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文为什么要以此为题目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文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作者&投稿:挚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暗指正在成长的幼苗,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已经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两个人不论从年龄、经历、成就来看,相差悬殊,但正是这样的对比,使得本篇访谈录更加有趣,引人入胜。

扩展资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作者张钫,笔名张苗访问名人的对话,包括访季羡林(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访史铁生、访李国文、访丁聪、访黄宗江、访靳尚谊、访曹文轩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学识,阅历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张钫,女,原名张苒,笔名张苗。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因为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小苗要学习如何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指苗苗和季羡林的对话

艺融术家有一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文为什么要以此为题目?~

小苗就好比小孩子,大树就好比大人,就是说小苗不要在大树地下生长,不受风吹日晒,雨电雷鸣的洗礼是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好比小孩子要从小养成自立自强,果断独立的好习性,不要遇事就求助于大人,要独立思考。尽量自己解决。同时,也提醒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自立、坚强、勇敢。

小苗代表人的种子,大树是成熟长大的有强健体魄的身躯,既然大树是小苗的母亲,小苗就是大树的下一辈,小苗是未成熟的孩子,大树是思想成熟远见的成人。只有把小苗发育成自立自强的好孩子,将来一定是参天大树。甚至不止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