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中,穆桂英和杨宗保是真实存在的吗?难道他们只是小说中的人物?急需~~~小女子身无分文,帮帮忙 花木兰、樊梨花、佘太君、穆桂英这些女将是否存在?有什么依据?

作者&投稿:禤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戏剧上的杨家将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演义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历史。
正式历史记载着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文广事迹。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则更多。
杨、佘两家都是将门豪族,历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将,他们两家又是世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为了保家卫国,两家世代都是习武的,一个形成“杨家将”,一个形成“佘家军”(按佘实姓折,当时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卫国干城。
杨业,并州太原人。据山西代县杨忠武词保存的《杨氏族谱》记载,杨业是汉太尉杨震少子杨奉后代。“父信,为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命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宋史》)杨业20多岁到太原,受到北汉重用,任保卫指挥使、建雄节度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国人号为 “无敌”。皇帝赐姓刘,名继业,又升任为侍卫新军都虞侯 (五代时高级军官)。这时赵匡胤正图统一全国,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归宋。开始,刘不听,却依靠契丹支援与赵匡胤抗衡。多次交兵,赵匡胤屡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赵光义 (原名赵匡义)即位后,刘继元终因国力不支,于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在与赵光义作战中,杨业屡建军功,此时仍然坚守城南苦战。赵光义久闻杨业是员勇将,便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杨业“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宋太宗当即予以嘉奖,恢复姓杨,名业,不久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杨业 "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任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担负防御契丹的重任,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国大军攻雁门,杨业命部将董思源等堵截峡口南口,自己则率几百名骑兵从小道绕到雁门关峡口北口向南猛攻,杀死辽军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杨业声威大震,"契丹威之,望见业旌旗即别去。不久,杨业升任云州 (今大同)节度使,仍判郑州、代州。这引起了山西主将潘美的妒嫉,上书皇帝毁谤杨业,但太宗没有轻信,反而把书封好交给杨业,以示信任。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契丹三万骑分三路南侵,西路攻府州,被折御卿打败。东路攻高阳,被崔彦进打败。中路袭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宋军杀死辽兵三千人,俘一万多人,取得全胜。雍熙三年 (986年)正月,宋太宗下诏分三路北伐,东路曹彬、崔彦迸率主力玫幽州,中路田重迸部直趋飞狐。西路军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 (地方高级军官),命杨业副之,以蔚州刺史王侁为军器库使,监军,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师次桑乾河。出师初期,战斗颇为顺利,尤其是西路军杨业,在雁广北口首战告捷,乘胜攻占寰、朔二州,随后又攻克云、应二州。五月初,东路曹彬部被辽军打败,被迫撒兵。于是辽军集中兵力压向西路潘、杨部,杨业退回代州,辽军占领寰州 (即今朔县),这时宋中央政府命令潘、杨率军护送代北四川居民内迁。但在敌人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杨业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城,同时派骑兵接应,强弩千人守住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以保证三州民众撤走。监军王侁在潘美的支持下,有意陷杨业于困境,不同意杨业的意见,并讽刺杨业“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要杨业率兵出雁门向北进攻。刘文裕也从旁一唱一和,赞成王侁意见,杨业当即说道:“不可,此必败之势也。”王侁进一步挑衅地说:“君侯素号无敌,今先敌追挠不战,得非有它志乎?”逼杨出战。杨业非常气愤地说:“我不是怕死,我是考虑如何完成任务。既然你们这样责问我,我只好出战,这样必定失败。我是太原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临出发时,杨业指着陈家谷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步兵强弩,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救之,不然,我们将全军覆没。”七月八日夜,杨业率军出石碣路上,第二天早晨到达朔州东部,与辽将耶律斜轸相遇,双方激战,杨业部被围。后突围退到狼牙村时,被辽兵赶上,又打了一场恶战。黄昏时,杨业突出重围,来到陈家谷口。潘、王在当天于陈家谷口布阵,从早晨到中午,使人登高望之,王侁以为辽兵定被杨业打败,欲争其功,即领兵离开谷口进军,潘美不能制止,沿交河西南行10公里,打算领兵抢攻。可是不久即得到杨业战败的消息,便慌忙撤兵逃走。杨业退到陈家谷口,一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战,身受几十处伤,士兵所剩无几。杨业仍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迸,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也战死。杨业叹息日:“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宋史》)
杨业死讯传来,宋太宗非常痛惜,在诏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对杨业作了很高评价:“执干戈而卫社棱,闻繁鼓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诫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飙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引文同上) 宋太宗对杨业的评价是很公正的。诏书还决定把王侁、刘文裕除名为民,潘美从大将军降了三级 (但后来又升了官,加同平章事,可以行使宰相之权了)。为了表彰杨业,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杨业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攻战与士卒同甘苦。雁门以北苦寒,人多穿毛毡,“杨业但夹纩(棉衣),露坐治军事,旁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有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引文同上)
杨业有七子,亦说八子。据杨氏族谱记载: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朗、延兴、延玉。实际上延昭、延朗乃是一人,延朗因避讳,改名延昭。延昭幼年即喜习武,最为杨业重视,认为最像他,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所以每次打仗,都把杨延昭带在身边,并屡建功劳。延昭出知景州时,江淮地区有自然灾害,朝廷命他把任淮南郡巡检使 (数郡连结处的武官),崇仪使,知定远军 (地方行政长官,同知州)。后来长期在前线御敌,智勇善战,屡建奇功。他关怀下属,与士卒同甘共苦,所得赏赐都用来犒赏军队。杨延昭和敌人作战常身先行阵,打了胜仗总推功于下,所以将士皆乐为所用。他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很怕他,号称杨六郎(边疆以六郎命名村寨甚多,北京近郊至今尚有六郎村)。杨延昭卒于祥符七年 (1014年),死后宋真宗甚为悼惜,派中使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他的家乡,河朔一带民众多望柩而泣。
《宋史》: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以杨文广最为出名。但据《杨氏族谱》中记载:杨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杨文广是宗保之子,杨文广尚有两个弟弟充广、文贵。杨文广,宇仲容,因讨张海 (陕北农民起义军)有功,授殿直 (警卫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宋英宗器重他,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命他保卫京城。”范仲淹也赏识他,曾收他为部下。后又曾从狄青南征,任广西钤辖,屯守广西十余年。后来又调他到西北边防,在韩琦部下抵御西夏,英勇多智谋,屡建战功。大将韩琦被宋神宗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的战事,兼领永兴军路,治今西安。时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 (今甘肃天水)。为了抵御西夏向东南侵犯,韩琦接受秦州知州马仲浦建议,在秦州西北90公里的筚篥 (今甘肃甘谷县)筑城屯兵,一以保护居民耕种,一以警备西夏。经宋神宗批准后,把这个任务交给杨文广。这时西夏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感到军情紧急,宣称筚篥堡有泉喷珠,鼓励士兵一昼夜急行军90公里,到达筚篥,立即进行部署。第二天早晨,西夏兵马献出现在筚篥城堡下,他们看到宋军已严阵以待,乃不战而退。杨文广乘势开城迎敌,杀伤数千人。大家都认为杨文广用兵如神。接着杨文广下令自鸡川砦(天水)沿线筑堡,自此沿线以南数百里皆成“内地”。神宗大喜,褒奖杨文广,并改筚篥堡为“甘谷堡”,这就是今之甘谷县城。后来北辽借故南侵,宋廷内部分主战、主和两派,杨文广赞成韩琦、沈括等主张,与辽兵决战,并乘机收复幽燕失地。他并表示愿意担负作战任务,积极整备定州兵马,绘制了进兵地图,但末及回报,不幸于熙宁七年 (1074年)病故于军中。宋廷追赠杨文广为同州观察史。杨文广一生南征北战30余年,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诚卫国安民的业绩。
介绍了杨家将,回头再来介绍杨业的大人折 (佘)太君。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赛花,太君是后来的封号。折姓罕见,东汉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为氏,聚居于陕晋边一带。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 (读衣)、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从阮、折德底的传记。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从远,字可久,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改从阮。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是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勘镇太原,以为牙将,后为府州刺史。后晋出帝 (石敬塘子)与契丹败盟,从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为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代后晋为帝,于州府建永安军,以从阮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隐帝时,又迸封歧国公。后来他儿子折德庆被任为府州团练使。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
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由于杨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杨业和折赛花自幼青梅竹马,志趣和爱好相同,于后汉乾佑二年 (949年)结为夫妇。婚后折赛花随夫居住太原北汉 “杨府”。平时,她组织杨府内女仆习武训练。康基田著 《晋搜略》一书中说:折赛花家中“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夫人 (梁红玉)之亲授桴鼓然。”现在戏剧上的“杨门女将”大多有其原型,是经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有一定的根据。如八姐、九妹。据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后代说,杨业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杨延琪,一个叫杨延琅,是折赛花的得力助手。但 《杨家将世系表》中无此二人。因为旧社会家谱一般郡不录妇女,不管怎样,折家军也是一间巾帼英雄。代县杨忠武伺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折太君作了全面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坤之新渥。爱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候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科太君夫人。”这个评语的根据应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后人尊称之为折(佘)老太君的由来。
关于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据杨维森先生所若 《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称,折太君卒于934年,卒于1014年,享年80岁。她死后葬在今山西保德县城南20公里折窝村 (乾隆《保德州志》),陕两白鹿原鲸鱼沟有佘家坡头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后代。
从《杨氏族谱》中,可以看到杨氏一族,出将入相,世代簪缨,从两汉到明代,名人辈出,成为山西的茂族,一般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杨家却是例外,可能和杨氏的家风有关。
杨氏出自黄帝之姬姓,后稷的裔孙。周宣王少子尚父被封为杨侯,食邑于杨 (今山西洪洞县东),因以为姓。据杨维森考证,杨姓始祖有二:其一如上述,其二是据西汉杨家所撰家传,晋武公之子伯侨因食邑于杨邑,囚以为姓。而尚父所封杨国,春秋时为晋所灭,世系失传。故所册多尊伯侨为杨姓之祖 (即得姓之祖)。杨氏历来为“弘农”望郡,弘农杨氏之第一氏祖,当为战国时秦国左庶长杨章,因攻灭楚国有功,封华阴侯 (属陇西弘农郡),故被弘农华阴杨氏尊为一世祖。杨喜为四世祖。杨喜助汉高祖征战有功,封赤泉侯 (也有资料称杨喜为一世祖的,实为一支之祖)。中国修谱,只能从有文字可考者为第一代,实为一支开派之租,或称始迁祖,或称“来祖”。(如赵姓家谱以名人赵孟頫为始迁祖,五河欧族以欧怀英为来祖,因五河欧氏家谱写明欧族“由苏迁五”。明代朱元璋从苏南吴县一带迁移十八万户充实凤阳府,欧氏来祖欧怀英将军是这十八万户之一。)四世杨敞,西汉时以给事大将军迁大司马、御史大夫,汉昭帝拜为爪相,封平安侯。八世杨震,以拒贿“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四知闻名于世。所以杨族党号为“四知堂”。杨震与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四世太尉。杨震另一个儿子杨奉是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成为汉代名门望族。以后从汉末、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来,皆有做高官的。以宰相、公侯、进士、将军、侍郎,到进爵为王、公、侯的,都有事迹记载。杨业是杨族第三十四世孙。杨业后代知名的有南宋的杨存中、杨再兴,皆抗金名将。(杨再兴是岳飞手下大将)文官中值得一提的如杨梦弼,明代举人,初任河南浙川县知县,升陕西巩昌府同知,后改授河南开封府同知。时有仪封王行为不轨,杨公欲调查此事,仪封王害怕,遗金十万,杨梦弼遂将仪封王不轨之事与贿金上奏朝廷。明神宗下诏,削仪封王王籍为庶人,并御书杨梦弼为“天下清官第二员”,名震中州,人称 “小包公”。杨梦弼弘扬了杨族“四知堂”的家风。杨氏族中,出现那样多的廉吏名臣、爱国将领、知名人士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从《族谱》中了解这些情况,说明族谱学、谱碟学在研究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个还真不好说。
1、杨宗保。目前宋史学界普遍认为,杨宗保这个人物是小说杜撰的,他的事迹是小说家根据杨文广的事迹为基础编写的。而杨文广才是杨延昭之子,杨家第三代。这个说法主要来自于《宋史》。不过近年来也有人拿出《杨家族谱》为证,证明杨宗保是存在的。所以现在这个问题有点扑朔迷离了。不过相对而言,作为正史,宋史的可信性应该更高。
2、穆桂英。穆桂英的情况就更复杂了。我小时候看过一本讲杨家将的小册子,那本书虽然不太厚,但主要都是说真实的杨家将故事,其中说到,穆桂英是真实存在的,是杨文广的妻子,小说中硬给插进去一个杨宗保。但近年来也听到过,说穆桂英是真实历史上不存在的、虚构的人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穆桂英的事迹都是虚构的,主要是以佘太君的事迹为基础编写的。可以说是佘太君的青年版。

穆桂英和杨宗保都不存在。也没有专门和杨家作对的奸臣。
佘赛花也是虚构的,杨业的妻子据野史记载姓折,正史没说。
杨业也没有七郎八虎那么多儿子,杨延昭也不是杨业的第六子,据推断可能是长子。据说北斗七星第六星是将星,故称杨六郎。
也就根本没有杨门女将这一说。
杨延昭大约45岁才有唯一的儿子杨文广。
真实的杨家将是第一代杨信(先后效忠于后周世宗和周恭帝、宋太祖)、第二代杨无敌杨业(先效力于北汉后降宋)、第三代杨六郎杨延昭、第四代杨文广。

两人都是小说虚构人物。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

杨宗保 小说中的人物,杨家将中杨六郎的儿子,年少有为,曾得神人所传大破天门阵,后与女中英杰穆桂英结为夫妻,生子杨文广。

根据《宋史》的记载,杨家三代抗辽, 只录有杨业之子杨延昭 (本名延朗)、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其余人等皆不见于史传,而杨延昭有子名宗保也于史无证。

不是,其实杨宗保的原形,是杨文广,但小说上把杨文广写成是杨宗保的儿子,其实杨六郎的儿子是杨文广,杨文广之后是杨廷玉

哪些历史上的人从未出现过,但是我们一直以为存在?~

一、穆桂英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小说中,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
穆桂英之所以让人觉得存在,主要是由于小说虚实结合的写法。小说中的杨家将在历史中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杨延昭保家卫国的事情更是深入人心,不可磨灭,在这种情况下,小说虚拟人物,很容易让人相信穆桂英的存在。


二、花木兰
在中学课本中,一首《木兰辞》让花木兰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文中,花木兰替父从军,将其描述成一个高大威猛抗击外敌的南北朝的巾帼英雄,十分的让人崇拜。然而事实是,这个人在各种正史并无明确记载,只是存在野史中,说法不一,各不相同。我们分析那篇文章可以看出,木兰出征,买马买鞍,明显一副将军形象,这明显不符合,分明是去当将军,不是去当兵。文中这样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普通百姓不至于当个兵,还在军卷上写个名字吧,只能说是当将才可能。可见花木兰老爸也是有所功名,不然不会一点名就去当将军,就然有名,就很难冒充。后来木兰打仗归来,也是将军形象,见皇帝论功行赏。再一个疑惑,就是女人当兵很多不便,尤其生理方面,声音,无喉结,上厕所,身体发育等,睡觉,这些很难隐藏。所以,花木兰形象,九成是虚构的。


三、宇文成都等
这里面涉及的人比较多,主要来自《隋唐演义》的等小说。其中李元霸稍有原型(李玄霸),但宇文成都、裴元庆、罗成、杨林确实完全虚构的,历史中根本不存在这一号人。这几个人比穆桂英有过之而不及,因为穆桂英身边实实在在的人,也就那么几个,并且名声较低,但这个小说里实实在在的人多,并且名声特别大,陈咬金、李世民、徐茂公、秦琼、尉迟恭、杨广,都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这么多的真实人物做衬托,我们很难不相信,其他那些人是虚构的,何况宇文成都还是武功仅次于李元霸的存在。


四、八贤王、三廉王
这两个形象出自《包青天》系列,其中八贤王有原型,那就是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赵德芳,三廉王完完全全是虚构的。而之歌赵德芳,在历史上也没有八贤王这么个称号,有秦王、楚王的称号,并且只活了23岁,存在感也没那么强,不是电视剧中中年人形象。


五、貂蝉
貂蝉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中,并且在《三国演义》中是重要的一个旗子,左右了时局。其实这个人也是虚构的。由于《三国演义》这本书影响太大了,加上虽然是演义,但是有着七分真三分假的说法,所以更让人难以辨别。史书中,对此人没有任何记载。唯一可以说的过去的是,《后汉书》,吕布和董卓手下的一个婢女相恋,吕布害怕董卓知道,和王允商量,杀死了董卓,并且记载的内容极少,也没有提及这个婢女的名字,此外,貂蝉也和王允没有任何关系,小说直接演义成义父义女了。

在木兰、樊梨花、佘太君、穆桂英四位女性中,只有是北宋开国元勋的妻子。因为杨继业是真正杨家将的祖先,就像杨继业的妻子佘太君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样,佘太君自然而然也就真实地存在、不是虚构的了!

花木兰事迹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古代,他们是英雄,忠孝,代表父辈打败了侵略的民族。唐朝皇帝被尊为“孝顺将军”。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传奇女侠之一,中国南北朝传奇女侠,她的故事也是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写于南北朝的北魏,最早收录于南朝的陈《古今乐录》中。和尚智者工匠《古今乐录》说:“花木兰无名。”长达三百余字,隋唐文人打磨而成。《木兰诗》被收入中学课本,被千千成千上万的人世代背诵。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他们继续演下去。她的精神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儿女保卫国家,这是史诗。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生,其父范宏为西突厥汉水关主,后入唐朝(范蠡原为隋将军,转战突厥)。樊梨花既有智慧又有勇气,美丽绝伦。他自己嫁给了薛丁山,帮助薛丁山在神坛上冲锋陷阵,在南方作战,所向披靡。据民间传说,她是大唐里一个敢爱敢恨的怪女人,胸怀宽广,武功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军马大统领。他的生活故事通过各种文学作品来表达,如电视剧、电影、歌舞等。并且在民间道教中广泛用于立庙拜神。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四大英雄之一。与花木兰、穆、梁红玉相比,她似乎有更浓的色彩。《说唐》 《薛家将》在谈论薛丁山西征的故事时,我们无一例外地应该谈论这样一个充满叛逆精神、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性。

又据说樊梨花的师傅是黎山老母。黎山老母本身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



穆桂英。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后来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

在演义小说当中,穆桂英是杨宗保的妻子,而同样杨宗保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因此,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自然也就是虚构的了。

穆桂英与杨宗保是真实存在的吗?
答:其夫杨宗保也是少年英雄,其武艺韬略更胜其父辈,指挥宋军,大破辽兵天门阵,给契丹以致命打击。然而,正史中却没有这一对夫妇的名字,宋人笔记中也没有其夫妇相关的事迹,她们是否为小说戏曲中虚构的人物,还是历史上真有其人?小说戏曲中,穆桂英是穆羽的女儿。穆羽字洪举,河南人氏,做过汝州兵马统制...

穆桂英是真实存在的吗
答: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传说有黎山老母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并将之生擒,与他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沙场,屡建战功。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出征西夏,穆桂英中年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后又挂帅平南,是中国...

穆桂英是真实历史人物吗?
答:在战场上与杨宗保交战并生擒他后,穆桂英选择与他成亲,加入了杨家将的行列,成为其中杰出的女性成员。她与杨家将一同征战,屡获战功。在佘太君(佘赛花)百岁之际领军西征时,穆桂英五十三岁仍然担任先锋,深入敌境,力克番将,取得了重大胜利,成为中国通俗文学中典型的女英雄形象。穆桂英最著名的事迹是...

穆桂英是真实历史上有的吗
答: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

历史上真的有杨宗保和穆桂英吗?
答:没有这两个人 都是虚构的 杨延昭的儿子就是杨文广 中间没有杨宗保

穆桂英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答:不是,是小说和说书艺人编撰的,出现在杨家将故事之中,但历史上找不到这个人物,《宋史》没有相关的记载。后世的史学家很多都认为穆桂英的原型应该是明朝时期的秦良玉。

穆桂英是真实存在的吗?杨家将有哪些虚构人物?
答:在杨业的儿子中,以杨延昭最为出色,杨业说:此儿类我。杨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颇为忌惮,目为杨六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深入宋境,杨延昭率部突入辽境,击破古城。戏曲小说中的杨延昭之子、穆桂英之夫杨宗保是个虚构的人物,历史中的杨延昭之子,是杨文广。杨延昭有三子,《宋史》仅载第...

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穆桂英挂帅是不是不存在?
答: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但是的确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时任府州刺史。后汉乾二年(949年)与杨继业成婚。“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北宋着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

杨宗保是真实存在的吗?
答:杨宗保不是真实存在的。杨宗保其实只是各种演义小说或者戏曲当中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是他的人物形象却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入人心,毕竟人们对于这样的正面形象,都是难以产生什么抗拒的,而且他的妻子还是很有名的巾帼英雄穆桂英也是虚构的。在杨家将演义中,杨宗保中计受困于陷金山,中箭...

穆桂英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答:1、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2、穆桂英原本是穆柯寨寨主穆羽之女,武功极高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穆羽为了自己的女儿,于是想到了比武招亲的方法,想要为穆桂英寻找一个佳婿。北宋皇帝得知降龙木有灵,命令杨家一定要将降龙木献上来。杨宗保自告奋勇前去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