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环节的优化 如何根据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环节的优化

作者&投稿:安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宜兴新庄小学 杭毓锋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将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信息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如何根据不同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环节的优化~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新型媒体应用于教学的程度日益广泛,教学领域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使信息化媒体环境与教学媒体应用相适应是提高教学媒体应用效率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分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基本要素入手,结合教学媒体设计和应用原则,对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和未来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理清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环境因素,构建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环境,为当前乃至今后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媒体,媒体环境,构建,优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日益深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学媒体的日新月异。反过来讲,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媒体保障。现代教学媒体所处的媒体环境也较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何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进而对其进行优化,成为制约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的瓶颈之一。要为现代教学媒体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首先要了解媒体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媒体环境进行构建和优化,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一个合理的应用平台。
一、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基本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对其定义和构成要素的理解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观点,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媒体环境和信息化教学领域的媒体环境的理解不同。这里所指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指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媒体作用其中并对教学媒体的作用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而不是单纯的物质环境。
(一)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界定
在讨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与优化之前,首先要明确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对于媒体环境,一种观点认为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大类,很显然,媒体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由于媒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那么它自身并不是信息,所以媒体环境也不属于信息环境;又因为媒体是一种物质,是传播信息的物质载体,所以媒体环境应该属于物质环境。于是把媒体环境定义为,由媒体所组成并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认为,对于媒体环境的这种定义并不确切,媒体环境是媒体所处的环境,就如同生存环境一样,媒体环境并不是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和物质环境中的某一种,而是指媒体处于其中并且影响媒体作用发挥的社会因素、信息因素、物质因素的总和,媒体环境不能等同于物质环境的一部分,物质环境只是影响媒体应用的一部分。《教学环境论》一书把环境界定为“我们所研究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教学环境论》,田慧生,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页)。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应为: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处其中并对教学媒体应用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综合。其中包括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和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二)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影响教学媒体应用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所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环境方面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社会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应用体制、人员素质以及文化氛围等。
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因素之一,思想观念因素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也决定了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有效性,所以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因素;应用体制规范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制约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范围。同时也给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应用体制是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人员素质因素决定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程度和水平;文化氛围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的有关人文、传统、习惯等因素。
2、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
信息环境因素包括信息本身构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信息技术。信息本身的因素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所传输的信息的类型、内容和特征共同构成的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影响。信息技术因素是指包括信息压缩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在内的信息化技术。
3、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是指在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的物质方面的集合。包括软媒体及其技术,硬媒体及其技术。软媒体主要是指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还包括红外传输等。硬媒体主要是指一切硬件设备。
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建设、管理和优化对教学媒体的应用,特别是各种教学媒体优长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约束作用。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构建是在学习环境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指导下,结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型教学媒体应用形式,对影响和制约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一系列因素进行整理、优化和重组。
(一)构建原则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标志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特点的因素,是区别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与一般媒体环境构建的关键之处。
1、有利于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目的是为了教学媒体能够有效的应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服从服务于教学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最终目的。那么,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必须遵循有利于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原则,这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的基本原则。
2、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对教学媒体进行设计的根本原则,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要求。教学最优化原则就是要求把教学媒体设计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调整和把握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是教学媒体设计的成果服从于整体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是通过优化媒体组合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所以教学最优化原则体现的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目的。
3、有利于教学媒体优势互补的原则
每种教学媒体都有自身的优长和不足,所以在进行教学媒体设计时要避免选择单一的教学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每种媒体的优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同内容的不同部分综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达到教学媒体间的优长互补。以上是教学媒体设计的原则。媒体环境是为教学媒体充分发挥作用而设计和构建的,其设计和构建要为体现教学媒体优化组合服务,有利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原则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原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目的和初衷之一。
4、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
教学媒体发生作用要基于一定的软硬件环境,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教学媒体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现代教学媒体设计时要充分进行媒体环境设计,真正做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既经济又实用。在充分考虑环境构建的经济性的基础上还要强调环境对媒体发挥作用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经济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构建媒体环境时,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可行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时要把握所选用的设备功能可行、技术可行和经费可行。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是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原则,也是重要的保障。
(二)构建方法和途径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媒体作用的发挥有着约束或者促进的作用。构建完整的媒体环境体系就要从影响和制约教学媒体的诸方面因素下手,以适应和促进教学媒体作用发挥为目的,以上述的构建原则为指导,从实际媒体应用出发建构起来的教学媒体应用环境体系。
1、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制度环境是指由媒体应用制度和媒体应用规范等构成的并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是优化教学媒体组合、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
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涵盖面比较广,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制度环境的构建必须明确这些应用制度的内容和作用范围。由于信息化教学媒体自身的特点,合理的应用制度体系应该包括教学媒体应用规范方面的制度、教学媒体的技术规范方面的制度、资源建设原则方面的制度、信息安全性方面的制度、评价策略和规范等等。这些制度目前都已经零零散散的制订了。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的方法就是根据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重新组合这些零零散散的制度,从教学媒体的选择到教学媒体的评价都具有开放性的制度约束。这样,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就会日趋规范化,而且这种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2、更新使用人员的信息化媒体应用观念,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信息化教学保障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观念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中的人的因素。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媒体的最终应用效果。
进行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的构建主要应该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保障和管理人员入手,还包括教学媒体制作人员。向他们传输媒体价值、使用方法、媒体的作用等等。通过引导和培训,使得使用人员能够建立媒体优化组合意识、媒体服务于教学意识、媒体价值观念等。这样的教学媒体主观环境就具有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人员队伍模型。
3、优化教学媒体应用平台的软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媒体客观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平台是支撑教学媒体发挥作用的物理空间,属于媒体环境中的客观范畴,同时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核心部分。为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的关键部分是构建合理高效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得选择、开发平台的选择、技术保障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
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软硬件环境要本着上述原则特别是实用、高效、经济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媒体的软件技术与开发平台、硬件设施与媒体功能的有效整合。从而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提供基础支撑。比如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有效整合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开放性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虚拟实验室,构建多媒体积件库等。从软件开发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客观软硬件环境提供了实践支持。
4、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是指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效果角度,对已构建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构建提供实践效果方面的反馈,使得系统不断完善。
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要从对所构建系统环境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来讲,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际上是同一个评价活动的不同评价阶段,所以进行系统的评价设计时,要把握好每一个评价阶段的实施时机、效果和作用。通过诊断性评价阶段,具体了解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分析其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构建。通过形成性评价具体了解环境作用于教学媒体的效果,以便实时进行调整。通过阶段性的终结性评价来找出经验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媒体环境构建提供现实依据,所以,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面向未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应用环境,随着理论研究和技术条件的日益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必将向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制度规范的优化
教学媒体环境要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未来教学环境的要求,就必须有相关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制度规范。进行应用制度规范方面的优化要从时代背景、媒体类型、应用策略、量化规范等诸方面进行考虑。所以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就要注意不能把制度理解为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开放性的模式,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避免成为媒体应用的瓶颈。
(二)人员素质结构的优化
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要优化人员素质结构,形成与当前乃至今后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人才结构,尚需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三)主观观念意识的优化
众所周知,主观观念对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很明显的影响,与时俱进的观念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媒体的发展和优化组合,滞后的观念意识就制约了这种良性发展和优化组合。所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的主观观念必须随之更新和优化。
(四)客观物质条件的优化
客观物质条件的优化是针对信息化教学媒体客观环境的构建来讲的。很显然,技术更新了,观念更新了,制度也更新了,如果客观物质环境还是老样子,一切都将是徒然。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建立在客观物质条件优化的基础上。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宜兴新庄小学 杭毓锋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将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信息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语文知识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那么,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在于如何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以此证明人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达到较好信息摄取。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一句话,也只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才能较好地保持记忆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阅读,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建立了“词语宝库”“精彩摘录”等文件,养成了“不动键盘不读书”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网上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哪些
答:5、个性化教学手段 个性化教学手段包括分层教学、智能课程设计等,通过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和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6、智能辅助教学手段 智能辅助教学手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智能教辅软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智能...

信息化教学环境
答:第二章信息化教学环境与系统第二章信息化教学环境与系统——主要内容2.1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2.2视听演示型教学系统2.3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2.4虚拟仿真型教学系统2.5E-Learning教学平台2.6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2.1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2.1.1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概念2.1.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类型2.1.3信息化...

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答: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切实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以学为中心,充分...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答: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

你体验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答:在线课程平台。1、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访问课程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并提交作业和测验。2、电子白板:老师可以用电子白板展示课程内容、写笔记和批注,以及更好地和学生互动。3、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4、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学生可以...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有什么区别
答: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哪一项?
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查询作业帮信息显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化教学环境包括什么和多媒体网络教室
答: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对其定义和构成要素的理解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观点,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媒体环境和信息化教学领域的媒体环境的理解不同。这里所指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指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媒体作用其中并对教学媒体的作用产生影响的一切...

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答: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为了争取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教育的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育过程,不仅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模式,而且改变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序列,...

浅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答: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师主导的讲授型教学,它的学习环境比较贫乏,基本上是一种固定的、复述式的学习,而学生主要通过个体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信息化教学模式,它是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索、交互式的教学,它有着丰富的学习环境,比较开放,而学生主要通过协同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