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作用与秦岭造山作用的耦合关系 秦岭造山带Pb、Zn、Ag、Cu、Au矿床区域成矿规律

作者&投稿:大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成矿明显受华北与秦岭(扬子)板块在中生代印支期的碰撞事件制约。在沿商丹主缝合带碰撞挤压时期,远离缝合带的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都正处于拉张时期,岩石圈发生拆沉和地幔底侵作用,并产生大量深源的岩浆岩,已发现的碱性岩、火成碳酸岩及碱性花岗岩就是这种构造耦合作用下拉张环境的记录。世界金矿的生成和定位主要与拉张作用有关。本区众多大型矿床的同位素年龄为印支期,是完全由这种深层次的地质构造演化背景所决定的,因此印支期成为研究区金矿的主成矿期绝非偶然。随着构造进一步演化,在中生代晚期,本区已成为统一的克拉通陆块(J—K),并成为中国东部大陆的一部分,陆内作用增强,受燕山期构造运动特别是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的影响,地幔上侵,从而发生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出现了本区既有印支期成矿又有燕山期成矿,使燕山期的成矿作用叠加在印支期之上的复杂局面。刘树文(1998)根据变质变形岩石中绿帘石的成分环带之间的组分变化,使用Gibbs方法,得出的绿帘石生长期的p-T轨迹表明,绿帘石的形成经历了深部地壳剪切过程形成绿帘石内核的等压降温阶段、由伸展隆升作用上升至中地壳的减压升温阶段和在中地壳滞留的等压降温阶段。从而表明了豫西变质核杂岩的形成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首先是由绿帘石p-T轨迹记录的早期伸展隆升作用使其隆升到中地壳,其后,在中地壳滞留一段时间后经历又一次的隆升而被抬升到地表。说明变质核杂岩可能在印支期形成后(王义天获得的拆离断层下盘糜棱岩的49Ar/39Ar年龄为216~221 Ma,2002),在地壳中又停留了一段时间而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才被拉至地表。众多Au矿床的成矿年龄既有印支期又有燕山期(见第二章),就和这种构造演化相对应。这样就明显地形成两个成矿阶段的叠加。

根据地球物理及地震层析研究(袁学诚,1996),北秦岭多次处于拉张环境,极易造成地幔底侵作用,并使山根消失,出现复杂的地震折射和反射层,形成了地幔和下地壳的层状结构,造成了本区下地壳的垂向增生,为Mo、Au、Ag、Cu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提供了条件,由于底侵作用使深源的CO2上升和进入流体,并促成混溶作用发生,为金属成矿物质富集奠定了基础。从一个侧面说明本区成矿的深部背景。



勘查历史与研究现状~

秦岭造山带勘查找矿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即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地质找矿工作。20世纪50~60年代,通过人海战术普查找矿,实现了秦岭勘查空白区域找矿的重大突破,在秦岭发现了肉眼易于识别的柞水县大西沟铁矿、华县金堆城钼矿、略阳县鱼洞子磁铁矿、略阳县阁老岭磁铁矿、略阳县杨家坝铁矿、宁强县黎家营锰矿、商南县松树沟铬铁矿等一批超大型、大中型钼铁铜矿床和钢铁辅助原料矿产资源。
20世纪80~90年代,广大地质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客观地质条件确定找矿勘查矿种和工作项目,同时加强综合研究,提出了秦岭铅锌矿床的层控矿床新认识,依靠找矿勘查新理论的指导,依靠井地充电追索浅埋隐伏硫化物矿床的物探技术方法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并且立足地质先验前提,大胆实施物探异常钻探工程验证,实现了秦岭地区铅锌找矿的重大进展,发现了凤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凤县八方山-二里河大型铅锌矿等一批大中型铅锌矿床; 依靠痕量金分析技术突破以及化探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金矿找矿勘查重大突破,发现了凤县八卦庙大型金矿、略阳县煎茶岭大型金矿以及潼关县Q539、Q502、Q505(南段)、Q515、Q692金矿和勉县李家沟金矿等一批大中型金矿床。
进入21世纪近10多年来,秦岭老区找矿进入攻深找盲阶段,在找矿勘查久攻不破的情况下,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成矿条件,及时调整思路和工作布局,依靠开拓新区、新矿种,加大勘查投资力度,大胆设计深孔探矿,实现了新区、新矿种找矿的重大突破,发现了商南县千家坪钒矿、山阳县夏家店金钒矿等中型钒金矿和南郑县马元铅锌矿等。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也取得重要进展,洛南县陈耳金矿通过深部接替资源勘查,Q507等矿脉新增333级金资源量14t,平均品位13.4g/t,相当于新获一个富的中型金矿床。
秦岭造山带(陕西段)产出有诸如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八方山 -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床、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床、煎茶岭大型金矿床、煎茶岭大型镍矿床、铜厂中型铜矿床、银洞子大型银铅矿床、穆家庄中型铜矿床、葫芦沟大型金矿床和金堆城超大型钼矿床等国内著名的众多有色金属矿床。对这些已知典型矿床,国内外许多学者从构造单元、矿产组合、含矿建造、矿化条件、成矿作用、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张复新等,1988; 朱俊亭,1988; 张本仁等,1989; 陈毓川等,1993,1999; 郑作平等,1996; 赫英,1996; 王集磊等,1996; 王相等,1996; 邵世才,1996; 钟建华等,1997; Stein et al.,1997; 王平安等,1998; 郑大中等,1999; 王瑞廷等,1999a,1999b,2000a,2000b; 方维萱等,2000a,2000b; 杨志华等,2000; 范宏瑞等,2000; 张复新等,2000,2001; Mao et al.,2002a,2002b; 张正伟等,2002; 冯建忠等,2003,2004; 宋小文等,2003; 朱华平等,2004; 毛景文等,2005a,2005b; 祝新友等,2011; 王成辉等,2012)。
在秦岭造山带长期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两板块在晚古生代—三叠世时均发生向北漂移,后者的速度逊于前者,在自南向北的运移过程中两者皆发生了旋转,扬子板块顺时针转动而华北板块逆时针转动,因而,秦岭洋的闭合是“剪刀式”的,最终闭合于晚三叠世。相应地,洋盆闭合后的陆-陆碰撞自东向西迁移。伴随着这一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东、西秦岭成矿作用也表现出差异性。东秦岭内生金属矿床集中分布于华北板块南部的华山-熊耳山陆缘带,按成矿系统的层次性,属于古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可划分为前长城纪古陆核活动性边缘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过渡期成矿系统、古生代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成矿系统,并依据沉积建造与岩石组合在各成矿系统内划分出与古元古代绿岩建造有关的小秦岭金矿组合、与热水沉积有关的银洞子银铅成矿组合和与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活动有关的钼钨成矿组合等(张正伟等,2002; 翟裕生等,1999)。西秦岭北部(凤县—礼县一带)内生金属成矿带内金矿床和铅锌矿床均产于泥盆系中,一般在金矿化富集的地段铅锌矿化较弱,反之在铅锌矿化较强的地段则金矿化较弱,该成矿带沿礼县-山阳区域大断裂分布,以特有稳定的成矿层位而著称,属裂陷盆地成矿系统。秦岭造山带金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主要包括:①比较发育的前寒武纪变质杂岩; ②非常发育的多期次岩浆活动; ③强烈的蚀变破碎带; ④多条大型韧性剪切带;⑤近EW向主干断裂与多组不同方向的次级断裂交叉; ⑥存在分开软硬基底的基底缝合带; ⑦发育炭硅质板岩和浊积岩系(姜春发,1994); 且金矿床的分布具有分区集中、成带展布的特点(图3-2),其成矿物源具有层控性质(表5-1)。
Groves et al.(1998)和Goldfarb et al.(2001)系统地提出了造山型金矿床的概念,强调造山过程、剪切带控矿和变质流体成矿3个要素; 指出其成矿流体以富CO2为特征,矿床中热液碳酸盐矿物(铁白云石)相当发育,δ13C值为-4.47‰~6.62‰; 黄铁矿硫同位素(3.8‰~13.8‰)类似石英闪长岩中而不同于围岩中的硫同位素值(-2.1‰~-6.6‰); 其δ18O的值为8.32‰~8.70‰。尽管有一些别的解释,但上述的同位素数据指示了这些矿床的深源特点,而且可能是幔源的。Goldfarb et al.(2001)进一步全面总结了全球造山型金矿在地球历史中产出和分布的规律,即每一次造山运动必然是造山型金矿形成的高峰期。秦岭为典型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具有长期的演化历史、复杂的组成与结构,金矿的成矿过程是秦岭造山带长期构造演化的综合产物。秦岭金矿床的形成受两条不同的构造带控制,按成矿环境和成矿基本特点划分为造山带型和卡林型两种类型金矿床。造山带型金矿分布于小秦岭、板-沙、凤-太、西-成、礼-岷地区,主要集中于中秦岭造山带或凤县-太白-礼县古生代盆地,成矿作用与中生代俯冲碰撞型花岗岩浆带有关。卡林型金矿汇集于南秦岭和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北部,分布于镇-板、石泉、勉-略、徽-文、三-曲等地区,成矿作用与古生代基性-超基性岩脉有关(毛景文,2001; 王瑞廷,2005)。虽然两大类金矿的成矿系统有所不同,但其时空分布有着紧密的成因联系。西秦岭造山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210~170Ma。八卦庙金矿床的U-Pb同位素测年为209Ma,Rb-Sr等时线法获得的李坝金矿床的年龄为176Ma(Shao,2000),双王金矿床中钾长石40Ar-39Ar法年龄为202~198.3Ma(Shi et al.,1993)。使用不同测年方法测得的马脑壳和双王金矿床的岩体结晶年龄为215~198.3Ma。毛景文(2001)认为造山带中的金矿床是岩浆作用和造山作用过程中热作用产生的热液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的测年数据表明,秦岭造山带中卡林型金矿与其北部的造山型金矿床基本是同时形成。这说明卡林型金矿成矿系统也形成于中生代早期克拉通的最后碰撞期间。这些矿床也形成于比礼县-山阳断裂以北造山带型金矿更浅的地壳之中。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卡林型与造山型金矿是否形成于不同的热液系统,以及是否存在Phillips et al.(1993)建议的与两种类型矿床均有关的热液活动之间的纽带。西秦岭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制为:印支-燕山运动导致西秦岭地区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伴随深断裂的多次活动。在此过程中,大量花岗岩浆经过同熔或重熔作用生成及上侵定位,伴随深部流体的向上运移,与其他来源的流体汇合,参与成矿,形成了一系列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大型矿床成矿系统。通常在造山带的走滑剪切带中形成造山型金矿,在断陷盆地边缘的伸展或剪切断裂系统中发育富As、Sb、Hg和W的卡林型金矿。造山带中的多数金矿床年龄的叠加是岩浆作用和来源于造山作用过程中热作用产生的热液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张作衡等,2002)。
表5-1 秦岭造山带金矿床特征一览


注:据彭大明,2000,修改。
西北地区有色金属矿产主要形成于古生代造山系中,具有鲜明的中亚成矿特色,成矿时代集中发育于晚古生代,但北祁连山是一个例外,以形成于早古生代为特点(李文渊等,2006)。秦岭造山带陕西段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典型矿床成矿时代多为古生代至中—新生代。这主要是因为秦岭造山带显生宙经历了碰撞造山、构造体制转折(板块碰撞构造体制到陆内造山构造体制)和岩石圈拆沉三大地球动力学事件,相应地出现了3次高强度成矿作用及金属元素的巨量堆积,构成了我国中部规模宏大的成矿爆发事件,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
西秦岭地区金矿床分布较为集中(图5-1),可分为6类(王相等,1996),包括与基性火山岩有关的金矿类型(如铧厂沟)、与钠长岩有关的金矿类型(如二台子)、韧性剪切带型(如庞家河)、构造蚀变岩型(如李坝)、热水沉积岩浆再造型(如八卦庙)和热水沉积/热水沉积-改造型(如马鞍桥)。

图5-1 西秦岭地区金属矿床分布略图

秦岭西段和东段的成矿差异主要表现在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化方面。西秦岭主要发育印支期花岗岩,次级成矿带较少; 东秦岭燕山期花岗岩类成矿作用强烈,在豫陕交界地区可划分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次级成矿区段,如豫陕岩带以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为主,包括浅成相和深成相壳幔同熔型或陆壳重熔型花岗斑岩株、岩枝,多沿华熊古陆凹陷带或NNW向断裂带侵位于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中,构成金堆城-卢氏-栾川钼多金属成矿带(张维吉等,1993; 陈毓川,1999; 张正伟等,2002)。祁思敬等(1999)讨论了秦岭地区3个重要的成矿系列,即古老基底岩系在长期隆升边界拆离和相关热事件影响下形成的金矿成矿系列、晚古生代陆缘裂陷盆地中与海底喷气热水沉积作用有关并在随后造山期演化中形成的铅锌铜金银成矿系列和与燕山期花岗岩类小侵入体有关的钼多金属金银成矿系列。不同规模的铅锌矿床在秦岭造山带分布广泛,至今已发现探明铅锌矿床近35处,主要集中在3个铅锌矿床密集区,即西和-成县铅锌成矿区、凤县-太白铅锌成矿区和镇安-旬阳-山阳-柞水铅锌成矿区(图5-1)。从地形上看,均分布于秦岭南坡,所以可合称为秦岭南坡铅锌成矿带。该带呈NW向展布,长达460km,由前两个矿集区组成西段,矿床数量多,成矿规模大,在秦岭地区稳居首位; 镇-旬-山-柞矿集区为该成矿带的东段,成矿规模位居第二。目前认为,秦岭地区铅锌矿的成矿期始于古生代早期,继后历经海西期、印支期,止于燕山期,成矿高峰期为中泥盆世。统计结果显示,古生代早期形成的矿床占总数的9.09%,泥盆纪占51.52%,石炭纪占6.06%,三叠纪占6.06%,燕山期占27.27%。资料分析表明,秦岭地区铅锌矿床最佳远景区段应是造山带中泥盆系沉积变质岩系展布地域。
整体上,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爆发性,即在某一成矿高峰期大规模集中成矿。其成矿时代主要分布在3个时段:①中、新元古代成矿期,这是初始秦岭造山带发端时矿床形成的重要阶段,如勉-略-宁-摩天岭地块、武当地块所形成的矿床; ②加里东-华力西成矿期,加里东期至泥盆纪时期是古中国板块在秦巴地区出现不同程度裂陷的时期,秦岭在海西期造山作用下形成中秦岭造山带,总的表现为板内海相沉积盆地及其转变为造山带所形成的相关矿产,如大西沟、南沙沟、铜峪地区的矿床; ③中—新生代成矿期,中—新生代(特别是燕山期)是秦巴地区最主要的成矿期,秦巴地区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绝大多数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是秦巴地区成矿的主要时段,如凤-太矿集区、柞-山矿集区中的矿床(王集磊等,1996; 杨志华等,2000; 彭大明,2000;汪东波等,2001; 卢纪英等,2001)。统计研究表明,秦岭-大别成矿带金属成矿也主要集中于古生代和中生代(陈毓川,1999)。
对于秦岭造山带陕西段而言,成矿作用从太古宙到第四纪均有发生,不同时段的成矿作用与所处的地质历史演化阶段、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典型金属矿种的成矿时代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铜、铅、锌的主要形成时代为中生代和晚古生宙; 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 钼、银、汞矿以中生代成矿占多数;镍矿主要形成于元古宙; 锰矿以新生代成矿为主。
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突出表现为成区(成带)性,即主要赋存在不同的矿集区或成矿(亚)带,构成具有一定成因联系的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矿床的组合。如秦岭-大别成矿带中的凤-太、西-成、勉-略-宁、柞-山、镇-旬等矿集区,华北板块南缘成矿带中的小秦岭矿集区等。这些矿集区具有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成矿亦各具特色,形成各自的成矿系列,反映了区域构造演化与大规模成矿作用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代表同一大陆动力学过程的不同表现。
在成矿时间演化上,泥盆纪和印支-燕山期是秦岭造山带成矿的重要时段。秦岭泥盆系热水沉积成矿建造受秦岭微板块内泥盆纪热水沉积盆地控制。在矿产丰富的秦岭成矿带中,与秦岭造山带热水沉积岩相有关的矿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矿产储量占整个秦岭成矿带矿藏的三分之二左右。除拉尔玛金矿赋存于寒武系外,热水沉积成矿建造形成的矿产基本都集中在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盆地中(西-成、礼-岷、凤-太、板-沙、柞-山、镇-旬等),其中已探明的厂坝-李家沟超大型铅锌矿床位于西-成盆地,李坝大型金矿床位于礼-岷盆地; 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铅硐山等大中型铅锌矿床位于凤-太盆地; 马鞍桥大型金矿床位于板-沙盆地; 大西沟大型菱铁多金属矿床、银洞子大型银铅多金属矿产、桐木沟中型锌矿床、夏家店中型金矿床、穆家庄铜矿床位于柞-山盆地; 金龙山大型金矿床位于镇-旬盆地。根据秦岭泥盆纪沉积盆地发育的特征、成盆构造作用、成矿特点及其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卫星照片上可识别的环形构造和线性构造,可将秦岭泥盆系划分为若干个一级盆地和次级热水沉积盆地(方维萱等,1999,2000b)。秦岭造山带泥盆纪聚矿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秦岭微板块内及北缘,其北界为武山-凤州-丹凤-商南板块缝合带,南为板内基底隆起和早古生代隆起(白龙江、留坝、佛坪、牛山、武当等隆起),西与祁连山造山带接壤,东至南阳盆地。根据地层古生物、沉积组合与岩相、构造特征,秦岭泥盆纪沉积盆地可划分为两大类:①陆缘盆地和陆缘残余盆地的复合,在早古生代属扬子板块,泥盆纪转变为秦岭微板块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古生代末演化为残余海盆的复合盆地,如礼-岷、沙-板、柞-山盆地等; ②秦岭微板块内裂陷-拗陷盆地,是在总体收缩背景下构造扩张的伸展体制中在秦岭微板块内发育的统一而又分割的同期构造扩张裂陷性盆地,如西-成、凤-太、镇-旬盆地等(图5-1)。
区内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比较明显,在秦岭造山带的次级构造单元中成矿元素含量变化有明显的规律和差异。总的特点是平均值的变化幅度小,均方差的变化幅度大,反映出各构造单元后期的成矿作用强度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成矿特点。由元素含量和变化系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可以归纳出各构造单元的元素组合为:华北板块南缘区为Au、Pb、Mo、W、Ag、Hg元素组合; 秦岭区为Hg、Sb、Au、Ag、Pb、Zn、Mo、As元素组合; 扬子板块北缘区为Au、Pb、Zn、Mo、Hg元素组合。在秦巴地区的次级构造区中,陇宝区无明显的富集元素组合,均呈明显贫化; 北秦岭区为Au、Ag、Mo、Hg、Sb、W元素组合; 中秦岭区为Au、Ag、Hg、Sb、As、Pb、Zn、Mo、W、Sn元素组合;南秦岭区为Hg、Sb、Au、Ag、Zn、Mo、As元素组合;北大巴山区为Mo、Cu、Zn、Au、Ag、Sb、Hg元素组合; 白龙江-略阳区为Au、Ag、Hg、Sb、Mo、As元素组合; 摩天岭区为Au、Ag、Hg、Sb、Cu、Zn、As元素组合。
秦岭造山带横跨于中国太行-武陵山、环青藏(龙门山)两个近SN向的重力梯度带之间,为重力场严重扭曲区,布格异常值总体西低东高,并大致在(-3001~-70)×10-5m/s2范围内变化,形成一个自NW向SE方向突出的异常轴脊。卫星重力场显示出近SN向的正负异常相间分布,整体上显示秦岭造山带的基底东高西低,东部的莫氏面由32km向西逐渐加深到55km,虽有起伏,但佛坪为最大隆起区; 两条重力梯度带显示了SN走向的深部基底构造活动的特征。由于秦岭造山带基底和地壳的不均匀性,可明显圈出南北两条负的剩余重力异常带,并与两条中生代俯冲岩浆岩带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北部负重力异常带分布在天水—宝鸡—西安—栾川—平顶山; 南部负的剩余重力异常带分布于桐柏—大别山地区。与地表出露的花岗岩对比表明,负的剩余重力异常带与中生代花岗岩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袁惟正等,1996; 张守林等,2004)。金矿成矿主要受SN向的重力梯度带、EW向的剩余重力异常带的控制。铅锌矿成矿主要受NW向的重力低异常带的控制。整体而言,在磁异常、莫氏面/居里面隆起区或梯度带上有利于成矿。区域地球物理研究表明,秦岭地区以航磁正异常为背景,局部异常密集,呈带状、不规则状EW向分布; 布格重力异常表现为一大型异常降低带。凤-太、柞-山的高重低磁区反映泥盆系沉积盆地。金矿主要分布在局部重力高、航磁高异常范围或其边部及梯级带上; 而大、中型铅锌矿床则分布在局部重力低和磁性界面凹陷区的边部; 中型以上铜矿主要分布在局部重力高(低)、航磁高异常范围内或其边缘。
总体上,随着造山带基底与盖层由东到西的薄厚变化,相应矿产组合类型也有很大差异,即:(东)W-Mo→Cr(Sb)-REE→W-Mo-Au→Pb-Zn-Au→Cu(Mo、W)→Au→Pb-Zn-Ag-Fe(Au、Cu)→Pb-Zn-Cu-Ag→Au-Sb→Au-Hg→Au-Hg-Sb(Fe)(西)。
区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地壳以相对富集TiO2、Th、Cr、Ni、Cu、Zn、Au及相对贫CaO、Sr为特征。不同构造单元微量元素丰度差异明显。华北板块南缘地壳中V、Cr、Co、Ni、Cu丰度明显低于南、北秦岭。南、北秦岭地壳Th、Cu含量均较高,但北秦岭地壳V、Cr、Co、Pb稍高,花岗岩类相对富集Ba、Th、Pb; 南秦岭地壳Ti丰度较高,花岗岩类相对富集V、Cr、Co、Ni、Cu、Ag、Au、Mo(张本仁等,1994,2002)。区域成矿元素组合复杂,从北向南依次为Mo、Au→Fe、Cu、Ni→Pb、Zn、Cu、Au→Sb、Hg、Au→Cu、Fe。华北板块南缘地球化学区Au、Ag、Mo、Pb、Zn显示高背景场,元素分带清楚,其中以Au、Mo为主的高值带位于洛南洛源—潼关太要地区。北秦岭地球化学区以高B、Cu、Au、Sb(东部)为主要特征,宽坪群Cu丰度最高,成矿元素为Cu、Au、Sb、Mo、W等。南秦岭地球化学区(古生代海相沉积岩区),西部显示高Pb、Zn、Au,东部显示高Cu、As; 勉-略-阳三角地带则显示Ni、Co、Mo、Pb、Zn、Au的高背景。
综上所述,对秦岭造山带陕西段典型金属矿床可总结出9个成矿特征:
1)改造成矿作用明显。
2)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发育。
3)大多数金属矿床成区(成带)集中分布,矿集区特征显著。
4)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密切,矿床多受深(大)断裂、褶皱及岩体接触带等控制。
5)热水沉积盆地的成矿作用突出。
6)不同的矿集区均具有相对完整的矿床成矿系列。
7)古生代爆发成矿。
8)不同的造山成盆阶段形成的金属矿床差异较大。
9)受区域岩石圈演化的制约,不同矿种的成矿作用存在明显的偏在性。

秦岭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截至目前已经发现各种金属矿床数百处。其中,金、银、铅、锌、钼、铜、汞、锑资源优势明显。在过去的50多年中,前人对于秦岭造山带的区域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秦岭造山带构造岩浆活动发育,Pb、Zn、Ag、Cu、Au矿床构造控矿特征显著。就此次重点研究的凤-太、柞-山、勉-略-宁等多金属矿集区而言,铅锌(银)矿床多受背斜构造控制,金矿床多受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控制,铜矿床常与构造片理化带或岩体构造有关。矿床在空间分布上也多受NWW向构造控制,部分矿床就位于NW-NWW向构造与NE向构造的交汇区,如八卦庙金矿床等。
Pb、Zn、Ag、Cu、Au等金属成矿作用集中爆发,具有两大成矿高峰期。古生代时期主要形成与热水喷流沉积作用有关的金属矿床; 中生代时期成矿作用与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及受深断裂控制的陆相中酸性火山-岩浆活动有关。
区内海相火山-沉积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沉积成矿作用特征突出。沉积成矿作用主要与秦岭在地质历史时期秦岭沉积盆地与构造盆地的发育特征及其相互叠合有关,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矿床主要是Fe、Mn、Pb、Zn、Ag、V、P等(王平安等,1998)。
成矿的继承性、多期多源性和改造特征非常明显。秦岭造山带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形成了一套与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古老沉积-变质岩系,其中富集了多种金属成矿元素,如Fe、Au、Cu、Pb、Zn、稀有金属等,它们或在当时形成一定规模的矿床,或作为矿源在以后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多次成矿。多数矿床在形成(或只形成矿源岩)之后,曾受到后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等地质作用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叠加。这些特点既说明秦岭造山带成矿活动具有长期性、多期性和复杂性,也揭示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的频繁程度,即同一空间的时间演化特征(王平安等,1998)。
秦岭造山带主要形成的Pb、Zn、Cu、Au、Ag、Fe等金属成矿系统见表3-33。
表3-33 秦岭造山带Pb、Zn、Cu、Au、Ag、Fe等矿床主要成矿系统


注:据姚 书振等,2002,修改

区域成矿特征
答: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多旋回的复合大陆造山带,虽然在其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过多次碰撞拼合作用,但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及成矿作用仅发生在中—新生代构造作用期。因为板内造山作用是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有利条件,而造山末期或造山后伸展阶段反而是有利的成矿时期(罗照华等,2007a)。 秦岭成矿带是我国中部地区古生代...

(二)秦岭-昆仑造山系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答:该造山系位于中国中部,处于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与扬子地台之间,因此其形成受上述地台的制约。该造山系最古老地层为2.8Ga的大别群,仅出露于大别山,为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岩系,分布略广,但多为断层所围限,据构造学家推断其系周围地台延伸部位,吕梁运动后成为该造山系的基底并经历了4...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成矿是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结果
答:燕山期成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甚至整个秦岭地区除了有燕山期的成矿作用外,也不断发现有印支期的成矿作用。而且,我们认为燕山期的成矿作用应该是在印支期时已开始的成矿作用在板内条件下的继承和叠加。印支与燕山期成矿作用的叠加现象是本区乃至秦岭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和秦岭造...

秦岭造山带Pb、Zn、Ag、Cu、Au矿床区域成矿规律
答:区内海相火山-沉积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沉积成矿作用特征突出。沉积成矿作用主要与秦岭在地质历史时期秦岭沉积盆地与构造盆地的发育特征及其相互叠合有关,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矿床主要是Fe、Mn、Pb、Zn、Ag、V、P等(王平安等,1998)。成矿的继承性、多期多源性和改造特征非常明显。秦岭造山带在新太...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
答:秦岭造山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与板块俯冲有关的造山作用、受板块碰撞控制的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作用。其中,碰撞造山作用可进一步分为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作用。3.2.1 俯冲造山作用 秦岭地区俯冲造山作用以扬子板块向北俯冲,导致北秦岭南缘发生造山为代表。扬子板块向北俯冲的时代主要...

造山作用过程中及造山后的盆地形成和演化
答:所谓的耦合关系是指“两种介质相互作用或相关联;一对大小一致方向相反或平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作为在时—空演化和构造动力学系统中有关联的构造体,造山带与盆地的关系涉及诸多方面。造山作用是一个演绎过程,盆地的形成也同样是一个演绎过程,但二者具有相反的作用轨迹。在动力学方面,在一定时期...

成矿作用综述
答:中生代早期,大体相当于印支期—燕山早期,随着勉略洋的闭合,南秦岭与北秦岭进一步俯冲造山,泥盆系全部发生褶皱,以厂坝-李家沟为代表的同生沉积形成的铅锌矿床也一起遭受变质褶皱,少量物质重新活化迁移至S2面理中。随着造山作用的深入,形成一大批多期次的以S型为主的花岗质侵入体,并主要以这些...

秦岭-昆仑造山带环斑花岗岩与岩浆混合作用
答:因此秦岭环斑花岗岩中这些岩相学现象的出现表明,这些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而且是造山带花岗岩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卢欣祥,2001)。 2.岩浆混合的矿物成分证据 如前所述,秦岭环斑花岗岩的寄主岩石和包体不仅在矿物组成、种类和特征上相似,而且在矿物成分上也有相同之处。角闪石和黑云母是这些...

大地构造演化及成矿动力学环境
答:然而,由于秦岭造山带的复杂性,目前对秦岭地区古老基底的构造格局、造山作用方式以及主造山期的时代仍有很大争议。 图2.3 西秦岭地区构造纲要与金(铅锌)矿分布图(底图据中国地质调查局1∶50万地质图数据库,2000) 严克明等(1993)在研究秦岭地区区域成矿规律的过程中,提出在秦岭地区不存在真正的古大洋,而是“洋盆...

区域岩石圈各时期构造环境中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分析——以长江中下游...
答:这一时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邻区、乃至中国东部成矿作用的鼎盛时期。 4)中—新生代东秦岭构造环境中的成矿作用。随着扬子地块和华北地块晚古生代碰撞造山运动的结束,奠定了秦巴地区总体构造格架,形成了中国大陆的主体部分—南北联合陆块,然而陆块内构造活动并没有平静下来,在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和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