数文学家是科第出身,而且科举影响到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科举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唐代科举的考试科目以贴经、策论、诗赋为主,进士科尤以诗赋为主要考试科目,而政治人才的选拔则倚赖进士科。作诗既然成了士人的进身之阶,就必然促使他们将心血浇灌于诗的创作,推重诗歌的社会风气也随之形成。
科举制度促进了古文复兴。
1044 年科举改革,以用古体散文写成的策论确定取舍,对当时文风产生极大影响,奠定了古文复兴运动的基础。随后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优秀作家主张文贵以平实优美而非绮丽华艳,纷纷以个人的创作实绩纠正文风,使得古文远动取得最终胜利。
科举制度促进了元曲的兴盛。
中国戏剧的成熟晚于西方,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使知识分子阶层和人民大众之间产生较大距离。而元朝统治期间,科举制度是科举史上最低落的一代,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没落的一代。大批儒生求仕无门,农工商又皆非所长,于是走上文艺道路,将不肯埋没的知识水平和创作才能献给社会大众,极大地推动了元杂剧的兴盛。
科举制度促进了明清小说的发展。
首先,科举制度壮大了小说的作者群。由于清初的科举仕途明显窄于明朝,许多仕途蹭蹬,处境困厄的中下层文人便寻求新的排遣之道,创作小说便是其中一种。其次,科举制度丰富了小说的题材内容。其一是才子佳人模式的盛行——才子一般就是有文章才学能高中科名的士子,而才子与佳人能否最终团圆却决定于才子的科举考试成功与否。这种题材的盛行一方面表达了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普遍生活期望,另一方面又使落第士子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其二是以批判科举制度腐朽没落为题材的讽刺小说。明清时期,绝大多数文学巨匠将其前半生的心血倾洒在钻营入仕之道上,目睹着登科者飞黄腾达,落第者穷困潦倒,巨大的反差驱使他们通过艺术形象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以批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为中心,勾勒出封建末世官场的糜烂景象。
(三)、科举成为确定一部分人的社会等级和政治经济特权的依据。
一朝高中,母鸡也会变成凤凰,这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特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色。科举成为了文人雅士施展抱负的一种途径,成为确定读书人社会等级的一个依据。一旦高中,就是官老爷,就可以上升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社会等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经济特权也和一般的老百姓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使得整个社会都围绕着它转。读书人地位也要高于一般人。
(四)、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一项文化遗产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社会晋升机制都是其社会结构的核心。因此可以说,公元587-1905年间,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文明,都是建立在科举制之上的。由于科举选士是传统社会的重心所在,它必然在传统文化的演进中发挥枢纽作用,因此科举考试的发生、发展与衰亡史,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变革的历史。

我在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化屈辱史的作文(就是签那些不平等条约的),不知 ...
答: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

影响中国近现代伟人的书籍——伟人评价较高、阅读次数较多、较喜爱...
答:影响中国近现代伟人的书籍——伟人评价较高、阅读次数较多、较喜爱、对伟人产生过长大影响的书籍。10本左 100 注意是对我国近代伟人,如《资治通鉴》对毛主席影响很大,回答请注明对哪个的影响,谢谢,这个不单单只有毛主席啊,还可以是周恩来,梁启超...等等,格式为《书名》---伟人名+简单介绍... 注意是对我国近代...

中国近代史(1890一1947)的资料
答: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告结束。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整个这一时期都算作“中国近代”史呢?从科学意义上讲,应该是这样。这一观点,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荣孟源在1956年写的“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一文,就明确表示赞同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从1840年起到1949年9...

中国近代为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答: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

了解中国近代史有什么重大的事件或重要的人物,写一篇读后感
答:外患炽烈,政府丧权辱国,丧师失地,唯枪杀名士、钳制舆论、电刑逼供、血腥屠杀不同政见人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辽吉,炮轰机关,捕禁官吏,追炸列车,大学逃散,特务汉奸招摇过市,毒贩赌鬼,洋洋得意.偌大中国,哀鸿遍野,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数以亿计的灾民和难民四处逃亡,或易子而食,或卖儿救穷,中国人民...

速求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1500字的读书笔记
答: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的广告词:比小说还好读的历史。用小说笔法写历史,固然让历史摆脱了枯燥,但也同时影响了对真实历史过程的理解。以至于读过之后,脑子里只剩下些名人轶事。读《中国近代史》则不同,虽然它也象小说一样好读耐看,却能让人在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

中国近现代作家中,你最喜欢哪位或哪几位?
答:也算是一种矛盾吧。和苏岩一同推荐的还有莫言,同样,他的红高粱也名噪一时。这里放上厄普代克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苏童和莫言对性、生育、病痛、和非正常死亡的生理细节那么津津乐道?中国小说是否缺少一个类似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那样的可以让作者习得礼仪的时代?”见仁见智吧。的确看过了这么多此类型的小说...

有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作文?400字!
答:有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作文?400字! 是近代历史人物!!近代!!... 是近代历史人物!!近代!!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 我cao你的嘴 2011-03-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林则徐。一、无...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得到的历史启示,1500字左右,大学作业,哪位仁兄帮忙...
答:学习中国近代史启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构成了 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在这期间,纷繁复杂的种种历 史事件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启示,以警示后来者吸取沉痛教 训,圆满完成中华复兴的历史责任。一、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被突如其 来的外来因素打断 1840年鸦片...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有哪些?
答:中国近代史中伟人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关天培、冯玉祥、邹容、林觉民、秋瑾、李大钊、方志敏、鲁迅等等。1.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