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蜀汉四相究竟会是谁呢? 十大在《三国演义》中被低估的人物,都有谁?

作者&投稿:栾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蜀汉政权四位有名的治国能臣,都怀相国之才。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三国时期蜀汉宰相。隆中决策,给刘备定下称霸一方的策略,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形成三国鼎足之势。终因积劳成疾。诸葛亮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蒋琬

蒋琬字公琰
蒋琬是蜀汉第二代执政者,存在感不是很强。但他脑子灵活,行为作风不拘一格,善于总结前人经验,能够取长补短,仍然为蜀汉今后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诸葛亮将其培悉心培养,并秘密上报刘禅此人可以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总揽蜀汉军朝。采取安养生息等政策,使国力慢慢大增。曾经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采纳。

费祎

费祎字文韦
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多次出使东吴,孙权等人以辞锋刁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备,始终不为所屈。孙权非常惊叹于他的才华,很佩服他,所以对他很有礼貌礼节。北伐时做中护军,又转为司马。当时魏延与杨仪不和,经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费祎性格谦恭真诚坦率,非常廉洁,家里很清贫。

董允

董允字休昭
三国时期的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董允有护国功劳,其去世后,接替董允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与中常侍黄皓逐渐控制朝政,迷惑刘禅,最终加速导致蜀汉的灭亡。



三国演义中,蜀汉四相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他们都是有名的治国人才,心中都有相国之才。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四相具体是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脑袋机灵的蒋琬、谦恭坦率的费祎以及蜀汉重臣董允。这四个人又被蜀汉百姓成为四英。

蜀汉四相分别是:蜀汉丞相、武乡侯、司隶校尉诸葛亮,其次便是蜀汉大司马蒋琬,再次便是大将军费祎,最后是尚书令董允。

三国演义蜀四相?是谁~

诸葛亮字孔明
蒋琬字公琰
费祎字文韦
董允字休昭
蜀汉"四相"又称为蜀汉"四英"1:蜀汉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他的功绩就不用我多说了,在这里说说他的后代吧。诸葛乔字仲慎:诸葛瑾二子,过继给诸葛亮,英年早逝,享年25岁。诸葛攀:诸葛乔之子,后因诸葛恪被杀,诸葛瑾绝后,便让攀还复为瑾之后代继承香火。诸葛显:诸葛攀之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亲子:长子诸葛尚。父子临危赴义战死绵竹,堪称一门忠烈。二子诸葛京字行宗,后官至江州刺史2:蜀汉之“伏虎”——蒋琬字公琰:诸葛亮对刘禅说过“为臣我效命在外,如有不测,宜以后事托付蒋琬 。”可见诸葛亮对蒋琬的重视。蜀中人将蒋琬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称之为“伏虎”3:治国良才——费祎字文韦:他善于处理军务和琐碎的公务,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而且他以俭养德,身声居高位,但布衣素食,克勤克俭,与普通百姓无两样。4:刚正清谨——董允字休昭:他对刘禅秉正直言,后主简直有点怕他 :71: 。刘禅宠信黄皓,因此常受到董允责备,董允在世时,黄皓不过是个黄门丞,董允死后这个佞臣就扶摇直上了

10.蒋干
蒋干,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里却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超级大白痴。
其实,正史中的他,的确是个风流名士,并不是个白痴。曹操南征,强征蒋干入他的幕府(和司马懿一样),而后又命他去劝降周瑜。蒋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语打动的人,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方面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被称当世名士的周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



周瑜确实是如演中所写的,一听蒋干来访,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带着蒋干巡营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蒋干在整个过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语",从来没有作过劝降周瑜的意图,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群英会。而之后的蒋干盗书,也完全是子须乌有,蔡瑁张允被攻杀,也是因为荆州兵有一部分仟乱,而被张辽于禁攻破,蔡张二人死于乱军之中。



9.孙邵
孙邵,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在孙权掌权的五十二个年头中,孙邵算是个老资格。
他并非是孙权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国人,曾在孔融手下当过一任功曹,其后转到扬州刺史刘繇底下作官,于孙策击败刘繇时转为为孙策效力。孙策死后,孙权刚上台,孙邵即上表劝孙权向许县朝廷纳贡,弄好了对曹操的关系,受到孙权的赏识。孙权之后任命孙邵为庐江郡太守,在刘备表荐孙权为"行车骑将军"之后,他又作了车骑将军长史。在孙权称王之后,即黄武元年,孙邵便作了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可惜孙邵仅仅当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黄武四年五月病故。



8.高顺
高顺,吕布的部下,与张辽一起共同统率吕布的一部骑兵。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高顺应该是吕布最为倚重的大将,甚至超过了张辽。从整部演义中,吕布的武勇被片面而过份地夸大,使得他的部下几乎失去表现的机会,其实,他的几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张辽,因为他打了逍遥津一战,名震八方。但是,当时在吕布的麾下,张辽每次出战几乎都是与高顺搭档,而高顺,几乎就是为吕布独当一面的大将。在评论一名将军时,其实不需用要他打过无数的胜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费苦心,打得出名就行。高顺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




7.淳于琼
淳于琼,是一个有名声,有能力,也有资历的名将。在灵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军,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统领。曹操和袁绍都曾是这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军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淳于琼,也是这八名校尉之一。
在袁绍军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将,根本没有什么贪杯误事之说。
官渡前夕,袁绍命他和郭图颜良攻白马,颜良贪功冒进,又大意轻敌,被张辽关羽刺死于军中。多亏有淳于琼,袁军才不致溃败,也使得袁绍能继续保持对曹军的压倒性气势,一路追击到延津。
乌巢之败,不是因为他喝酒,而是因为他的大意。




6.刘封
刘封,刘备的义子,原名寇封。
在演义中,这个家伙在战场上什么作用也没起过,也就扯扯旗放放风而已,最后还把关羽给害了,一副死有余辜的样子。
但是在正史中,这却是个悲剧。
刘封是刘备在荆州时收养的义子,当时刘备无嗣,所以收了刘封为义子。等刘备入川时,刘封刚刚二十出头,已是个力大无穷,勇猛无比的青年将军了。在跟随孔明赵云张飞入川的途中,刘封攻战克敌,以功晋封为副军中郎将。



5.张昭
张昭,是东吴的第一位首席辅佐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而把他写得不成人样,实在是太过份了。
早年的张昭声名就已远播,彭城国的国相,以及陶谦都曾扰络过他,均被他拒绝,陶谦为此差点杀了他,是赵昱将他救了出来。
孙策敬佩他,对他行"升堂拜母"之礼,使张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孙策的"长史"兼"抚军中郎将"。




4.高干
高干,袁绍的外甥。应该说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这个名字很符合他。
袁绍当年全盛时期一共占有四州的领地,而高干却也领了并州刺史的职位。要知道,袁绍可是有着四位成年的儿子的。能让私心颇重的袁绍将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没两把刷子是不成的。
在官渡之战时,袁绍曾命袁谭与高干各自领兵从侧方攻击曹操。但是直到袁绍兵败,也不见二人有所动作。或许有过动作,但是也不会是什么大的举动。因为当时奉命驻守在侧方负责防御事务的是臧霸,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将领,也许两军有过接触,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务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没有任何的可乘之机。



3.刘焉
刘焉,也是在事实上割据了蜀中的人。比起刘备,他并不差多少。
刘焉是荆州江夏郡人,他是从寺主官的佐吏开始,以贤良方正(是一个官名,与孝廉茂才相似)进阶仕。之后一帆风顺,先做了雒阳县的县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转做南阳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
黄巾之乱后,刘焉认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为长,便活动到了益州牧之职。同时兼一个监军使者,爵封阳城县候。
刘焉对于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后人称赞的,他的法冶很严,而且是对百姓宽,对那些豪强官吏"严"。
刘焉最聪明的一项举措,是以张鲁镇汉中,密使他斩汉使阻隔道路,再宣称因为张鲁阻隔道路而无法上贡,在事



2.魏延
魏延,蜀汉首屈一指的武将。
当刘备在汉中争夺战中对曹操取得战斗胜利后,准备回到成都时留下守汉中的将领给了当时还是一个屈屈牙门将军的魏延。
魏延是行伍出身,知道当兵的辛苦,很体恤士卒,能得士卒死力。刘备慧眼识英雄,提拔了他,让他做了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就是魏延的就职宣言,这番话让刘备满意,也镇服了众人。




1.贾诩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姑臧人。演义中并没有对他有过多大扔描写,只在曹丕争嗣时才从侧面描写了他。其实,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小的时候,因为他才高智广,所以被人孤立,没有人能理解他,只有汉阳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之能。之后贾诩曾举过孝廉,又作过一个郎官,但因朝庭昏暗,就辞官司回乡。
董卓入洛阳,征他为平津都尉,后升任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手下听命。
董卓牛辅死后,李傕郭汜张济欲解散队伍回乡,贾诩认为,如果散众回乡,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致众人死命,不如回军西攻,还有一线生机。
李傕等人从计攻长安,果然大捷。李傕欲封贾诩为候爵加尚书仆射,贾诩谢绝,只任了尚书。李傕等人虽然亲近贾诩,但也着实忌惮他的才智,贾诩就借口母丧而回乡。李傕郭汜争斗时,李傕欲借重贾诩的才智,加封他为宣义将军。贾诩也趁此机会请张济出面,使李郭二人和好,令献帝暂时转危为安。
之后贾诩又辞官而去,投奔驻守华阴的同乡人段煨。
段煨也一样忌贾诩之才,贾诩只得再走他乡,投奔张绣。并且说道:“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果然张绣厚待贾诩,段煨也厚待贾诩的妻儿。
后来张绣与刘表结盟,曹操南征张绣,结果中贾诩之计,败走。
这里是体现贾诩超高智慧的地方。

三国演义蜀四相?是谁
答:诸葛亮字孔明 蒋琬字公琰 费祎字文韦 董允字休昭 蜀汉"四相"又称为蜀汉"四英"1:蜀汉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他的功绩就不用我多说了,在这里说说他的后代吧。诸葛乔字仲慎:诸葛瑾二子,过继给诸葛亮,英年早逝,享年25岁。诸葛攀:诸葛乔之子,后因诸葛恪被杀,诸葛瑾绝后,便让攀还复...

蜀汉四相分别是谁,他们对蜀汉的贡献是什么?
答: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蜀汉政权四位有名的治国能臣,都怀相国之才。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三国演义中蜀国的4大相和五大将分别是谁
答:诸葛亮。杨仪。蒋琬。费伟。( 四相)五将:关羽。马超。张飞。赵云。黄忠

人们说的“蜀汉四相”分别指的是谁?哪位丞相的能力最强?
答:“蜀汉四相”,对于蜀汉的发展和延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如果说谁更加的厉害,那么毫无疑问,显然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军事家,还是发明家。所以说,诸葛亮的能力更加全面。蒋琬和费祎更擅于内政,在军事上的成就不大。董允虽然为人正直,有匡主护国之功,但整体能力相比之下要...

蜀汉只有诸葛亮一人做过丞相,为何会有“蜀汉四相”的说法呢?
答: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蜀汉政权四位有名的治国能臣,都怀相国之才。除诸葛亮以外,其他三人虽然所任官职不是丞相,但也都曾相继实际执掌过蜀汉军政大权,位同丞相,所以后人尊称他们为“蜀汉四相”。

著名的蜀汉四相分别是哪四位?他们对蜀汉都有哪些功绩?
答:蜀汉四相之四董允 董允,字休昭,泸县嘉明镇人,三国时期蜀汉尚书令。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东汉末年,其父董和事刘璋为益州郡太守,董允少时与费祎在蜀中名闻遐迩。刘备册立太子刘禅时,任命董允与费祎为太子舍人,后任太子洗马。公元223年,刘禅即位后,与费祎同为黄门侍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

蜀汉四位丞相分别是谁?蜀汉四位丞相简介
答:说道三国,大家一定不会忘记蜀汉四位丞相鞠躬尽瘁的身心。这“四相”分别是――诸葛亮、蒋琬、董允、费t。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冬,他被刘皇叔三次邀请,并最后归属蜀汉。在其中,他认为必定三分天下,并且认为只有与吴王孙权联合起来,方可灭曹。果不其然,诸葛亮果真才对了...

三国蜀汉四相是谁
答: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

请问三国时期的蜀中四相:诸葛亮、费祎、蒋琬、董允,除诸葛亮外其他三...
答:1、费祎(?~253年2月),字文伟,江夏鄳县 (今河南省罗山县 )人,三国时期蜀汉名臣,。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刁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备,始终不为所屈。孙权非常惊异于他的才能,加以礼遇。北伐时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当时魏延与杨仪不和,...

刘备找四个人建立了蜀国,请问四个人分别是谁?
答: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张飞(约166-221)字益德(《三国演义》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