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谁怎么说

作者&投稿:曲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古文 “谁”怎么说

孰拼音:shú,注音:ㄕㄨˊ,部首:子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1画

五笔:YBVY,仓颉:YDKNI,郑码:SJQS,四角:05417

结构:左右,电码:1328,区位:4275,统一码:5B70

笔顺:丶一丨フ一フ丨一ノフ丶

释义:

1、谁,哪个:孰是孰非。

2、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

3、用在表示抉择的反问语句中,有比较的意思:孰与。孰若。孰何。

4、古同“熟”,程度深。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顺孰[shùn shú]

谨慎精审。顺,通“慎”。

2、孰谏[shú jiàn]

尽力规劝。

3、孰视[shú shì]

注目细看。

4、馈孰[kuì shú]

献熟食。祭祀的一种仪式。

5、申孰[shēn shú]

反复熟思。

2. 谁会翻译文言文

一开始,诸葛亮自己对后主说:如今在成都有桑八百株,微薄的田地十五顷,子弟的衣食,已经有富余。至于为臣在外面任职,没有另外的财物征调收取,随身的衣服食品,都依靠官俸开支,从不经营产业,以谋取丝毫私利。如果为臣有一天死去,将不让家中有多余的布帛,家外有多余的财产,从而辜负陛下的厚望。

仰是依靠的意思

赢是多余的意思

表现他清廉,坦荡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3. 我等你 用古文怎么说

我等你用古文说为:我待汝。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仓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扩展资料:

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是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以便用最少的字承载最多的信息量。

早期的古文多用于统治阶层占卜、祭祀、发布诰文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纸代替竹简。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

在文言文中 “谁”怎么表达??
答:何人或者孰,有时还可以省略

谁字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1. 古文 “谁”怎么说 孰 孰拼音:shú,注音:ㄕㄨˊ,部首:子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1画 五笔:YBVY,仓颉:YDKNI,郑码:SJQS,四角:05417 结构:左右,电码:1328,区位:4275,统一码:5B70 笔顺:丶一丨フ一フ丨一ノフ丶 释义:1、谁,哪个:孰是孰非。2、什么:是可忍...

“谁”字文言文里怎么表示?
答:谁,这个词就是古语,文言。一直用到现在。何,这个词,古文献中最常见得词。作为代词,只代表事物或地方。要代表人,需要加“人”字,组成“何人”来用。孰,在虚词中作为疑问代词,可以代人,也可以代物。参考资料:《古汉语虚词用法》

谁字文言文怎么说
答:谁,原本就是文言词汇。其基本义是“什么人”的人称代词。《左传·隐公元年》:“其谁曰不然?”《岳阳楼记》:“吾谁与归?”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谁,还有一义,表示疑问,如同“哪”、“什么”。如“知向谁边?”在这个义项中,与“孰”同。

为谁文言文怎么说
答:”祁黄羊说:午可以。晋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儿子,晋文公说好。又任用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孔子听说后,感叹道:“唉,祁黄羊做的是对的,他荐举别人,大公无私啊!” 4. 文言文翻译 以上三楼的翻译不错,只是个别地方不够准确,我的翻译应该更准确: 【...

这人是谁文言文怎么说
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 (汉语汉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孰 2. 古文 “谁”怎么说 孰 孰拼音:shú,注音:ㄕㄨˊ,部首:子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1画 五笔:YBVY,仓颉:YDKNI,郑码:SJQS,四角:05417 结构:左右,电码:1328,区位:4275,统一码:5B70 笔顺:丶一丨フ一...

哪个人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①什么人;哪个(些)人。《肴之战》:“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②哪个。还有就是同“孰”,一样的意思。

听谁说的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听谁说的用文言文是这样讲的,汝从何听来。这样的话,用文言文说出来的话,会比较显得有涵养。

那个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1. 他 用文言文怎么说 他用文言文说法为:渠、彼 一、他拼音: tā 释义:1.“五四”以前“他”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现代书面语里,“他”一般只用来称男性。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他”只是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如:从笔迹上看不出~是男的还是女的。一个人要是...

大家文言文是什么
答: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初令宫人宣勅示 王后 ,后曰:‘愿大家万岁。昭仪长承恩泽,死是吾分也。’”《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大家计必杀儿,愿容儿衣冠就死。”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陛辞南归恭纪》诗之一:“云影觚棱曙色开,鸡鸣问寝大家来。” 3. 大家 用文言文怎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