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唐代文化比较懵懂,希望有识之士进来解答 唐朝节日众多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作者&投稿:达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衣食住行

唐代的服饰在形制、质料、颜色诸方面仍有法规上的尊卑贵贱之别。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初定服饰之制,规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从省服)、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王专用,自此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说来,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而庶民百姓只能穿以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髦,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右衽、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带,足登长靴或软皮靴。中晚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服饰又恢复了秦汉时的宽袍长袖,长裙高履,但裤褶服式仍在下层人民中间流行。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本的服装有裙、襦、衫、帔几种样式。唐初女装因隋之旧,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高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向暴露和开放。唐代妇女的发形十分繁多,以梳高髻为美,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乌蛮髻等。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魇、贴花钿等,其中眉式即有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是最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形样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当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镘头也已会制作,称为钉坐、饾饤或曼头,多为祭祀所设。主食中还有饣乇(即烧饼)、寒具(即馓子)、馄饨等。副食以葱、韭、蒜、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肉食也很常见,尤其是富贵之家,以牛、羊、猪、鸡为主,动物的下水、腑脏也开始被烹制成各种美味。蛤蜊、鳜鱼、虾、蟹等鱼类产品也都进入饮食之列。调味佐料则有盐、醋、酱、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全国各地名酒甚多,仅京师长安一带就有西市腔、郎官清、阿婆清、新丰酒、仇家酒、户县酒等。城乡各地酒店、旗亭众多,酿酒沽酒生意红火,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茶成为唐人须臾不可离之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卖之,茶道大行。陆羽所撰《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田闾之间,嗜好尤切”[2],劳动人民也已离不开茶。
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3],成为一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
唐代的居住条件因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差异颇大。皇帝所居宫室最为豪华。唐初,长安的太极宫是皇帝议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五座大殿。自贞观八年(634年)始,唐太宗以为其父李渊清暑为名,于太极宫以东营建新的宫室,初名永安宫,后易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李治身患风痹,恶太极宫“湫湿”,对大明宫大加修造,并将政治中心移于此。大明宫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各建有若干配殿,气势磅礴。玄宗即位后,又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兴庆宫,把宫殿和园林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宫殿楼阁有兴庆殿、大同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沉香亭等。至此,唐代诸帝在京城内兴建了三个宫殿区,时称“三大内”。武则天迁都洛阳后,也大兴土木,修建了三阳宫、兴泰宫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还兴建了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等许多离宫别馆。

唐代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私人住宅有着形式和规模上的规定限制:即王公之居,不施重木共,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品、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但皇室宗亲及高官权臣多越制造宅,竞为奢侈。安史之乱后,一度大兴“木妖”之风,将军马造一座中堂,即花费二十余万。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无力购买砖瓦,多以茅屋为居,时有火灾发生,常有屋漏之苦。
唐代交通十分发达,以京师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以及由大运河和南方水乡构成的水路交通网四通八达,同时,驿站制度健全,陆有陆驿,水有水驿,陆驿有车马,水驿有舟船,为公私行旅和商贾往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唐代养马业经历了一个由衰而盛的过程,开元盛时,不仅政府拥有许多官马,民间私马数量也相当可观,马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但车乘方面的尊卑贵贱十分明显,皇帝有供服乘之用的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及耕根车、安车、四望车,还有供仪仗之用的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辟恶车等十二属车。皇后有重翟、厌翟、翟车、安车、四望车、金根车六等。皇太子和王公大臣也各有车乘。民间马车则主要用于运输物资。
马车而外,牛车、驴车的使用也比较普遍。肩舁和檐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肩舁又称肩舆、软舆、软舁等,檐子也叫竹舆、兜笼,均要以肩抬扛。

婚丧礼俗

针对隋末战乱之后户口稀少,经济萧条的状况,为增殖人口,发展经济,唐政府制定了早婚早育的婚姻政策。贞观初年,唐太宗颁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皆得婚娶。开元中又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为婚姻界限。
唐代婚礼所须遵守的仪节很多,一般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称为“六礼”。纳采是男方托人送礼品于女家,表示愿意和女家结亲。问名是男女双方交换正式年庚,其中包括生辰八字及各自三代及主婚人的姓名、荣衔、里居等,俗称小定。纳吉是男方送订婚礼物于女方,主要是女子本人所用的衣饰。纳征是男方将论婚时所定的财帛钱币送与女家,又有纳币、下财、大聘等称呼。请期是男方将拟定的婚期写在帖上,并备上礼物送与女家,若礼物收下,则表示同意婚期,若不收,则须另择吉日。亲迎是新郎亲率鼓乐、仪仗、彩舆等,迎娶新娘以归。婚姻在总体上表现出奢侈铺张的特点。
唐代婚姻大多仍须经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但男女双方并非唯命是从,任人摆布,而是有着一定的自主挑选。受六朝遗风影响,注重门第仍是唐代婚姻的重要观念,讲究门当户对。同时,在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贞节观念比较淡簿,离婚再嫁比较平常,一些妇女至有三嫁、四嫁者,他如未婚少女私结情好,有夫之妇另觅新欢者也不乏其人。
唐代盛行厚葬之风,且愈煽愈烈,上自皇室王公、百官勋臣,下至闾阎百姓,无不如此。唐代丧制仍遵古礼,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纟思麻五种,称为五服。斩衰在五服中最重,衣服是最粗的麻布制成,不修剪边沿,使断处外露。凡儿子及未嫁女为父,妻为夫,重孙为祖父,均须服斩衰,服期三年。齐衰之服用粗麻布制做,边沿修剪整齐。凡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死,均服齐衰,服期五至三月不等。大功之服用熟麻布做成。凡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姊妹及已嫁女为伯叔父母、兄弟等,均服大功,服期九月。小功之服亦用熟麻布制成,较大功为细。凡为同宗的曾祖父母、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等均服之,服期五个月。纟思麻在五服中最轻,用细麻布制成。凡为本宗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均服之,服期为三个月。在服丧期内,不得释服举乐,并须辞去一切官私事务,每日举哀哭泣。但若公务急需,亦可提前终止服丧,赴官视事,时称“起复”、“夺情”。
唐代丧礼往往不即发丧,而是死后入殓,停柩待葬一段时间,主要是等待亲属奔丧和朋友吊唁。待葬时间长短不一,有数日、数月甚或数年的。吊唁时须穿白衫,亲属则视亲疏而服五服,祭祀时则多烧纸钱。入葬前,还要占卜葬地吉凶,察看坟地风向水流的形势,谓之择吉地,相关葬书多达一百二十多种。在当时的吐蕃、回纥、突厥等少数族政权地区,还有殉葬、火葬、天葬之俗。

文体娱乐

唐代高度繁荣的封建经济,以及民族融合和中外关系的发展,共同促成了唐人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乐舞而外,唐代戏剧有了很大发展。最著名的三大歌舞戏是大面、拔头和踏摇娘。它们以故事情节为主,由演员扮演人物,以歌唱、科白和表情动作表演。流行的剧目有《兰陵王》、《神白马》、《凤归云》、《苏莫遮》等。其它剧种还有参军戏、傀儡戏等。参军戏是以科白为主、间有歌舞的话剧,由演员二人表演,一名参军,一名苍鹘,表演时一机智,一愚鲁,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傀儡戏又称魁垒子,即木偶戏。这种剧种在城乡各地经常上演,深为广大人民喜爱。
杂技。唐代杂技总称百戏,按形式和技巧的不同可分为拟兽技、驯兽技、绳技、竿技、呈力技、丸剑技、倒立技、幻术等。拟兽技以扮演动物作舞为主,如舞龙、舞狮等。驯兽技以驯练动物作舞为主,如舞马、舞象、驯猴等,唐玄宗时即有舞马四百蹄,每年中秋节,舞于勤政务本楼下。绳技即走绳,表演者在一根平直的拉在空中的绳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竿技又分顶竿和爬竿两种,为传统项目,以表演力量、平衡和空中技巧为主。呈力技以展示力大为表演特色,有扛鼎、举重等。丸剑技以表演弄丸、跳剑为主,技高者可手接四剑,脚受五丸。倒立技为柔术和硬气功表演。幻术有吞刀、吐火、燕奴等。
球类运动。有击鞠、蹴鞠、踏球等,其中以击鞠最为盛行。击鞠又称击球、打球,是一种骑在马上持杖击球的体育运动。击鞠最初由吐蕃传入[4]。其打法是在宽广平整的球场上,参加者分为两队进行比赛,球场上设有球门,出场者一人骑一马,手持一杖,共争一球,以入门为得筹,以得筹多少定赢输[5]。唐代的宫廷、京都及各大城市均建有马球场,君臣士庶嗜之若狂,许多妇女也参加了进来,马球运动高潮迭起,历久不衰。蹴鞠亦称踏鞠,是古代的足球运动,在唐代已达到相当水平,除两队角逐以分胜负的比赛形式外,还有单人表演赛、两人对踢赛等,也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棋类活动。有围棋、象棋、弹棋等,当时总称为“棋戏”,其中以围棋最盛。唐前期围棋盘为17道289子,中唐以后发展为19道361子,大大增加了围棋变化的余地,与现代围棋完全吻合[6]。象棋源于先秦时期,在唐代仍处于演变之中,不如围棋流行,但围棋、象棋均以比赛智力为主。弹棋在汉魏期间开始流行,主要靠技巧取胜,有一定的比赛规则,有类于现代的康乐棋、台球游戏。
唐代十分流行的体育活动还有拔河、角抵、荡秋千、射箭、划船等。唐时称拔河为/拔河戏”,规模很大,比赛时群噪歌谣,声振远近。角抵又称角力、相扑,即今之摔跤。玄宗时每赐宴均设角抵观赏,热闹非凡。秋千,又称彩索、彩绳,尤为妇女、儿童所喜爱。杜甫诗“万里秋千习俗同”,反映了荡秋千的盛行。

节日风俗

唐代节日众多,活动丰富,气氛热烈,将唐人的社会生活点缀得绚丽多姿。
除夕与元旦。除夕是每年的最后一天。元旦是每年的最初一天,即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正等。一为岁末,一为岁首,颇受唐人重视。在唐代,除夕之夜与元旦之晨是连袂齐过的,形成了“守岁”的习俗,即人们从除夕之夜一直欢乐到元旦天明,通霄达旦,彻夜不停。此时,千家万户合家团聚,大设酒席,同时进行歌舞娱乐,还焚烧纸钱,祭祀祖先,并燃放爆竹,辟鬼去邪。当时燃放爆竹是将干竹子放在火上爆烧,使之清脆作响,故亦称为爆竿。
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后世称为元宵节。因上元之夜以观灯为主,故亦称为灯节。上元之夜以京师长安最为精彩,各种彩灯争奇斗艳,观灯的人们倾城而出,前呼后拥,人声鼎沸,场面热烈。玄宗时为宣扬其太平盛世,特改上元节为三个晚上,从正月十四夜起,一连三夜狂欢不止。上元节时,还举行大量歌舞活动,以踏歌为盛,人们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踏地为节,边歌边舞,欢乐热闹的气氛,使人如醉似痴。
寒食节与清明节。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禁火三日,只能吃冷食,故又称“冷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由于前后紧连,唐人常将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节日里除冷食外,上坟扫墓已成风俗,扫墓归来,要戴柳簪发,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节日里还开展多项体育活动,如击鞠、荡秋千、斗鸡等。
上巳节。夏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人们除了修禊,主要是寻春郊游,进行“踏青”活动。修禊是人们在节日里纷纷来到江渚池沼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以除病去疾,驱邪避怪,并戏水嬉戏,游玩取乐。踏青是人们相携来至郊外,寻春赏花,宴饮会友,或促膝谈心,或清歌吟唱,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明媚春光。
端午节。夏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节日里,人们除吃粽子、饮雄黄酒、系彩丝、挂香囊外,还举行龙舟竞渡表演和斗百草活动。龙舟竞渡尤盛于南方水乡,比赛时水上万舟齐发,水浪翻腾,舟子奋力划船,观众齐声呐喊,声振天地,精彩热烈。斗百草是比赛谁的花草种类多、品种奇。
七夕节。夏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之夜,人们摆设花果酒脯之类的祭品,轻奏琴弦,对天乞祈。妇女们则以穿针引线的方式向织女乞巧,希望有一双像织女那样的巧手。唐人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7]
中秋节。夏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唐人于此夜有赏月习俗,尤其被文人学士所热衷。白居易有诗曰:“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赏月时还多兼备酒宴和管弦,对月饮酒酬合,有情有趣,格调清雅。
重阳节。夏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节日里人们举行登高活动,饮菊花酒,佩茱萸袋,还赋诗兴致,寄托情怀。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向高处攀登者即为登高,以登山为主,兼之登城、登台、登塔、登楼等等。人们往往借此言情咏志,内容健康高雅。

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朝代,舞蹈方面有西域的胡旋舞,这种舞蹈非常刚劲有力,唐朝时佛教很盛行,人物画也普及。敦煌莫高窟就是在那时修建而成,它包括建筑学,美术,雕刻艺术。市场也很开放,用的是开元通宝。

唐代是一段比较长的历史,并不是一下就能解释清楚的,楼主应该先多看看唐代的史书,然后再看唐诗,唐代小说等,更具体的风土人情更应该从各方面,文教,科学,文物,器皿等等方面去研究,希望你能写部好书!

多读点历史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

男年满二十,女年满十五,男人如果妻子死了满三年,女人死了丈夫满三年,必须向官府申请配婚,刺史县令以下官员若能让男女婚配及时,减少鳏寡孤独,户口增加,则考评为优秀,若不能则考评为劣。

  上元节在唐代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节日。上元节时,唐中宗曾与皇后微行出宫观灯,并让数千宫女随行,不料这些宫女狂欢之后,许多人不再回宫私下逃逸。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历史到了唐代,各种节日较之前代明显增多,并对今其后的节日风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归纳起来唐代节日大致可分为三类:岁时节日、纪念节日、宗教性节日。   岁时节日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为农事安排提供了重要依据。人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结合四季轮转特点,且超越农事具体实际提炼出重要的节日,如元日、中和、社日、上巳、中秋、重阳、除夕等。这些节日至今有些消失了,但主体尚存。   元日(又称元旦、元正、岁日)   元日即每年的正月一日。元日这天,家家宅院要立竿悬幡,孩子们都要穿上色彩艳丽的新衣,人们设宴团圆,相互贺寿。饮酒时,特别注意年龄,年少者先饮,年老者后饮,有些地方还要向家长敬椒酒、五辛盘来拜寿。在晓夜子初之时,要将家中用坏的扫帚在院落中烧毁,并将苇炭用线连起来,排挂在芝麻杆上插在门上,有祛疾之意。   至于朝廷,元日这日照例举办早朝大典以庆贺新年。据《南部新书》记载,“每岁正旦,晓漏已前,宰相、三司使、大金吾,皆以桦烛百炬拥马,方布象城,谓之火城。仍杂以衣绣鸣珂,焜耀街陌……即中书门下率文武百僚诣东上阁门,横行拜表称庆。”   三令节   中和节与上巳、重阳合称三令节。中和节在二月一日,是一个强调农业生产且寻胜游宴的节日,《太平广记》记载:“村闾祭勾芒神祈谷;百僚进农书以示务本;中外皆赐钱,寻胜宴会。”   上巳节设在三月初三,是汉族先民常在三月的第一巳日前往水边洗濯祓除演变而来,东晋的谢安、王羲之等人上巳日在兰亭聚会,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很是雅致了一场。到了唐代,上巳节成为唐人水边狂欢的盛会。《剧谈录》记载:“上巳即赐宴臣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万年两县以雄盛相较,锦绣真玩,无所不施。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   重阳节在九月初九,登高、赏菊和折插茱萸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三令节发展到今日仅余重阳节,且敬老的寓意也是唐代之后加入的,其中消失的上巳节最为可惜,《论语》中早有记载,孔夫子当时酷爱游春的。   中秋节   中秋节在八月十五,赏月为其主旨。朗朗明月,象征家人的团圆,而清冷的月辉,又使善诗的唐人愁思百结,不免赋诗一回。据统计,《全唐诗》中仅中秋赏月诗有90多首。   唐代尚无月饼,但在赏月时要铺设时蔬瓜果食用,有一种名为“中秋玩月羹”的美食是专为赏月时享用的。   除夕   除夕是全年的最后一天,“驱傩”是除夕的最主要活动。   “驱傩”就是逐除疫鬼,人们要戴着狰狞的假面具,扮成各种鬼神的形状,在傩翁和傩母的率领下,围着燎火歌舞喧腾,跳笑欢叫。这种傩舞在长安及各州县都要举行,是最具群众性的活动,皇帝也要与民同乐,除夕之夜皇宫设有火山,且投入甲煎香料,能香飘数里,乐官引领千余人入宫驱傩,这些舞者可以偷窥到皇帝、后妃、公主的模样。   除夕之夜,盛行燃放爆竹的风俗,家宅中贴“春书”、桃符,由此庭火照映,香飘数里,爆竹声此起彼伏,与现今除夕大致相似。   纪念节日   诞节   诞节就是庆祝皇帝生日的节日。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漆二9年),宰相张说上表,请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于是,在皇帝生日设立诞节,并在全国范围举行庆祝活动,就成为唐代的一项惯例。   每至诞节,全国都要放假,从京城到各州县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庆贺活动。皇帝更是要举办大型宴会,群臣要向皇帝献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君臣还要当场唱和诗篇。后来,佛教信仰渗入诞节风俗中,一些皇帝在宫内置道场,大臣近侍作礼围绕,并设斋奏乐。   人日   人日即每年的正月初七。人日风俗在魏晋时已出现,大约与人们在新年初占验丰俭有关。“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马,六日为牛,七日为人,如从旦至暮,日色晴朗,夜见星辰,民安国宁,君臣和会。”   人日的民俗活动主要是剪彩和登高,人们或是剪彩为人,或是镂金箔为人,称为人胜;是时柳条渐新,人们或登山或坐亭,以登高赏春。   寒食和清明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先秦时的介子推,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一0陆天左右,寒食后的一两天就到了清明节,因为间距甚近,唐人将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并给假四日。   介子推是被晋文公烧死在绵山之中的,所以,寒食节要禁火。到了清明节,或由朝廷赐新火,或在自己家中钻木取新火以炊煮,清明取新火有除旧布新之含义。   寒食与清明是唐代民俗最丰富的节日,从饮食上而言,有饧粥、干粥、枣糕、寒具冷食,还有好吃又好玩的镂鸡子,人们将镂刻过的煮蛋拿出来相互比武炫耀,于是又有了寒食节独特的民俗,名曰“斗鸡子”;节日期间,人们还要出城给先人扫墓,也顺便游春了。人们在野地里饮宴歌舞,妇女们则聚在一起打秋千,或者玩古代足球“蹴鞠”,男人们的活动则是打马球和斗鸡。   端午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的来源和基本内容今日大多熟悉,在唐代也是一个重要的且忌讳最繁复的节日,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外,唐人在节日这天很重视龙舟竞渡和系续命缕。   端午节竞渡多集中在江淮地区,如扬州、杭州、岳州等地年年举行。竞渡之时,官家及豪门在岸边自搭看棚,以观伎乐,百姓则驻足两岸,人如潮涌。竞渡例由当地刺史主持,他一声令下,就听三声鼓响,竞渡开始。一时间,就见两岸红旗飘摇,鼓鸣人呼,彩舟画楫奔如飞车,场面非常热闹。   端午节要将五色彩丝系在臂上,或悬在门上,以辟兵止恶,这种彩丝叫做长命缕,或称续命缕、朱索或百索。每至节前,有司要准备好彩丝,以供皇帝在节日这天向大臣赐百索,至于民间,也有端午馈赠长命缕的风俗。   乞巧节   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到了这天,灵鹊飞来衔成鹊桥,使牛郎织女相会,是为七夕节,因为民俗活动主要是妇女乞巧,又称乞巧节。   是日夜里,妇人们在月下持七孔金细针来穿针乞巧,唐代妇人则在庭中陈瓜花酒馔,然后求恩于牵牛、织女星,再各捉蜘蛛闭于盒中,天明时打开盒子验看蛛中国稀密,若蛛中国密则喻示主人得巧。   宗教性节日   上元节   上元节是道家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之一,李唐奉道家鼻祖老子为先祖,所以对道家节日非常重视。每至上元节,全国禁断屠宰,并设斋燃灯。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元节的宗教意味渐渐淡漠,演变成为一个大众狂欢的节日。是日夜里,京城开放了夜禁,街上流光溢彩,灯树光照,两旁搭起了演出的舞台,各种演出热闹非凡,人们往往合家出动,贵贱同游,男女杂观。史载,唐中宗曾与皇后微行出宫观灯,并让数千宫女随行,不料这些宫女狂欢之后,许多人不再回宫私下逃逸,由此可见狂欢的程度。   降圣节   降圣节在二月十五日,是纪念道教始祖老子诞辰的节日,又称道诞或道日。   唐玄宗听取了举人任之良的建议设置了降诞节,节日这天,道观设斋燃灯以祝降圣,并放假一天。   佛诞节   佛诞日子说法不同,如敦煌等地佛寺以二月八日为佛诞节。唐代规定四月八日为佛诞节,全国放假一天。佛诞节要举行浴佛和行像活动,寺院要事先修治佛像、造作头冠、缝制幢伞,到了节日这天,侍佛人抬着佛塑像,擎起佛画像巡行街衢,百姓临街瞻仰,散施祈福。   盂兰盆节   每到七月十五日,佛教信众以百味饭食置盒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以解除亡父母,七世先人,六亲眷属等亡日在地狱的倒悬之苦,是为佛教的盂兰盆节。   道教的中元节也是七月十五日,是道家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地官赦免饿鬼的节日。这一日还是百姓信奉的鬼节。   由此以来,佛、道、神虽教义各异,但鬼节的意趣大致相似,三者奇妙地融合为一体集合到一日为节。   唐代的节日基本固化,食品也因之对应。据说在洛阳有一处食肆,名为张手羹家,这家食店每逢节日专卖一物,计有:元阳 (元日),油画明珠(上元油饭)、六一菜(人日)、涅槃兜(二月十五)、手里行厨(上巳)、冬凌粥(寒食)、指天馂馅(四月八)、如意圆(重午)、绿荷包子(伏日)、辣鸡脔(二社饭)、罗睺罗饭(七夕)、玩月羹(中秋)、盂兰饼啖(中元)、米锦(重九糕),宜盘(冬至),萱草面(腊日)、法王料斗(腊八),等等。   唐人重视节日,朝廷规定元日、冬至各休假七天,寒食和清明四天,中秋节、夏至、腊日各三天,人日、上元日、晦日、春社、秋社日、二月八日(佛陀出家)、上巳节、佛诞节、端午节、三伏日、乞巧节、盂兰盆节、重阳节、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一日,共有四十七天之多。作为一名官员,还有名目繁多的旬假、田假、省亲假、祭祀寺庙假、婚丧假等,其假日生活是十分丰富的

中国古代的香文化
答:“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 可佩”。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三、秦汉时期之成形期 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汉代香品中第一...

诗歌几篇 诗人写这诗的故事
答:书童见这事露馅了,心头不免有些害怕,忙向主人赔罪,也吟了一首诗:“八月十五月正圆,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把小人怪,从今以后不再犯。” 5: 宋代文人陈季常有些怕老婆,好友苏东坡为了嘲笑这位自称“龙丘居士”的惧内先生,写了一首有趣的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说空谈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诗...

有关爱情的诗句(写尽懵懂的年少爱情)
答:一对有情人正难舍难分, 话已经说了很多,情意却没有尽头。回过头来仍说道:记得绿罗裙,无论走到何处都要怜惜芳草。芳草与自己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女子低声叮嘱,意在希望男子不要忘了她。少年时代的爱情,如糖似蜜,每一次分别相聚,都绵延着浓浓的情意。年少时代的爱情,是欢乐逗趣的 《...

唐代吴王李洛的资料
答:但在当时,李世民知他为人怯懦,怕他挑不起大唐这副重担,便寄希望于他最钟爱的儿子—吴王李恪。 《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记李恪:“司空、安州大部督吴王李恪母,随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其类已。即名望甚高,甚为物情所向……”《资治通鉴》所记与此相同,并综合评论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杜甫是怎么死的
答: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五、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老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清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唐代诗词和当代流行曲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宫霄欢:我们看到先秦文化在现代主流中依然得到传承与发展,并且在表达上突破了格律的限制,境界在音乐的烘托下显得更飘逸细腻,那么,让我们在看一看现代音乐对唐诗的再创造。(播放《涛声依旧》) 翟茂升:显然大家已经听出来了,这首《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那么与古诗相比较,这首歌有什么特点,又...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日本的文化
答:追溯茶道的起源那还是在中国的唐朝时饮茶习俗传入了日本,到明朝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以其"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更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心灵的寄托。现在,茶道被用作训练集中精神,或者用于培养礼仪举止,日本有许多传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不...

从传统文化谈文化自信
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的核心灵魂是“天真”。 这里所谓的“天真”不是任性,更非懵懂愚钝,而是真性情...唐代诗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有狂放不羁的精神,他们置身于大唐帝国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对比幽州台,激发冲霄志.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

日本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什么样的社会情况才产生了这样的现象?_百 ...
答: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地理位置和疆域,那么小一个小日本当然会有你说的那种性格,这也是他们现在之所以为日本的根本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代李世民爱杨妃吗
答: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