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哲学术语,含义,最好分门别类介绍

作者&投稿:弓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3.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4.伦理学说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 ,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柏拉图主义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此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20世纪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自然哲学时期 公元前6世纪,东方伊奥尼亚地方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南部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向的哲学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他们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影响很大。

前苏格拉底时期

西方哲学的历史从古希腊开始,特别是一群通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这不是为了否认其他在古埃及、闪族以及巴比伦文化里出现的早期哲学家而作的谣传。诚然,每个文化中都存在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而我们有证据证明一些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可能至少接触过某些古埃及和巴比伦思想的作品。然而,早期希腊思想家与他们的前人相比至少增加了一种元素,使他们与前人的思想区分开来。在历史上,我们首次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他们对于世界规律并不是教条式的主张,而包括了他们对这些理论的各种论点。

事实证明了,几乎所有早期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各种宇宙论是极度和明确的谬误,但这并不会降低它们的重要性。因为即时以后的哲学家立刻抛弃了前人假设的答案,但他们不能逃避前人所提出的问题:

一切事物从哪来?

它到底是由什么制造的?

我们如何解释大量事物组成的本质?

为什么我们能用单一数学来描述它们?

而希腊哲学家所追随的形式和传达他们的答案方法,变得与他们所问的问题一样重要。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拒绝传统的神话对他们周遭所见现象的解释,而赞同更理性的解释。换言之,他们依靠推论和观察来阐明围绕他们周围的真实自然界,而且他们使用合理的论点突出他们的观点来告诉他人。尽管哲学家对关于理性和观察相关重要性尺度有所争论,但2500年来他们基本上一致使用由前苏格拉底学派最早发明的方法。

争议常出现在确定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思想,以及确定他们用以支持自己独特观点的论据的方式。这个问题并非来自他们自身或思想上的一些缺陷,纯粹是由于他们的历史与我们相隔太远的缘故。虽然多数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创作出标志性的著作,但我们并没有任何一本著作的完整版本。我们只有后世的哲学家和史学家对其作品的引用,与偶尔发现的原文片段。

希腊哲学总是围绕著“一”与“多”的问题在打转。在这个希腊哲学发展的最初期,已经有了“一”的观念。贤哲之士从实体的连续变化历程及生死的交替更迭中,想到宇宙有一共同的本原,看出了必有某种恒存之物,那就是最初的某物。因此,爱奥尼亚的哲学或宇宙论主要是想尝试决定万物的原始因素或原质(德语:Urstoff)。泰勒斯(Thales)宣称是水,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说是气,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则说是火,他们虽然各执一辞,但都认为它是物质的,而且相信它只有一个。在这个决定的过程中用的不是科学或实验的方法,而是慎思明辨的理性,是直观到宇宙的同一。他们都飞越了经验观察所能指证的范围,但同时不以神话的假设为满足,而要寻求一个真正的同一原理,找出变化的原质。他们对“万物是一”及“原质(不管是水、气或火)”的肯定,是由理性或思想所指导的,而非仅仅出自想象或神话,因此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批哲学家。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希腊语:Θάλης;英语:Thales)

阿那克西曼德(希腊语:Αναξιμανδρος;英语:Anaximander)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

艾菲索斯的赫拉克利特(希腊语:Ηράκλειτος της Εφέσσου;英语:Heraclitus of Ephesus)

毕达哥拉斯(希腊语:∏υθαγάρας;英语:Pythagoras)及其学派

爱利亚学派(Eleatic)

色诺芬尼(希腊语:Ξενοφών;英语:Xenophanes)

巴门尼德(希腊语:∏αρμενίδης;英语:Parmenides)

芝诺(Zenon)

麦里梭(Melissos)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

阿那克萨戈拉(Anaksagoras)

原子论者(Atomists)

留基伯(Leucippus)

德谟克利特(希腊语:Δημόκριτος;英语:Democritus)

苏格拉底时期

智者(Sophists)

普罗泰戈拉(希腊语:∏ρωταγόρας;英语:Protagoras,约公元前480-410年)

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0-375年)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希腊语:∑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70年 - 公元前399年)是一位雅典的哲学家,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提问的方式是对西方的思维方式有最重要的贡献。请参看他写的文章得到更多信息。

小苏格拉底学派(Minor Socratic School)

麦加拉学派(School of Megara)

欧克里德(Eukleides,约公元前450-380年)

欧布里德(Euboulides,约公元前450-380年)

犬儒学派(The Early Cynic School)

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约公元前445-365年)

迪奥吉尼士(Diogenes,约去世於公元前324年)

昔兰尼学派(The Cyrenaic School)

亚里斯提布(Aristippus of Cyrene ,约生於公元前435年)

柏拉图

柏拉图(希腊语:∏λάτων;英语:Plato,公元前427年 - 公元前347年),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古典希腊哲学家,受教于苏格拉底,并教导了亚里士多德。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希腊语:∏ολιτεία;英语:The Republic)描绘了他幻想的“完美”国家。他也写了《律法》和许多苏格拉底的对话录。柏拉图在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苏格拉底的学生,而且(据他自己叙述)参加了对他老师的审讯,虽然并非由他执行。与苏格拉底不同,柏拉图写下了他的哲学观点,并留下相当多数量的手稿。请参看他写的文章得到更多信息。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έλης;英语:Aristotle,在其它大多数非英语的语言中被称为Aristoteles,在意大利语则称为Aristotele,公元前384年 - 公元前322年3月7日)与柏拉图一起,被称为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两人之一。

他们的作品,虽然在许多基础的方面有关连,但在风格和主旨方面却截然不同。柏拉图写下了数打哲学对话录(以谈话的形式来辩论,通常由苏格拉底以参与者身份出现)和少量信函。虽然早期的对话录主要是关于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且大多数在最后关于公正和实际的伦理,但他最著名的作品陈述一个关于伦理学、形而上学、推论、知识和人类生命的概要观点。其突出的思想包括,通过直觉(感观)所获得的知识总是会留下困惑和不纯的观点,而且对所谓“沉思的心灵能从世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感到厌烦。只有灵魂能掌握知识的结构、事物的真实本质,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一个充满瑕疵的拷贝。这样的知识不仅有伦理的重要性,而且有科学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柏拉图视为一个唯心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更重视从感观获得知识,而且将相对的更多地获得经验主义者的现代标签。因此亚里士多德为之后最终发展进入科学方法的世纪做好了准备。如今仍然存在的亚里士多德作品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大部分并未被作者所发行。最重要的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论灵魂(在灵魂之上)、诗学和很多其它的作品。更多的讨论请参看亚里士多德的条目。

之后的古典哲学家

西塞罗(希腊语:Κίκερος;英语:Cicero)

基提翁的芝诺(Zeno of Citium)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

伊壁鸠鲁(希腊语:Επίκουρος;英语:Epicurus)与卢克莱修(Lucretius)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新柏拉图主义

阿摩尼阿斯·萨卡斯(Ammonius Saccas)、 普罗提诺(Plotinus)、 波菲利(Porphyry)、 普罗克洛斯(Proclus)、 杨布利柯(Iamblichus)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已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也不是主要在德国。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在纯哲学范围以外,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他的学说,而且他的历史哲学对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即使(据我个人认为)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由于他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
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宇宙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你这种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哲学

初学哲学者如何理解哲学术语~

我觉得你现在所处的状况,是一种昏乱的,就是孔老先生说的,‘学而不思则罔’的状态。就是出于一个不清不楚,似是而非的混乱状态中。面对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逻辑严密。不容有丝毫破绽,要像独孤九剑那样,专找对方的破绽。要去试图发现书本中作者的思维脉络。要置身于整个语境之中,同时又是现实的思考一个问题。?何所谓现实?因为一切的概念都必然有所说,都必然有所指。在这里一定要静心,戒急躁。马克思有个很经典的命题。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至今仍然很少有人发觉。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与现实对话的过程。只有在学习中思考,而且是现实的思考,而非空洞的,虚幻的。陷入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里。这样的思考才会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变得实在可捉摸。也唯此,方才能真正独立的,不人云亦云的,真正的思考问题。如果达到了这一步,那么从一开始,你的起点就是哲学家级别的宗师级别的。哲学最重要的是形成独立判断的精神。是形成分析解决事物的本事能力。哲学不仅是知,而且是识。否则,你终究只是一个有些哲学知识的学生罢了。而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家。很难有大的成就。应该说,学哲学的人,,多少都应该有些野心气质之类的。因为哲学命题,涉及到的,都不是一般浅层次的东西。而是深层次的。与国家社会宇宙人生相联结的世界里。而能进入这样世界里的人,都不应该是凡夫俗子。至少他的人生态度中原则问题都至少是应该上升到了美的高度。。记住一定要现实。这是佛家,儒家都赞同的。只有现实的东西,才能经得起检验。是所谓的颠扑不破。。也唯有现实的东西,才是能给人以现实出路的。我们要的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记得高中的时候,书本上就讲,马克思的思考问题的办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其实,哲学中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术语命题,实在太少。我的经验教训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读书占三分到四分,思考占六分到七分。甚至更多。思考太重要了。而这种思考又必须是严密的,不容有任何经不起的推敲的地方存在。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觉得,书上的每句话每个字都用词不准,每个字都经不起推敲。最后,我是抛弃了书本,而直面身在的世界。才发现,面对现实,有时是一种捷径。而且这样的得到的东西,才是有现实意义的。现实,并非就是实用,也绝非放弃想象世界中的天马行空。现实是一种求真知的方法。我是这样认为的。

《统一哲学理论》就是统一宇宙观,可以称之谓《科学哲学》,也可以叫《和谐哲学》或《未来哲学》。它的最根本的宗旨就是要把两大派哲学理论圆满地统一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

119个哲学术语,轻松了解西方哲学精华
答:更一般地说,精神意指热情(如在“团队精神”或“当这种精神令我感动”中的意思);在宗教中,精神通常是指一种无形的存在,比如上帝,有时也指人的灵魂。18、 净化(亚里士多德)[catharsis(Aristotle)]通过艺术来纯洁或涤净情感。19、 事实(“matter of fact”)休谟的术语,指一种需要通过经验来证实或否证的经验主张...

请问这几个哲学术语什么意思?
答:2 实践理性:实践即人的行动,人的行动由什么决定呢,康德认为就是实践理性。基本上和意志或情感同义(康德的书我没看过,所以这点你最好再参考别的资料)3先天:生来就具有的能力。康德认为人先天具有把感性杂多组织成经验的能力,这个能力基本是指用时间和空间理解事物的能力。4先验:即逻辑上先于经...

谁有关于一些中国哲学术语的解释
答:【自然】含义相当广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的作用来干预。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

什么是哲学,哲学包括哪些分类?
答: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源于人们实践的追问和对生活的思考。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划分依据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按发展形态划分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是什么?怎样简单的去理解哲学的含义?哲学对现实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哲学是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范畴涉及到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哲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哲学有别于其他方法去承述问题的方法是借由其有批判性的、一般有条理的方法与其依赖著有理性的辩论。 古希腊哲学《雅典学院》编辑本段思辨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

哲学有什么分类?
答:斯多亚哲学家们从地位角度对他们所分出的三门哲学分支做过多种有趣的类比。第一种是动物之喻,逻辑学如骨骼和胫腱,物理学如灵魂,伦理学如肌肉;第二种是鸡蛋之喻,逻辑学是蛋壳,物理学是蛋黄,伦理学是蛋白;第三种是果园之喻,逻辑学是篱笆,物理学是土壤或果树,伦理学是果实;还有一种是城邦之喻,但三门哲学...

哲学的含义是什么
答:哲学(英语: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基础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於哲学有独特之思考方式,例如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为基础。在日常用语中,哲学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

什么是哲学
答: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智慧学”或“爱智之学”。英文“哲学”一词philosophy是由古希腊文philein和sophia这两个词演化而来的,philein 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这两个词组合起来的含义就是“爱智慧”。在古汉语中,“哲”也被解释为“智也”(参看《尔雅》)。因此,...

哲学的含义是什么?
答: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

哲学 是什么?怎样才能思考到哲学?
答:哲学是社会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组成部分,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相对抽象事物,是包含元本体的元实体,是统一世界大集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哲学是一门有历史悠久的学问,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义有多种版本。哲学(PHILOSOPHIA)是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创造的术语,本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