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是什么 汉武帝是如何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实现大一统的?有什么意义

作者&投稿:轩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边境匈奴袭扰不断,而封建统治思想尚待确立。 经济上采纳桑弘羊的主张,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 解除了匈奴的威胁,统一今两广一带,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1.加强中央集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 汉武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2.设立中朝
  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汉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他们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汉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3.建立年号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但根据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上面都标有建元、元光等年号,证明建元、元光等年号并非后来追命。
  4.设立刺史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汉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
  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刺史"名字本身来说,其实它已经具备了这种特点。"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5.用人方针
  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如司马相如 ;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 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 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
  汉武帝用人标准是惟才是举,其在位期间曾于元光元年及元封五年两次颁布求贤诏。 “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 ,“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意思是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
  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6.罪己诏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 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汉武帝的政治上需要的是巩固其统治地位。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
  1、政治方面:
  (1)改革官职,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
  (2)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强化完善封建法治,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5)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2、军事方面:
  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进军西南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3、经济方面: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君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4、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汉武帝还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此外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是要摆脱汉朝初年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统一思想,用儒家进取的思想治理天下

实施推恩令建立完善的官僚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了方便折腾

汉武帝在政治上有什么政绩~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其功绩主要体现在有三个方面:
一、改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基础。2、设立内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建立并完善察举制和征辟制,设立太学。选拔的才兼备的治国人才。4、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权力。
二、出师征伐,开疆拓土。1、北击匈奴。2、派遣张骞出使西域。3、出兵南越。
三、调整财经政策。1、统一货币,推行五铢钱。2、推行盐铁官营。3、打击富商大贾。4、推行均输平准法,抑制物价。
大概就这些了,忘给个分,谢谢!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1、政治上,A、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B、建立中外朝制度.C、设置刺史制度.D、建立年号,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2、思想上,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3、经济上,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张骞通西域,传入胡(黄)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

  意义:汉武盛世 是西汉的全盛时期,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留下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至今,不仅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许多人仍以汉族自居,连东南亚华裔亦常称自己为汉人.

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答:2、加强中央集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3、设立中朝 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汉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

汉武帝统治时期采用什么政治主张
答: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颁布“推恩令”和《左官律》.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这样,既可以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大国不过十余...

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
答:当时武帝初期政治问题主要有:地方诸侯王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政府。由于文景之治休养生息而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不利于社会进步。匈奴在河套地区骚扰,以及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对汉朝都是巨大威胁,汉朝长期被迫以合亲缓解危机。窦氏专权,以窦太后为首的窦家在较长时间手握大权。当时主要就是这些问题了吧!

从政治方面说明汉武帝有什么统治措施(在线等)
答:1) 进行削藩, 执行"推恩令" ,削弱所有藩国的力量, 从此汉朝的分封制度名存实亡, 诸侯不再对地方政治有实际支配权;。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

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和汉武帝各采取什么措施
答: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他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

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是什么?
答: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

简述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民族关系上的措施
答: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答: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

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权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采取哪些措施?_百度...
答: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③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④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 ⑤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开通丝绸之路。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为了中央集权,在政治和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积极作用?_百 ...
答:到汉武帝时,这些诸侯国的势力相当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武帝还找借口,逐渐削减侯国,将权力收归中央。这样,逐渐解除了诸侯国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