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治理是一回事吗

作者&投稿:漕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变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监测环境、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已成为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迫切需要加强对环境变化的自然作用与人为作用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和开发区域性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环境地球化学与农业和人类健康

在全国范围内将岩石、土壤、水、水系沉积物等区域地球化学资料较系统地应用于农业-食物-人体健康研究,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在不同圈层内和各圈层间的传递与演化,探索在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中地球化学与农业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编制了《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以硒为突破口,研究了植物和人体中不同形态硒的分布和分配。研究表明,生物体中硒主要与有效态硒丰度关系密切。通过补硒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无机硒是人体补硒的廉价途径,可以替代目前昂贵的有机硒补硒法。在江苏启东,通过补硒,肝癌发病率由41.9/10万降至29.0/10万,下降了30.8%。通过补硒,可以阻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澳抗携带者诱发癌变,对肝癌高发病家族有预防效果。

微量元素从食物到人体的转移

中国海岸带晚第四纪多发-高频沉积的气候-环境意义

通过对大陆18000公里海岸带,海南岛、台湾环岛崖岸带,西沙群岛全部岛屿岸带的实地调查,发现和建立了数以千计的事件沉积序列剖面,并将它们划分为4种类型:风沙-土壤层交互更迭型、风暴沉积型、湖泊沉积型、洪流沉积型。四维时空序列研究表明,这些不同类型沉积记录,反映了13万年来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高分辨率的变频周期性,环境与气候演化相匹配,共同受控于天体运动控制下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的传输转换。其中湖泊沉积序列仅见于末次间冰期(13万~7.5万年间)。由于其层位低,出露少,最佳剖面见于台湾林口。在那里,发现埋藏有古植物和古木化石、纹沼螺、环棱螺、扁卷螺、方格短沟螺、土埚螺、圆扁旋螺等淡水腹足类化石。

普陀山湖泊沉积序列及其埋藏的古木化石①、②出露在潮间带上的古枫杨树化石;③埋藏在砂岩中的古槐树化石;④湖泊沉积的泥岩序列,含有丰富的植物种子化石

我国典型岩溶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通过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岩溶洼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2观测,结果表明,岩溶表层系统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随着桂林岩溶试验场植被的逐渐恢复,土壤CO2含量逐年上升,相应地,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

浓度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反映出岩溶作用的强度在增大,因而岩溶系统对大气CO2的沉降效应在增强。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岩溶洼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2昼夜观测表明,岩溶洼地对大气CO2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制约大气CO2日动态变化的直接因素,而土壤CO2向大气的排放则居次要地位。碳酸盐岩溶蚀回收大气CO2取决于近地面CO2浓度和水文地质状况。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从CO2动态变化的角度,阐明碳酸盐岩溶蚀回收大气CO2的机理,为岩溶动力系统和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北方地区饮用地下水膜技术处理示范工程

北方某些城市的地下水资源正在遭受严重污染,水质日趋恶化,急需对污染水进行处理。利用美国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处理地下水石油化工污染、地下水微生物污染及有害离子和高氟去除,能使其达到饮用水标准。山东淄博大武的地下石油化工污染水经处理后,水中含有的油、苯、酚等污染物全部未检出;桓台的地下水高氟和北京温泉的地下水微生物污染亦全部去除,处理后的水质达到饮用纯净水标准。

地下石油化工污染水处理示范现场

该技术设备结构简单、配套装置少、操作维护方便、正常运行能耗少且易于搬运。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以潜孔锤钻进复杂地层技术及器具为核心,完善了跟管钻进、保直钻进技术。该技术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长江三峡水库大坝永久船闸锚固工程、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西引道地质灾害整治工程、云南楚大公路魏家箐左边坡整治等十余项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靠科技创新形成产业化的好路子。

利用先进钻探技术治理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

云南楚大公路魏家箐左边坡防沉工程



地质环境是指自地表面下的坚硬壳层,即岩石圈。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岩石在太阳能作用下的风化过程,使固结的物质解放出来,参加到地理环境中去,参加到地质循环以至星际物质大循环中去。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二者没什么特别的关系吧,就是不好的地质环境易发生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变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监测环境、保护环境和防治灾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成为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为此,国土资源部加强了对造成环境变化的自然作用与人为作用影响的综合研究,建立和开发了区域性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不断提高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
洞庭湖地区地质环境调查及治湖对策研究
运用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新构造运动理论,综合研究了洞庭湖区地壳沉降,确认湖区内存在不均衡的地壳沉降,进而进行了合理沉降分区,为规划防洪工程及蓄洪垸区的布置指明了方向。运用遥感与计算机技术,准确计算出洞庭湖的湖泊面积、湖容量与湖边界等基础数据;采用综合打分法对洞庭湖区防洪工程基础稳定性作出了评价;建立了东洞庭湖、南洞庭湖湖底高程变化量与泥沙淤积厚度及地壳沉降量的平衡方程,预测了2010年和2034年湖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和泥沙淤积特征;首次建立了洞庭湖地区综合地质环境概念模型,认为现有的洞庭湖湖域由于被防洪大堤所圈定,当城陵矶水位达32米以后,调蓄洪功能主要取决于防洪大堤高度与城陵矶水位的差,即“杯子原理”,差值越大,湖蓄洪能力越强。本次研究将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综合治理划归为8个治理区,并提出了平垸行洪、动态蓄洪、疏浚
河道等具体治理规划方案。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示范工程——疏勒河中游水资源合理利用
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疏勒河中游地区进行了生态环境遥感解译、地下水开采量调查、土壤盐渍化调查、地下水动态监测、水质同位素分析、可溶盐分析测试等大量工作。对该区地下水进行了新的计算以及允许开采量、水质等的评价研究,建立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模型。对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盐渍化土壤的形成及变化作了深入分析,并预测了未来30年的发展趋势。本项研究将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联系起来,以改良和防止土壤盐碱化和下游区土地沙化、荒漠化为目的,并建立疏勒河流域漠区经济合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示范区,与甘肃省的“疏勒河工程”水利规划紧密结合,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未衬砌的老西总干渠


严重渗漏的原斗渠

崩滑地质灾害模拟理论
针对崩滑地质灾害发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征,采用从地质体的精细描述和结构模型建立→变形破坏机理的非线性过程分析→基于复杂地质结构和环境条件的模拟理论探讨→非线性理论灾害评价与预测的研究技术路线,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崩滑地质灾害模拟预测理论,并结合国内若干大型工程及崩滑地质灾害事件,开展初步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复杂地质结构建模理论和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复杂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建模、复杂块体的三维几何建模以及复杂结构边坡的交互式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并开发了配套软件系统。
(2)地质灾害模拟控制理论:提出了地质灾害形成过程的非线性理论分析方法,地质灾害全模拟与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地质灾害的评价预测理论:从变形-破坏模拟、非线性科学以及系统运动稳定性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崩滑地质灾害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

某高拱坝工程边坡及坝肩稳定性三维模拟


某水电站坝址区三维可视化模型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区地质及水循环研究
从景观地质背景、第四纪地质地貌调查分析入手,运用水文地质测试手段、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天然同位素示踪技术及GIS技术,对九寨沟、黄龙景观的地质结构及形成机制进行剖析,对水循环系统与生态景观作了科学分区;初步建立了九寨沟与黄龙的地质与水文地质变迁的概念模型,对九寨沟提出了“长海断流、则查哇消亡,而日则沟扩张”模式;对黄龙提出了“降水-断层深循环-钙溶及生物骨架钙华生成”模式,较为合理地表达了九寨沟与黄龙景观各自形成的过程,为解决该地区水循环及生态环境地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模糊数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岩溶缝洞发育程度的“岩溶通道模型”与“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初步查明了湖泊水位近年动态变化与水量不足的原因,为景区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景区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钙华坝体的渗漏、坍塌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等不容乐观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未来工作方向。

黄龙彩池


九寨沟上季节海(枯水期)

不是同一回事:
首先概念不同,地质环境是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而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地质环境是地球本身的环境,并不一定会带来灾害,人类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地质环境去治理。比如说将山丘改成梯田,将低洼处填平都属于地质坏境治理。
地质灾害是指危害人类安全、带来财产损失的灾害。因此治理还带有减小灾害的目的。比如说滑坡、泥石流的治理。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有一定的相似处,即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但不是一回事。

地质灾害风险基本概念及内涵
答:一、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属于灾害的一种类型,目前对灾害尚无公认的严格定义。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将其定义为: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或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它引起普遍的人类、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的社会只利用其本身的资源所能应对的能力。 韦氏字典的定义是:一个突然发生的、...

地质环境质量及其变化
答:我们还不能精确统计那些次岩土搬动已经引起了地质环境质量变化,但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动力现象,有些已经成为地质灾害。导致地质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不仅仅是自然力的作用,还有人类活动产生的人为地质营力。 人为地质营力使地质环境质量发生变化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也有时间间隔长短的差异。如现在沙尘暴...

地质灾害类型及划分
答: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塬山丘交错,地形切割强烈,表层覆盖着厚度巨大的第四纪黄土层,黄土本身具有软弱性及湿陷性,加上黄土特有的垂直节理裂隙发育的特性,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该地区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黄土层下面为白垩系泾川组基岩,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

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

环境与自然灾害
答:近几年来,秦皇岛市工矿企业发展较快,人口迅速增加,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此外,由于该市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质背景,致使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一)大气环境 在市政府对大气环境进行较严格的控制下,该市的大气环境总体较好,但由于一些较大型工矿企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如秦皇岛热电厂、水泥厂、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等,...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2)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3)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4)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二、地质环...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
答:从宏观的角度难以探索调查区内地貌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必须从较小尺度,研究河流和沟谷地貌所处的发育阶段以及各阶段对应的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河流和沟谷的不同地貌部位,遭受的外动力作用以及斜坡的应力分布不同,导致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也不相同。宝塔区河流和沟谷密布,其北部沟谷密度达到5km/km2,南部达到3km/km2。

地质灾害和地貌灾害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
答:【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承担的对地质环境保护的职能,和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职责。主要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组织监测、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遗迹;依法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工作;监测、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认...

挽近时期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答:考察我国地质灾害的活动,与挽近时期的构造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它对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建设用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在宏观上起到制约作用。下面将从板块构造观点讨论一下挽近时期以来中国大陆附近大陆与大洋各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我国地形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并制约地质灾害发育的情况。一、板块活动及其对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