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上四刻是现在的几点 一更二点 戌时四刻 三更一点 卯时一刻 酉时六刻 二更三点 ...

作者&投稿:布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时上四刻是23点至次日0点。

古代通常采用十二时辰计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对应23时至1时、1时至3时、3时至5时、5时至7时、7时至9时、9时至11时、11时至13时、13时至15时、15时至17时、17时至19时、19时至21时、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制是依据太阳的方位或出没状况来判断的,在阴天或者雨天就让人难以判断时间。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漏刻,用来记载时间。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也因此子时上四刻是23点至次日0点。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

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

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二时辰”简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间 (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



“子时”“上四刻”“下四刻”

“子时”:从23:00至零晨1:00。

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等分,计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十二个时辰,并将每时辰分为八刻。 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子时是一天的开始即分界线。子时上四刻即从23:00至零点,子时下四刻即从零点至零晨1:00。

中四刻,属于不规范的表述,子时中四刻即23点30分至零点30分。

子时:从23:00至次日零晨1:00,2个小时,每刻应是15分钟,上四刻是现在的23:00至24:00时。
子时中四刻,说法不规范。(非要分的话,只能是23;40至次日零晨0:20时)

古时的子时是指现在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以此类推,午时是指上午11点至下午1点。古时一个时辰是现在两个小时。

子时是几点到几点-生活频道-匠子视频



子时是几点上四刻是啥意思~

子时是晚23点到早上1点,每个时辰分为分为八刻,一刻15分钟。子时上四刻即从23:00至零点

一更二点为19:48;戌时四刻为19:57.6;三更一点为23:24;卯时一刻7:14;酉时六刻18:26;二更三点22:12;辰时七刻8:40;五更四点4:36。
1、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折合现在的两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算,夜半十一时至一时是子时,夜一时至三时是丑时,子 、丑 、寅 、卯 、辰 、巳、午 、未、申、酉 、戌 、亥以此类推。
2、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3、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代24分钟。
4、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代的14.4分钟。
由此可计算出上述时间。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百刻制,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更点

古代子时是几点
答:古代的子时和午时是现在时间的几点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

时辰分上中下命
答:时辰分上中下命1 时辰分上中下的详解 1、古代一时辰分上中下三个时刻 不是上中下,而是一二三刻,一刻15分钟。常说的午时三刻,而没有说午时下刻的 一个时辰分为八个时刻。 又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2、算命中的已时上中下啥意思 “已时上中下”是算命学中将一个时辰分为三刻来计算。一...

在古代计时中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那么一个时辰又分多少刻呢? 一刻是...
答: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12秒 ...

四刻六时是现在的几点啊
答:六时按内地24小时制,大概时间:初夜 18:00-22:00;中夜 22:00-02:00;后夜 02:00-06:00;晨朝 06:00-10:00;日中 10:00-14:00;日没:14:00-18:00。一小时等于4刻钟。一刻等于15分钟。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辰时四刻是几点
答:辰时四刻是八点。在古代把一个时辰分为八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分钟,辰时是七点到九点,那么辰时四刻刚好是指上午八点。中国古代的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的,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的也...

古代是否有四刻五刻六刻?
答: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1.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

古代每个时辰的八刻分别叫什么?初刻。。正刻。。?
答: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

四点三刻是几点
答:四时三刻是指的四点四十五分。我国古代是把一天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是一个时辰,另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做日晷的计时工具,它把一个时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而根据上面的分析来看,一份正好是西方计时方法中的十五分钟,三刻就是四十五分钟。古代时间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西周开始,中国的...

<红楼梦>中"卯正三刻"是现在几点
答: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一个时辰有两个小时,分“初”和“正”,“初”代表前一个小时,“正”代表后一个小时;其中每个小时都有四刻,一刻是十五分钟。所以:...

午时四刻是几点呢?
答:午时四刻是12点,因为古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用现代时钟是2个小时1个时辰,1刻用现在时钟是15分钟,午时的时辰用现代的时钟来表示是上午的11时整至到下午的1点钟,4刻就是(15X4)等60分钟正好是1小时,11时去加四刻的1小时,正好是12时,所以午时四刻是正中午12点。古时时间的代称:【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