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怎么分季,春夏秋冬?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划分的?

作者&投稿:舒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分季:

1、春季:

立春:斗指寅;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2、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夏季的开始。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斗指乙;太阳黄经为90°。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3、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昼夜平分。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4、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冬季的开始。

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意味开始下雪。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扩展资料: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1、“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

2、“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

3、“启”是立春和立夏;

4、“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

如果八节中再选重点,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冬至时太阳到达最南方,而夏至刚好相反,太阳到达最北方,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历法)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为春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为夏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为秋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冬季。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所以,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气候意义。 无论是我国的具有天文意义的四季划分,还是西方具有气候意义的四季划分,都是天文上的划分方法。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二十四节气是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地球公转一周。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二十四节气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为春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为夏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为秋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冬季

一个节气半个月,六个节气一个季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四个季节的开始。

一年为什么要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又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呢?~

(1),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2),第一种分类法: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3),第二种分类法: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4)浅论:`1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所以,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气候意义。 无论是我国的具有天文意义的四季划分,还是西方具有气候意义的四季划分,都是天文上的划分方法。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在半球的范围内,每个季节有统一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并且在半球范围内,每一地点均存在着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等长的。

(5),第三种分类法: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6),第四种分类法: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7),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中纬地区)统一的。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无论哪个半球的哪个地点,都有等长的天文四季;而气候四季则在同一地点也不一定等长。这是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处。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指定的?

春夏秋冬分别在几月份?
答:农历:春季1、2、3月,夏季4、5、6月,秋季7、8、9月,冬季10、11、12月。新历:春季2、3、4月,夏季5、6、7月,秋季8、9、10月,冬季11、12、1月。春天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夏天始于“立夏”;秋天始于“立秋”;冬天则始于“立冬”。

二十四节气顺序
答: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用于标志季节变化和农事活动。它们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地球公转的规律来确定。每...

一年四季当中二十四节气的排列有顺序吗?每隔多少天为一个节气?
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

24节气跟季度的关系
答: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形成四季,四季一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划分的:把从低气温走向高气温的季节叫做春季,把气温高的季节叫夏季,把从高气温走向低气温的季节叫做秋季,把气温低的季节叫做冬季。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4节气是如何划分的?
答: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

古代怎么分二十四个节气?
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

四季的二十四节气
答:(按公元月日计算)春季:2月3--5日交节 [立春(节气),黄经315度];2月18--20日交节[雨水(中气),黄经330度];3月5--7日交节 [惊蛰(节气),黄经345度];3月20--22日交节[春分(中气),黄经 0 度];4月4--6日交节 [清明(节气),黄经15度 ];4月19--21日交节[谷雨(中气),...

一年的四季分别是什么时候?
答:分别为: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2月),冬(12、1、2月)。一般情况下,大家认为1月为一年之中最冷的一个月,因此以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样来划分四季。如上所说的这种四季分类法,一般用于北半球,...

<二十四节气歌>中的春夏秋冬分别是?
答:春: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夏:立夏,夏天开始。秋:立秋,秋天的开始。冬:立冬,冬天的开始。传统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重要意义: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特点 交节时间 四季分布?
答: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公历4月04-06日交节。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夏季节气立夏:斗指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