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道》11 《道德经》第十一章

作者&投稿:充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陈少毅

第十一章 人生的追求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通过“实在”与“虚空”,"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论述人生。

车轮有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轴而造出了车轮,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轮的作用;

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

建造房屋开凿门窗,房屋有了门窗和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提供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使"有"才发挥了作用。

【感悟】

本章老子通过举例的方法,引入"有"与"无",通过对"有"与"无"的论述,进一步感悟人生。

1."有"与"无"的关系是"有"营造了"无","无"使"有"有了作用和用途。

2.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无","有"就失去了用处。

3.这里的"有"指的是客观实在,就是物质,这里的"无"指的是虚空,就是空间。所以这里老子讲的是“实在”与“虚空”的关系。

4.老子通过举例轮子、杯子、房子,却得出了一个意义很超越的哲学思想,即“实在”与“虚空”的微妙关系、辩证关系。“实在”构建了“虚空”,“虚空”使“实在”有了用途。

5.老子通过论物告诉大家:人生要遵从道的客观规律,不要只注重“实在”,忘记了“虚空”的作用;不要只务实而不务虚;不要只追逐名利,忘记了适可而止,忘记了隐身而退,这样的人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是不完美的人生,是达不到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6.人生的追求是既要务实又要务虚,才是完美的人生,不要只追逐名利,忘记了适可而止,忘记了隐身而退,这是不完美的人生,是有瑕疵的人生。

7.通过本章体现出老子“实在”与“虚空”,"有"与"无"的辩证思想,人生既要务实又要务虚。在这里老子的"有"就是客观实在,老子的"无"就是虚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但是老子给大家论证的很清楚,"有"没有"无",就没有了作用,"无"是"有"围成的空间,"无"使"有"具有了作用,没有"有"这个"无"就没有了意义,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不统一都没有意义了。

8.人生的追求:既要务实又要务虚,既要有物质的需求又要有精神的可望,不要只追逐名利,而忘记了责任。

9.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给孩子建立私有的概念,我的、他的,我的是我的,他的是他的,哥哥的就是哥哥,姐姐的就是姐姐的,不能把他人的拿来成为自己的。只有给孩子建立了私有的概念,才能给孩子培养无私的思想。不要只知道自己的需要,还要让他知道别人也需要,不要光想着自己的需要,而侵犯了他人的需要,侵犯他人的需要就是自私。从小培养孩子无私的精神,只有形成和建立了无私思想的孩子,将来才能成大器。看看世界上的所有伟人,是不是都具有无私的优秀品德。这种品德的培养是在孩子3到7岁时培养建立和形成的,超过7岁他的思想已经形成,那时再培养就很难改变了。这就是中国的老话说的“3岁看大,7岁看老”。

~