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与道德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法制教育是什么?有什么内容?

作者&投稿:文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

1、从本质上面来看,艺术教育同样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理在轻重也就是说,由于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会引起审美主题的情感运动能够,会让心灵对美和艺术产生一种激情。

 2、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也就在于艺术的审美价值,这是艺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感受,欣赏着通过艺术的欣赏来获得感知。

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的需要,艺术教育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通过艺术活动,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引起了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的改变。

3、艺术教育的特点还在于寓教于乐,在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主要通过艺术的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得到了满足,获得了精神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心情,还通过艺术欣赏得到了满足,有了积极向上的想法。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看着是融为一体的。在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礼乐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

2、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知行统一原则既然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促使学生在接触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一种审美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艺术教育生动形象,呈现善良美好的情感,艺术教育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等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条件,那么艺术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一样,互相配合又互相渗透,对于人的心理和精神素养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艺术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特点表现在:
1从本质上面来看,艺术教育同样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理在轻重也就是说,由于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会引起审美主题的情感运动能够,会让心灵对美和艺术产生一种激情。
2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也就在于艺术的审美价值,这是艺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感受,欣赏着通过艺术的欣赏来获得感知,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的需要,艺术教育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通过艺术活动,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引起了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的改变。
3艺术教育的特点还在于寓教于乐,在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主要通过艺术的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得到了满足,获得了精神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心情,还通过艺术欣赏得到了满足,有了积极向上的想法。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看着是融为一体的。在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礼乐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礼法、技艺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教育。在我国的早期音乐专著《礼记•乐记》中也明确指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作为古代美育的乐教,就是一种以社会的道德关怀为内核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善就是美”,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 [3](p41)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4](P179)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相融关系。

在现实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区别本来就只有相对意义,他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因而它们也是以相融的关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就曾对3000名不同国家的儿童作过调查,要求他们画出最丑和最美的事物,并对自己的画作出解释。其中有这样几则写在画下面的说明:“消防队员最美:他的头盔是红的,他整个人都是美的。消防队员美是因为他勇敢,他抢救人。”(7岁)“最丑的是机器人:它身上什么都不是人的。最美的是大自然,可以在草地上开心地玩,作游戏,还可以在河里划船。”(11岁)[5](p252)这个调查说明,从心理角度看,人的审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主体身上是可以完全相融合同一的;从客体角度看,人们对于美的物体和善的物体的判断也完全可以是相融合同一的。同样,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上产生共鸣的现象。比如学生在欣赏以英雄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时,会同时产生对艺术形象之美的赞叹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也就是说,在同一过程中欣赏主体同时产生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关系。

2、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艺术教育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具有储善、导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备德育的附带功能。“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想联系的道德观念”。[6](P557)这是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一面。

而实际上,不仅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而且德育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自古以来,艺术创作都是与当时社会的公德和伦理观念相适应的。没有了道德伦理维度,艺术很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不健康的作用。就比如丧失伦理道德之维的行为艺术,以艺术的名义在人身上烙印、放血,或割人肉、食人肉甚至玩尸体。这样的行为是毫无艺术性、毫无美感可言的,更无益于教化和人伦。如果将这种所谓的“艺术”搬上课堂,无疑只会加深青少年的道德危机,使教育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应该考虑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会责任,同样,艺术教育只有在德育的正确指引下,才能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我们认为,德育对艺术教育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对于教育对象的审美、立美观念的影响上。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显得非常重要。黄济先生就曾这样论及“审美观”:“从美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教育不外创作和欣赏两大方面……实现这些任务的前提,又不能离开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因为没有正确的审美观,不仅谈不上欣赏,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美的创造。”[7](382)而正确的审美观的确立,除了与良好的艺术学习和艺术修养有关,还与审美主体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有关。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帮助审美主体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而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和恶劣低下的道德品质不仅不能帮助审美主体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相反会使审美主体离美越来越远,从而走向丑恶甚至是罪恶的深渊。这样的人是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审美的含义的。正如同样一座维纳斯雕像,猥琐的人看到的是性感,而有教养的人看到的是艺术形象之美一样。班华先生就说过:“一个庸俗的、品质低下的人,是不可能作出很好的审美判断的。” 他进而指出:“美育的任务之一,是纠正不良的趣味,引导学生同各种低级的、庸俗的审美趣味作斗争。”[8](p340)所以,在艺术教育中适当地渗透德育的内容,不仅不会使艺术教育失去审美的本质,反而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审美体验。

3、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审美是实现道德的手段,“以美辅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艺术教育也从来都是作为德育的配角,起着在旁边敲敲边鼓的作用。而实际上,审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同样是道德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席勒曾在他的《审美书简》中,一方面指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9](p39,116)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席勒的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在以往,人们都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也就是说,成为有德性、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艺术和审美一直都是充当着一个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从而也就使艺术教育成为了德育实现过程中的“手段”。实际上,我们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通过非功利的审美活动,能够使人获得超功利的主体自由,从而使道德得到净化和提升,帮助人成为道德的人。而道德的人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道德的人追求的自然是道德自由和精神解放,自然是人生终极的幸福感和价值体验。而这一目的显然又直接指向了审美,因为“只有审美的心境才产生自由”[9](p147)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这种审美的自由“意味着我们的情感生活达到了它的最大强度,而正是在这样的强度中它改变了它的形式。因为在这里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过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我们感受到的是它们的形式和它们的生命而不是它们带来的精神重负。”檀传宝教授也曾肯定地指出:“至境人生和德育的审美特性并非自然的事实,而是道德主体、道德学习主体和德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10](p175)只是,与从“自然-审美-道德”相比,从“自然-审美-道德-审美”中的审美是更高一阶段的审美。这种审美不仅能给人以情感的慰籍,不仅能起到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更能激发人们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达到人性自由的境界。这种精神上的升腾就如柏拉图所描绘的当人们见到美时的那种喜悦的感受一样:“给我们看的那些完整的、单纯的、静穆的、欢喜的,沉浸在最纯洁的光辉让我们凝视的伟大景象,它会在我们心里产生一种虔敬,敬它如神,这是一种达到最高境界的神仙福分!”[11]p126这就是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终极关怀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从对美育和德育关系的探讨中进一步廓清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它们是一种相融、相成的联系。因而,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既不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也不会使艺术教育成为德育的“附庸”,更不会让艺术教育演变成道德教育。相反,只有理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才能让它们最大可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对方,为整个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当然,有一条基本准则我们必须坚守,即真正的艺术教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作为一种道德的教育或是德育的附属教育而存在的。艺术教育要真正发挥出其育德功能,必须通过审美这个中心环节来完成,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同时得到道德的提升。正如斯托洛维奇所说,虽然艺术教育“具有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但是,无论艺术的道德影响还是政治影响,只有当它们有机地编织进艺术的审美效用和艺术效用中,才有可能产生。”[12](p246)也就是说,通过艺术教育育德的过程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说教。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能使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得以正确、有效的发挥。

再者,强调联系并不能忽略区别,我们既不应认同绝对道德主义的观点,也不能认同绝对唯美主义的主张。我们说,艺术教育和德育首先是作为各自独立的学科领域而存在,它们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定性,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还是教育目标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即便我们再多么强调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或是德育的育美功能,但那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的区别和局限性表现在: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而德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情”,而德育的核心在于“信”;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其精神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而德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对道德实践的指向性直接而鲜明;艺术教育由整体人格的达成走向道德角色的完成,而德育通过道德角色的实现完成整体人格的组件;等等。艺术教育育德无法像德育那样将道德内容概念化和系统化地传授,同样,德育育美也无法做到如艺术教育般的形象和生动。所以,任何有关艺术教育万能论或是德育神话论的现象都是虚妄的、不存在的。

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与道德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一种审美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艺术教育生动形象,呈现善良美好的情感,艺术教育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等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条件,那么艺术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一样,互相配合又互相渗透,对于人的心理和精神素养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艺术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特点表现在:
1从本质上面来看,艺术教育同样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理在轻重也就是说,由于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会引起审美主题的情感运动能够,会让心灵对美和艺术产生一种激情。
2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也就在于艺术的审美价值,这是艺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感受,欣赏着通过艺术的欣赏来获得感知,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的需要,艺术教育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通过艺术活动,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引起了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的改变。
3艺术教育的特点还在于寓教于乐,在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主要通过艺术的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得到了满足,获得了精神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心情,还通过艺术欣赏得到了满足,有了积极向上的想法。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看着是融为一体的。在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礼乐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礼法、技艺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教育。在我国的早期音乐专著《礼记•乐记》中也明确指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作为古代美育的乐教,就是一种以社会的道德关怀为内核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善就是美”,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 [3](p41)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4](P179)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相融关系。

在现实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区别本来就只有相对意义,他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因而它们也是以相融的关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就曾对3000名不同国家的儿童作过调查,要求他们画出最丑和最美的事物,并对自己的画作出解释。其中有这样几则写在画下面的说明:“消防队员最美:他的头盔是红的,他整个人都是美的。消防队员美是因为他勇敢,他抢救人。”(7岁)“最丑的是机器人:它身上什么都不是人的。最美的是大自然,可以在草地上开心地玩,作游戏,还可以在河里划船。”(11岁)[5](p252)这个调查说明,从心理角度看,人的审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主体身上是可以完全相融合同一的;从客体角度看,人们对于美的物体和善的物体的判断也完全可以是相融合同一的。同样,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上产生共鸣的现象。比如学生在欣赏以英雄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时,会同时产生对艺术形象之美的赞叹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也就是说,在同一过程中欣赏主体同时产生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关系。

2、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艺术教育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具有储善、导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备德育的附带功能。“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想联系的道德观念”。[6](P557)这是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一面。

而实际上,不仅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而且德育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自古以来,艺术创作都是与当时社会的公德和伦理观念相适应的。没有了道德伦理维度,艺术很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不健康的作用。就比如丧失伦理道德之维的行为艺术,以艺术的名义在人身上烙印、放血,或割人肉、食人肉甚至玩尸体。这样的行为是毫无艺术性、毫无美感可言的,更无益于教化和人伦。如果将这种所谓的“艺术”搬上课堂,无疑只会加深青少年的道德危机,使教育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应该考虑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会责任,同样,艺术教育只有在德育的正确指引下,才能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我们认为,德育对艺术教育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对于教育对象的审美、立美观念的影响上。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显得非常重要。黄济先生就曾这样论及“审美观”:“从美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教育不外创作和欣赏两大方面……实现这些任务的前提,又不能离开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因为没有正确的审美观,不仅谈不上欣赏,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美的创造。”[7](382)而正确的审美观的确立,除了与良好的艺术学习和艺术修养有关,还与审美主体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有关。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帮助审美主体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而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和恶劣低下的道德品质不仅不能帮助审美主体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相反会使审美主体离美越来越远,从而走向丑恶甚至是罪恶的深渊。这样的人是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审美的含义的。正如同样一座维纳斯雕像,猥琐的人看到的是性感,而有教养的人看到的是艺术形象之美一样。班华先生就说过:“一个庸俗的、品质低下的人,是不可能作出很好的审美判断的。” 他进而指出:“美育的任务之一,是纠正不良的趣味,引导学生同各种低级的、庸俗的审美趣味作斗争。”[8](p340)所以,在艺术教育中适当地渗透德育的内容,不仅不会使艺术教育失去审美的本质,反而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审美体验。

3、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审美是实现道德的手段,“以美辅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艺术教育也从来都是作为德育的配角,起着在旁边敲敲边鼓的作用。而实际上,审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同样是道德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席勒曾在他的《审美书简》中,一方面指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9](p39,116)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席勒的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在以往,人们都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也就是说,成为有德性、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艺术和审美一直都是充当着一个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从而也就使艺术教育成为了德育实现过程中的“手段”。实际上,我们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通过非功利的审美活动,能够使人获得超功利的主体自由,从而使道德得到净化和提升,帮助人成为道德的人。而道德的人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道德的人追求的自然是道德自由和精神解放,自然是人生终极的幸福感和价值体验。而这一目的显然又直接指向了审美,因为“只有审美的心境才产生自由”[9](p147)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这种审美的自由“意味着我们的情感生活达到了它的最大强度,而正是在这样的强度中它改变了它的形式。因为在这里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过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我们感受到的是它们的形式和它们的生命而不是它们带来的精神重负。”檀传宝教授也曾肯定地指出:“至境人生和德育的审美特性并非自然的事实,而是道德主体、道德学习主体和德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10](p175)只是,与从“自然-审美-道德”相比,从“自然-审美-道德-审美”中的审美是更高一阶段的审美。这种审美不仅能给人以情感的慰籍,不仅能起到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更能激发人们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达到人性自由的境界。这种精神上的升腾就如柏拉图所描绘的当人们见到美时的那种喜悦的感受一样:“给我们看的那些完整的、单纯的、静穆的、欢喜的,沉浸在最纯洁的光辉让我们凝视的伟大景象,它会在我们心里产生一种虔敬,敬它如神,这是一种达到最高境界的神仙福分!”[11]p126这就是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终极关怀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从对美育和德育关系的探讨中进一步廓清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它们是一种相融、相成的联系。因而,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既不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也不会使艺术教育成为德育的“附庸”,更不会让艺术教育演变成道德教育。相反,只有理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才能让它们最大可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对方,为整个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当然,有一条基本准则我们必须坚守,即真正的艺术教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作为一种道德的教育或是德育的附属教育而存在的。艺术教育要真正发挥出其育德功能,必须通过审美这个中心环节来完成,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同时得到道德的提升。正如斯托洛维奇所说,虽然艺术教育“具有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但是,无论艺术的道德影响还是政治影响,只有当它们有机地编织进艺术的审美效用和艺术效用中,才有可能产生。”[12](p246)也就是说,通过艺术教育育德的过程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说教。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能使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得以正确、有效的发挥。

再者,强调联系并不能忽略区别,我们既不应认同绝对道德主义的观点,也不能认同绝对唯美主义的主张。我们说,艺术教育和德育首先是作为各自独立的学科领域而存在,它们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定性,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还是教育目标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即便我们再多么强调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或是德育的育美功能,但那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的区别和局限性表现在: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而德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情”,而德育的核心在于“信”;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其精神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而德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对道德实践的指向性直接而鲜明;艺术教育由整体人格的达成走向道德角色的完成,而德育通过道德角色的实现完成整体人格的组件;等等。艺术教育育德无法像德育那样将道德内容概念化和系统化地传授,同样,德育育美也无法做到如艺术教育般的形象和生动。所以,任何有关艺术教育万能论或是德育神话论的现象都是虚妄的、不存在的。

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措施。
法制教育的基础工作是普及法律常识,也包括遵守法律的习惯养成和评价。
普及法律常识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法律常识教育,不搞一刀切。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在内容上应以他们生活、学习有直接关联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以及交通法规等法律法规为重点,使他们通过耳熟能详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初步树立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开展法制教育要规范和科学。要通过准确、通俗的法律知识宣传和法律行为评价,指导未成年人的行为。要坚持实践原则,采取多种形式走出课堂、书本,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这当中,正面教育十分重要。法制教育固然要运作案例进行教育,但必须是用分析、批判的立场、观点,情节介绍要适度,避免案情的消极影响,避免未成年人的模仿和尝试。

拓展资料: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①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懂得在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
②教育学生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的依据,是保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武器,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人人都要养成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和破坏宪法的行为进行斗争。
③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关系。懂得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而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民主权利,运用社会主义法制这一武器,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打击反革命分子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④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法,法的阶级本质和作用,以及有关的政策法令。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并勇于同一切违法现象作斗争。
其内容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治,民主意识,法律基本知识,革命纪律的教育等等。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首先应帮助全体人民增强当家作主的政治责任感,正确运用民主权利。教育人们懂得社会主义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民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纪律和法制,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搞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中心的各个法规,成绩显著,但各有关部门的法规,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比,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和实施,如计划法、财政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明确是非界限,在全社会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人们懂得坚决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非民主现象作斗争是必须履行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总之,通过民主与法制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全民学法、知法、懂法、执法、遵纪守法的新局面。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答:自律。对学生负责。不早退不拖堂。工作积极。对学生有耐心。不把个人情绪影响学生学习。处理好同学之间关系。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古代医德起着支配作用。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

大学里美术教育专业学什么?
答:美术学是比较偏理论的学科,需要学习很多理论知识,主要课程: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等等,需要多看书背书。就业方向:美术学属于教育部划分的一级学科,有师范类和史论类两种。具体就业方向:美术史、美术学、艺术史论、艺术...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二、教育特点:1、古代教育特点: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近代教育特点:以大机器生产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普及义务教育受到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传播。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面向...

教育与道德的必然联系,并说明教育的道德标准有哪些 德育原理
答: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构成德育过程的第三个基本因素.德育过程就是这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统一过程.确切地说,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

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
答:药学职业活动涉及公众的健康和生命,社会对药学职业活动有很高的期望与要求,并由此逐步成为广泛的各种控制与制约。这些控制与制约一部分形成法律和法规,一部分形成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前者属国家对药学人员、药学职业、药品的强制规定,违反了将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惩罚。后者是道德责任,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和自我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特征
答:基本特征 (1)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2)从社会地位来看,师德具有超前性;(3)从教师职业及个人修养来看,师德具有导向性;(4)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师德具有超越一般职业道德的示范性。 社会作用 1、教育功能。 2、调节功能 3 促进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特点有哪些?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特点。
答: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体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我国德育内容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确定,主要包含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等。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德育内容也可更加细致划分为爱国主义教育(我国中...

职业技术教育是什么意思呢??与职业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答: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国内,由于很多的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给予幼儿亲身体验的机会。具体意义如下: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2、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