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黄帝谁早一些 黄帝和炎帝谁大?

作者&投稿:比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炎帝(Yandi;Yan Emperor ),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又称赤帝,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宝鸡姜水之岸[1](一说湖北随州厉山),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另有八世炎帝之说,一世、二世炎帝均生活于宝鸡,并辐射至两湖(湖南、湖北),八世炎帝生活于湖南株洲炎陵县,葬于茶陵。央视新剧《炎黄大帝》已于2013年4月3日在炎帝故里——宝鸡开拍。
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717-前2599年)是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生于姜水(今宝鸡境内)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今新郑),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其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并有了文字。传说中有嫘祖、女节、彤鱼氏、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帝早些,因此,排列上就是炎黄二帝。

炎帝和黄帝哪个早~

炎帝比黄帝早。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而黄帝出生在公元前2717年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因此从炎帝和黄帝出现的时间来看,炎帝要比黄帝的时间早。

扩展资料:
炎帝是中国神话故事中很有名的人物,对中国古代的许多方面都有着贡献。因此在民间有着很多关于炎帝的故事,其中尤以他教授人们种植农业和为了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治病而尝试草药最为出名。
据说在女娲造出人类之后,并没有教授人们任何的生活技能,一切都要靠人们自己去钻研。看到人们生活痛苦他不忍心,于是就想教人们种植农作物。
恰巧当时刚好有很多的稻谷从天而降,他就将这些五谷杂粮全都种在开坑出来的土地之上,当这些粮食作物成熟之后分发给农民,教会大家种植方法,就这样所有人都会了这样的粮食种植。
从此不用再受饥饿的痛苦了,人们吃的问题解决了,还有着疾病的问题,炎帝不仅是农业专家,还是医学大家,他无私的为人们看病,解决人们的病痛疾苦。
甚至为了能够准确的判断药性,他还一次又一次的亲身尝试药草,很都时候尝到他的舌头都麻木了,在此期间更是多次中毒,游离于生死的边缘。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坚持着为人们的付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炎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

关于炎帝和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打过仗,而且炎帝被黄帝打败了。 而在其他一些书上炎帝却比黄帝要早,两人不是同个时代的人。

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要从中国文化说起。汉武帝独尊儒家后,中国的历史一直是儒家掌握,而汉朝司马迁写“史记”,其志向是赶超孔子,也就是说,司马迁也是儒家一派的。他的历史书就要符合“儒家观点”。他的观点被后来的儒家弟子传播。

司马迁的《史记》始于《五帝本纪》,而《五帝本纪》开端就是黄帝的史事,也提到炎黄二帝的关系。其实,当时有很多其他史料的。 《五帝本纪》因为黄帝所处的地方在中原,是正统,所以,这个说法被采纳。而炎帝在长江一代,因此是非正统。至于谁胜谁败,都是神化传说,没有依据。而根据考古学,似乎证明,两者是不同时代的人。司马迁的《史记》还有很多错误,比如秦朝的阿房宫,尽管他说没建设完成,但也表述了前厅如何雄伟,被后世考古证明,阿房宫只有地基,根本没有所谓的前厅,更没有唐朝诗人描述的华丽。


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

1.古书中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蠕氏女, 生黄帝、炎帝。”

《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惰,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故《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亦谓—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

注意: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据《帝王世纪》讲,其间共历八世。

炎帝与黄帝分别居处在不同的地区。黄帝的区域传说他都于新郑。黄帝亦称有熊氏,新郑号称为有熊氏之墟,也就是黄帝居处的故址。这个地点刚好在中原的中央,所以黄帝可以代表中原地区是很清楚的。《本纪》说他“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其活动的范围即以中原为轴心。炎帝传说中他虽长于姜水,但是“本起烈山”,都于陈。陈在淮阳,这乃是豫东南的地方。《山海经》说炎帝之后有祝融,祝融之后有共工,是南方的系统。黄帝、炎帝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地区,一个是中原的传统,一个是南方的传统。

近些年,在史前一直到文明形成时期的考古学研究上,有一项重要的成果,纠正了过去以中原为中心的单元论观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是单元的,文明起源的各个因素不是在一个地区产生,而是在若干地区分别酝酿和出现的。文明起源来说,必须看到若干地区的交互作用。中华文明是我们辽阔幅员之上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辉煌成果。

长期以来,大家讲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可是谈到文明的起源,考虑到近年的古成果,长江流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长江地区从考古文化来看,是相当进步的,绝对不是一个落后的地区。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也有一个“两河流域”,就是黄河与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联系又有区别,互相影响、沟通和融会。这个观点恰好与炎黄二帝居处的两个地区一致。

在黄帝以后的古史传说中,依旧可以看到黄河、长江两个地区的关系。据《国语》,黄帝之子有25人,其得姓者14人,但只有1 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大戴礼记·帝系》详细记载了黄帝二子的后裔谱系,参以《纪年》、《山海经》、《世本》、《史记》等书,可以看到古代一些重要的王朝和方国都出于这二子:

《帝系》说:“青阳(玄嚣)降居泯水,昌意降居若水。,,(‘泯水”《史记》作“江水”,是由于汉代字写草了,这个“泯”字和“江”字接近。泯水应即今河南沙河,源出鲁山西,流经叶县,入于汝河。昌意所居若水,则是今雅砻江,流经四川西部,入于金沙江。颛顼也生自若水,事见《吕氏春秋·古乐》因此,黄帝这二子的居地也分为一北一南。玄嚣一系,如帝喾、唐尧、商、周,都在北方。昌意一系,却多在南方或与南方有关,例如虞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夏禹生于石纽,崩于会稽,楚、蜀更是南方的诸侯。

《帝系》这种三代统出一源的谱系,在近代备受学者的讥评,以为子虚杜撰。不过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合的传说。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炎黄二帝传说应当有密切的关系。

炎黄二帝事迹以及黄帝之后的传说谱系,还向人们说明,中华文明在相当早的时候,包括它刚在萌生的过程中,便有了颇为广泛的分布。在考古学上,不少学者都在使用“龙山时代”这个词,这意味着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 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这种情况,也可譬喻为形成了一个文化的,“场”,其范围之大在古代世界是罕与伦比的。我觉得,这个文化的“场”正是后来’夏、商、周三代时期统一国家的基础。炎黄二帝以及黄帝有25子、得12姓的传说,与这一具有共同点的文化“场”是有联系的。结合古史传说宋考察龙山时代各种文化,将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有进一步的阐发。特别要指出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到,民族的团结统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上有过多次分裂,但最后终归于统一。这样的民族精神,在史前时期已经露其端倪了。
火 2008-08-21 08:48 炎帝和黄帝分别是两个部落的首领```
本身没有关系``
炎黄子孙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
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
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
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几米/zt 2008-08-21 08:48 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浇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史记·封禅书》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蚩尤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

《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氵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盐泽今名解池,素有“国宝”之誉,有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镁等盐,含钙、碘、钾、硼、锂、铯、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记·卷四六》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故安邑县即今县,亦受辖于运城市。这里曾经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盐泽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实力与黄帝抗争。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管子·地数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葛庐之山及雍狐之山具体所指无考。其地处当不会离今运城市太远。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属,不限于黄金。

与今山西运城市相邻的今河南三门峡市,也是农部落的聚居中心。数千年之后,这里仍有神农氏后裔。《史记·本周纪》载,周武王伐纣成功,“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裴骃《史记集解》注释:“《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首县弘农,治在今河南灵宝县。陕县今属三门峡市。《地理志》载弘农郡“有铁官,在[]池”[]池即今渑池县,亦属三门峡市。灵宝县有金矿,至今仍有重大开采价值。其它如银、铜、铁、锌、铝等矿藏资源储量也很丰富,该地区具有金属冶炼的必备条件。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处,即在灵宝县境内[8],其相对历史年代在轩辕与蚩尤之战后。这一地区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土地肥饶,盛产五谷林果及紫胡、天麻、黄苓、丹参等中草药,宜于农耕部落居住。

由史籍所载观之,蚩尤部落因得盐池之利,金属冶炼之法,成为以炎帝为首的农耕部落联盟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部落。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显赫者称炎帝,失败者称蚩尤。

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第一种说法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蚩尤战败后的结果,一说是被黄帝擒杀,如前引述《史记》《逸周书》《山海经》所记;另一说是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所言:“黄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汉,民间尚有以蚩尤为兵主行礼祠之俗。以致秦始皇东游及高祖刘邦起兵,皆从民俗礼祠蚩尤,见载于《史记·封禅书》及《史记·高祖本纪》。

《管子·五行》亦有黄帝重用蚩尤的记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当时”是中原黄帝部落联盟的一种公职名称,其地位与职能约与《周礼》中的“天官”相类,亦近似于后世各朝之宰相,是辅佐部落联盟首领(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务的部宰。此处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是安排农业部落生产生活,管理好农业部落社会的关键。

关于蚩尤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记载,反映了黄帝与蚩尤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侧面。“蚩尤”本是农部落的他称,既是对部落酋长的他称,也是对部落全体成员的他称。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长称蚩尤,第二任酋长亦称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员称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员仍然被称为蚩尤。如同《大载礼记·五帝德》记 “黄帝三百年”之类传言的实际内涵。把黄帝与蚩尤的战后关系放到原始部落战争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杀戮是不可避免的,斩尽杀绝又是不可能的,最终只能是让战败的部落在服从的条件下保持原状生活下去。 ╰☆阳光宅男 2008-08-21 08:49 在漫漫牟历史长河中,炎帝精神和黄帝伟绩千秋传颂,千古流芳。人们不会数典忘史,忘记炎黄二帝开天辟地创造华夏文明的杰出贡献。人们前赴后继历代不绝读古史研究经典,旨在还原炎黄“真面目”,了解史前文明的真实图景,从中发现炎帝和黄帝之间都有百姓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的行为和思想。然而他们之间在社会生产、治国方略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令人深深思考。

  二者之间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其一,社会生产、求生方式不同。史书载:炎帝为农业民族,黄帝为游牧民族。炎帝族首先进入农业阶段,其历史与文明程度远远超过黄帝族。最早炎帝族以农耕种植百蔬为主,黄帝双放牧狩猎逐水草而居。据说炎帝放火烧荒,烈火焚山,进行火耕农垦,破坏了黄帝族的游牧和狩猎的生存环境。黄帝认为炎帝居心叵测,故意蓄水放火,怒发冲冠,气不可竭,乃兴兵讨伐炎帝。《淮南子?兵略》云:“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战争的结果,黄帝成了天下的共主,炎帝势力日渐衰落。黄帝在取代炎帝霸主地位后,兼并融合了部分炎帝族裔。归顺黄帝的炎帝族裔将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播给了黄帝族,黄帝族氏惊喜的发现今年存种,明年可收,府库有余粮,秋冬不用悉的好处。于是顺应四时五方的自然现象,种植五谷,安抚百姓,在中原一带安居落户下来,从此结束了流离颠沛,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涯。到周朝时,在黄帝族里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圣人“后稷”,他因善于务农、耕种,被后人奉为农神,刻碑、建祠、筑庙纪念。从此黄帝族完全为农业民族。后稷这位周朝始祖,他的农业基础为周朝兴盛八百年创造了坚强的物质后盾,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其二、图腾不同。千百年来,炎帝以牛头人首即牛图腾留传于世,虽后人提出了图腾、鱼图腾、龙图腾的说法,但牛图腾依然占主流。黄帝部落以龙为图腾。《史记?天官书》云:“轩辕黄龙体。”甚至民间传说,黄帝死后化成黄龙升天。据为各部落联盟统一的象征。由于黄帝以龙为图腾,又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创始华夏族,所以我们又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由此产生了“万世皆系于黄帝”的观点,形成了“重黄轻炎”的趋势,甚至今天很多人不知道炎帝其人。图腾看似是很简单的问题不足以评论入篇,实际上图腾是上古时期显著的特征,是开启上古历史诸多谜点的金钥匙,是研究炎黄历史及上古历史的必修课程,后世很多重大贡献,都是由于图腾物指引和启示。

  其三、时代特征与时限不同。首先,炎帝时代处于母系氏社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人们的婚姻状态从群婚制向对偶婚状态转变,社会分工为男耕女织。《庄子?盗跖》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云:“《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自绩(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而黄帝时代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对偶婚已基本确立,在社会分工方面,男子已基本占主导地位。因此,后世之姓从此从父姓。其次从时限上来划分,炎帝时代距今10000万年左右,属仰韶文化时期,黄帝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属龙山文化时期。

  其四、战略目标不同。炎帝战略在于民生,注重“小康”建设。他发明农耕,开创医药保健,开启贸易市场“日中为市”;而黄帝则开疆拓土,征战四方,天下有不顺从命令的,黄帝便去征伐,平定之后,即便离去。炎帝仁德睦邻,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黄帝相反以军政为天下,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南征北战,所向无敌,成为中华史册开天辟地的头号人物。

  其五、在治国方面,炎帝以卫家园为任,黄帝以拓疆土为宗旨。炎帝在族内设火正祝融(火官),保持火源不灭,设立水正共工氏以治水,保卫家园,不设刑律与法典等集权体系。对于迁徙、战争等方面都采取被动状态。而黄帝在夺取帝位后,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十二个诸侯国,建立国策、刑律、军队、文官、武士等国家必备体制,一切就绪后,内治军旅,外平上夷。主动进击,积极迎战,君临天下。

总体说来,炎帝农业民族勇武不足,黄帝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炎帝具有慈母心肠怀柔天下,黄帝则钢肠铁骨,威猛乾坤,二者阴阳相克,刚柔并济,在不断的斗争矛盾中逐渐融合造就了炎黄盛世,华夏之文明。阪泉之战后,炎帝虽兵败,然其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炎帝族把农耕、医药等文明带入黄帝族,成为黄帝武备天下强有力的后盾。因此自黄帝立国至周朝,姜姓群体在朝地位都十分显赫,二者相互并存,同师共济,同生同灭。因此,我们后人称“炎黄子孙”、“华夏后裔”,反映的是二者同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而炎帝号称于黄帝之前,则说明炎帝称帝历史悠久于黄帝。

古代最早的帝王
答:中国最早的帝王是 朝代:轩辕氏 皇帝:黄帝 在位年数:101年 登基年份:公元前2591年 退位年份:公元前2491年 炎帝,即传说中的神农氏,是原居姜水流域的部落首领,主要从事农业。我们现在的有一些植物发现者就是他,他每天到野外去品尝那些植物,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代价,以此来寻找能够繁殖的植物。曾经...

黄帝炎帝前面的是什么朝代?
答: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1]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炎帝,是中国...

远古早还是上古早?炎帝和黄帝谁更早,尧舜比他们要早还是晚?尧比舜早...
答:上古早于远古:上古是指盘古、女娲时期,而远古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炎帝和黄帝是一个时期的,只是他们掌管的区域不同;尧舜比炎黄晚,尧和舜是同一个部落的两个连着的首领,尧把首领位置禅位于舜,尧时代比舜时代早一天

三皇和五帝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答:三皇五帝 (公元前1.5万年—公元前2225年)(三皇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亦称有熊氏)。五帝为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史记》上对“三皇”未作记载,所记“五帝”为:黄帝、颛顼、喾、尧、舜。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五帝 三...

炎帝和黄帝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答:炎帝跟黄帝同时代,且均带有传说色彩。从古到今,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象征的炎帝就是与黄帝齐名的炎帝神农氏,据传生于陕西宝鸡姜水(现宝鸡市清姜河流域)。上古时期的炎帝和黄帝,分别是两个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曾经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共同击败了蚩尤部落。但是在这之后,两个部落还发生过一场战争...

黄帝和炎帝的传说距今约为多少年
答:但是不久,他遇上了一位可怕的对手——蚩尤。这是一位神通广大的人,他长着动物的身躯,头是铜做的,额头是铁的,专门以石头为食物,拥有很多法术,还有80个兄弟。黄帝与他作战,多次遭到失败。后来,他梦见一位女神,她送给他很多经书,教给他一些咒语。于是,他就依靠这些打败了对手,统一了中国。...

黄帝和炎帝谁大?
答:关于炎帝和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打过仗,而且炎帝被黄帝打败了。 而在其他一些书上炎帝却比黄帝要早,两人不是同个时代的人。 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要从中国文化说起。汉武帝独尊儒家后,中国的历史一直是儒家掌握,而汉朝司马迁写“史记”,其志向是赶超孔子,也就是说,司马迁也是儒家一派的。他的历史书就要符合...

炎帝和黄帝的关系是什么?
答:2、两位不同的帝王:另一种观点认为炎帝和黄帝是两位不同的帝王,分别统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炎帝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帝王之一,他主要被视为农业和药物的发明者。黄帝则被认为是更早一些的帝王,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有许多文化和医学方面的贡献。无论如何,炎帝和黄帝的传说都是中国文化的一...

五帝的排顺序
答:三皇五帝是夏朝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上古传说史中的三位圣王三皇,有各种说法:伏羲、神农、女娲 伏羲、神农、黄帝 伏羲、神农、燧人 伏羲、神农、祝融 伏羲、神农、共工 上古传说史中的五位圣王五帝,有各种说法:黄帝、颛顼、喾、尧、舜(《史记...

帝俊在前还是黄帝在前,谁知道
答:“俊”的本义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帝俊”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古帝”。“帝俊”就是伏羲。在炎黄世系排列中,炎帝属于五行之火,位列第二;黄帝属于五行之土,位列第三。那么,位列第一的古帝就是东方木帝伏羲。《大荒东经》:“帝俊生帝鸿”。“帝鸿”这一名号,先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