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读书诗体现作者什么特点? 陆游的诗风格特点

作者&投稿:季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陆游的《读书》诗体现作者(为民读书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特点

附:陆游《读书》: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陆游的诗读书表达作者什么样心情~

陆游的诗《读书》表达作者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情。
《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
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原诗:
《读书》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释义:
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扩展资料:
《读书》一诗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家乡后,夜晚读书,眼神不如以前。却依然心系黎民。于是写下了《读书》。
“脱巾莫叹发成丝,六十年间万首诗。(释义:自年青时十七八岁学作诗,至今六十年,得万篇)”这是陆游诗《小饮梅花下作》的前两句。他说自己十七八岁学作诗,至今六十年得万篇,那一年他77岁。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一二两句,确是议论。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释义: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释义: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陆游是我国的长寿诗人,长寿而目力不衰,特别在他年过耄耋之后,还能够“孤灯对细字”(释义:在微弱的油灯下看细小的文字)确为奇迹。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读书养生。他生活中的最主要活动就是读书,读书给他带来莫大的快乐与慰藉,自己藏书很多,住屋中有“书巢”之称,还要向友借书,丹黄圈点。
67岁时写的《冬夜读书》有句:老勤犹欲与书鏖(释义:老来依旧想着与诗书鏖战),将读书比之于鏖战,老人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读书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词)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多样化的题材内容。陆游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爱国主题是陆诗的精华,陆诗中多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如《书愤》、《关山月》等。
  此外陆游还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细致人微的描绘,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和《临安春雨初霁》等。陆游的爱情诗也写得很精彩,《沈园》二首便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其次是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迈。在这种风格的指导下,陆游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他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抒发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奇情壮思。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然而严酷的`现实环境却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兼融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构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如《长歌行》,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恢弘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故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再次表现为七言诗的高度成就。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陆诗的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齐谨严,即使是七言古体也不例外。其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陆诗的对仗常常能做到一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

游山西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

陆游爱国诗的艺术特征?谢谢
答:全诗只有12句,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下诏主和,将军临边不战,朱门酣歌醉舞,士兵亟思报国和遗民渴望恢复等多层面的内容,成为整个南宋时代主和与抗战斗争的高度艺术概括;并且作者又把他反对议和,斥责权奸,同情遗民的感情融于其中,直抒胸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两宋诗坛“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从《游园不值》中感受到叶绍翁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诗中哪一句体现出这...
答:作者叶绍翁是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性格的人,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体现了这一点。原文:《游园不值》朝代:宋代作者: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译文:扣了好久的门,也没有人来应门,大概是主人怕我的木屐踩坏他院子里的青苔...

书愤陆游一诗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
答:《书愤》陆游一诗作者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分别是谁和谁写的都阐明了与什么有关的...
答: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

游斜川诗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晚年苦闷的心境。根据查询中国文学网显示,《游斜川》诗序是陶渊明的作品之一,此诗在赞美斜川一带自然风光的同时,抒发了诗人晚年苦闷的心境,此诗的序文是一篇精美的山水游记,言情并茂,充满诗情画意,与诗歌交相辉映,自然浑成。

...这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诗文解释】 山色昏暗听猿猴啼叫声声都带着悲愁,苍江夜里水流湍急。风吹得两岸的树发出声响,月光照着江中这一叶孤舟。建德不是我的故乡,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还是把我这两行热泪,寄给遥远的海西头的朋友。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

陆游诗歌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最后,为如今没有诸葛亮这样坚持北伐的忠臣遗憾,诗的情调在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体现了陆游独特的艺术风格。3.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 陆游是个热爱生活的诗人,在他的笔下,山水花草、民风民俗以及平凡生活中的读书、纪行、酬答等,都充满了诗意。赵翼说:陆游“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

...两句写出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答:丰乐亭游春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

关于读书的古诗
答: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译文: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二、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三、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