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中每一句话读后的感受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悟

作者&投稿:吕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女透露toll了记录记录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受200字~

读《论语》有感

  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读文章网作文频道]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我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有自己的几个独门“绝技”有篮球猛将,堪称乔丹第二,有数学天才,堪称华罗庚再世,有科学爱好者,大有创造超越《相对论》的《绝对论》的雄心壮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渊博,就得学会向身边的人学习一点一滴的精华,如此的好学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样的伟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字
答:《论语十二章》可以用一句话来进行总结,就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海底两万里十二章读后感50字
答:过了片刻之后,七八个蒙面人将他们押进了又黑又神秘的潜艇,关进了一个房间。一位船长走进他们的房间,他们都很愤怒,就用法语、英语、德语、拉丁语各自从头到尾讲了自我的经历,可是那位船长说了几句他们听不懂的话,就把门关上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奴役进来了,尼德?兰十分愤怒,紧紧地掐住了奴役...

《骆驼祥子》第十二章读后感悟?
答:写作思路:从《骆驼祥子》十二章的内容作为开头,描述书籍的来龙去脉,之后描述主人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故事中发生了什么,最后总结观看以后产生的感受,正文:《骆驼祥子》,讲的就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我的洋车。于就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最后如愿以偿...

请从修养这方面在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句话写出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也称为《论语十二则》,是从《论语》中选取出的,侧重于学习方法,个人修养,及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十二章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是适用于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段的语文教材。

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
答: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我们要想从人的记忆、从灵魂、从生活中将它们连根拔起,就必须从头了解事实,用心灵和意志去战胜它们。虽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充满种种坏事,但在这个世界中生长着无数善良,我相信,善良终将战胜邪恶。童年第十二章读后感(二) 第十二章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

骆驼祥子每章的读后感各200字
答:祥子病了,小福子就失去了干营生的地方,只好降价在自己家里干。虎妞身体已经不大方便活动,见小福子不常来看自己便生了气,早晚的给小福子难堪,小福子给虎妞跪了下,经过一场折腾二人又恢复了友谊,虎妞还是给小福子提供房子,读后感《骆驼祥子24章每章读后感》。虎妞越来越接近生产,她才想起自己的年纪已大,做事她...

论语十二章的文言文现象
答:6. 查《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看待义与利的文言文是哪句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

海底两万里中第十二章80字读后感?
答:一场海底游戏结束了,我依然在那神圣而变幻的海洋之中流连忘返。那美丽的海洋啊,我是多么对你向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2章的读后感怎么写?
答:写作思路:首先熟读文章的第12章,然后介绍一下第12章的主要情节,接着描述一下第12章的主题思想,最后阐述自己读后的感受以及体会。正文:在这一章中,保尔的命运切底被改变,来了一个极大的转折。他在切尔尼亚克的问话与多林尼克的回答中有所觉察,便趁此机会逃走,在这里语言描写十分精彩,五个人在...

心得读后感300字8篇
答: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