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一个“子”下面一个“心” 这字怎么读?

作者&投稿:赵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xìn

基本字义

◎ 古同“信”。

拼音: xìnㄒㄧㄣˋ
部首:子,部外笔画:4,总笔画:7
五笔86&98:BNU 仓颉:NDP
笔顺编号:5214544 四角号码:1733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B5E

你家发明的字吧

孞 ..

上面一个‘他’,下面一个‘心’,这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tān〈方〉“他”的敬称。
在北京的土语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至今还活跃在北京人口头上,有些则已难觅踪影。例如“怹”字,这便是老北京人对第三人称——也就是“他”的敬称。“怹”的读音为“摊”,用在对长辈、上司或尊敬的人的称呼上。例如:“我的这些技术,都是在怹的苦心教导下取得的!”为了表示“我”对“他”的尊敬,在这里把教导“我”技术的“他”称为“怹”。如今这个“怹”字即使在老北京人的嘴里也很难听到了。
  和“怹”字相反的则是“您”,在如今这个“你”的敬称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在北京如果对老年人,对应受到尊敬的人不用“您”而用“你”便会使对方感到不满,觉得说话人不懂礼貌。
  现在北京人说普通话中词汇的人越来越多,地道的土语词汇越来越少了。例如:“哥棱瓣儿”这个词,是北京人对膝盖的叫法,如今已很少有人这么叫了。还有几个人知道五六十年前,蜻蜓被叫作“老琉璃”呢?
  再比如过去,人们看到夫妻二人在街上走便会问:“你们小‘公母俩’上哪儿去啊?”在发音时,“公母”两个字读得短而急促,绝对不能清楚地读成“公”、“母”、“俩”。不知为什么在老北京的语言中,把夫妻也称为“公母俩”。在口语中人们对这个词尚无反感,一写成书面语言则让人看着别扭。现在北京人很少有说“公母俩”的了,大多数会说“你们小两口上哪去?”
  老北京时,人们的生活多不富裕,吃饭穿衣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首要任务。这也正是北京人见面要问“您吃了吗”的原因。在那时人们把出去工作称为“奔嚼谷”或“奔嚼裹”。在这里“谷”或“裹”字在读时都加以“儿化”。从字面上看写作“嚼裹”更符合所要表达的意思。“嚼”是指我们吃的食物,“裹”是指我们穿的衣服。那时大多数人的愿望就是能保障一家人的温饱。
  有一些北京土语现在还经常被人们使用,如:“褶子了”、“遮溜子”、“坐蜡”、“猫儿腻”、“扎筏子”、“黑咕隆咚”……语言的变化是无法抗拒的,但偶尔听到一句既熟悉又陌生的话,谁能不会心一笑呢?

忞mǐn wěn mín 忞的中文解释 解释 忞 mǐn
部首笔画
部首:心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五笔86:YNU 五笔98:YNU 仓颉:YKP
笔顺编号:41344544 四角号码:0033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FDE

基本字义

1. 古同“暋”。
忞 wěn
基本字义

1. 〔~~〕乱。
忞 mín
基本字义

1. 自强努力。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异体字:忟
汉字首尾分解:文心 汉字部件分解:文心
笔顺编号:41344544
笔顺读写:捺横撇捺捺折捺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