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尺有多长 古代的一尺是多长?七尺男儿有多高?

作者&投稿:柴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27.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扩展资料

度制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厘米cm)

1、商

1尺= 10寸,1寸= 10分

1尺= 15.8,1寸= 1.58

2、战国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 231,1尺= 23.1,1寸=2.31,1分=0.231

3、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10分

1引= 2310,1丈= 231,1尺= 23.1,1寸=2.31, 1分 = 0.231

4、汉

1引=10丈,1丈=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5、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6、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7、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1分 = 0.245

8、南北朝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 10分

9、南朝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10、北朝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11、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12、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13、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14、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营造尺:1尺 = 32, 1寸 = 3.2

15、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营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参考资料来源:尺-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来源:寸-百度百科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算法:

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2.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3.秦时,一尺约23.1cm ;

4.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5.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6.南朝,一尺约25.8cm ;

7.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8.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9.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10.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11.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12.近现代 3尺≈1米(m)

1尺≈33.3333厘米(cm)

扩展资料:

尺寸的换算关系:

1米=1公尺=3市尺=3.2808英尺

1分米=1公寸=0.1米=3市寸

1厘米=1公分=0.3937英寸

即1毫米=0.1公分=0.01公寸=0.001公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尺



不同时期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扩展资料

古代度量单位一般统称为度量衡。经过不同朝代漫长的沿革,很多度量单位现在已经不使用了,但汉语很多词汇中依然保留了这些度量词,例如:“千钧一发”、“毫厘必争”、“锱铢较量”、“升斗小民”、“日进斗金”、“车载斗量”、“不为五斗米折腰”、“海水不可斗量”等。了解这些单位词汇可以让我们更理解这些词的深意。

度——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长度单位的名称,产生很早,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实用单位,并且单独构成一个系统。

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的名称,经过《汉书·律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进,这就是所谓五度。长度的小单位,一般都是算数学者使用的。所谓“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只是表示测量时应该具有微小数的精度的意思。

《孙子算经》卷上有“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的说法。这些十退位的分、厘、毫、秒、忽成为算术上专用的小数名称和长度小单位名称。到了宋代,把秒改为丝。清末时把长度小单位定到毫位为止。


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在《左传》、《周礼》、《仪礼》、《尔雅》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容量单位的记载,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同长度一样,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就是说掬也就是升。

升的本义是“登”、“进”的意思,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数,然后从这个数登进,按四进有豆、区、釜,按十进有斗、斛。所以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单位。后来《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至于《说苑·辨物》云“十龠为一合”,说法有所不同,可资参考。

附带提一下石,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汉开始,石也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关于容量的小单位,《孙子算经》卷上说:“六粟为一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这样,六粟为一圭(一说,十粟为一圭),其余圭、抄、撮、勺以及合、升、斗、斛八个单位,都是十进。这种计算方法,自汉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

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但古时对重量单位的说法复杂不一。唐代: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南朝 梁 陶弘景《名医别录》曾说:“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

唐朝苏敬注云:“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可见自唐代起已把本作为货币的“钱”当作重量单位,并且“积十钱为一两”,但那时分的进位还没有确定为钱的十分之一。再说分、厘、毫、丝、忽等,原是小数名称,后从长度借用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宋代开始定为钱的十退小单位。

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其进位方法已如前述。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尺



古代不同时期,一尺长短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常见的单位有尺,寸。(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

后来出现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最早见于商代。传世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东周尺以相传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佐证,可知一尺长约23厘米左右。西汉尺今出土有 8支,实测其长度均在23~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

新莽尺根据各方面材料综合分析,每尺长约23.1厘米。流传至今的东汉尺甚多,仅出土的就有40余支,形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鸟兽纹铜尺,②几何纹铜尺,③以圆圈为尺星的骨。实测东汉尺长度误差不大,除去因稍残而减短的几支外,其余均在23~24厘米之间,平均长23.4厘米。

朝代变更:

汉以后铜质尺明显减少,多被骨、木质尺代替。这期间尺的形制单一,不饰各种花纹,当是民间实用的器具,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线分度的准确。尺长略有增长,约在24~24.5厘米之间。

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根据李淳风《十五等尺》记载,可知南朝每尺约在24.5~25厘米之间;北朝尺度有较大的增长,后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不等。以所见南北朝时期实物互为佐证,可知南朝尺确短于北朝,尺长约25厘米,南朝后期则增长至30厘米以上。

隋代采用南朝已增长的度量衡量值作为统一的基础,尺长在30厘米左右。唐朝留存至今的各种尺近50支,以刻花铜尺和拨镂牙尺为主。刻花尺(包括木质和铁质)多为民间日常用尺,拨镂牙尺则是朝廷在中和节之时馈赠给大臣和各国使臣的礼品,工艺精湛,色彩艳丽。

拨镂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唐尺长度多在29~30厘米之间。

宋代沿袭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来征收布帛之用,故又称为三司布帛尺,每尺长约31.6厘米。据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所记,明尺分为三种:

①钞尺,即裁衣尺,与宝钞纸外齐(长34厘米)。

②曲尺,即营造尺,与宝钞墨边外齐(长32厘米)。

③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比宝钞墨边长,比宝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长32.6厘米)。传世的嘉靖牙尺,所刻线纹精密,每尺长32厘米,当是明朝官定的标准尺度。

清代的营造尺长3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康熙御制”铭残牙尺,每寸合 3.2厘米,与紫金山天文台铜景表尺上的清营造尺长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合1.1111营造尺,等于 35.55厘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尺



商时,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时,一尺合今23.1cm;8尺一步,合1.848米。

秦时,一尺约23.1cm ;6尺一步,合1.386米。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汉尺一直在变,老刘家太没节操);6尺一步,合1.281-1.425米。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6尺一步,合1.452米。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隋书·律历志》;五尺为一步,合1.48米。

唐代,一尺合今30cm (出土和现存尺取平均数);五尺为一步,合1.5米。

宋元时,一尺合今31.2cm(出土木尺取平均数) ;五尺为一步,合1.56米。

明清时,营造尺一尺合今32cm(嘉靖牙尺和康熙牙尺都是32厘米);五尺为一步,合1.6米。

扩展资料

除尺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商代,一丈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丈合今231cm 。

秦时,一丈约231cm 。

汉时,一丈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丈合今242cm 。

南朝,一丈约258cm 。

北魏,一丈合今309cm 。

隋代,一丈合今296cm 。

唐代,一丈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丈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311c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丈

百度百科-尺



一尺有多长?~

尺和米的关系是,一米等于三尺,一尺约等于0.3333米。

在战国时期,一尺大约就是23厘米左右,七尺男儿也就是161厘米,也就相当于现在社会一个普通女生的身高,可见当时战国时期的七尺男儿并没有多么高大威猛。
根据这个尺寸换算,身高八尺的男人,大约有184厘米。
现代一尺为十寸。
不同时期一尺长度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扩展资料:
现代常用长度单位:
(1)公里
公里又称千米,是个长度单位,缩写为“km”,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厘);1.61公里= 1英里。
(2)米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 — 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
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
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
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
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
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
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
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中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
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
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4)厘米
厘米,长度单位;英文:centimetre(s),简写(符号)为:cm。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5)毫米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1毫米相当于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为“毫”的字义)。进制关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一尺
百度百科_长度单位

古代的一尺有多长
答:古代一尺的长度因朝代而异,具体如下:1. 商代:一尺约合今16.95厘米。2. 周代:一尺约合今23.1厘米。3. 秦代:一尺约23.1厘米。4. 汉代:一尺大约在21.35至23.75厘米之间。5. 明清时期:木工一尺约合今31.1厘米。中国古代长度单位中,尺是最常见的单位,但不同朝代的尺长并不相同。...

一尺有多长呢,古代和现代的尺寸一样吗?
答: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

汉朝时的一尺合现在多少米
答:一、汉代一尺的长度 一尺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的说法,汉代一尺约为22到24厘米。二、史料佐证 东汉班固《汉书》中提到“光为人沉静详审,长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意思是说霍光为人沉着冷静,身高七尺三寸,皮肤白皙,眉清目秀,留着好看的胡须。同时《汉书》还提到“莽为人侈口蹶颔...

古代一尺等于现在的多少米
答:商代,一尺合今0.1695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0.1991m ;秦时,一尺约0.231m ;汉时,一尺大约0.2135——0.2375m ;三国,一尺合今0.242m ;南朝,一尺约0.258m ;北魏,一尺合今0.309m ;隋代,一尺合今0.296m ;唐代,一尺合今0....

秦代的一尺是好多
答:秦时,一尺约23.1cm 其他的标准: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

一尺有几米?
答:),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一米等于100cm,古代不同时期,一尺长短不同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一尺是多长?
答:一尺为33.3333厘米(cm),80cm的胸围约为2.4尺左右。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一尺表度量时。十寸为一尺。出处为《庄子·...

古今丈量单位不同,古时一丈,一尺,一寸分别是多少?
答:古时候每个朝代一丈、一尺、一寸的长度都不一样,分别是:1、商一丈=158CM,1尺= 15.8CM,1寸= 1.58CM 2、战国 1丈= 231CM,1尺= 23.1CM,1寸=2.31CM 3、秦 1丈= 231CM,1尺= 23.1CM,1寸=2.31CM 4、汉1丈 = 231CM, 1尺 = 23.1CM, 1寸 = 2.31CM 5、三国、西晋1...

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答:1尺=33.3333333厘米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一尺等于十寸。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语符号即缩写为:cm。

古代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答:在不同的朝代,一尺所代表长度不同。1、在商代,一尺合今十六点九五厘米。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2、在周代,一尺合今二十三点一厘米。3、在秦时,一尺约为二十三点一厘米。4、在汉时,一尺大约二十一点三五到二十三点七五厘米。5、三国时,一尺合今二十四点二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