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曹丕篡汉”为结束标记的东汉末年,为什么会产生三国割据? 曹操都不敢称帝,为何曹丕上位就要篡汉自立?

作者&投稿:禾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董卓控制了朝廷。后来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又控制了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曹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后来又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再后来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士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守北方。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在分别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时期。延康元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黄初二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同年,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次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元气大伤,之后数十年再也没恢复国力,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孙权于建兴七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由于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于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著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地方豪强发展到后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寒门两个阵营。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扩展资料:

一、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二、三国时期: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湖北襄阳。

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决战。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其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

220年,曹丕逼汉献帝刘协退位,自立为帝,随后,221年,刘备称帝,229年,孙权称帝。三分天下,东汉结束,拉开了崭新的局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东汉末年



因为当时的政局非常的混乱,各方势力都在斗争,有如董卓一样的军阀,也有宦官,还有外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 各路诸侯割据。 。又有人崛起。 。。 互相争地盘,打来打去,就剩下三个

最牛的是同一北方,有背景,有才干的曹操,是为曹魏也。。。
然后是已历三世的东吴,据长江天险,割据江东一方。 。。
然后就是凤凰男的逆袭故事,白手起家,靠“仁义”当上皇帝,最后占据蜀汉的 刘备。 从这点上来说,刘备真的很牛。 。。。。

因为朝廷腐败。

官员贪污。

外戚宦官掌权。

历史上篡位的人有很多,但为什么后世大多对曹丕篡汉更加不满呢?~

因为当时汉朝,整个统治了有四百年,并且在大家的心里当时刘氏才是真天子。所以说虽然中间汉朝被重创过,局势非常动荡,但是他的皇室依旧姓刘。
汉朝蜿蜒盘踞四百年,中间经历过后宫干政,经历过篡权,经历过各种的叛乱。但这都没有用,人们只是认为汉朝仅仅是衰落了而已,最终皇位还是刘氏的。


所以说那些想要篡权取得皇位的人,就算他们给中国的历史起到了非常强劲的推动作用,但是他们也没有留下特别好听的名声。
而且在曹丕篡权之前,唯一一个算是篡权成功的就是王莽,但是王莽所留下的名声却是不堪入目,导致往后的人再篡权就更容易被骂。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虽然还没有完全篡权,但是却被很多人叫成曹贼。并且被许多人称为乱世枭雄。


之所以曹丕篡权,遭多数人诟病,就是因为汉朝的政权领导的时间过于长,前前后后四百年的时间,所以导致刘氏皇族的真命天子这个身份被多数人认可。
而且曹丕他虽然篡权了,但是他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一统天下,反而使后世在一段时间之内,处于战乱与动荡之中。


凡是篡权必遭人诟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将篡权后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得当,并且领导有方,那么就会被传成一段佳话。
但是如果你没这个金刚钻,还非要揽这个瓷器活,那么就很容易遭受别人的白眼,以及不好的名声。

曹操在三国中前期消灭了袁绍的势力基本上已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后期又去往南方征讨孙权,北定西凉,实力愈加强大。
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这时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献帝虽说是个皇帝,但无非就是曹操的傀儡,贵为皇帝没有一兵一卒可以调遣,任何事情都要听曹操的调遣。曹操已经权倾天下,想要废掉汉献帝简直易如反掌。但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
曹操是真的不想称帝吗?答案肯定是想,曹操做丞相时已经是当时最大的官了,跟汉献帝还保持了很好的君臣关系,到后面让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就算是严重的逾制了。这时的曹操打心底已经不把自己当汉臣了。
新三国演义——曹操
早期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一再强调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不能等到晚年了推翻了自己的说法,自立为帝。这样肯定会得罪全天下的政治集团,因为当时汉朝还是很深得民心的,如果贸然自立为帝,搞不好会自身发生内讧,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那曹丕为何一上位就僭越称帝呢?我们先来了解了解曹丕其人: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百度百科——曹丕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群雄割据。曹操挟持汉献帝,历经数十年征战,统一北方,封为魏王,掌握汉末实权。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死后,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曹丕想把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于是,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曹丕
曹丕篡汉主观因素:
曹丕和他父亲曹操不同,接过魏王位子之后整天想着如何更上一层楼,登上天子的宝座。汉献帝的禅让是一场劳心劳力的大运动,整个曹魏上上下下几乎都调动了起来。
曹丕发动起自己所有的力量,一起演了一场戏。先是曹丕的臣子劝进,臣子讲述了很多理由,说曹丕如何如何,可以称帝,汉室如何如何,天命衰微。后是大臣们纷纷去聒噪汉献帝,威逼利诱,汉献帝无奈,只能颁布诏命,表示自己恳求禅位与曹丕。于是曹丕顺理成章的改汉为魏。
新三国演义——曹丕
曹丕篡汉客观条件:
一、东汉末年,汉室皇权衰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历经数十年征战,统一北方,封为魏王,掌握汉末实权。
二、曹丕继位后与曹操时代已经不一样了。首先,曹操对于汉室,对于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是有感情的,自己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当然要顾及到自己言行的影响。而曹丕不同,曹丕的权力是建立在父亲的基础上,他手下的臣子也多是只忠于曹魏,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朝中已经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没有哪位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可以和曹丕抗衡。
三、汉献帝已无人可靠,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也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最后的虽然凄惨但至少比较安稳的归宿。

曹操是东汉末年还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答:东汉末年,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篡汉之后三国历史才正式开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220年...

三国指的是什么国家?
答: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政府名存实亡。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三国 距离现在约1800年

秦朝后是汉朝,汉朝后是什么朝代
答:汉朝后是三国(魏蜀吴),三国之后是晋朝。晋朝:(266年-420年),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晋公,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

曹丕称帝与篡汉
答:东汉末年,皇权衰落,群雄割据。曹操挟持汉献帝,历经数十年征战,逐步统一北方,被封为魏王,掌握汉末实权。公元220 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并逼早已徒具虚名的汉献帝“禅让”。同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十月二十九日,丕登坛受禅,改...

东汉末年后是哪个朝代
答: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

曹丕篡汉使魏成为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答:曹丕篡汉,又称曹丕废汉称帝或曹丕代汉,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王的事件。曹丕篡汉是发生在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那么曹丕篡汉的背景是什么呢?第一,发生在东汉末年。此时由于日益尖锐的土地兼并,地主豪强出现了自己的私力,汉朝皇权衰落,中央政治统治黑暗,中央过度放权给地方,造成割据局面。第二,...

三国谁先称帝
答:三国时期曹丕最先称帝。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此前为东汉末年)。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

为什么东汉就算没有曹丕篡汉在汉献帝的时候已经名存实亡?
答:东汉末年(184年—220年,东汉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分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

东汉末年地图
答:东汉末年地图如下:东汉末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由于中央政府政治黑暗...

退位时敢咒骂曹丕的汉朝末代皇后曹节,最后结局怎样?
答:第二年,汉献帝便在曹操的授意下将曹节立为了新一任皇后。曹节就只当了大约五年的皇后,五年之后她便因曹丕篡汉而失去皇后之位。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时候受封成为魏王,次年曹操将曹丕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身为魏太子的曹丕顺势继承他的权势。曹丕的野心不亚于曹操,就在几个月之后他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