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动人的《葬花吟》真的是林黛玉所作吗?

作者&投稿:韶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葬花吟》可能是妙玉所作,妙玉是《红楼梦》作者之一脂砚的化身。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书法家、版本鉴定家、收藏家何焯(何义门)之女。 1、妙玉进贾府是在贾府被抄家的前三年左右(元春省亲那一年),从史料看,曹家被抄家是在雍正五年年底,因此,脂砚到曹家避难是在雍正二年。书中指明妙玉进贾府时年方18岁,由雍正二年(1724年)前推18年,是公元1706年(脂砚的生年)。而脂砚之父何焯是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回乡守制,当时,脂砚刚满周岁,何焯因急于回乡奔丧守制,故将刚满周岁的脂砚托付皇八子照管。此事后被雍正党羽侦知,密奏康熙,成为皇八子与官员密谋结党的铁证,致使何焯后来入狱丢官。这是脂砚幼年时的一段不幸经历,也是脂批中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痛下批语的原因所在。此乃妙玉判词“世难容”的第一层涵义。 2、《葬花吟》中有这样几句诗:“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几句诗写得非常隐晦,其中隐藏着脂砚在婚恋上的一段惨痛经历。脂砚之父何焯与苏州织造李煦关系极深,同属皇八子党,何焯去世前,将爱女许配给李煦之子(即《红楼梦》中的甄宝玉),二人已定婚,即将举行婚礼,不料一场大祸从天而降。雍正二年,李煦因亏空而被抄家,其家属及家仆等“二百余口,在苏州变卖”,这是雍正继位后,对皇八子党采取的清算行动,脂砚为防不测,而投奔曹家,此时曹家因有贵妃在宫中照应,尚无大碍。曹家与李家本是至亲,李家遭难,其未过门的儿媳投奔而来,曹家当然会尽力救护,何况曹家与何家过去也有深交关系。脂砚逃到曹家后,仍时时担心会暴露身份,遭到迫害。这便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的真实背景,它也是“世难容”的第二层涵义。 3、《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甄宝玉和其母在脱难后曾专程到贾府寻访妙玉(通过地藏庵的姑子侧面打听),在得悉妙玉“被抢”后,央托王夫人另外为甄宝玉择门亲事,王夫人将李纨的堂妹三姑娘许配给甄宝玉。(详见《红楼梦》第115回)。《红楼梦》后40回乃高鹗根据曹雪芹原著《风月宝鉴》后40回改写而成,甲戌本《石头记》第十三回中,有一段脂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面。”这段批语写于甲戌年(1753年)前推三十年正是雍正二年(1724年),而妙玉进贾府的时间,经推算也是雍正二年,李煦被抄家的时间,也是雍正二年,这难道说只是一种巧合吗?什么样的事能使脂砚在三十年后回忆往事仍然“血泪盈面”呢?只有婚变或失恋,才会有这种难以平复的创痛。因此,对《葬花吟》这首诗,我们如能结合妙玉判词及脂砚身世作深层考证,就会相信《葬花吟》乃脂砚昔时旧作。 4、《红楼梦》前80回的“传诗之意”。在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贾雨村中秋赏月,吟出“未卜三生愿”这首五言律诗,诗旁有一段脂批:“这是第一首诗,……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何谓“传诗之意”,就是作者对过去写下的一些比较满意的诗,借助小说这种形式写入书中以便流传,这是明清时期文人写小说常用的方法,故脂批中用“亦有”二字。但是,与其它一些小说家不同的是,在《红楼梦》这部小说里,曹雪芹不仅要传他自己作的诗,而且要传脂砚及大砚园中二十钗的诗,这就是《红楼梦》前80回中集合了大量诗词作品的真正原因。而要把这些诗,很巧妙地安插在书中的各个章回里,是很需要作些辅陈安排,甚至是需要作精心设计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对《风月宝鉴》改写的过程中,曹雪芹会“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花费了很多精力。 5、甲戌本《石头记》第二十七回,在林黛玉哭吟《葬花吟》的开头,脂砚写下这样一段批语:“诗词歌赋,有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这就说明《葬花吟》是原来就有的诗作,被作者巧妙地安插在故事的情节之中。脂砚是此诗的原作者,她很欣赏曹雪芹在书中为此诗设置的情节,故在批语中称赞曹雪芹处理手法的妥帖与新颖。再看《葬花吟》全诗写完后的脂砚批语:“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更生更新。……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 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意为脂砚传诗,尤其《葬花吟》一诗,乃千古绝唱,雪芹费尽心思,使此诗在书中由黛玉口中自然吟出,这种高超的技巧与精心的构思,自然会引起脂砚的赞叹与感动,故脂砚在批语中会写下“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这样的批语。再看《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黛玉所作“五美吟”诗,乍一看,很象是黛玉所作,细细品读,却又不象是黛玉所作,尤其是咏红拂那首:“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根本就不象是林黛玉这样经常哭哭啼啼的柔弱女孩子所作。相反,这五首诗却很象是脂砚所作。因为这五首诗的内涵与格调与脂砚的身世、心境、性格、气质十分吻合,它更象是妙玉所作而不象是黛玉所作。另外,《红楼梦》第70回中林黛玉所作“桃花行”,也很象是脂砚的闺中之作。这些都说明,《红楼梦》前80回中出现的诗作,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正是脂砚与十二钗当年在曹府时的闺中之作,它们被曹雪芹巧妙地安排在前80回的各个章回之中,形成了《红楼梦》独特的“诗格局”景象。为了使这些诗作能够得到巧妙的展示,曹雪芹在书中设置了很多人物与场景,并要照应各方面的联系与呼应。这大约正是《风月宝鉴》前三回内容经过反复增删修改,终于形成《红楼梦》前80回的原因所在。 7、考证脂砚斋的身世,最方便、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脂砚斋在《红楼梦》上所作的批语。脂批中透露了大量的有关脂砚斋与曹雪芹,脂砚斋与红楼梦其它人物、事件之间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已发现的曹家史料和其其它史料证据相互印证,能帮助我们解开红楼梦研究中的许多谜团,包括脂砚斋本人身世的谜团。脂评甲戌本第一回上有两条颇似“临终绝笔”的批语,写在作者所题“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的眉端: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瘌头和尚何!”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在这两条批语中,脂砚斋指明曹雪芹死于壬午(1763年)除夕。庚辰本上有一条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宁)不悲乎!”这条脂批不仅能说明脂砚确是女性,还能证明脂砚曾在大观园里生活过。值得注意的是甲戌本第二回写贾雨村在石头城游览,从外面看贾府,当作者写到“就是后一带花园子”时,有一段一问一答的批语。问:“后”字何不直用“西”字。答:“恐先生坠泪,故不敢用“西”字。问话者显然是批书人脂砚,回答者显然是作书人曹雪芹。这条一问一答的特殊批语向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脂砚早年曾住在曹家西花园。对曹雪芹在答语中称脂砚为“先生”问题,只能说明曹雪芹对脂砚很尊重,而不能说明脂砚一定是男性。毛泽东当年给宋庆龄写信时,就曾尊称宋女士为“庆龄先生”。脂批中有“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的对句,正说明“脂砚先生”是女性。脂批中还有“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等批语,显然也是女性口气。由这些批语可以看出:脂砚斋是位女性;脂砚曾经在大观园生活过;曹雪芹对脂砚很尊重;脂砚与雪芹感情深厚。在《红楼梦》中,宝玉一直对妙玉非常尊重,因此批语中称脂砚(妙玉)为“先生”,实属正常。妙玉的容貌、才情、叛逆性格及对宝玉的感情,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后来能一起过隐居著书的生活。如果我们再注意仔细品味红楼梦中几处记述妙玉与宝玉的交往的描写,更可以看出该书中有他们二人对往事的深情回忆。  据红学研究史料:何焯(1661-1722),字屺瞻,号义门,晚号茶仙,苏州吴县人。康熙时以拔贡生值南书房,赐举人,复赐进士,官编修,直武英殿修书。著有《义门先生集》、《义门读书记》。何焯精于古版本鉴定,初以布衣身份受聘于工部尚书王鸿绪,后由直隶巡抚李光地推荐给康熙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以拔贡生身份应召入京入直南书房授皇八子书。次年赐举人身份参加考试,又特许参加殿试,中第三名进士。真可谓君恩浩荡,一步登天。何焯不仅学问渊博,而且足智多谋,有“袖珍曹操”之誉。在皇八子与皇四子(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何焯出谋划策,深为皇八子所依重。由于皇八子争夺皇位之心太过急切和明显,引起康熙皇帝的警觉和反感,寻得皇八子结交外臣,图谋皇位的证据密奏康熙,康熙震怒之下连累一大批官员受到处分。何焯因在丁艰回藉守制期间将幼女托皇八子收养(违反清室规定)遂成为结党的铁证,为此被逮捕下狱,虽不久获释,但家中被抄,一切官职全部削去。何焯出狱后,托病回藉修养,1722年(雍正继位的前一年)在郁愤中去世。此一史实,在清史中有明确记载。   在了解了何焯的上述身世后,再来看脂批中的一些话,就能知道批语的真实含义及脂砚与何焯的父女关系了。脂评甲戌本第一回写甄士隐家被烧。原文是这样写的:“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炸供,那些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在“接二连三牵五挂四”这句话上有段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所谓:“南直召祸”,应是指何焯受康熙之召到京入直南书房为皇八子之师,不幸引来入狱和抄家之祸。书中所谓“那些小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其实是隐写皇八子及其党羽谋取皇位事机不密,东窗事发,致使诸多官员接二连三受到牵累的一段史实。不了解这段史实,当然就无法理解脂砚斋的上述批语。曹雪芹对脂砚的身世是清楚的,所以会这样写,脂砚斋对南直召祸的隐情更了解,所以才会这样批。南直之祸直接导致了何家的家道衰落,导致了脂砚的身遭离乱。对这段痛史,脂砚耿耿于怀,在脂批中有多处流露。例如甲戌本第十三回在“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句上,脂砚批道:“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恸杀!”有人认为“树倒猢狲散”这句话是曹寅的口头禅,其实不对,由甲戌(1754年)上推35年,时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曹寅早已去世,不可能再说此话。说这句话的主人是谁?正是脂砚的父亲何焯。再如甲戌本第一回写英莲,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上,有一段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按何焯系狱主要是因为他在返乡守制期间,将自己的幼女留在八皇子家托养,为皇四子所参奏,加之何焯回乡守制期间,曾四处活动,为八皇子拉拢官员穿针引线,此事也被他人密奏康熙,引起康熙的反感与震怒。龙颜大怒的康熙一面将皇八子怒斥一通,一面将何焯关进大狱,一大批与皇八子、何焯关系亲密的官员受到罢免和牵连。何焯众多有才华的门生弟子从此失去进身之阶。正是有感于此,脂砚才会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下写出这样沉痛的长段批语。不了解这其中的隐情,是无法理解脂批这段话的真实涵义的。除了上述三例外,还可以找到一些批语与脂砚身世有关,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详述。值得一提的是,何焯晚号茶仙,精于茶道。红楼梦中妙玉精于茶道且有很名贵的茶具带入贾府,这大约也能作为妙玉是何焯之女的一个旁证。其次,何焯是苏州人,又是康熙朝的著名学者,且担任过皇八子之师。曹寅曾任职苏州织造,且与八皇子关系密切,曹家与何家有深交关系乃情理中事。何焯去世后,特别是雍正继位后,何氏后人惶惶不安,在苏州过活已不安全,随时都会有大祸临头。脂砚在其师的指点下,投奔曹家,以带发修行方式隐姓埋名寻求保护是最好的选择和安排。曹家因感念旧时与何家的交情收留脂砚(妙玉)并给予礼遇也属正常。再从存世的实物来看。脂砚斋所用之脂砚,文革前尚存,《文物》杂志1973年第二期曾刊出此砚的实物照片,并介绍说该砚原为明代江南名妓薛素素所有,砚侧刻有“脂砚斋所珍之研其永保”十个隶字。砚背刻有明代著名文士王樨登题诗“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余润拂兰芝。”砚匣底部刻有“万历癸酉姑苏吴万有造”字样。象这样名贵的砚台,一般人家很难拥有,何焯是大收藏、大鉴定家,拥有这样的名砚实属正常,传给其爱女珍藏使用也很正常。在《红楼梦》这部不朽名著中,凝聚了曹雪芹与脂砚斋二人欢乐与悲苦。正因为如此,脂砚才会在临终前写下这样的泪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凄美动人的《葬花吟》真的是林黛玉所作吗?~

《葬花吟》可能是妙玉所作,妙玉是《红楼梦》作者之一脂砚的化身。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书法家、版本鉴定家、收藏家何焯(何义门)之女。1、妙玉进贾府是在贾府被抄家的前三年左右(元春省亲那一年),从史料看,曹家被抄家是在雍正五年年底,因此,脂砚到曹家避难是在雍正二年。书中指明妙玉进贾府时年方18岁,由雍正二年(1724年)前推18年,是公元1706年(脂砚的生年)。而脂砚之父何焯是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回乡守制,当时,脂砚刚满周岁,何焯因急于回乡奔丧守制,故将刚满周岁的脂砚托付皇八子照管。此事后被雍正党羽侦知,密奏康熙,成为皇八子与官员密谋结党的铁证,致使何焯后来入狱丢官。这是脂砚幼年时的一段不幸经历,也是脂批中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痛下批语的原因所在。此乃妙玉判词“世难容”的第一层涵义。2、《葬花吟》中有这样几句诗:“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几句诗写得非常隐晦,其中隐藏着脂砚在婚恋上的一段惨痛经历。脂砚之父何焯与苏州织造李煦关系极深,同属皇八子党,何焯去世前,将爱女许配给李煦之子(即《红楼梦》中的甄宝玉),二人已定婚,即将举行婚礼,不料一场大祸从天而降。雍正二年,李煦因亏空而被抄家,其家属及家仆等“二百余口,在苏州变卖”,这是雍正继位后,对皇八子党采取的清算行动,脂砚为防不测,而投奔曹家,此时曹家因有贵妃在宫中照应,尚无大碍。曹家与李家本是至亲,李家遭难,其未过门的儿媳投奔而来,曹家当然会尽力救护,何况曹家与何家过去也有深交关系。脂砚逃到曹家后,仍时时担心会暴露身份,遭到迫害。这便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的真实背景,它也是“世难容”的第二层涵义。3、《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甄宝玉和其母在脱难后曾专程到贾府寻访妙玉(通过地藏庵的姑子侧面打听),在得悉妙玉“被抢”后,央托王夫人另外为甄宝玉择门亲事,王夫人将李纨的堂妹三姑娘许配给甄宝玉。(详见《红楼梦》第115回)。《红楼梦》后40回乃高鹗根据曹雪芹原著《风月宝鉴》后40回改写而成,甲戌本《石头记》第十三回中,有一段脂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面。”这段批语写于甲戌年(1753年)前推三十年正是雍正二年(1724年),而妙玉进贾府的时间,经推算也是雍正二年,李煦被抄家的时间,也是雍正二年,这难道说只是一种巧合吗?什么样的事能使脂砚在三十年后回忆往事仍然“血泪盈面”呢?只有婚变或失恋,才会有这种难以平复的创痛。因此,对《葬花吟》这首诗,我们如能结合妙玉判词及脂砚身世作深层考证,就会相信《葬花吟》乃脂砚昔时旧作。4、《红楼梦》前80回的“传诗之意”。在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贾雨村中秋赏月,吟出“未卜三生愿”这首五言律诗,诗旁有一段脂批:“这是第一首诗,……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何谓“传诗之意”,就是作者对过去写下的一些比较满意的诗,借助小说这种形式写入书中以便流传,这是明清时期文人写小说常用的方法,故脂批中用“亦有”二字。但是,与其它一些小说家不同的是,在《红楼梦》这部小说里,曹雪芹不仅要传他自己作的诗,而且要传脂砚及大砚园中二十钗的诗,这就是《红楼梦》前80回中集合了大量诗词作品的真正原因。而要把这些诗,很巧妙地安插在书中的各个章回里,是很需要作些辅陈安排,甚至是需要作精心设计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对《风月宝鉴》改写的过程中,曹雪芹会“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花费了很多精力。5、甲戌本《石头记》第二十七回,在林黛玉哭吟《葬花吟》的开头,脂砚写下这样一段批语:“诗词歌赋,有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这就说明《葬花吟》是原来就有的诗作,被作者巧妙地安插在故事的情节之中。脂砚是此诗的原作者,她很欣赏曹雪芹在书中为此诗设置的情节,故在批语中称赞曹雪芹处理手法的妥帖与新颖。再看《葬花吟》全诗写完后的脂砚批语:“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更生更新。……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意为脂砚传诗,尤其《葬花吟》一诗,乃千古绝唱,雪芹费尽心思,使此诗在书中由黛玉口中自然吟出,这种高超的技巧与精心的构思,自然会引起脂砚的赞叹与感动,故脂砚在批语中会写下“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这样的批语。再看《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黛玉所作“五美吟”诗,乍一看,很象是黛玉所作,细细品读,却又不象是黛玉所作,尤其是咏红拂那首:“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根本就不象是林黛玉这样经常哭哭啼啼的柔弱女孩子所作。相反,这五首诗却很象是脂砚所作。因为这五首诗的内涵与格调与脂砚的身世、心境、性格、气质十分吻合,它更象是妙玉所作而不象是黛玉所作。另外,《红楼梦》第70回中林黛玉所作“桃花行”,也很象是脂砚的闺中之作。这些都说明,《红楼梦》前80回中出现的诗作,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正是脂砚与十二钗当年在曹府时的闺中之作,它们被曹雪芹巧妙地安排在前80回的各个章回之中,形成了《红楼梦》独特的“诗格局”景象。为了使这些诗作能够得到巧妙的展示,曹雪芹在书中设置了很多人物与场景,并要照应各方面的联系与呼应。这大约正是《风月宝鉴》前三回内容经过反复增删修改,终于形成《红楼梦》前80回的原因所在。7、考证脂砚斋的身世,最方便、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脂砚斋在《红楼梦》上所作的批语。脂批中透露了大量的有关脂砚斋与曹雪芹,脂砚斋与红楼梦其它人物、事件之间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已发现的曹家史料和其其它史料证据相互印证,能帮助我们解开红楼梦研究中的许多谜团,包括脂砚斋本人身世的谜团。脂评甲戌本第一回上有两条颇似“临终绝笔”的批语,写在作者所题“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的眉端: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瘌头和尚何!”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在这两条批语中,脂砚斋指明曹雪芹死于壬午(1763年)除夕。庚辰本上有一条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宁)不悲乎!”这条脂批不仅能说明脂砚确是女性,还能证明脂砚曾在大观园里生活过。值得注意的是甲戌本第二回写贾雨村在石头城游览,从外面看贾府,当作者写到“就是后一带花园子”时,有一段一问一答的批语。问:“后”字何不直用“西”字。答:“恐先生坠泪,故不敢用“西”字。问话者显然是批书人脂砚,回答者显然是作书人曹雪芹。这条一问一答的特殊批语向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脂砚早年曾住在曹家西花园。对曹雪芹在答语中称脂砚为“先生”问题,只能说明曹雪芹对脂砚很尊重,而不能说明脂砚一定是男性。毛泽东当年给宋庆龄写信时,就曾尊称宋女士为“庆龄先生”。脂批中有“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的对句,正说明“脂砚先生”是女性。脂批中还有“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等批语,显然也是女性口气。由这些批语可以看出:脂砚斋是位女性;脂砚曾经在大观园生活过;曹雪芹对脂砚很尊重;脂砚与雪芹感情深厚。在《红楼梦》中,宝玉一直对妙玉非常尊重,因此批语中称脂砚(妙玉)为“先生”,实属正常。妙玉的容貌、才情、叛逆性格及对宝玉的感情,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后来能一起过隐居著书的生活。如果我们再注意仔细品味红楼梦中几处记述妙玉与宝玉的交往的描写,更可以看出该书中有他们二人对往事的深情回忆。 据红学研究史料:何焯(1661-1722),字屺瞻,号义门,晚号茶仙,苏州吴县人。康熙时以拔贡生值南书房,赐举人,复赐进士,官编修,直武英殿修书。著有《义门先生集》、《义门读书记》。何焯精于古版本鉴定,初以布衣身份受聘于工部尚书王鸿绪,后由直隶巡抚李光地推荐给康熙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以拔贡生身份应召入京入直南书房授皇八子书。次年赐举人身份参加考试,又特许参加殿试,中第三名进士。真可谓君恩浩荡,一步登天。何焯不仅学问渊博,而且足智多谋,有“袖珍曹操”之誉。在皇八子与皇四子(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何焯出谋划策,深为皇八子所依重。由于皇八子争夺皇位之心太过急切和明显,引起康熙皇帝的警觉和反感,寻得皇八子结交外臣,图谋皇位的证据密奏康熙,康熙震怒之下连累一大批官员受到处分。何焯因在丁艰回藉守制期间将幼女托皇八子收养(违反清室规定)遂成为结党的铁证,为此被逮捕下狱,虽不久获释,但家中被抄,一切官职全部削去。何焯出狱后,托病回藉修养,1722年(雍正继位的前一年)在郁愤中去世。此一史实,在清史中有明确记载。  在了解了何焯的上述身世后,再来看脂批中的一些话,就能知道批语的真实含义及脂砚与何焯的父女关系了。脂评甲戌本第一回写甄士隐家被烧。原文是这样写的:“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炸供,那些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在“接二连三牵五挂四”这句话上有段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所谓:“南直召祸”,应是指何焯受康熙之召到京入直南书房为皇八子之师,不幸引来入狱和抄家之祸。书中所谓“那些小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其实是隐写皇八子及其党羽谋取皇位事机不密,东窗事发,致使诸多官员接二连三受到牵累的一段史实。不了解这段史实,当然就无法理解脂砚斋的上述批语。曹雪芹对脂砚的身世是清楚的,所以会这样写,脂砚斋对南直召祸的隐情更了解,所以才会这样批。南直之祸直接导致了何家的家道衰落,导致了脂砚的身遭离乱。对这段痛史,脂砚耿耿于怀,在脂批中有多处流露。例如甲戌本第十三回在“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句上,脂砚批道:“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恸杀!”有人认为“树倒猢狲散”这句话是曹寅的口头禅,其实不对,由甲戌(1754年)上推35年,时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曹寅早已去世,不可能再说此话。说这句话的主人是谁?正是脂砚的父亲何焯。再如甲戌本第一回写英莲,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上,有一段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按何焯系狱主要是因为他在返乡守制期间,将自己的幼女留在八皇子家托养,为皇四子所参奏,加之何焯回乡守制期间,曾四处活动,为八皇子拉拢官员穿针引线,此事也被他人密奏康熙,引起康熙的反感与震怒。龙颜大怒的康熙一面将皇八子怒斥一通,一面将何焯关进大狱,一大批与皇八子、何焯关系亲密的官员受到罢免和牵连。何焯众多有才华的门生弟子从此失去进身之阶。正是有感于此,脂砚才会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下写出这样沉痛的长段批语。不了解这其中的隐情,是无法理解脂批这段话的真实涵义的。除了上述三例外,还可以找到一些批语与脂砚身世有关,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详述。值得一提的是,何焯晚号茶仙,精于茶道。红楼梦中妙玉精于茶道且有很名贵的茶具带入贾府,这大约也能作为妙玉是何焯之女的一个旁证。其次,何焯是苏州人,又是康熙朝的著名学者,且担任过皇八子之师。曹寅曾任职苏州织造,且与八皇子关系密切,曹家与何家有深交关系乃情理中事。何焯去世后,特别是雍正继位后,何氏后人惶惶不安,在苏州过活已不安全,随时都会有大祸临头。脂砚在其师的指点下,投奔曹家,以带发修行方式隐姓埋名寻求保护是最好的选择和安排。曹家因感念旧时与何家的交情收留脂砚(妙玉)并给予礼遇也属正常。再从存世的实物来看。脂砚斋所用之脂砚,文革前尚存,《文物》杂志1973年第二期曾刊出此砚的实物照片,并介绍说该砚原为明代江南名妓薛素素所有,砚侧刻有“脂砚斋所珍之研其永保”十个隶字。砚背刻有明代著名文士王樨登题诗“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余润拂兰芝。”砚匣底部刻有“万历癸酉姑苏吴万有造”字样。象这样名贵的砚台,一般人家很难拥有,何焯是大收藏、大鉴定家,拥有这样的名砚实属正常,传给其爱女珍藏使用也很正常。在《红楼梦》这部不朽名著中,凝聚了曹雪芹与脂砚斋二人欢乐与悲苦。

简单的来讲 可以大致这样的来个概括:感怀寄人篱下的身世,她看到花飘落,就扫起落花到偏僻处葬花,哭得肝肠寸断,唱了一曲《葬花吟》,感动得那偷听的宝玉也哭了。 还有这段也行的:花在这里比喻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当花凋落时,则暗示人生前景的暗淡荒凉,美丽的东西总是不能长久,就像青春,生命都有尽头.小说中林黛玉体质单薄经常发病,又寄人篱下,和宝玉相好却无人出面替她做主.林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因为花儿落了,贾宝玉要把他们丢进水里,林黛玉怕他们流到臭水沟,所以葬花。第二次葬花的前一天和贾宝玉发生了误会,借葬花以抒发自己的苦闷、青春易逝的伤感情绪,所以也就有了“今日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忘两不知”等的名句。 ------------------------------------------- 《葬花吟》全诗如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尺头。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莫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乍看起来很象是黛玉所作,但细细思量,却有很多疑问。此诗出现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之中,此时的黛玉,年龄约在十四、五岁,且很受贾母等人的疼爱,除了与宝玉有些小误解外,在贾府并未受到多大的冷遇。那么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该作何解释?再看,“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一句,反映的是已成年的女子伤春、惜春的心境,而黛玉此时尚未成年,不大可能会有这样的吟唱。从《红楼梦》第十八回中介绍可知,妙玉进贾府时年已十八岁,且“模样又极好”,到第二十七回时,妙玉的年龄当在十九岁左右,正是少女成熟时期,其特殊的身世与际遇(出身名门,寄人篱下,才貌双全,被迫出家),引发出强烈的伤春、惜春情怀,其对往事的感怀,对前途的忧虑,对世态的感受都足以促使她在孤寂中写出哀艳绝伦的《葬花吟》。妙玉本有诗才,《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借黛玉之口,称赞妙玉为“诗仙”,何况她出生于吴门(苏州),生长于诗书家庭,对唐伯虎的《六如集》耳熟能详,因此,脂砚(妙玉)在寄居曹府期间感怀身世写下感人至深的《葬花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葬花吟》中的诗句几乎句句都能与脂砚的身世、心境完全吻合。请看:“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末温。”这不正是脂砚(妙玉)寄居曹家时孤苦无依,青灯黄卷生活的真实写照吗?再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几句诗,传递的正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妙玉判词)而又遭遇不幸的妙龄少女脂砚自爱自惜的悲痛情怀。值得一提的是,妙玉判词的曲名叫“世难容”,一般人都把它理解为妙玉心性高傲,脾气古怪难以为世道所容,这样理解当然也可以。但是笔者认为,“世难容”三个字后面隐藏有更深的涵义。   笔者在《脂砚斋身世解谜》一文中已经指出,妙玉进贾府是在贾府被抄家的前三年左右(书中交待是元春省亲的那一年),从史料看,曹家被抄家是在雍正五年年底,因此,脂砚到曹家避难是在雍正二年。书中指明妙玉进贾府时年方18岁,由雍正二年(1724年)前推18年,是公元1706年(脂砚的生年)。而脂砚之父何焯是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回乡守制③,当时,脂砚刚满周岁,何焯因急于回乡奔丧守制,故将刚满周岁的脂砚托付皇八子照管。此事后被雍正党羽侦知,密奏康熙,成为皇八子与官员密谋结党的铁证,致使何焯后来入狱丢官。这是脂砚幼年时的一段不幸经历,也是脂批中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痛下批语的原因所在。此乃妙玉判词“世难容”的第一层涵义。还有第二层涵义。《葬花吟》中有这样几句诗:“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几句诗写得非常隐晦,其中隐藏着脂砚在婚恋上的一段惨痛经历。脂砚之父何焯与苏州织造李煦关系极深,同属皇八子党,何焯去世前,将爱女脂砚许配给李煦之子(即《红楼梦》中的甄宝玉),二人已定婚,即将举行婚礼,不料一场大祸从天而降。雍正二年,李煦因亏空而被抄家,其家属及家仆等“二百余口,在苏州变卖”,在苏州卖不出去,又将他们“记档”解送到北京,“交崇文门监督五十一等变价。”④这实际上是雍正继位后,对皇八子党采取的清算行动,脂砚为防不测,而投奔曹家,此时曹家因有贵妃在宫中照应,尚无大碍。曹家与李家本是至亲,李家遭难,其未过门的儿媳脂砚在其老师的指点下投奔而来,曹家当然会尽力救护,何况曹家与何家过去也有深交关系。脂砚逃到曹家后,仍时时担心会暴露身份,遭到迫害。这便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的真实背景,它也是“世难容”的第二层涵义。《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甄宝玉和其母在脱难后曾专程到贾府寻访妙玉(通过地藏庵的姑子侧面打听),在得悉妙玉“被抢”后,央托王夫人另外为甄宝玉择门亲事,王夫人将李纨的堂妹三姑娘许配给甄宝玉。(详见《红楼梦》第115回)。《红楼梦》后40回乃高鹗根据曹雪芹原著《风月宝鉴》后40回改写而成,因此,后40回的故事,有其真实性的一面。甲戌本《石头记》第十三回中,有一段脂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面。”这段批语写于甲戌年(1753年)前推三十年正是雍正二年(1724年),而妙玉进贾府的时间,经推算也是雍正二年,李煦被抄家的时间,也是雍正二年,这难道说只是一种巧合吗?非也,它说明《红楼梦》中讲述的故事,是以曹雪芹和脂砚斋两人的身世为主线,其中的许多故事情节是追踪蹑迹的“实录其事”,而不是“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假拟妄称”(以上引语皆为《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作者自述语)。什么样的事能使脂砚在三十年后回忆往事仍然“血泪盈面”呢?只有婚变或失恋,才会有这种难以平复的创痛。因此,对《葬花吟》这首诗,我们如能结合妙玉的判词及脂砚的身世作深一层考证,就会相信《葬花吟》乃脂砚昔时旧作绝非虚语。   上面我们分析论证了《葬花吟》一诗乃脂砚(妙玉)的闺中之作。下面,重点论证《红楼梦》前80回的“传诗之意”。   在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贾雨村中秋赏月,吟出“未卜三生愿”这首五言律诗,诗旁有一段脂批:“这是第一首诗,……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何谓“传诗之意”,就是作者对过去写下的一些比较满意的诗,借助小说这种形式写入书中以便流传,这是明清时期文人写小说常用的方法,故脂批中用“亦有”二字。但是,与其它一些小说家不同的是,在《红楼梦》这部小说里,曹雪芹不仅要传他自己作的诗,而且要传脂砚及大砚园中二十钗的诗,这就是《红楼梦》前80回中集合了大量诗词作品的真正原因。而要把这些诗,很巧妙地安插在书中的各个章回里,是很需要作些辅陈安排,甚至是需要作精心设计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对《风月宝鉴》改写的过程中,曹雪芹会“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花费了很多精力。   说《红楼梦》有传诗之意,有没有直接的证据?答曰,有。请看甲戌本《石头记》第二十七回,在林黛玉哭吟《葬花吟》的开头,脂砚写下这样一段批语:“诗词歌赋,有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这就说明《葬花吟》是原来就有的诗作,被作者巧妙地安插在故事的情节之中。脂砚是此诗的原作者,她很欣赏曹雪芹在书中为此诗设置的情节,故在批语中称赞曹雪芹处理手法的妥帖与新颖。再看《葬花吟》全诗写完后的脂砚批语:“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更生更新。……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意为脂砚传诗,尤其《葬花吟》一诗,乃千古绝唱,雪芹费尽心思,使此诗在书中由黛玉口中自然吟出,这种高超的技巧与精心的构思,自然会引起脂砚的赞叹与感动,故脂砚在批语中会写下“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这样的批语。因此,仅从《葬花吟》及其脂批中,我们已能明显地看出《红楼梦》中的“传诗之意”。再看《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黛玉所作“五美吟”诗,乍一看,很象是黛玉所作,细细品读,却又不象是黛玉所作,尤其是咏红拂那首:“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根本就不象是林黛玉这样经常哭哭啼啼的柔弱女孩子所作。相反,这五首诗却很象是脂砚所作。因为这五首诗的内涵与格调与脂砚的身世、心境、性格、气质十分吻合,它更象是妙玉所作而不象是黛玉所作。另外,《红楼梦》第70回中林黛玉所作“桃花行”,也很象是脂砚的闺中之作。这些都说明,《红楼梦》前80回中出现的诗作,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正是脂砚与十二钗当年在曹府时的闺中之作,它们被曹雪芹巧妙地安排在前80回的各个章回之中,形成了《红楼梦》独特的“诗格局”景象。为了使这些诗作能够得到巧妙的展示,曹雪芹在书中设置了很多人物与场景,并要照应各方面的联系与呼应。这大约正是《风月宝鉴》前三回内容经过反复增删修改,终于形成《红楼梦》前80回的原因所在。   对于《红楼梦》前80回的“传诗之意”,尚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考证。例如薛宝芹其人与其诗,就与“传诗之意”大有关联,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作深入论述了。

《葬花辞》是曹雪芹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点的重要作品...
答:《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 ---林黛玉《红楼梦》
答:《红楼梦》最高潮处,《红楼梦》思想内涵最深刻处,曹雪芹文学诗词造诣最体现极至处,便是黛玉葬花一节,而《葬花吟》则是这节的重中之重!《葬花吟》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无怪乎贾宝玉听《葬花吟》时痛倒在山坡...

《葬花吟》这首诗的作者,是书中哪个人物
答:《红楼梦》中《葬花吟》这首诗的作者,是书中哪个人物?请简述这个人物“葬花”的有关情节。(6分)参考答案:(2) 作者是林黛玉。(2分)黛玉夜访怡红院,晴雯正生气,借故说宝玉吩咐的,不给开门。(1分)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她见了宝玉也不理睬,宝玉还蒙在鼓里。(1分)她独自一人在幽僻...

《红楼梦》中,最优美的诗词是哪一首,为什么?
答:但小编认为其中最美的一篇应该是大家所熟知的那首《葬花词》,这首由林黛玉写的葬花篇,悲而美,通过“柳丝榆荚、明媚鲜妍、青灯照壁”等词汇的描写,让整个诗句充满艺术和文艺气息,好像每一句都能让人想象出画面,林黛玉扛着小锄头,垂泪葬花、悲中透出的美意,更加生动鲜活。林黛玉葬花词...

谁知道林黛玉的《葬花辞》?
答:你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

林黛玉的《葬花吟》为什么那么出名?她的才情是贾府中最出众的吗?
答:林黛玉的《葬花吟》为什么那么出名?她的才情是贾府中最出众的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期中林黛玉所吟诵的《葬花吟》,我觉得也代表了《红楼梦》诗词作品的巅峰!《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下掩盖的是封建制度的摇摇欲坠,必将“一败涂地”而不可挽回的灭亡。而《葬花呤》,则是林黛玉...

林黛玉写了哪些诗
答:知识拓展:1、《葬花吟》是林黛玉在宝玉娘娘的嫁妆上写下的,表达了她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世事的悲凉之情。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林黛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答: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应该算是《红楼梦》中很长的一首诗了,凄凄惨惨,哀哀欲绝,道尽了多少相思别离,诉尽了多少人生无奈。 明明这会子正阳光明媚,姐姐妹妹们一个个都在戏耍嬉闹呢。 可黛玉偏偏一个人在山坡那边呜咽哭泣着葬花,花冢之下掩香魂。 别人越发热闹,就越发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冷清。 只是若要是带着委屈...

林黛玉所作《葬花吟》 出自什么情节?
答:感怀寄人篱下的身世,她看到花飘落,就扫起落花到偏僻处葬花,哭得肝肠寸断,唱了一曲《葬花吟》,感动得那偷听的宝玉也哭了。 还有这段也行的:花在这里比喻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当花凋落时,则暗示人生前景的暗淡荒凉,美丽的东西总是不能长久,就像青春,生命都有尽头.小说中林黛玉体质单薄经常发病,又寄人篱下...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是什么?
答:林黛玉《葬花吟》赏析如下:《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最具感染力、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字之一。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