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于衷,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有什么区别? 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眼睁睁的看着魏延被杀无动于衷?

作者&投稿:敛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置之不理: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从字面解释可以看出,这三个成语的意思还是有差别,第一个侧重于内心的冷漠,例如:对于老师给他提的意见,他无动于衷。
第二个侧重外在的表现,例如: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该极力帮助,而不应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第三个主要表明一种态度,例如:老师批评他,他不应该置之不理。

但这三个词最终的语义指向都是对其他的人事的不关心,可以根据语境灵活运用。

无动于衷侧重在感情方面,别人感动了他却没反应;袖手旁观侧重在行动方面,别人都做起来了,他却作壁上观;置之不理侧重在态度方面,本应该积操心的事,他却放在一边。

无动于衷是说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它主要是指听故事或看剧情时的心理变化。
袖手旁观是说将自己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它主要是指别人在忙而他不帮。
置之不理是说放在一边不理不睬。它主要是指有抵触情绪,你让我干,我放在一边不理睬

就是冷漠程度问题 无动于衷表现为关我卵事,死了都和我没关系,都当着没听到看到
袖手旁观表现看热闹,我就不帮忙,比之无动于衷稍微有点感情,表现独善其身
置之不理和无动于衷层次差不多,但表现方向不同,现实至少关系密切,但因为某些问题不想帮忙,比之袖手旁观感情又多一点

  1. 无动于衷:

    无:没有。衷:内心。动,动作,触动。词意是指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一点也不动心。

  2. 袖手旁观[xiù shǒu páng guān]

    【解释】: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出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宋·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奕棋者胜负之形,虽国工有所不尽,而袖手旁观者常尽之。”

  3. zhì zhī bù lǐ

    置之不理

  4. 解释:放在一边,不去理睬它。

    置:放,搁,摆。

    之:代词,指“他(她、它)”。

    不:不去。

    理:理睬。



无动于衷和袖手旁观的区别?~

无动于衷侧重在感情方面,别人感动了他却没反应;袖手旁观侧重在行动方面,别人都做起来了,他却作壁上观;置之不理侧重在态度方面,本应该积操心的事,他却放在一边。

姜维袖手旁观的原因有二:第一、他要顾全大局,魏延和杨仪相争无疑对蜀汉朝廷是一种危害,会引起朝纲不稳,内部体系分裂,而他们两个人的矛盾已经很深了,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压制住两人,但是诸葛亮不在了,这两人势必要做个你死我活的了断,就算当时姜维阻止了杨仪杀魏延,他们之间迟早会有一个人死于对方手中。第二,姜维一向不参与杨仪和魏延两人的事情,魏延性情高傲、脾气差,人人都对他避而远之,且他也不懂顾全大局,加上没有了诸葛亮的压制,他很难对北伐大业做出贡献。杨仪性情急躁狭隘,这一点诸葛亮也很清楚,他们两个人一旦没有人帮他们掌舵,就会失去方向,难成大事。而姜维是个有主见的人,他一心想要完成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心愿,因此也不屑参与到他们两人的事情当中,别说死的是魏延,即便是杨仪,他也照样不去理会。
魏延虽说性格暴躁,但是他勇武过人,曾经为蜀汉立过许多战功。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大破刘璋军,后派魏延和黄忠一起平定了广汉郡。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派魏延镇守汉中。刘备去世后,魏延多次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
魏延与杨仪的关系势同水火,曾经魏延多次当着朝臣的面,挥刀要杀杨仪,因为有其他人在场,所以没有造成伤亡。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不久诸葛亮病重,于是叫来杨仪、费祎、姜维等吩咐生后事,他说等他过世后,让杨仪率领部队撤退,让魏延和姜维断后。可是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根本不愿意听杨仪的指挥,他自己领着队伍从其他的道路撤退了。
回朝后魏延和杨仪相互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后来刘禅选择相信杨仪,于是魏延和杨仪开战,但是大军都知道魏延有错在先,所以不听他的命令,各自散开了,只留下魏延和他的儿子几个人,他们只得逃走。杨仪派遣马岱追击魏延,马岱追上他斩了他的头颅献给杨仪。魏延死了之后,本以为杨仪要消停了,谁知他心里依然不平衡,他认为自己为朝廷立过许多的功劳,他应该代替诸葛亮执掌朝政 ,而不是蒋琬接替重任。杨仪一直对此事愤愤不平,还常常出言不逊,因此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到了流放地,他仍然不死心,继续向朝廷上书,发泄怨气,朝廷派人来捉拿他,他就自杀身亡。从这两个功臣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统领他们的刘备和诸葛亮有多不易,他们不仅日理万机,还要在这些不明事理的大臣之间周旋,可畏是费心伤神,实属不易。

无动于衷是什么意思?
答:无动于衷指的是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也指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无动于衷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默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出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默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译文:听完这件事,久久沉默,不像...

形容不想跟别人说话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
答: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 【推聋做哑】: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假做不知。 【无动于中】: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

置之不理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漠不关心、不闻不问、置之不顾、束之高阁、置之不论、置若罔闻

无动于衷是什么意思 无动于衷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答:无动于衷百科解释: 出自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的详细解释: 无动于衷 [wú dòng yú zhōng]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面对集体财产遭到...

无动于衷是什么意思
答: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成语是【无动于衷】,这个成语意思是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也指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贬义成语(也可用于贬词褒用)。无动于衷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默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这就是成语...

无动于衷的意思是啥?
答:无动于衷用来形容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是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默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无动于衷造句:1、他对父亲的死无动于衷。2、对于学生逃课的行为,学校不能无动于衷,必须坚决予以制止。3、我苦口婆心地说了大半天,...

描写无所谓的五字词语
答:2)视若无睹 shì ruò wú dǔ : 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出处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造句:贪官对于老百姓的贫苦视若无睹,继续收敛钱财。3)无动于衷 wú dòng yú zhōng: 指对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出处 清朝·蒲松龄《聊斋...

袖手旁观打一成语帮帮忙
答:无动于衷。形容一个人很冷漠,一点也不上心。麻木不仁,置之不理。

无动于衷是什么意思
答:无动于衷的意思是心里不受感动;不动心。【拼音】wú dòng yú zhōng。【释义】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也指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默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

无动于衷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答:词目 无动于衷 发音 wú dòng yú zhōng 释义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近义词 不动声色麻木不仁 反义词 感人肺腑 引用 《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